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34)

大溪.齋明寺.御成路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齋明寺古道路口

今天特地請假,本想一登大屯西峰,不料老婆娘家有事,一大早就載著她回中壢,於是改變行程, 決定獨自去桃園大溪鎮走一走。

說起大溪,想到的是逛老街和買豆乾,以前去過幾次,不脫這種旅遊模式。 今天則想走訪大溪鎮近郊的幾條古道,領略不一樣的大溪風情。

由內壢出發,走外環道接東西向快速道路,接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一路前行,不過半個鐘頭, 抵達大溪入口處、橫跨大漢溪的武嶺橋。我未過橋,直行,約一兩百公尺,路旁出現「齋明寺古道」的標誌。 這附近有兩條著名的古道,另一條則為「御成路古道」,都是早年大溪、龍潭間的往來的道路。

齋明寺古道,因古道經過位於福份山的齋明寺而得名。入口處位於大溪對岸,地名為「粟子園」。 齋明寺建於清道光年間,已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為大溪鎮最古老的佛寺,國家三級古蹟。

進入古道,沿著平坦石階路前行,兩旁林木幽然,一路無人跡,靜謐安詳,令人怡然。沿途雖然冷清, 但這種「安靜的遊蕩」(自然旅行家劉克襄著的書名),令人能靜心品味古道風華。踏石階漫步而行, 體驗先民生活,比起在大溪老街買豆乾、逛公園來的有意思。

圖:齋明寺古道,落英繽紛

沿著古道一路緩坡而上,古樸的石階引人思古幽情,踩踏間,有味哉!

據說這段路最早是採用大溪的鵝卵石鋪設而成, 民國十二年(1923),再改成以大漢溪石鋪設成石板步道。當時大漢溪無橋可行,居民必須以渡船過溪, 沿這山路石階爬至齋明寺朝拜。

行走約五分鐘,抵一蘇氏祠堂。古道至此與一柏油道路交會,越過馬路,續上行,可看到齋明寺古樸的石造牌樓。穿過牌樓, 沿途夾道種植杜鵑花,在此時節,花季已過,花自飄零,繽紛飄地,石道散落白花點點。花已殘, 然輕微花香撲鼻。

愈走愈深入,周遭更靜謐,三兩斑蚊飛來惱人,大概此處少有人跡,斑蚊難免興奮, 而我今日匆匆出門,忘了帶防蚊噴液,白白便宜了這惡蚊小蟲。

再前行約十分鐘,上了坡,即抵達了齋明古寺。由此前行,古道已闢成柏油道路,為齋明街。齋明寺佔地頗廣,寺宇本身不大, 但腹地遼闊。寺外西北大小停車場約可容納百輛車,寺外東南則遍植林木,全寺佔地約2∼3甲, 隔著大漢溪與大溪遙遙相對。寺宇外觀樸素幽雅,無壯麗的雕欄壁畫,僅有簡樸的石柱石牆, 大門聯柱左右各書「莊嚴憑法音」、「圓覺悟禪機」。我還沒踏進這座寺,就被寺宇樸質的外觀所吸引。

圖:齋明寺正殿

齋明寺外立有解說牌,詳述寺之沿革,內文頗為詳盡註1

走進齋明寺,庭院空蕩無人。寺宇主殿建築風格無一般傳統寺廟的色彩艷麗,而是樸素幽雅的傳統農家三合院造型, 顯現禪林道場純樸的風格。

一隻老狗坐臥於院內石椅旁,態度安詳,無視我這生人的闖入,佛門之狗果然好修養。寺中草木齊整、 石椅石階與池園相映,靜謐而清雅。正殿前有蓮花池,觀音石像。 兩株約三層樓的南洋杉,蒼勁挺立於蓮花池前,宛若兩支巨大的禪丈矗立於院前, 有氣節干雲之勢。

寺前兩座日式石燈,左右各一,右題「遍照光明」, 左寫「佛光普照」。石燈基座刻有「明治三十九年在住岐阜縣人」, 西廂房的壁柱題字署名年代則為同治十二年(1873),在在顯示此寺歷史悠久,歷經清廷、日治政權, 寺宇建築及題署年號交雜著本土及異國風格。 我輕撫著這年代久遠的石燈及磚壁,讚嘆此寺經歷代住持增修,始終能保有這初始的樸質原味,簡單而幽雅, 頗得禪門純樸精神。

佛寺,理應如此。台灣雖然佛教昌盛,大師輩出,然而各地寺廟頗以建築壯麗為榮,宗教法會競相侈靡, 佛教領袖與達官貴人相互援引,廣召信眾,競逐聲譽,則離佛門清淨本意亦遠矣。

圖:御成路古道(又名九號崎古道)

在齋時寺停留約半小時,然後沿著齋明街前行,尋找附近另一條「御成路古道」。 沿途卻不見古道的標誌。經過聚落處,漸漸熱鬧,覺得不對勁,一路走至熱鬧的員林路,才確定走錯了路。

今日參考的旅遊書路線是從御成路古道走向齋明寺,而我卻逆向而行。停下腳步仔細研判資料。 書上只簡寫著「經中正理工學院後門,至齋明街,走進長長的舊眷村,到底往右, 再走個十分鐘左右可至齋明寺」如此而已。

在齋明街上,不見中正理工學院的蹤跡, 但見不少眷村公寓,我只好回走至離齋明寺約十分鐘路程的附近,在眾多巷道裡, 找出一條看起來「長長的」巷子,於是走進一試。穿過此巷,在巷尾處,兩旁一排平房眷村, 約是三十年前的舊式眷村房舍,這景象讓人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反攻大陸」的年代。

穿出巷道,竟一眼就看到了中正理工學院後門,有驚喜感。這種旅行時尋尋覓覓、卻不期而遇的樂趣, 讓人陶醉 (註:此長巷為齋明街46巷)。這也給了我些心得,旅行者的記錄必須精確,若旅人稍為用心, 抄下此巷巷號,則遠比「走進長長的眷村」式的文學描述更能提供讀者正確的導引。

沿著這條柏油路往下走, 不久,在一轉彎處,看到「御成路紀念碑」,終於確定了這條柏油路即為舊古道之一段。原碑文內容已模糊難辨, 石碑背面有大溪鎮公所重刻原文,內容大致記載御成路古道興建緣由及捐獻者芳名錄。 「御成路古道」(又稱為「九號崎古道」)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由林本源等人籌建, 為龍潭通往大溪的要道。

大正十二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地方人士募款整修,取名「御成路」,並勒碑紀念,正是我在此處看到的紀念石碑。 從紀念碑前行不遠,柏油馬路右側豎立一「御成路古道」標誌,從此處右叉路往下走,即為保留原貌的古道。 一轉入古道,沿著寬闊的石板路緩坡而下,立即讓人融入一種歷史情境中。古樸的石板路,林蔭宜人,空無人跡, 惟有五色鳥傳來咕魯聲伴我而行。古道呈之字型,有兩處大轉彎,約十分鐘左右,即走出石板路古道, 接著古道變為柏油路,讓人覺得遺憾。

齋明寺及御成路古道都短而美,小巧幽雅,因為臨近市鎮,城市開發的結果,難免於逐漸堙滅, 所幸還能保存這一小段原貌供後人憑弔追思, 比諸草嶺古道金字碑古道, 後者因深處僻壤,故得以保全完整。不過大溪鎮的古道離馬路近,親近可及,不必花太多時間, 就能體驗先民足跡,亦頗值得一遊。在古道與柏油路交會處有一新修建的土地公廟及廣場, 一旁為桃園大圳第3號隧道口的出水渠,蓋有鐵欄杆,以防人員跌落。

從欄杆處向下俯視, 大圳於此穿山而出,隧道渠洞口寬約近三公尺,水湍甚急,向大溪鎮奔流而去。土地公廟係桃園農田水利會所修建, 用以護佑桃園大圳,土地公基座有碑文敘述桃園大圳於民國五年(西元1916年)興工,十一年導水路完工, 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通水,滋潤桃園台北二萬二仟公傾農地等歷史,因值通水七十週年,故建廟且勒石為文紀念。

圖:桃園大圳殉職者供養碑 

土地公廟前不遠的道路旁立有一紀念桃園大圳工程死難者紀念石碑,其文字樸質,年代久遠, 為當年承攬大圳工程的日本澤井組合資會社所建。我在此碑佇立良久,讀其文, 感慨頗深註2

在抄錄碑文時,原只打算記錄桃園大圳的興建始末,沒想到後來竟爬上石碑逐字抄錄碑石上每一個模糊且陌生的名字。

碑文最後一句:「鳴呼!後之覽斯者,其亦知所自來歟。」既深悼亡難者,亦期勉後人飲水思源,對前人的付出與犧牲應心懷感激。

碑文上為興建桃園大圳而殉職者多為日本人,讓我有複雜的感受。過去的教科書只突顯日本殖民台灣的高壓統治, 卻刻意忽視日人建設台灣的一面。那一時代,日本人積極建設台灣,也積極侵略中國。日本治台的歷史,觸及了 台灣族群間不同的歷史記憶,又因涉及統獨議題,使這段歷史始終暗晦不明。日本人在台作為,血腥之處,固應批判, 建設之處,亦不應抹煞,這都是曾存在的歷史事實。然而台灣各黨派或族群間因政治立場壁壘分明,各取偏史, 相互攻訐,既扭曲歷史,亦撥撩族群情感,令人感慨。

沿著柏油道路往下走,看到道路旁籬牆上塗鴨文字, 寫著「中國豬」、「日本狗」等相互辱罵字眼,讓人隱隱不安,也使這段古道之旅的最後一程變得有些不平靜。 我不禁回想起齋明寺的寧靜氣氛,那幽雅的閩南殿宇、那古樸的日式石燈,那磚壁的「同治」年號、那燈座的 「明治」年號,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也都在齋明寺裡安然相處,不也靜默點明歷史的事實,展現了包容與智慧。 「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六祖慧能曾言,這句話值得當前有影響力的政治與媒體人物深思躬省。

從桃園大圳供養碑沿路而下約幾分鐘,連接大溪粟子園出口,路口旁為中油加油站。從此處回頭往大溪方向, 走回幾百公尺遠的停車處,看看時間已十二點多,於是驅車過武嶺橋,進入大溪鎮。(∼未完待續

旅記日期:2002.04.19


【行程記錄】
10:44 桃園醫院出發…1:00 東西向高速公路…1:07 下北二高大溪交流道…11:20 齋明寺古道入口…11:25 蘇氏祠…11:34 齋明寺... 12:05離開齋明寺..12:05 續前行, 柏油路, 左側為軍營…12:28 御成路紀念碑著.. 12:40 供養碑...13:05 御成古道出口..13:15取車,開車過武嶺橋,進入大溪鎮。

(齋明寺地址:桃園縣大溪鎮員林里齋明街153號)

註1:齋明寺沿革碑文如下:

福份山齋明寺創立於清朝道光年間(西元一八四0年代),開山第一代住持性悅法師出家受戒於南海普陀山法雨寺, 返台後結草庵於此, 靜修渡眾,供奉由南海請回之觀世音菩薩,寺名「福份宮」,法統始繼南海。 清同治十二年,第二代住持黃士琴時,邑紳發起獻地, 改建為瓦筸堂宇,更名「齋明堂」,當齋教龍華派盛行,因應機緣,法脈轉承龍華。

民前一年,第三代住持胡阿九居士任內,士紳江 健臣、黃近水、江連枝等人諸氏發起募建廣大殿宇及東西兩廂,民國元年竣工。第四代住持江連枝居士任內, 禮鼓山泉湧寺聖恩法師為師,法號雪蓮,法脈再轉承鼓山曹洞宗,舉辦在家受戒會多次,渡眾最力。 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增建第二道東西兩廂及民國十八年在寺後興建萃靈塔,民國二十六年日治政府推行皇民化 ,應信徒要求,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繫,易名「齋明寺」。

第六代住持江張仁居士全面整修寺宇、建造本寺入口齋明橋、 擴展參道,並於民國六十七年改修增建萃靈塔。期使本寺革新再造、永續發展, 毅然於民國八十八年力邀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代住持。回歸正信禪寺, 以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展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法務。本寺草木扶疏, 寺容幽雅,鄰大漢溪畔,遠眺近望,迭成美景,往昔崁津歸帆與靈塔斜陽,並列大溪八景之一。


註2:碑文如下(原文無標點符號):

桃園大圳開鑿工事,自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三坑仔桃園郡八塊庄大湳,長四里,隧道延長五千六百拾間, 暗渠四百五十間,開渠二千四百拾貳間,水橋八拾三間,工事歸合資會社澤井組包辦, 以大正五年十一月興工至十一年四月告竣,由是灌溉之利大開,平疇有藝,潤物多孔, 財用日足,追惟工事中殉難及病歿諸氏厥功,特為建追善供養塔並勒載姓氏,垂諸綿遠。鳴呼!後之覽斯者,其亦知所自來歟。

森田德次郎 吉野重幸 江石象 岩井米太郎 松浦春良 吉田七郎 藤原龜吉 內山匆太郎  佐藤七五郎 羽田野信 竹下作太郎 北村花 李德春 松田平左衛門 尾常太郎 松田兼松  張海 蕭阿一 黃熟水 呂業 李阿成 漆原平八 林傳 和田井  褚孫祿 後藤喜一郎 林昇增 山本儀太郎 黑田淺藏 瀨戶政美 橋本丸 橋本千代  瀨田德藏 田中清平治 許泉 陳天章 西林芳 王發 游添 小阪民四郎  小阪勝 山本新太郎 吳林祥 張金水 鈴木芳枝 村田熊吉 村井乙五郎 大串大吉  秋山時 李清標 中西芳 保田興一家族某 淵山某 保田秀太郎家族二名 
大正十一年十月 施主 澤井組
荒井吉二 許新發 王山林 林母王氏英


[行旅照片]

齋明寺東廂房。
齋明寺西廂房及石燈。
御成路紀念碑。
桃園大圳第3號隧道口(上覆欄杆)。

[行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