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619)

鹿港古蹟之旅(五):日茂行.天后宮.城隍廟.三山國王廟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日茂行

【日茂行】(縣定古蹟)

日茂行,是昔日鹿港首富林振嵩所創立。

林振嵩,泉州人,清乾隆30年(1765)來台,最初經營船頭行, 後來販鹽致富,創立「日茂行」,經營貿易有成,成為鹿港八郊中最大的商行。

然而隨著鹿港河道淤塞日益嚴重,日茂行的經營亦隨之走下坡,而趨於衰微。建造於嘉慶21年﹝1816﹞的日茂行宅第, 當時規模宏麗,如今僅存門廳、正廳及右廂房而已。 寬闊的前埕,地面鋪著昔日的壓艙石,廣場依舊放置著昔時郊商往來的旗杆座, 默默述說著那遠去的繁華歲月,也反映了世事的多變與滄桑。

日茂行為鹿港人所津津稱道的是,富而樂善好施,清乾隆42年(1777),日茂行捐資成立鹿港最早的慈善組織「敬義園」, 從事拾垃圾、置義塚、收遺骸、修橋樑等工作,以造福鄉里。對於鹿港寺廟的修建,日茂行亦熱心慷慨襄助,而得到鄉里的稱頌。

關於日茂行,另有一段歷史軼事。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發;次年,福康安率軍來台平亂,從鹿港登陸, 受到日茂行林家熱情款待,於是讓日茂行包辦了清軍的後勤補給生意,更鞏固了原有的財勢。 而福安康來台一事,後來衍生為《嘉慶君遊台灣》的台灣民間故事。由於福康安頗受乾隆皇帝的重用與寵愛, 因此民間盛傳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嘉慶君遊台灣》的最初版本,只說清朝的皇室貴族(福康安)來台, 後來演變成是皇子(因傳言福康安是乾隆的兒子),最後竟訛傳成是皇太子來台(即後來登基的 嘉慶皇帝)。日茂行也就成了曾招待過大清皇帝的台灣民宅了。

昔日鹿港著名的「八郊」-泉郊、廈郊、南郊、油郊、糖郊、布郊、染郊、敢郊(竹+敢),曾盛極一時,而隨鹿港淤塞而趨於落沒, 最後紛紛倒閉,僅剩泉郊,而泉郊亦空留其名而已。從昭和13年(1928)起,泉郊就已轉型為慈善機構, 不再從事商務。 在今天中山路233號,仍然可以看見「泉郊會館」的招牌。日茂行則被列為縣定古蹟,以見證鹿港曾有過的商業繁華歲月。

日茂行及前埕。 日茂行右廂房。

日茂行側影。 泉郊會館(中山路233號)。

圖:天后宮(舊祖宮)

【天后宮】(縣定古蹟)

鹿港的寺廟,當以龍山寺為第一。那麼誰排第二呢?我認為第二是鹿港天后宮(舊祖宮)。

評選龍山寺為第一,是僅就古蹟建築之美而言;若看門道之餘,也兼看熱鬧,則鹿港龍山寺恐怕就要屈居第二了。

鹿港天后宮,是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寺廟,廟口也是鹿港小吃的集中地,香客、遊客、饕客最多, 人氣之盛,令鹿港其它寺廟瞠乎其後,暗自羡慕不已。而天后宮可貴之處,不僅熱鬧風光而已, 其建築格局之宏,雕樑畫棟之精,彩繪木石之美,典藏古物之豐,也令人讚嘆不已。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康熙年間。康熙22年(1683),施琅率軍渡海攻台, 船艦供奉湄洲開基媽祖神像,以護軍渡海,終於順利攻取台灣。大軍班師回朝時,施琅留媽祖神像於鹿港天后宮祀奉。 現今正殿內仍懸掛著施琅於康熙22年所題的「撫我則后」古匾。此外,天后宮還擁有後來雍正皇帝御賜的「神昭海表」、 乾隆皇帝的「神昭海表」、光緒皇帝的「與天同功」等古匾,均懸掛於正殿之內。

施琅平台有功,清廷賞賜優渥,於是施家成為台灣的大地主。康熙48年(1709),施琅的族姪施世榜開築「施厝圳」(後稱八堡圳), 歷經10年竣工,使彰化平原成為良田美畝,加上鹿港開港,與泉州蚶江口對渡, 於是吸引大批泉州移民湧入,鹿港愈趨繁榮。

清雍正3年(1725),施世榜獻地,將媽祖廟遷建至今日現址。清乾隆52年(1787),福康安渡海來台平定林爽文事件,奏請朝廷, 敕建天后宮於鹿港。於是鹿港地方人士稱原來的天后宮為「舊祖宮」,而新建的官府媽祖廟稱為「新祖宮」。

天后宮現今的廟貌是昭和11年(1925)重修完成的,當時在鹿港名人辜顯榮捐款倡議下,地方踴躍捐款,聘請一流名師工匠參與修建, 精心打造,前後歷經十餘年才完工。天后宮的石雕、木作、彩繪及八卦藻井之精巧,足以媲美鹿港龍山寺,值得細細品味。

來鹿港旅遊,倘若時間不足,萬不得已,龍山寺與天后宮必須二擇一時,則該如何抉擇呢?我的建議是:
獨行時,則選龍山寺;闔家同遊時,則選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牌樓。 精緻的木作(吊筒、豎材及托木)。

正殿。 正殿(北面),採歇山重簷式。

施琅題字的廟匾。 大清皇帝題字的廟匾。

三川殿右壁堵。 立體透雕。 古樸的龍柱。

圖:城隍廟

【城隍廟】(縣定古蹟)

城隍廟,位於中山路366號,約建於清乾隆20年前後。

道光19年(1839)重修時,日茂行林家及地方人士從泉州永寧(鰲城)迎回城隍, 由於永寧城隍廟稱為「鰲亭宮」,鹿港城隍廟亦沿用祖廟「鰲亭宮」為廟名。

昭和8年(1933)的市區改正,拓寬現今的中山路,城隍廟的廟埕、三川殿均遭拆毀,僅存拜殿、正殿及後殿。 現今城隍廟二進一院的格局,是民國86年(1997)重修完成的,三川殿的木門屏窗雕刻,是薪傳獎施鎮洋的作品,兩側的龍虎堵,雕工亦頗為精緻。

城隍廟的三川殿仍保存道光19年(1839)日茂行林家捐贈的石柱,有「赫濯聲靈昭鹿水,綿延香火肇鰲亭」楹聯。 殿前一對青斗石雕刻的石獅,建造於道光30年(1850),為清代中葉的作品。

參觀城隍廟時,心中卻沒有特別的感受,並非這座廟的建築不夠精彩,而是今天已參觀太多寺廟, 尤其看過鹿港龍山寺、天后宮(舊祖廟)之後,再看其它寺廟時,心情就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了。

城隍廟三川殿。 龍堵。 日茂行捐贈的楹柱(1839年)。

圖: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縣定古蹟)

三山國王廟,位於中山路276號,是潮州客家人所創建的寺廟,屬於所謂的「人群廟」, 廟宇規模小,開面寬約五、六公尺而已,宛如一般民宅。

整座廟沒有精緻或華麗的雕飾或木作,又已經過改建,也缺乏古味。這座廟卻令我頗有感觸。

三山國王,是屬於客家人特有的信仰,走在台灣的客家聚落,必定看得到三山國王廟。鹿港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乾隆2年(1737), 歷史也算久遠,但比起泉州人在鹿港建廟, 卻已晚了半個世紀。

施琅,是福建泉州人,因平台有功,取得清廷對台政策的發言份量。在他的建議下,清廷下令: 「潮州、惠州之地,為海盜淵藪,積習未脫,其民禁止來台。」於是初期台灣的移民幾乎為閩南的泉州和漳州人所壟斷。

直到康熙60年(1721年),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清廷以客家人協助平亂有功, 才放寬了粵籍渡台的移民限制。當時台灣處於移民社會的草莽時期,法治未彰,族群之間為爭地盤, 動輒武力相向,械鬥頻繁。泉州人在鹿港佔優勢,在鬥爭中獲得勝利,漳州人成為少數, 而客家人則被迫外移。

三山國王廟內的三川殿內,保存了一塊乾隆55年(1790)的「奉憲示禁」碑,反映了這段族群紛擾的歷史。 當時在粵籍地方仕紳聯名懇請下,官府在「鹿港海防理番同知衙門」前豎立了這塊石碑,明文禁止海防官兵刁難粵籍百姓及藉故索取規費。 古碑透露出訊息,當時在鹿港居於少數的客家人,在往返回大陸時,常受到泉漳籍海防官兵的欺侮與為難,或索取紅包,才肯放行。

到了嘉慶年間,鹿港的客家潮州人已式微,連三山國王廟都被泉州人接管,清嘉慶4年(1799)改名為「三仙國王廟」。 正殿前的一座古香爐,落款「嘉慶四年梅月置,三仙國王弟子王合成叩謝」, 述說潮州客家人在鹿港曾有的悲愁。

我在古碑前佇立良久。二百多年前的古碑,字跡已因風化而逐漸糊模,終有一天,文字將漫滅消失, 然而古碑所傳遞的意義與精神,仍能給予後人深刻的警惕與省思。(全文完)  

奉憲示禁碑。 正殿及古香爐。 古碑、古香爐(特寫)。

旅遊日期:2008.08.04(寫於2008.08.14)


【相關旅記】

  • 第0615篇 - 鹿港古蹟之旅(一):文開書院、文祠、武廟、地藏王廟、楊橋公園
  • 第0616篇 - 鹿港古蹟之旅(二):龍山寺、金門館、鳳山寺、甕牆、威靈廟、摸乳巷
  • 第0617篇 - 鹿港古蹟之旅(三):興安宮.九曲巷.中山老街.鹿港民俗文物館
  • 第0618篇 - 鹿港古蹟之旅(四):鹿港古市街.半邊井.隘門.南靖宮.敕建天后宮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鹿港古蹟地圖
    註:中山高下彰化交流道,接彰鹿路(142縣道),直行至鹿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