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35)

大溪.蔣介石行館.黃氏祖祠.尾寮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大溪和平老街

(∼續上期
午來到大溪鎮郊,從栗子園走古道至齋明寺,再從御成路古道繞回栗子園。 中午過後,驅車過武嶺橋,進入大溪鎮。過橋後右轉,即是著名的和平老街, 這裡是台灣最具特色的老街之一。

大溪舊名「大嵙崁」,位於淡水河的上游的大漢溪畔, 為舊時重要的河港之一。大嵙崁舊名「大姑陷」,原意為大水。漢人移民至此,因大姑陷的「陷」 字不祥,於是改名為「大姑崁」。

同治五年(1866),月眉人李騰芳中舉,鄉民為炫耀科舉功名, 於是改名為「大嵙崁」。日本人統治後,將中間的「嵙崁」去掉, 將地名改為「大溪」,沿用迄今。

清代及日據時期,因陸路交通未發達,桃園一帶的物產須 靠大漢溪的船運往來於淡水、大稻埕、艋舺、新莊等地,大溪成為重要河港,繁盛一時。 沿途帆船載運,貨物輸出,舟楫往來,萬商雲集,「崁津歸帆」為大溪八景之一。當年的繁華熱鬧, 如今已不復見。

大正九年(民國九年)日本政府頒佈「市區改正法」,要求房屋必須整齊一致,並裝飾門面,於是大溪街道各商號競相改建。 由於當時流行歐洲巴洛克的建築造型和線條,因此塑造出全台著名的中西合壁式的典雅老街。現存的老街牆柱石雕招牌仍述說著 昔年的風華盛況,有些商店名稱甚至以英文命名,可見當時洋人商社曾活躍於此。

後來,隨著縱貫線路運開通、大漢溪逐漸淤塞, 水運沒落,大溪也跟著繁華落盡,但也因大溪的落沒,使得老街得以保存下來。繁華如台北,何嘗沒有幽雅老街,但正因持續繁榮, 地盡其利,於是老街舊宅不斷拆毀,以至堙滅殆盡。對照之下,大溪老街的存在顯得分外珍貴,留下了歷史記憶,值得珍惜保存。

圖:大溪公園內的故總統蔣介石騎馬英姿銅像

穿過和平老街,我將車停於大溪國小旁,找了附近一家麵店,匆匆解決午餐。 然後沿著街巷來到大溪公園尾處的故總統蔣介石大溪行館參觀。

直道蔣的姓名讓人心裡覺得怪怪的,正統的稱謂為「先總統 蔣公」。像我這年紀的人, 小時候都曾喊過「蔣總統萬歲」,或許那「民族救星」的圖騰還深烙於潛意識裡。

走進行館的正廳,四周牆上掛滿了蔣介石一生各重要時期的圖片,如革命、北伐、 剿匪、抗戰、戡亂等事蹟,這些歷史都已久遠,在在顯示他是中國現代史上響叮噹的風雲人物。

紀念館內亦陳列著他逝世後治喪期間的相關圖片,這部份的歷史則在我成長的記憶範圍。 民國六十四年(1975)四月五日蔣介石總統去逝後, 全國哀悼,一個月的國殤期間,電視節目全變成黑白畫面、報紙刊名改紅為墨色、 全國學生的制服都得縫上一塊黑布帶孝、娛樂業被迫歇業以示哀悼,舉國陷入愁雲慘霧。

出殯當天,還在唸國中二年級的我,也停止上課,被動員至國父紀念館參加送葬的行列(還規定要穿便服), 當天靈柩從國父紀念館移至大溪慈湖奉厝,沿途夾道民眾或設案焚香或披麻帶孝跪地痛哭, 場面空前盛大,令人記憶深刻。長大懂事後才曉得,這種國葬場面在民主國家是無法看到的, 只有後來北韓領導人金日成逝世時,全國動員,舉國哀慟的場面可堪比擬。

蔣介石一生,起兵北伐,一統中國,領導抗日,名揚四海,但最後國共內戰,兵敗退守台灣, 實施獨裁統治,長期戒嚴。既無法反攻大陸,又不能認真推行民主,終不免兩頭落空, 國際史學家對他的評價貶多於褒,我不免受此史觀影響。

近年來讀歷史學者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私人日記」,以及自己人生的閱歷漸深, 對蔣介石的觀感倒是逐漸好轉,對英雄末路頗寄予同情。想當年,民國初肇,袁氏竊國,軍閥割據, 擁兵自立,蔣介石誓師北伐,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兩年之內完成中國統一,接著中原大戰, 掃蕩閰馮叛變,剿匪,抗日,使中國掙脫百年不平等條約,固一世之英雄也。

隨後,國共內戰烽起,蔣竟慘敗,位雖不終,然而觀諸中國自秦始皇之後的二千年歷史, 能以一介平民出身而建立統一穩固政權者,亦僅劉邦、朱元璋二人,毛澤東算第三人, 但毛氏政權某種程度上是承繼了蔣介石已建立的基礎。據歷史學者黃仁宇的看法, 蔣的軍事統一及抗戰動員,實完成了現代中國的上層組織結構,而毛澤東的共產黨則完成了中國的下層組織結構, 上下穩固,乃成新中國。蔣介石自有其歷史地位。

國共政權爭奪戰的曲折與變化在中國歷史上亦是少見的。年少時,我頗沈迷於這段史實。 民國二十五年(1936),毛澤東的紅軍經國軍五次圍剿, 展開二萬五千里「長征」(逃竄),殘存於陝北一隅,岌岌可危,眼看就要覆滅,而張學良突然發動「西安事變」, 迫蔣停止內戰,共產黨死裡逃生。民國三十六年起,兩年之間,毛澤東的部隊卻如秋風掃落葉般, 從東北、平津、淮北一路南下,國軍或被殲滅或豎旗投降, 轉瞬間蔣介石的五百萬大軍被消滅殆盡。

民國三十八年(1949),蔣介石退守台灣,風雨飄搖,共軍則隨時準備渡海,美國發表白皮書,宣告棄蔣,國民政府 危在旦夕。不料韓戰爆發,中共入兵朝鮮,抗美援朝,於是美國改變立場,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蔣氏政權於是轉危為安。 歷史學者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一書,以韓戰爆發為全書結筆,書末附註台灣某要人私下語人, 謂「韓戰是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意思是「西安事變救了共產黨,韓戰救了國民黨」。 國共鬥爭,各曾山窮水盡,又各自柳暗花明,歷史煙雲,頗堪玩味。歷史與人生的境遇都有如此曲折難料之事, 固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握。以成敗論英雄,不免失之公允。

圖:江夏堂黃氏祖祠

從蔣介石大溪別館走出來,暫時揮去歷史的遐想,我進入安靜的大溪公園。大溪公園位於大溪鎮西側老街附近。

西元1909年日本人闢建這座公園,並設置神社、公會堂及相撲場,台灣光復後神社變成「超然亭」、相撲場成蓮花池、 公園盡頭的公會堂改成蔣介石的行館。因為年代久遠,公園內古木參天,是一個充滿歷史風味的老公園。

尤其是公園北方幾株老榕樹枝葉茂盛,樹根盤纏,樹齡悠久。公園內十分安靜,除遊樂場有大人帶著小孩嬉戲外, 在這非假日的下午時光,公園內顯得空蕩寂靜,我在公園裡隨處閒逛,倚欄杆眺望寬闊的大漢溪水,河川寬闊,河床曝露, 溪水稀疏,水流靜緩。過園內小橋則欣賞滿池塘的浮萍,翠綠而美麗,悠然享受這靜謐的下午時光。

穿出大溪公園,看到了路旁江夏堂黃氏祖祠。在門口又遇見了那位已90歲的老阿婆。向她打聲招呼, 問她是否還記得我。她搖搖頭,不過還是親切地請我進去。去年十月路過大溪, 匆匆一遊大溪公園,路經此處,發現江夏堂典雅的祠堂,直覺應是黃氏宗祠。 在門口遇見這位老阿媽,招手歡迎我進去參觀,果然是黃姓宗祠。當時讀祠內牆上的族譜文, 感覺與家裡族譜所載相似,應源自同一祖先,但未確定,今天走訪大溪,也將黃氏祠堂列為目標之一。

「江夏堂」是黃姓的堂號。「江夏」 指的是現在中國湖北省雲夢縣。 黃姓另一支派的堂號為「紫雲堂」,相傳黃姓祖先曾於元代將宅第捐出做為泉州開元寺建寺之用, 完工之日,堂前出現紫雲獻瑞,因此以「紫雲」為小堂號,我是屬於紫雲支系的子孫, 兩堂均為宋代江夏太守黃峭公的後裔。

黃峭公生於後晉石敬塘天福元年(西元936年), 三十歲登宋太祖天德三年(西元965年)進士,官授江夏太守,有功,封千戶侯, 巡撫吳、越等地,共娶三妻,生二十一子。六十六歲時將家產分予二十一子, 勉諸子自立開基,往閩粵發展,並親吟詩八句,以為後世散居各地子孫相認證據,能唸詩符合者, 即為同脈之傳。

族譜所載峭公遺訓八句詩文如下:

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茶香,
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在大溪江夏堂的牆壁上我看到了類似的詩文如下:

禱告蒼天住他鄉,官吳鄭氏三七郎。
奉奏分命吾兒去,投轍綿綿奕熾昌。

詩文雖然略為不同,但詞意則完全相符。尤其第二句「官吳鄭氏三七郎」, 也與族譜所載,峭公曾娶上官、吳、鄭三妻,三七郎則指二十一子。 牆上另一詩,則註明黃峭公為黃氏第二十一代公,其題詩文如下:

峭公當日官何職,大宋奎章內閣郎。
代代兒孫須謹記,支支藩衍紹書香。

對著祠堂正殿的歷代先祖牌位,有份朦矇矓朧的親切感,似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源頭。 我的祖先是中國湖北人,宋代以後變成福建人,乾隆年間先祖來台, 「日久他鄉即故鄉」,於是又變成了台灣人。

面對宗氏祠堂,也有幾許感慨。中年人生,無法躲閃, 終究要開始面對生命起滅的人生課題。對此議題,人終免不了要在哲學與宗教之間選邊站,尋求解脫。 宗教提供心靈歸宿。無論基督教揭示的天堂永生, 或佛教的西方極樂淨土,大抵都提供了生命的歸宿,化解人心面對驅體生命結束的困惑與恐懼, 由形而上的方法來為生命尋求出路, 而世界各主要文明中,唯獨儒家文化以人文精神為本,避開了形而上的宗教神秘主義。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對這問題一語 含糊帶過,儒家文化則重視傳宗接代,用香火血脈來延續個體有限的生命, 因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便成了儒家重要的意識型態 與思維模式,無後不僅斷了自己,亦斷了先人香火,讓人惶恐不安,難以承受。

直到今日,儒家理念已然式微,但仍是漢民族最深層的心理與思維模式。我雖難以超脫此一思維, 但理性以對,卻無法認同。生命的出路,終究是個人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自己無法解脫,豈能只靠傳宗接代,將困惑傳延下一代!據載台灣每年墮胎數高達二十萬, 其中大半多因求男不得而墮掉女胎,可見傳宗接代的觀念仍根深蒂固。

二十萬胎兒被剝奪生命,若僅是因非自願懷孕而墮胎,行為固然不對,其情尚可憫可恕,若是自願懷孕, 只因女胎而人工流產,則行徑亦幾近於謀殺矣,背後的思維竟是儒家倫理, 則如此處理生命的態度,又豈符合講求仁義的儒家人文精神?對傳宗接代之事, 被母親道德規勸了幾年,終究還是忤逆母意,雖有違孝道,然亦有深層的理念堅持(註: 若非兄長已有一男,我亦難擋難逃此一親情壓力)。

就現實而言,以血脈相傳延續個人生命,實則風險極高,幸運得男,則一、二代或三、 四代,遇天災人禍,則命運難卜,若地下有知,則終不能免於斷嗣之憂,故靠傳宗接代以求己之生命永續不墜, 風險太高且渺不可測,遠不如靠自己有生之年,藉宗教信仰尋求解脫來的更切合實際,或一心念佛, 往生淨土,或信仰上帝,獲得救贖。

而仍抱持儒家思維的我,既無法擁抱宗教,亦無法跳脫儒家的思想束縳,困頓之中倒也有一番見解, 就是重「道統」而輕「血統」。為往聖繼絕學,亦是另一種型式的傳宗接代,而人類文明之維繫, 實賴此生生不息的思想綿延傳承。北宋黃峭公雖為先祖,但之於我生命的存在亦僅為淡薄的DNA的關係而已, 遠不如先聖先賢的思想教化對我人格的形成更影響深遠。對峭公,我的祖先,我保有一份敬意, 但在情感上實遠不如「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司馬遷語)的那份孺慕之情,有心意如此, 何慚於孔孟?亦何愧於先祖?

圖:尾寮古道

走出黃氏宗祠,整理思緒,回到了現實。繞回到和平老街, 又再一次沿街看看這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歐洲巴洛克風格的老街舊宅,中西合壁,在古樸中又有幾許異國情調。

來回走了一趟,細細品味, 頗發思古幽情。這時,看看錶,還有時間,於是決定再去探訪大溪東邊另一條尾寮古道。 書上說這條古道短而美,石板古道保存的相當完整,不禁讓人心動。

於是依書上導覽資訊,驅車往中華路而去,沒想到,這次找景點就沒這麼順利了。旅遊書寫著「經慈湖路, 往復興巴陵到中華路左轉約一公里,有一小朋友幼稚園指示牌。沿小路進入,過小橋,即可看到...」。

不料我轉入中華路在一公里處並未見任何幼稚園指示牌,又繞了一大圈,發現整條中華路上有「千雅」、 「吉的堡」、「大千」及「大溪」等四家幼稚園,令人困惑,於是先選千雅幼稚園旁的小路進入, 停車,走入鄉間小路,繞了一會,問一老人,問不出所以然,只好撤出; 然後再進入大溪幼稚園旁的巷子,走往鄉間小道,深入十餘分鐘,發現景緻愈不像書上所描述的,於是再撤退。

幾經波折,已耗掉近一個小時,有些氣餒,但心有不甘。於是再將車開至中華路約一公里 處,冷靜觀察,發現此處離附近的山稜較近,古道應就在這附近,至於書上所寫的小朋友幼稚園, 我終於想清楚,或許「小朋友」幼稚園應為專有名詞,而非普通名詞。換言之, 「小朋友幼稚園」有可能已倒閉,所以招牌也拆了,我這一路鎖定幼稚園招牌自然徒勞無功。 於是再從書上找線索,發現書上記錄小路進去有二路,一往古道,一往大樹公土地公廟, 於是心念一轉,或許可找尋附近的小路口有無土地公廟的標示牌。

這心念一轉,果然車子再開動不遠,就注意到了一不顯眼的小巷口豎立了一「福德祠.福德正神」的標誌牌, 於是將車轉入此小巷,約直行100公尺,竟發現巷底有一家幼稚園,抬頭一看,正是「小朋友幼稚園」, 幼稚園旁有一拱橋,立一標示牌,寫著「田心子(尾寮)古道」。此刻心情,興奮莫名。 花了一個小時,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條讓我遍尋不見的古道入口小路正是「中華路121巷」。

經此波折,加上上午在齋明街46巷找御成路古道的經驗,更體會寫遊記時,特別是一般人較陌生的景點, 關鍵指引的資訊一定要記錄精確且適當,或許昔日巷口曾有「小朋友幼稚園」的醒目招牌, 適合做為指引,但歷經時空變異,或許招牌已拆,就會造成後人不易尋覓的困擾。 不過話說回來,滄海桑田,世事本自多變,或許某年某月大溪鎮又路牌重劃, 中華路121巷又變為不同巷弄,後之遊者憑我的旅記,恐怕又要對我大發牢騷一番。

因此,關鍵應在大溪鎮公所,既然有心規劃古道以吸引旅客, 為何不在主要路口或至少在121巷口豎立古道標誌,而竟將古道指示標誌豎立在121巷的巷底, 豈不存心考驗觀光客,豈是待客之道?

從拱橋出發,約走一百公尺,看到了古樸的石階路緩緩而上。尾寮古道已有百餘年歷史, 由長形石板舖成,果如書上所言,路雖不長,但石板砌的相當寬闊而保持完好, 石板路約五、六百公尺,約走十分鐘,即登上了山坡,古道終止,接一柏油路, 附近有柚子園農舍,於此可眺望大溪街景,但景色平平,柏油路向右通往復興鄉, 向左則通往三峽,這裡是三峽至大溪古道的最後一段。

據說早年劉銘傳曾帶兵在 此與原住民泰雅族打過戰,不過已不見任何遺跡。此處無休憩點,且時間已晚,未久停留,即沿者古道往下走,回到拱橋處時, 再看小朋友幼稚園一眼。尾寮古道之旅,花費太多時間在尋尋覓覓,對古道印象有些草草,反而對「小朋友」這三字記憶深刻。

離開時,已接近五點,特別測量一下正確的路徑及車程,從中華路121巷口起算,約二百公尺接信義路, 左轉信義路約二、三百公尺抵慈湖路,與和平老街口相會,然後右轉即是武陵橋了, 沒遇紅燈,開車時間不過二分鐘而已,而我從和平老街出發至此竟花了六十分鐘才找到古道入口, 回想起來,還真有些感慨。

旅遊日期:2002.04.19


【補記】
後來我於2004年4月份再次造訪大溪,中華路121巷巷口已豎立清楚標誌(正式名稱為「尾寮崎古道」),因此本文所敘述的 狀況已不復存在,特此說明。


[行旅照片]

從大溪公園眺望大漢溪。
往渡船頭的石板路(位於黃氏祖祠的對面)。
大溪公園蓮花池,浮萍盈池,翠綠美麗。
尋找尾寮古道途中誤遇的鄉間小路。
尾寮古道入口。
由側邊拍照入口處的拱橋,後方建築物為"小朋友"幼稚園。
尾寮古道。
尾寮古道一景。
尾寮古道上方出口處。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