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58)

三芝.內柑宅古道.紅葉谷瀑布(內柑大瀑布).伏流瀑布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西內柑宅橋

三年來,我的行旅足跡較少觸及三芝鄉,並非三芝缺乏景點,而是三芝路遠,與台北東區遙遙相望。

大屯山系, 千尺山峰,阻隔兩地,無論西繞淡水,或東繞基隆,或走陽金公路、百拉卡公路,路途都遙遠。

直到今年初,我才首度探訪三芝鄉的「大屯溪古道」; 五月時,又走訪大屯溪支流的「菜公坑古道」, 足跡漸及三芝鄉。原以為至此已熟悉大屯溪一帶的古道;發表旅記後,山界前輩陳岳老師卻告知, 那附近還有「菜刀崙山古道」、「稜隔尾古道」,令我悵然若失。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正足以形容這種心情。當你認識愈多,卻發現自己認識更少。我正在計劃探訪「菜刀崙山古道」、「稜隔尾古道」時; 陳岳老師又已帶隊,披荊斬棘的探勘出三芝鄉八連溪流域的兩條古道-「內柑宅古道」及「竿尾崙古道」。 八連溪流域的古道本是我繼大屯溪流域之後,下一個預定探訪的區域。追舊不及,又有新知,心情可說是十分狼狽。 於是決定先探訪「內柑宅古道」。

三芝鄉的大屯溪上游、八連溪流域一帶的山林,何以密佈這麼多的古道及先民聚落遺址?

人類文明實與河川息息相關,聚落多半依河川溪畔而集。先民拓墾自近而遠,始於肥沃平野之地, 漸及於偏遠的山麓地帶。先民深入山林拓墾,應非本意,而是移民有先後、勢力有強弱;先者強者佔據豐饒沃野, 後者弱者惟有提起勇氣走向山林。山居歲月,地理條件本就不利,當平原城市興榮,工商就業機會增加後, 原居於山林者為謀更佳出路,便漸遷移至城市聚落。山林各小聚落便漸人去屋空而荒廢。蔓草侵道,苔蘚侵擾, 雨打風吹,土石洪流,山林舊道便漸堙滅,聚落遺址隱於山林,亦為世人所遺忘。

三芝鄉主要河川的上游山林裡, 不知道還隱藏著多少先民聚落遺址?或可稱之為「失落的聚落」。這些先民聚落遺址,並非重要的廟宇或歷史建物, 只是反映一時一地的庶民悲喜人生,不足以引起政府或地方人士的關注,猶如卑微的小人物,自生自毀於山林而已。 而山界前輩在開闢登山路線時,往往無意而發現,為之記錄以為登山路線地標。這些記錄乃成了今日旅人追尋探訪 先民遺址古道的重要參考來源。

圖:三芝鄉

我手上持的這份中華藍天隊於民國85年手繪的「八連溪古道」,那手工細筆描繪出八連溪流域密麻的登山路線, 著實令人感動與感激。

這個月,陳岳老師亦曾帶隊探訪「竿尾崙古道」,五、六小時的路程,一路揮刀除草闢路, 一步步重現三芝鄉八連溪上游一段被世人遺忘的日據時期採金歷史。我衷心期盼這條古道在前輩的努力下,早日正式與世人見面。

「八連溪古道」嚴格說起來,應該是指八連溪流域的古道(群),並非單指一條而已。若以藍天隊所繪的 「八連溪古道」手繪地圖,至少包括了四條古道。自西而東,分別是:

(1)圓柳古道:圓山頂經柳子楠至竹子山戰備道路。
(2)竿尾崙古道:藍天隊地圖標示古道入口的民宅門牌為「五腳松12號」,藍天隊未對這條古道命名。陳岳老師在五腳松附近另發現一條古道及古厝群,而該古道通往竿尾崙金礦遺址,陳岳老師暫稱之為「竿尾崙古道」或「內五腳松古道」。竿尾崙古道末段與圓柳古道交會,但路跡已堙滅,可通往竹子山戰備道路。
(3)內柑宅古道:藍天隊地圖標識起點為西內柑宅橋附近,終點為竹子山戰備道路。地圖註明沿途有一部落遺址;陳岳老師則另發現一處聚落遺址及瀑布,為地圖所未記載。這條路線,陳岳老師稱之為「內柑宅古道」。
(4)八連古道:這一條路線較為山界所熟知,起點為木屐寮真武宮,終點為竹子山軍事管制區的圍牆。

讀者讀這一段陳述,若未參考地圖,恐將陷入五里霧。而我對這區域本來就不熟,整理資料,亦如霧中摸索, 有的路線只是依樣畫葫蘆而已,讀者不可盡信。

圖:八連溪,涉水而過 (對岸溪畔有廢棄的小鐵橋)

今天的行程,以走「內柑宅古道」為主。我與山友相約於北新莊集合,會合後循101公路開往內柑宅。

從北新莊出發,有二條路線可抵內柑宅。一是在北海福座附近右轉北7鄉道;另一是在往龍巖的叉路口, 右轉北11鄉道,往木屐寮。

走北7鄉道距離較近,但我們捨近求遠,繞走北11鄉道, 只為熟悉當地路線及欣賞鄉間小路田野風光。

車子轉入北11鄉道後,遇叉路, 左往龍巖墓園,右往木屐寮,取右行。然後直行。「內柑宅古道」的入口位置就在 「西內柑宅橋」附近,西內柑橋前有一茄苳樹,樹基被圍一圈水泥,形成一可供迴車的小圓環, 道路右側有一小土地公廟,目標明顯而易識。可停車於附近。

藍天隊的地圖及陳岳老師所走的古道入口,是先過西內柑宅橋約二、三百公尺,道路左側有一泥土路叉路。 今天稍後才知道,其實真正的古道入口應該在茄苳樹這附近。藍天隊地圖所繪的古道入口, 未見任何登山條,開車經過,稍不留意極易錯過。但若以西內柑宅橋為地標,兩地相距二、 三百公尺則應能輕易找到入口,因為這附近別無其他叉路。

初入古道,前一小段頗寬闊,泥土路夾雜著碎石磚塊,似乎是近年來才修築的產業道路, 路口還停放著一部小卡車。不久,進入芒草區,芒草過人,得撥芒前進,但路徑還算清晰。 芒草路僅一小段,過後豁然開朗,進入樹林中,山徑亦漸開闊。樹林亦見到不少姑婆芋。 前行,遇溪,原跨溪的小鐵橋已被沖毀,棄毀於一旁,溪兩岸有一繩索跨溪相繫, 可拉繩索踏溪石而過。越溪時,我走在最後面,所以沒有看到領隊蕭郎落水的 畫面。註1

圖:部落遺址

過溪,遇叉路,右為內柑宅古道,左往「部落遺址」。

我們先取左行,前往部落遺址。 左行沿著溪畔,漸往下游方向走。約六、七分鐘,道旁坡地漸出現駁坎殘跡,皆已荒廢。

不久,前方出現一完整的石頭厝遺址。石厝呈長方形,周圍石砌牆猶存,屋頂已空。這是石頭厝遺址典型的景象。 先民蓋石頭厝,以石塊堆砌成牆,屋頂多覆以茅草,茅草易朽壞,需定期修補,一旦廢棄之後, 經風歷雨,茅草便毀壞消逝,唯存石牆殘跡而已。

這部落遺址源自何時、何人所居、廢於何年,已不可考。僅能在這殘厝基石緬懷而已。

我們在部落遺址處停留拍攝時,領隊蕭郎獨自向前探索,回報說,在前方遇一大樹, 樹下方山壁有湧泉,形成一斜瀑,應該是傳聞中的「伏流瀑布」了。「伏流」者, 伏流於地下之溪流。山友Daniel早已聽聞過八連溪谷附近有一伏流瀑布,曾欲尋訪, 但茫然無頭緒,不料今日蕭郎輕易得之。這條山徑通山下,蕭郎提議,回程可改走這一路線下山,可順訪伏流瀑布。

於是我們又折返回越溪(鐵橋)叉路口,走內柑宅古道主線。往上走,沿著溪岸行, 八連溪在右側下方,溪水淙聲,伴著我們前行,沿途不時可見豆娘飛舞。上行, 遇一八連溪支流乾溪谷,過溪,路左側有一奇形怪樹,其旁有一叉路小徑陡上, 稍不留意可能就會錯過。這是陳岳老師所發現的「內柑宅聚落遺址」,上個月他曾帶隊探訪此地, 同行的山友Jennifer曾發表相關旅文記錄。

若非前輩探勘發現,我想一般山友路過此處, 應不會注意到這條隱密小徑,也就不會知道小徑上方的樹林間就隱藏著一處先民聚落遺址。 由此可以推想,我這兩、三年走過無數古道,極可能曾路過不少聚落遺址而渾然不知。念此令人心慚。

圖:沿途大菁遍長

於是循著怪樹旁叉路小徑向上行,經一小段陡上,便見一片平坦竹林,竹林深處,出現石厝殘跡, 愈接近,一座座完整的石厝出現眼前,前後好幾間。

這處聚落遺址較剛才探訪過的部落遺址更具規模, 數戶相連,屋牆保存良好。

關於這處遺址的歷史,陳岳老師於民國六十七年初探此地時,曾遇到一位洪姓老者,此地為其祖居地。 據洪姓老人表示,其祖先為小雞籠社平埔族人,乾隆年間,有二漢人至此拓墾,以絲緞與原住民交易, 取得耕地,遂於此地開墾。而後其中一名漢人與酋長女兒結婚,就是洪姓人家的祖先。

洪姓老人的口述歷史,亦符合三芝鄉的拓墾史。三芝鄉本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族分佈的區域。 漢人移民始自雍正末年、乾隆初期,乾隆六十年間(1736-1795),三芝鄉已開拓完成。此期間較晚移民者, 便向河川上游山區拓墾。平埔族漢化較早,與漢移民雜處並通婚,亦漸採漢姓,最後被完全漢化而消失。

  從聚落遺址循另一小徑,可接回主步道。續前行,沿途大菁植物漸現,愈現愈多,沿途皆是,綿延一片。 我第一次見到如此茂盛滋長的大菁。

不久便漸接近瀑布。瀑布前方的溪谷有土石流痕跡。民國67年,陳岳老師曾在這附近溪谷 看見一石板屋,但上次來訪時已堙滅,大概已被土石流所堙沒。我於該位置附近逗留, 因好奇心驅使,撥開草叢,切往溪畔,想看看能否找到任何的遺跡。不料才下切幾步, 就在草叢處赫然發現一完整的圓形青礐遺址,保持的相當完整。

青礐圓池開口排水的下方處 ,又有一方形青礐,為中池,亦保持完整,中池右側又有一青礐,池更深。左旁附近又有一青礐。 自從我初識青礐以來,這是我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見過最為完整的青礐遺址,就在八連溪畔, 此處離內柑宅聚落遺址約20分鐘的路程而已,青礐、聚落之間,沿途遍長大菁, 這段路可說是真正的「藍路古道」了。

圖:紅葉谷瀑布(內柑大瀑布)

往上走,為一土石流橫過的乾溪溝,乾溪溝上方岩石散躺大片。

爬至乾溪溝, 才能瞥見約100公尺外的溪谷有一懸垂的瀑布,高約三、四層樓,瀑布水量極豐沛。

於是我們前進至瀑布下方,在此休憩及午餐。瀑布下形成一小潭,瀑潭清澈, 水不深,多溪蝦,大者超過五公分,小者約二、三公分。我脫鞋入溪戲水,清涼有勁, 並試著用手捕抓溪蝦,竟輕易捕獲一隻,拍照留念。

這瀑布引起我們的好奇。因為藍天隊民國85年首繪、民國90年修訂的「八連溪古道」 地圖中並未標識出這個瀑布。於是大家討論,該如何稱呼這個瀑布。

過去的地圖,曾標示八連溪上游有一「紅葉谷」景點,惟景點已消逝,徒留空名,因此無人知曉 「紅葉谷」確切之位置。「紅葉谷」之稱,係因八連溪上游溪谷多楓樹,秋天楓紅染遍溪谷, 故有「紅葉谷」之稱。領隊蕭郎與山友Daniel曾討論過,猜測紅葉谷應該就在這個區域附近。 今日所處的瀑布位置,正位於八連溪上游,而舉頭望,溪岸旁數株楓樹翠葉盎然。蕭郎認為, 這裡應該就是傳聞中的「紅葉谷」,不如就稱瀑布為「紅葉谷瀑布」。此議獲得大家的贊同。

在瀑布下休憩,煮茶聊天,極適意。瀑布其實並不僻遠,若扣除探訪兩處聚落遺址, 則自西內柑宅橋至紅葉谷瀑布,應該在1個小時以內可以抵達。

回程,又再次參觀青礐遺址,然後循古道主線,約30分鐘,下抵至蕭郎落水處叉路口。 取右行,走訪伏流瀑布。過部落遺址,續走一段山腰小徑,遇一大樹。如蕭郎所言, 樹後下方斜壁,有地泉湧出,形成斜瀑。伏流瀑布,令人稱奇。

循山徑向下走,不久即看見下方的農家。接近農家時,遇叉路,取左行,可抵伏流瀑布下方, 於是我們繞進去探看一番。伏流瀑布沿著山壁湧流而下,雖無一般懸瀑壯觀,但水量豐盈, 居民砌石阻水,瀑底形成人工小潭。居民架水管水桶接水,引水至下方的民宅處。

返回叉路口,拾階而下,便是民宅,其門牌為「內柑宅21號」。此時村狗大吠,於是我們沿著宅前的柏油路而下, 接產業道路,彎過一養殖場,道路與八連溪平行,直走出去,出口就在西內柑橋前的茄苳樹及土地公廟。

茄苳樹附近道旁的小土地公廟,外觀新穎,為現代的瓷磚所建,但廟身體積矮小,長寬高約一公尺, 又似一般古道常見的小土地公廟。我趨近土地公廟詳看,果然發現廟內有二尊土地公, 一為新式灌模的土地公雕像,一旁為一已風化、面貌古樸的土地公,則此廟應是古老土地公改建的,歷史應在百年以上。

我因而判斷,我們所走的回程路線,由部落遺址至西內柑宅橋旁的土地公廟,才是真正的古道路線。 先民由此沿八連溪畔上行,「伏流瀑布」可取水;往上走,抵「部落遺址」,再上行,可抵「內柑宅聚落遺址」 ,再上行,可抵青礐遺址及紅葉谷瀑布。這條路線可使古道全線都位於八連溪右岸,則先民自無需冒險越溪, 可避免發生如蕭郎越溪意外的落水事件。 

探訪古道結束,我們在茄苳樹下略休息聊天。今天這趟內柑宅古道之行,令人稱道。走一條古道路線, 尋獲兩處聚落遺址、兩道文獻資料記載未明的瀑布;發現一條令人驚艷的大菁藍路、一處可能是陽明山 國家公園內最完整的青礐遺址;還有傳聞中的八連溪的楓葉秘境紅葉溪谷,也無意而得之。全程又輕鬆易行, 可劃下一圓滿的句點。這圓滿之行的小小缺口是領隊蕭郎那未乾的登山鞋,但瑕不掩瑜,每人皆心滿意足。

內柑宅古道,自然人文景觀皆美,聚落遺址、大菁藍路、青礐遺址、紅葉谷瀑布、伏流瀑布,傳 聞中的美麗秘境、重見天日的先民遺址。謹以虔敬之心呈獻這美麗與滄桑給所有熱愛山林的山友, 亦盼山友能珍愛它、珍惜它。

旅記日期:2004.6.19  


註1:
領隊蕭郎不慎落水,非同小可,於是心有所感。蕭郎號稱「獨步山林」,爬過台北近郊700餘座山峰,熟識各種溪流險惡地形,平時登山最忌諱鞋底浸水。以如此矯健之身手,遇平生所忌諱之溪水,竟意外落水,失足於這條淺溪。正所謂:「神仙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台語)。故記錄此事以供山界後輩晚生引以為戒,並無詆毀蕭郎英名之意。蓋禍常起於輕微之處,患常生於疏忽之際。健腳高手都有失足之憾,更何況是肉腳凡夫?君子淑女悠遊山林,能不慎乎? 本次隊員共十人一狗越溪,其中九人安然渡溪。僅一人一狗落水。狗是志願落水,而人是意外落水,所以落水心情不相同。(成功渡水者九人,姓名依亂數排列如下:導遊先生、導遊小姐、小周、老恩、雨傘、Ivan、舒非、姑隱、Tony)

註註1:
領隊蕭郎意外落水給我的啟示是,這條進去的路線可能不是真正的古道。後來回程的路線,逐漸發現、逐步印證,蕭郎的意外落水其實是可以找到意義的。

[參考資料]

內柑宅古道 (by Jennifer)

[補記]

1. 據陳岳老師留言表示,「紅葉谷瀑布」正確名稱應為「內柑大瀑布」,山友不應隨意亂取名稱。 謝謝前輩指正!實因當時眾人手上資料均無此一瀑布相關記錄,為求各人旅記所述瀑布名稱一致, 以避免山友混淆,故討論約定瀑布名稱。當時曾提議依地名取「內柑宅瀑布」,但「紅葉谷瀑布」 更為符合現場景緻,故命名之。若瀑布本已有名字,我並不贊同另取名稱,以免徒增後人困擾。 謹根據前輩意見修改旅記標題,並將前輩意見附記於旅記篇尾,以為殷鑑。...Tony補記於2004.6.22

2. 針對「紅葉谷瀑布」命名問題,山友Ivan亦留言,提供補充資訊。Ivan雖然年少,但君子不以人廢言, 謹附錄其所提供資訊,供山友參考。...三芝鄉休閒景點 ... Tony補記於2004.6.22

3. 後來,藍天隊將這座瀑布命名為「柳子楠瀑布」,僅附註於旅記篇末,供讀者參考。... Tony補記於2006.6.19

[行旅照片]

西內柑宅橋,內柑宅古道的入口。
出發!前往內柑宅聚落遺址。
八連溪,不難涉過,但領隊蕭郎不慎落水。
應驗台語俗諺:「神仙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
過橋,遇叉路,取左行,約10分鐘,抵部落遺址。
部落遺址只存一較完整的石頭厝。
石頭厝一景,附近有層層駁坎殘跡。
繼續往另一聚落遺址前進,沿八連溪畔而行,沿途豆娘飛舞。
山徑轉為平坦,沿途有姑婆芋,為一般古道聚落常見的植物。
越過乾溪,左側有一奇形怪樹,樹右側有一不明顯上坡路,
通往另一石厝聚落遺址。

石厝聚落遺址(1)有完整的屋型,比下方的部落遺址更具規模。
石厝聚落遺址(2)為洪姓居民的先人所住,洪姓居民亦早已遷離此地。
石厝聚落遺址(3)
前往紅葉谷瀑布,沿途大菁(菁)遍長。
大菁特寫。
紅葉谷下方的溪谷,圖片右側溪岸樹叢裡發現幾處完處的青礐遺址,
保存狀況良好。
紅葉谷瀑布(1)高約三四層樓。
紅葉谷瀑布(2)側拍。
紅葉谷瀑布(3)有楓樹盛長,依座標位置判斷,
這裡應是傳聞中的八連溪「紅葉谷」。
回程。再至溪谷處探勘青礐。
圖右為青礐中池,形狀為方型的石砌池,完存相當完整。
「伏流瀑布」,瀑布自大樹後方的岩壁湧出,自斜壁奔流而下,形成一斜瀑。
出口為西內柑宅橋前,出口處有一茄苳樹,柏油路旁右側一小土地公廟。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