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94)

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黃金博物園區

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在去年(2004年)底熱鬧開幕了。由於預期開幕人潮多,所以並沒有急著去參觀。

轉眼之間,開幕已將近一年了,特別選擇暑假過後的非假日上山,沒想到金瓜石車站旁的停車場竟停滿 了車。記得以前即使是假日前來,也能找到車位。於是只好轉往「勸濟堂」後方的停車場。

雖然停車不順利,但由此可以感受到金瓜石這座山城終於因「黃金博物園區」的開幕而再度活絡起來, 心情也感到相當安慰。一個景點能否繁榮,重點不在於假日,而在於非假日的遊客;誠如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嚴長壽先 生常說的,如果一個旅遊景點的飯店只有週六、日住客率滿載,而週一至週五房間空空蕩蕩,則飯店其實很難經營及賺錢。

雖然金瓜石的遊客人潮還比不上九份,但已不再是昔日那般冷熱極端的對比。雖然,我承認我自己較喜歡金瓜石 昔日那種樸拙滄桑的感覺,但我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旅人。滄桑只是回首過去,若小鎮失去了繁榮的動力, 則聚落如何生存與發展呢?還是得追求繁榮。金瓜石能夠浴火重生,是以歷史的滄桑為根基。能守住滄桑,便能保住繁榮, 其實兩者並不衝突。如今的金瓜石又站上邁向繁榮的起跑線上。

圖:黃金博物館

每次來金瓜石,總會路過九份,總不免拿兩地做比較。

對照今日的金瓜石與九份,其實與八、九十年前兩地發展的情況頗類似,九份的繁榮來自民間活潑自主的力量,而金瓜石的繁榮則來自官方有計劃的扶持, 這種分野本質上也是一種歷史的延續。

當年,金瓜石屬於日本人「日本田中礦山業株式會社」管理的礦區,九份則屬於台灣人顏雲年「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的礦區,經營方式不同,九份呈現熱鬧、開放,宛如「小上海」夜夜旌歌的景象; 而金瓜石則顯得安靜而秩序井然,氣氛明顯不同。

台灣光復後,金瓜石礦區的日人資產為政府接手,由台金、台糖、台電陸續經營;而九份礦區則屬於民間私人產業。礦業沉寂後, 九份、金瓜石都因此而變為蕭條。1980年代起,九份重啟繁榮契機,純是由民間的力量所推動,一如百年前的歷史翻版。 而金瓜石由於政府擁有大筆的礦區土地,因此能夠整體的加以規劃及開發,一舉而成立「黃金博物園區」, 宛如當年日本人對金瓜石整體規劃的翻版。如今,九份與金瓜石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旅遊內涵,其歷史的根源,其實是相當明顯。 今天的金瓜石與九份各領風騷,但並非零和競爭,而是互蒙其利,彼此都在為對方增加觀光客源。

「黃金博物園區」內主要參觀的館區有「環境館」、「太子賓館」、「黃金博物館」和「本山五坑坑道體驗」。 購買一張門票可參觀前面三館,至於「本山五坑坑道體驗」則是單獨另外收費註1

圖:本山五坑

這當中,我最期待的是「本山五坑」的坑道體驗了。

我這幾年看過不少礦坑,現在終於能走進一個真正的礦坑內參觀。

「本山五坑」利用昔日的舊坑道,再加上新挖的動線,總長度一百七十公尺,真實地呈現昔日礦工在坑內採礦的情況。

坑道內每隔十幾公尺就設置一展示點,並有感應式語音導覽。當感應器偵測到 遊客時,自動亮燈探照,並出現模擬礦工的對話,解說活潑生動,很有臨場感。途中有模擬坑道爆破的場景, 很具聲光效果。由於採取自導式的感應式導覽,因此遊客可以依自己的腳步及節奏來參觀。我不時放慢腳 步,等片刻無人,獨處於坑道中,去感受礦工在地底下工作的心情。

「本山五坑」的坑道體驗走來很有感覺,也很值得回味,但若要指出缺點,我個人則是認為坑道做得太短了。據說 金瓜石的地底下遍佈礦坑道,總長度達數百公里註2, 是世界級的奇觀。

「本山五坑」只開 放一百七十公尺做為觀光坑道,實在太小兒科。最好能夠規劃一、兩公里或兩、三公里長的坑道,這樣走起來 才會過癮。畢竟在博物館吹冷氣、隔著玻璃窗觀看陳列的採礦工具、文字圖片或影片,都比不上這種親自進入 礦坑的現場體驗來的印象深刻。

「黃金博物館」位於「本山五坑」旁,是由昔日台金礦業公司的建物整建的,一樓展示金瓜石採金的歷史、 採礦器具及從日據時期到台金時期的文物展示,二樓則展示黃金藝術,其中有一塊重達二百二十公斤,號稱全世界 最大的金磚,曾是開幕時媒體鎂光燈的焦點,現在也還是遊客爭相目睹的焦點。三樓是「淘金體驗區」,可以 讓遊客親身體驗淘洗砂金,但須另外購票。

圖:太子賓館

「環境館」與「太子賓館」相毗鄰,位於「黃金博物館」下方不遠處。

「環境館」是昔日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的辦公室,目前已成為「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的辦公室。

旁邊另有一木造的「礦工食堂」,有提供餐點及有特色的礦工便當,也有廣場雅座,供遊客在此用餐。

「環境館」內介紹金瓜石地區生態環境與地質礦體特色。其中,我印象較深刻的是金瓜石的立體模型圖上, 當年運煤的纜車索道將煤炭從山上的礦區運往山腳下的十三層選礦廠。這情景讓我想起,台北縣政府規劃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計劃將要興建空中纜車,以串連猴硐及九份的景點。其實我覺得猴硐應該與平溪線的各景點結合,而不是選擇與九份串連。 若是真要興建空中纜車,則不如選在金瓜石來重建當年的運煤纜車,一則可恢復昔日的地景,二則可以用來載送遊客。纜車所經之處,可以俯瞰陰陽海、十三層選礦廠、三條廢煙道、黃金瀑布、金水公路等世界級的礦山遺跡。

「環境館」的出口在二樓,與太子賓館的庭園草坪銜接,動線規劃的相當不錯。而太子賓館是我一直想要參觀的景點, 等了幾年,終於正式開放了。

太子賓館是「日本田中礦山業株式會社」為招待當時日本皇太子(後來的裕仁天皇)來台視察而興建的行館, 完工於大正十一年 (1922年),不過日本皇太子最後並沒有來到金瓜石。太子賓館佔地三百六十坪, 依照日本皇宮太子住屋的格式設計的。日本庭園的造景,雍容典雅,庭內還保存著一棵樹齡百年的九芎樹。

為了維護建物的安全,目前太子賓館僅開放庭園,遊客只能繞著庭園小徑,由窗外觀看內部的陳設。 太子賓館未開放內部供遊客參觀,其理由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然而,我也想起名列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的菁桐太子賓館, 佔地也不小,以私人的力量經營,還是開放供民眾進入屋內參觀,而金瓜石太子賓館,現場所見,人力物力豐富, 便讓人有「為什麼菁桐能,金瓜石不能?」的疑惑與遺憾。當然,我不是一味批評而已,我也可以提出建議。 我建議金瓜石太子賓館每星期選定一天(非假日)開放給年滿十二歲的遊客進入屋內參觀。

圖:勸濟堂銅鑄25噸關公像(背景為黃金博物園區)

以上是我今天參觀「黃金博物園區」的心得。

整體而言,可以感受得到「黃金博物園區」工作人員的努力與熱情, 而金瓜石也因「黃金博物園區」的成立而變為更生氣蓬勃。

我停車於「勸濟堂」後方的停車場,所以也順道參觀「勸濟堂」,第一次爬上了「勸濟堂」的二樓,去觀看35公尺高、25噸重, 號稱全東南亞最大的關公神像。這麼近距離的觀賞,才真正地感受到這座銅鑄神像的巨大,而且威風凜凜。關公, 是忠義精神的象徵。另外,關公也是武財神,特別受到生意人的虔誠奉祀,以保佑經營事業能夠蓬勃發展。

以遊客的人數來給評分,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無疑是成功的。當然,我不認為功勞在關公, 而是歸諸於金瓜石的天生麗質以及百年來的人文遺跡。金瓜石被文建會選為台灣爭取世界遺產的潛力景點之一;金瓜石的「黃金博物園區」未來還有第二期, 甚至第三期的持續規劃與建設。希望「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不以現狀自滿, 而能以發展金瓜石成為國際旅遊景點為追求的目標,讓金瓜石這塊「亞洲金都」的招牌再度光芒閃耀。這並非遙不可及的目標。 今天的九份已成為香港遊客票選最喜歡的台灣景點,金瓜石也應有機會成為日本人最喜歡的台灣景點。當年被日本人挖走的黃金,未來可以把它們從日本觀光客的口袋裡一一地取回來。

旅遊日期:2005.09.06  


註1:園區門票:全票100元,可參觀「環境館」、 「太子賓館」和「黃金博物館」。本山五坑坑道體驗另外收費50元,包含保險及使用安全頭盔等器具。

註2:一說四百公里,一說六百公里。

[金瓜石相關旅記]

九份.金瓜石.山尖古道
金瓜石.茶壺山
金瓜石.本山五坑.茶壺山.戰俘營遺址


[行旅照片]

本山五坑(1)
本山五坑(2)
坑道體驗。
模擬黃金礦脈。
舊動力電車,駛向礦坑深處。
礦工架設相思木,以支撐礦坑。
獨自走在礦坑內(1)
獨自走在礦坑內(2)
爆破後的採集作業,將廢石運出坑外。
礦工在坑內休息。
黃金博物館。
本山五坑售票處及入口。
環境館。
環境館(左)、太子賓館(中)、礦工食堂(右)。
太子賓館。只開放參觀庭園。
太子主臥室。
貴賓房。九芎(左)。
餐廳(左)及太子書房(右)。
勸濟堂銅鑄關公像。
關公像。背景為黃金博物園區。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