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05)

淡水.山子頂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山子頂古道(17鄰巷道通往登山口)

山子頂,淡水小地名,地處大屯火山系西北山麓。

山子頂之東及北有楓樹湖、北新莊、菜公坑、三板橋、圓山頂、 五腳松、竿尾崙、內柑宅、木屐寮等村落。

山子頂之西及南,則有白石湖、興福寮、頂青礐、中青礐等村庄, 均為環繞於大屯山系之山居聚落。

這裡的居民自古以來以務農為生,入山拓墾,深入大屯山系,並與大屯山區之聚落交通往來, 形成無數古道縱橫其間。這個區域我曾走過清天宮(面天 古道)、興福寮菜公坑大屯溪內柑宅等古道。

今天的目標之一是探訪山子頂古道。

山子頂古道聯絡山子頂與向天池兩地。古道登山口,位於淡水縣山子頂17鄰,大約在101公路 十一、二公里之間,從一部隊營區旁的產業道路進入註1

山子頂17鄰巷口有一紅磚古厝,附近有十方禪寺。循著17鄰的柏油路直走,至巷底,即可看見 登山口及登山條。從登山口起,石階路陡上,沿著竹林而走,旁有鐵絲欄圍住的農園。

這段陡上石階路頗長,是體力一大考驗。約五分鐘,抵達一巨型水塔處,可眺望淡水海岸線,略休息。然後繼續陡上。 路旁山坡地的農圃,種植金花石蒜註2,花期已過,不見金黃花海,只剩淡綠草葉而已。 再往上爬,石階沿著竹林旁陡上,不時聽到山友辛苦的哀嘆聲。

終於爬至上方處,視野展望更好。山腳下此起彼落的綠林小丘散佈於 山子頂、楓樹湖、北新莊這片北海平野之上。幾十萬年前,大屯火山爆發,噴岩及熔岩噴流向這片平野,而形成今日這般 地貌。這時望向國家公園方向,烘爐山及百拉卡山(枕頭山)在上方遠處。

圖:山子頂古道,途中於青剛櫟樹下休息。

再往上走,還是陡上,竹林旁的泥土徑,有殘存的石階,路徑愈來愈原始。

爬到更上方處,竹林消失,變為雜木林。 這段上坡路,足足走了四十分鐘。

山徑至此變為稍平緩,林間偶見姑婆芋, 也可看見農墾的殘跡,但都已廢棄,路跡則十分清晰,沿途無岔路歧徑。

約十餘分鐘,抵達一林間空地,在一棵青剛櫟樹下休息。 地上不少青剛櫟果子。青剛櫟的材質堅硬,小時候常玩的陀螺,就是用青剛櫟的木材做的。

我在這片開闊的林間地稍為搜尋,發現一排矮牆遺跡,高不及一公尺,一路延伸,不像是屋舍的遺跡。不知這矮牆用途為何? 後來閱讀資料,判斷這可能是「山豬埒」註3

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耆老口述歷史訪談記錄」註4,當地陳稱穎 老先生曾提及,為防止山豬偷吃作物,農民會沿山圍起一道矮石牆,使山豬順著路牆(埒)行走,而 落入農民設的陷阱之中。我走榮潤古道(磺嘴山古道)時, 亦曾在山坡林地發現類似的一整排石堆矮牆,當時不明白其用途,或許 也是用於防止山豬侵損農作的「山豬埒」。

休息後,繼續前行。走於雜木林中,泥徑皆是枯葉,有點像是一條原始質樸的獵徑。雜樹林偶爾 出現孤立的黑松,地上可撿拾松果。這裡並無造林的遺跡。日據時期,日本人曾在二子坪、面天坪一帶大量種植黑松, 或許是飛鳥含銜種子,或許是種子隨風飄零,落地深根於此,所以才可看見松樹的蹤跡。愈走林相愈為豐富,林間底層有茂盛的草蕨。 不久,爬至一高處,出現高大的黑松聳向天空。這景象讓人感覺陽明山國家公園已不遠了。這時路旁出現一棵奇異植物(通草), 花朵像繁星錦簇,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圖:通過一段迷人的楠木樹林

接下來,又鑽進森林裡,最後一段上坡路,山徑沿著乾溪溝旁而上。

溪谷遍長著楠木群。每棵樹樹幹向上生長, 向四面伸出五爪般的枝幹,枝幹又伸展出紛歧的枝葉。

這或許是樹木適應環境的生存本能吧!樹幹努力向四方伸展,以 爭取陽光,以取得較佳的生長機會。一整片的楠木樹林在此地如此盎然生長。這段路徑,是今日 古道令人難忘的驚豔之遇。

爬過這段楠木林,來到上方的越嶺岔路口,一下切往向天池,一循稜往向天山、面天山。循稜爬往向天山,這條山 徑較少有人走。這裡高度863公尺,與向天山(950公尺),落差不到百公尺而已,機會難得,於是決定繼續循稜前進, 連爬向天山、面天山。

若往下走,至向天池,可接興福寮古道,至興福寮地區,或接面天古道,至北投頂青礐、中青礐地區。 山子頂古道是否為上述聚落之間往來的聯絡古道?以今日沿途所見,我是存疑的。古道沿途並未見任何石厝遺址或土地公廟, 只有殘遺的農墾遺跡。

或這條山徑只是山子頂農民上山拓墾所開闢的山徑而已,未必曾是兩地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若說 它是條兩地往來的古道,則興福寮、頂青礐、山子頂的地理條件皆類似,山區物產皆相同,兩地農民並無互補物產 的交易需求,則何勞翻山越嶺相聯絡呢?

面天坪附近則經學者調查研究,證實極可能為凱達格蘭大屯社的 聚落之一,這條山徑會不會是早期平埔族人農獵時所踏踩出來的一條古道呢?年代久遠,缺乏文書資料佐證,我只是猜想而已。

圖:山子頂古道一景

學者對於古道的定義較為嚴謹,認為古道為兩地之間的聯絡道路。

古道須有一定的年代歷史,且有客觀的文書驗證, 或古道沿途有人文遺跡(如土地公、古厝等)足以間接佐證道路的歷史年代。

山界對於古道的界定則較為籠統, 也較具包容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為例,凡是在日據時代即已存在聯絡山徑,具民生經濟或放牧往來的聯絡道, 山界都視其為古道註5

因此,山界所認定的古道不必然為兩地往來之聯絡道路,一村一庄之農民開闢的入山路徑,或為農墾,或放牧,或引水,或開礦, 都符合古道的定義。

這樣的古道定義或許失之浮濫,因為先民於山林所闢的山徑,無一不是為了上述民生的用途和目的。以如此定義,則全台各地 山林之山徑,若有一定年代以上,且保存著自然原始樸質的泥土徑,其沿途又有人文遺跡,則皆可溯考其當地歷史,而以古道命名。 正因為如此,在文史人士努力下,一條條古道便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全台各地紛紛冒出頭來。

古道是否因此漸趨浮濫呢?我不這麼認為。古道浮濫,在我看來,也是一個好現象。

數百年來,原住民或渡海移民而來的漢民族,多以農漁牧為生, 與大自然相搏鬥以求生存。後因時代之變遷,社會轉型為以工商為主,多數人口集中於都會裡,遠離大自然。 而一條條位於近郊的山林古道被重新發現,或賦予意義,以吸引民眾的探訪,讓居住於現代水泥叢林的人們, 既能徜徉於大自然綠意之中,又能有機會領略先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歷史記憶,不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嗎?

古道是真是假?只是定義的問題而已。一山一石、一草一花一木,腳下所踩的土地都是真的,已足以觸發人文心靈的情懷與感受。

圖:面天山頂之微波反射板

我們循稜走往向天山,山徑清晰,緩坡而上,約十分鐘,遇一小段陡上,然後遇芒草路。

鑽進芒草中,探頭出來,可望見面天山兩大片醒目的微波反射板註6

芒草路多岔路。雖然不難走,但若遇上雲霧迷漫,而又無GPS或指北針時導引,想通過這短短三、四分鐘的路段,恐怕會有迷路的風險。 鑽出草叢後,遇見石階步道,才驀然發現已爬上了向天山。再往前走,先下再上,不久也爬上了面天山。

面天山,為大屯火山群北側最高山峰,面向北海岸,視野極遼闊。台北盆地關渡平原至淡水河口, 八里左岸、淡水市鎮、淡水三芝平野海岸,都一覽無遺。面天山,是一座值得一爬的名山。 這是我第二次登上面天山。 上一次,大約是三年前。

站在面天山的觀景台,望向天山及山子頂一路越嶺而來的山稜,頗有成就感。山子頂,海拔約280公尺;面天山,海拔977公尺; 算一算,今天上午爬升了將近七百公尺。

旅遊日期:2004.11.21  


[行程記錄]
9:36山子頂17鄰及18鄰岔路口…9:41登山口…9:42民宅(庭前數十個瓦甕)…9:48金花石蒜園圃… 9:51大茄苳樹…9:52金花石蒜園圃…9:58展望點…1023雜木林…10:41青剛櫟林間空地(休息)… 10:58出發…11:20枯松…11:21遇一美麗的通草…11:26楠木林…11:35越嶺岔路(一往向天池; 一往向天山、面天山)…11:42走往向天山…11:52遇芒草…11:56向天山…12:10面天山…12:21下山…12:39 面天山登山口…12:49木橋一號屋遺址

註1:若由淡水方向走北新路(101公路) 往三芝, 公路里程數由多漸少;12公里處,馬路中間有一小廟(地基主);過12公里處,在12與11公里中間,右 側有一軍營,軍營旁有一條產業道路,路口有往「十方禪寺」的標誌。轉往這條岔路,上行約一兩分鐘, 即抵達17、18鄰岔路口,可停車於路旁。然後往17鄰方向走。直行遇岔路,右側有登山條,再取直行, 即可抵達石階路登山口。(登山口參考「行旅照片」第三張圖片)

註2:金花石蒜為園藝觀賞用經濟作物,以外銷日本為主。 每年九月至十月為花期,金黃色花朵,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註3:「埒」,讀音「樂」,指矮牆、堤界。

註4:參考「陽明山國家公園原住民史蹟調查與耆老口述歷史記錄--西北分區訪談記錄」,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民國八十六年,第43頁。

註5:參見林宗聖著,「陽明山國家公園十大傳奇」 ,人人出版社,2001年,第129頁有關古道的定義。

註6:無線電通信系統要同時傳輸大量資料時,常採用「微波」來傳輸,但微波傳送容易被障礙物阻擋(例如高樓或山峰);「微波反射板」的功效如同一面反射鏡, 可將微波折射至另一方向,以提高微波傳送的通訊品質。


[行旅照片]

山子頂17鄰紅磚古厝。
山子頂17鄰,走往山子頂古道登山口。
登山口。
金花石蒜花圃。
陡上的石階,考驗體力。
途中俯瞰山腳下的田野風光。
眺望淡水鎮。
仰望烘爐山(左)與百拉卡山(枕頭山)(右)。
行走於雜樹林。
青剛櫟樹下休息。
愈深入,林間底層蕨類豐盛。
途中遇巨大的松樹。
奇特的樹,名叫「通草」。
楠木群(1)
楠木群(2)
嶺上分岔路,繼續走往面天山。
一小段陡上,路跡還算清晰。
惱人的芒草路,還好路不長。
鑽出芒草,突然來到向天山頂。
從向天山眺望面天山。
登面天山途中,回望向天山。
面天山的地標-兩大片微波反射板。
面天山俯瞰三芝平野(鏡頭拉近)。
從面天山走往面天坪,遠眺大屯西峰。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