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30)

大屯溪古道(藍路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三板橋

大屯溪古道為近年來山界頗熱門的一條古道。

民國62年(1973),林宗聖先生初走這條山徑; 78年(1989),他於古道入口處發現一座興建於清同治年間的古橋(稱為「三板橋」), 確認這是一條先民古道,因古道緊臨大屯溪而行,遂命名為「大屯溪古道」。 從此大屯溪古道漸為山界所熟悉。

大屯溪,發源於小觀音山火山口谷底,穿越火山西北口,流向三芝鄉。大屯溪有兩大支流,「北大屯溪」及「南大屯溪」。 南大屯溪又名「菜公坑溪」,北大屯溪又有南北二支流,北為「大桶湖溪」,南為「羅厝坑溪」。 大屯溪古道的路徑,實際上是沿著大桶湖溪的溪谷岸而行。

民國88年(1999)六月,李瑞宗先生著「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報告一文,將這條古道正式命名為「大桶湖溪古道」。 雖然正式命名,但山界仍以「大屯溪古道」稱之。李瑞宗於實地調查時,在大桶湖溪畔發現了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最完整的菁礐遺址。

菁礐為昔年採集大菁、煉製藍靛的石砌窪池。十九世紀中葉,大菁煉染為北台灣重要的產業之一, 藍靛外銷量曾高居台灣出口第三位(僅次於稻米和煤)。大桶湖溪沿岸既擁有完整的菁礐遺址, 沿途又多大菁植物及石厝殘跡,保存著一百五十年前大菁煉染產業的歷史遺址, 為國家公園重要文化資產。這份報告將這條古道形容為「藍路古道」, 認為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繼「魚路古道」之後,最值得開發的一條古道。報告書建議, 在正式開發前,應先對菁礐遺址進行圍柵保護,以免遭到自然或人為的破壞。

這份報告完成於四年前。菁礐遺址是否依然無恙? 我曾上網蒐尋無數,但未見任何山友旅記提及大屯溪古道的菁礐遺址, 上週與山友登小觀音山西峰,問諸山友,亦無人聽聞過。我登小觀 音山舊西峰頂(北竹子山),看到大屯溪古道登山條時,便已心動,該是探訪的時候到了。

圖:三板橋建造誌(左為新建的三德橋,右下為舊的三板橋)

聽聞山友說,由淡水經北新莊往三芝的山線(101)公路,通往大屯溪古道的叉路口並無明顯標誌,不容易找。

雖然我備齊資料,沒想到還是走錯路,問當地居民,才順利找到「三板橋」。 三板橋隱身於水泥新橋(三德橋)旁的上游下方處,開車經過三德橋,若稍不注意,就會錯過。

根據林宗聖先生的發現,三板橋興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於是我好奇地在橋頭現場尋找年代證據,結果老婆先發現。 她在不明顯的橋頭柱找到斑駁的文字刻痕。橋柱與新建的石階紅磚護牆相接壤,空隙僅有幾公分,竟被老婆眼尖發現。 老婆用手摸觸,然後明確地告訴我說:「是同治十七年」。我手指觸感差,未親做確認,但側眼旁觀, 「同治」字跡尚可辨識,年代則模糊難辨。古橋究竟建於何時?同治十年或十七年, 對我來說並不重要。註1、註2

新建的水泥新橋(三德橋)橋頭旁有一紀念碑,略述三板橋歷史緣起,我抄錄其文如下:

三德橋建造誌

三德橋原名三板橋,乾隆末年同安人陳、李二姓人士所拓墾。道光初年另有同安人林永來此種茶而漸興盛。

該地為金山、石門、三芝山區居民通往淡水要道,偶遇溪水氾濫則步行艱難,林永乃自費架橋其上, 分三段以大石橋鋪成,橋長十八公尺餘,寬一.三公尺,兩旁圍以石塊欄杆,橋柱為天然大岩石,堅牢古雅,令人追思懷古。

近因時代變遷交通發達,行人以車代步,舊三板橋已不為時代所用,乃撥款另於橋旁建三德橋乙座以利人車通行, 繁榮地方

台北縣長尤清 記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十二日
(註:原文無標點符號)

舊橋古樸,三塊大板石塊鋪成的橋身依舊在,令人引發思古幽情,前後橋頭則各有一土地公廟及有應公廟。

圖:古道沿途隨處可見盛長的姑婆芋

三板橋為大屯溪古道的起點,但此處的溪谷,並未見任何溪岸小徑。

查閱地圖,得知溪北岸另建一條柏油產業道路深入溪谷上游, 終點有停車場及古厝群,接大屯溪古道。

於是決定開車向上走。不料,原以為易尋的柏油道路, 位於轉彎處的小叉路,一不注意便錯過,走錯了路,繞回頭發現,叉路口路標寫著「圓山村11鄰石曹子坑58號」。

開車進去,又遇叉路,左上右下。我直覺選右下往溪谷, 結果又走錯,問農民才得知應取左上的路。繞回叉路,取左續前進,沒多遠,路漸狹, 於是在一戶人家前的路旁空地停車。下車,正式展開今天的古道行。

上行,走在破損的柏油路,坑洞碎石多,大屯溪在右,可看見溪流瀑布小潭。約步行二十分鐘,抵車道終點, 有一小停車場,附見即可看到幾間相連的廢棄石厝。石厝看來仍完整,石厝旁前還有水泥地, 似乎廢棄的年代還不久遠,論滄桑味, 遠不如小粗坑古道暖東荖寮坑內雙溪古道燦光寮舖古道的石厝遺址。

過石厝群,便進入森林溪谷,就是大屯溪古道的精華段了。

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實地調查所述,菁礐遺址大約在登山口起約半小時左右的溪左岸, 沿途先會經過兩座筆筒樹綁成的便橋,然而,我一路前行,未看見任何筆筒樹便橋, 卻看到溪谷岸岩石堆間有枯木殘餘,這景象令人憶起民國90年(2001)納莉颱風災情。 筆筒樹便橋已被雨打風吹去,那溪岸旁的菁礐遺址是否還存在?要憑藉這份調查報告的文字找到菁礐遺址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沿途隨處可遇崁坡殘牆及隱沒於林間草叢的殘垣圮厝,尤其是姑婆芋、大菁遍長的溪畔處,仔細觀察, 都可找到石厝遺跡。我走走停停,找到幾處疑似菁礐遺址, 但無法找到調查報告裡所描述的四個完整的圓形坑及長方形坑菁礐遺址。這些零碎殘破, 隱於林間草叢裡的窪地殘垣,稍不留意,就會錯過。 我找到的究竟是不是菁礐遺址,我也不太確定。

圖:完美無瑕的美麗清澈溪潭

至於大屯溪古道沿途溪流之美、植物之盛,許多山友的旅記已有精彩圖文記錄,我無須畫蛇添足。

我在山林中行旅,遇到極美麗的景色時,心中總是有些壓力,深恐自己的筆力不足以淋漓盡致形容。

大屯溪古道就是這麼令人驚艷的一條古道。林宗聖先生的書裡提到,大屯溪古道有「北台灣最美麗的古道」之稱。 沿途,我不斷取景拍攝溪瀑美景。 

大屯溪古道沿溪行,溪水淙響,林蔭青翠,大菁及姑婆芋盎茂遍長,景觀似內雙溪古道, 但溪谷較開闊,溪潭更為清澈。曾有山友形容內雙溪古道是陽明山國家的「夢幻路線」, 內雙溪古道沿途越溪五、六次,忽在溪右,忽在溪左,溪潭溪瀑不斷。大屯溪古道亦是如此, 全程越溪約七、八次,清流、瀑布、溪潭不斷,而溪潭清澈之美,令人印象深刻且陶醉其中。

我沿著溪岸古道,一路走一路驚讚,直至自上游叉路口。再往前,路一分為二,登往小觀音山,路程約一小時,但 上爬得穿越陡坡箭竹林區,大屯山區天氣變化時,易迷路。今天雖然天氣清朗,但我規劃的行程只至此而已, 於是在叉路處的溪谷休憩,然後折返。一般的登山記錄,自停車場的石厝群走至這裡, 約須八十至九十分鐘,我走走停停,尋找菁礐遺址,總計走了兩小時。回程下坡走,只花了一小時,便返抵停車場。

大屯溪古道算不算是一條「古道」,在山界是有爭論的。這牽涉到古道的定義問題。學術上的認定, 古道必須曾經是「兩地之間」往來的交通道路,而大屯溪古道極有可能只是當地農民上山採集大菁、 竹筍或其它農作物的產業小徑而已。「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報告用較嚴謹的定義, 並未將大屯溪古道正式採納為「古道」。

從地形來看,北新莊當地的先民若要前往北投、 士林,會不會走這條大屯溪古道,穿過陡峭(危險)的箭竹林區,辛苦地翻山越嶺,爬上小觀音山, 然後下至大屯山鞍部,接走面天古道,下抵至北投呢?就交通動線的便捷及舒適而言,我是存疑的。 要前往北投一帶,不如繞道小坪頂或淡水,走較平坦的陸路或易行的水路,實無須冒險翻越陡峭迷霧的山嶺。

因此,大屯溪古道極有可能只是一條當地鄉民入山墾植大菁或採筍的農徑而已。即使是如此, 並沒有減損它的價值。在大菁煉染產業消逝百年之後,大屯溪古道以幽雅麗緻的溪谷, 吸引著一波波的山友前來一親芳澤。殘留的大菁植物生態及等待人們發現的菁礐遺址, 也讓行走於這條古道的旅人,充滿了歷史人文的懷想。

今日大屯溪之行,除了老婆,還有大學時社團的好友阿賢隨行。我與阿賢相識已超過二十年, 當年同屬慈幼會。阿賢是山地服務團團長,我則是廣慈服務團團長。阿賢是前後屆山服團的風雲人物。 民國73年(1984)我在宜蘭服役,休假時,他曾邀我一起走南橫,足跡遠至山服團所在的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 南橫公路,從向陽到啞口,啞口至天池,那深邃冰冷的大關山隧道、那壯闊的高山檜木景觀,我仍然記憶猶新。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大學時代的朋友再相聚,總會讓自己想起年輕時的理想與抱負。

旅遊日期:2004.01.18  


【延伸閱讀】
.第1537篇 - 2020.05.09 旅行影片:三芝.大屯溪古道

註1:老婆比較重要。
註2:同治皇帝在位僅十三年。


註:如何前往大屯溪古道?

由於不少山友詢問如何前往大屯溪古道,謹轉貼山友Ivan提供之交通資訊及路程相關資訊,以供山友參考:

如果自己開車,可以直達登山口,坐車的話, 在淡水捷運站出口旁有到北新莊的車,坐到終點後, 下車往前一點有一條柏油路右彎進去,順著那條路走大約十分鐘會看到有往三板橋的牌子, 再十分鐘可抵三板橋,旁邊有個最後人造厠所....哈哈哈。過三板橋後順著路右彎, 大約不到五分鐘後,路左彎,但前方有石階向上,這是捷徑,走完石階後,先往左方然後右彎向上, 再來就順著那條爛路走到底,嘿嘿嘿,開始進入大屯溪古道吧。 從下車到這裡,大約要花個四十分鐘吧!從這裡到所謂的北峰西峰叉路口大約一個小時(如果沒記錯的話), 從叉路口往西峰頂大約也是一個小時左右,走最後這段路,請記得,彎著腰找路跡,很明顯,站著比較看不見路。

對了,上了西峰後,原路回是比較辛苦的,建議往巴拉卡公路方向下山,出口是在鞍部。上西峰頂後,往左邊是下山的方向,往右邊有個大双人床, 呵...還有你們上來的方向就是最大火山口。祝好運!
(資料提供:山友Ivan兄)


[行旅照片]

三板橋(興建於清同治年間),為大屯溪古道起點。
三德橋建造誌,有提及三板橋的歷史。
(左為新建的水泥橋-三德橋,右下方為原古橋-三板橋)。
三板橋與紅磚護牆相接壤的橋柱面有"同治"年間的刻字。
從新橋(三德橋)橋上俯視舊橋(三板橋)。
從停車處走往古道(停車場)入口。雖然有柏油小路,
但路況欠佳,車子不適合再前進,改步行。
柏油小路旁即可看見美麗的溪瀑。
古道入口處(小型停車場)附近的廢棄石厝群。
古厝荒廢的年代應該還不久,石牆只有些許滄桑味。
過石厝群,才正式走向大屯溪古道菁華段。
幽樸的林蔭小徑,森林蒼鬱。
古道沿途隨處可見盛長的姑婆芋。
沿途綠意盎然。
古道沿溪行,越溪七、八處,隨時可見清澈溪潭。
美麗清澈溪潭。
大片的姑婆芋茂盛生長。
漸走兩山漸狹,上坡走,往小觀音山而去。
又遇一處清潭。
一道清瀑。
疑似菁礐遺址,沿途找到幾處,但多殘破難辨。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