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145)

菁桐古道.蜻蜓点水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菁桐古道(保甲路)开路纪念碑

每个人旅游的方式各不一,有人走马看花,有人细细品味;即便是自己,每次的行旅目的也不尽相同, 有时是萧洒的悠游,有时则是匆匆只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

今天重访菁桐古道,汐止段平溪段, 一次走完,我既像青蛙,又像蜻蜓。我采跳蛙方式,蜻蜓点水般地捕捉菁桐古道的俪影。一个正常的旅人, 不应采取这种不合理的旅游方式。

这次跳跃式的重访菁桐古道,只是为了补拍几张景点照片而已。这种浮浅旅行,还能勉强写成旅记吗?

菁桐古道是我记忆深刻,也是情感深厚的一条古道。

一年半以前,我初访菁桐古道,巧遇盘石岭农庄吴振隆先生,他热情招待,并送我一张菁桐古道地图, 而为了让这份地图能与世人见面,于是我勤学“小画家”绘图软体,终于画出我的第一张行旅地图- 菁桐古道。从此之后,绘制行旅地图成了我写旅记的一部份。

早期旅行时,我只用简易型数位(傻瓜)相机拍摄风景,当时实没料到,有一天我会考虑出版这些旅记作品。 而早期的摄影作品都是低解析度的照片,无法符合平面印刷的品质要求。于是,不得不重访几条古道以补拍风景, 我选定从菁桐古道开始。

这些年写旅记,初衷只是想记录四十岁过后的人生感怀。就个人的意义来说,写旅记只是一种 自我救赎的过程而已。心情本不在游山玩水,也没有出书的想法。偶尔虽有读者问起,我都是这么回答的。 那如今为何又改变心意,选择在今年出书呢?

图:菁桐古道汐止段旧观(接近盘石岭) 图:菁桐古道汐止段新观(接近盘石岭)

我观察台湾社会,作家出书不外三种目的,一是商业目的,一是社会目的,一是政治目的。商业目的自然是为了卖书赚钱; 社会目的是为了宣扬理念;而政治目的则是出书以明志。尤其台湾每逢选举年,总是会有不少政治人物忙于出书, 志不在赚钱,而在自我宣传,以提高知名度。

我出书的目的何在?小女儿Peggy不明白,所以不认同我出书的想法。她认为,我的每篇旅记在网路上都可免费浏览, 怎么会有傻瓜要花钱买我的书呢?这个看法很有见地。但女儿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出书并不纯然是为了商业的目的。

这次重返菁桐古道,想补拍几处古道景点却无法完全如愿。特别是汐止段的部份。菁桐古道汐止段起点在汐平 公路仁爱桥附近,终点在盘石岭。自盘石岭起,接菁桐古道平溪段,至菁桐小镇。

我抵达仁爱桥时才发现,这附近的东山溪谷,因为整治河川的水利工程正在进行中, 溪谷已面目全非。古道入口处(东山路)也正在进行马路施工,无法进入。于是我只好改从终点盘石岭进入。 驱车上行,过姜子寮展望台,直抵盘石岭。盘石岭是汐平公路的最高点,是菁桐古道汐止段与平溪段的交会处。

从盘石岭往回走,进入菁桐古道汐止段。初走时便发现,盘石岭附近的菁桐古道,原本一段朴拙的碎石泥土路, 如今已铺上柏油路,当初那份感动已经随风而逝。

我突然有所感触。每个旅人在生命的某一时刻所记录下的景点影像或文字,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历史的一瞬间。 这景点可能随之改变,甚至消失堙灭,你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拍摄。在自然及人为环境变动的冲击下, 人间事物其实是无时无刻或剧烈或缓慢地改变中。旅人们,怎能不珍惜你每一次行旅时的观察与记录?

当然,我的感慨并非是反对汐止段铺设柏油路。菁桐古道汐止段开发早,沿途多有农舍农圃,便捷的交通设施, 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有帮助的。旅人一年半载才偶访一次,而农民则是无论刮风下雨都得进出这条路。

图:石底煤矿-洗选煤厂(名列台湾百大历史建物)

菁桐古道汐止段只剩中途一小段还维持着泥土路,就在“开路纪念碑”附近,依然散发着古道气氛。 但不知这泥土路段还能维持多久?开路纪念碑,是汐止段唯一的古迹,是日据时期开辟汐止、平溪之间保甲路时, 才竖立的纪念碑,历史约九十年。

这处景点也稍有改变,纪念碑别来无恙,但被附近农民废物利用,将这石碑柱用来做为电线固定之用, 石碑被紧紧的线索缠绕着。

拍完纪念碑,返回盘石岭,我前往盘石岭农庄。这次未遇吴先生,但遇一载着幼稚园小朋友的娃娃车来农庄游览, 准备观赏夜晚的萤火虫。这提醒了我,又是赏萤火虫的季节了。 大约去年此时,我带着孩子在虎山溪赏萤。去年此时,我为SARS烦恼,今年呢?

我只在农庄百年古厝“吉庆居”前拍几张照片,然后回到盘石岭,于是走一小段菁桐古道平溪段,至“肉板卡” 便折返。然后,又展开蛙跳,开车走汐平公路直奔菁桐小镇,直抵菁桐古道平溪段的终点二坑口附近。

从二坑口上行,也只是走一小段菁桐古道而已,还不到“魔神仔洞”就折返,拍几张尾段风景,然后回到菁桐火车站一带。

几次来菁桐小镇的感觉都不太一样,但我对菁桐的印象及感觉依旧美好。

第一次来菁桐时,正是纳莉台风灾后,平溪线停驶的期间,菁桐冷清, 小镇寂寞。后来又来了三次,每次来都看到小镇的蜕变,菁桐正逐渐寻回历史的记忆,渐渐找回逝去的风华。 菁桐太子宾馆重新对外开放,车站前的菁桐老街重新整建, 车站旁的菁桐矿业馆己接近完工,各路口设置了更完善的中英日文解说牌,小镇变得比昔日热闹许多。

有惊喜,但也有失望。例如,路过菁桐国小时,发现在校门口旁的菁桐矿工医院遗址,那残破摇摇欲坠的 日式旧医院残屋,已被夷为平地。我已没有机会补拍照片,上次所拍的照片又是一张遗照。上次来访时, 盘石岭农庄吴先生说,地方人士考虑将这间旧菁桐医院加以整修,以恢复旧观,但如今重返,却是“此情可待曾追忆”。

图:石底煤矿

菁桐曾因矿业没落而沦为萧条小镇,而如今平溪线沿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规划则又为小镇开启繁荣的契机。 菁桐正散发着一股活力,小吃店内的墙上贴有观光节的海报、总统来访的剪影,车站附近还留有巨型的彩绘看板, 观光客穿梭老街,取景拍照留念。

我为小镇的再次繁荣感到庆幸,也希望小镇能珍惜这样的机会。矿脉会枯竭, 观光资源也会枯竭,如果使用不当的话。

这次重返菁桐,最惊喜的是,菁桐石底矿区的煤矿博物馆终于已开始进行中。曾经半掩埋于尘土的“石底大斜坑”, 终于完全出土。坑口以木板暂时堵住,坑口侧柱上刻写着“昭和十二年三月起工”(1937年),这已是近七十年前的往事了。

石底大斜坑曾经是台湾第一坑,单一坑口煤产量全国最高,地位相当重要。在矿区入口处的解说牌,是这么叙述的:

【故事的开端】

你正踩在一片改变台湾命运的土地上!
民国七年(1918年)“台北矿炭株式会社”(台阳矿业前身)进入平溪开发煤矿,直至民国六十年代。 台阳公司位于菁桐坑地区的石底煤矿,为台湾开采最久,产量最丰及规模最大的矿区。矿盛时期, 由此生产之“石底炭”被列为品质最优,且其产量一直是全台第一,足以代表台湾产煤,故被称为 “台湾煤”。对台湾经济发展及迈向工业化扮演极关键的角色。

我步上石阶,来到石底煤矿矿区,杂草丛生的景象已不在,荒芜矿区内一间间废弃的残屋断垣, 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沧桑美感。我穿梭于空荡的矿厂楼房、办公室、旧仓库。那孤寂空荡的残屋残墙, 爬满盘错网状的树根,一种落寞与沧桑。一种莫名的感动。

菁桐小镇,又与昔日的历史繁华取得连系,矿区里虽不再有喧嚣的机械运转声或是浓烈的台车煤堙味, 但却洋溢着一种令人徘徊不忍离去的矿业历史风华。

今天虽然只是蜻蜓点水之旅,但菁桐小镇依旧让人留连低徊。我站在车站月台上,面对着山腰上的石底 选洗煤红砖旧楼,再一次的心灵沉淀。菁桐小镇能否抚平这颗驿动的心呢?我问自己。

旅游日期:2004.4.25  


[行旅照片]

菁桐古道(保甲路)开路纪念碑(1)
菁桐古道(保甲路)开路纪念碑(2)
菁桐古道汐止段,玄道宫附近。
菁桐古道汐止段,接近盘石岭的路段已铺上柏油路。
菁桐古道平溪段,依然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菁桐古道平溪段,内板卡旧隘口。
盘石岭农庄的百年石头厝-吉庆居。
菁桐古道平溪段,已接近菁桐小镇。
石底煤矿-洗选煤厂。
石底大斜坑,曾经是台湾第一坑。
矿区仓库残墙。
石底煤矿矿区。
树根爬满残墙。
空荡的残垣。
逝去的风华。

[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