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16)

坪頂古圳.坪頂新圳.登峰圳.萬山煤礦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坪頂古圳步道之桃仔腳橋

最近台北天氣陰霾,時有細雨,氣候溼而冷,想出門爬山,頗有苦無去處之嘆。

前些日子探訪平等里登峰圳,事後找資料, 才得知登峰圳取水多源,除內雙溪之外,還吸納了附近的山澗及一廢棄的煤礦坑湧出的泉水。

我頗好奇,這廢礦坑坐落於何處?我走這條水圳時,並未看見任何礦場遺址;後來,剛好收到一位山友來信,他說走登峰圳時, 曾在溪流處看見兩三個大坑洞,不知是何用途?這就引起我的好奇心。既然天氣不好,不適合爬山,不如去走水圳路, 看看能夠發現什麼。

我再次來到至善路三段370巷尾的登峰圳附近,今天預定順道走一段坪頂古圳步道,再接坪頂新圳,至水圳頭的內雙溪, 然後沿溪岸而下,至登峰圳,再返回出發地點,剛好繞一圈。路程不遠,路線也適合在這種惱人的天氣裡行走。

這一段坪頂古圳步道,我已兩年多沒來了。重訪舊路,景色依舊,而步道己非,不能不有幾許失落感。 鋪上花崗石的新步道,使這條古道的風味減損大半,與台北一般郊山步道無所差別。 坪頂古圳步道,被稱為「溪坪古道」,是昔日聯絡平等里與溪山地區的一條舊道,因步道與三條歷史水圳交會而聞名。

途中的桃仔腳橋還保留著古樸的氣氛,橋柱橋欄的青苔,綠痕與綠樹相映,雅樸有緻, 也讓人憶起往日的足跡。這條古道,有我與孩子們的歡笑記憶, 我也曾與老婆一起走過這條路

圖:坪頂古圳步道與坪頂新圳交會處

過桃仔腳橋,開始上坡路,不久,前方右側卻出現一片崩塌地,幾乎就要危及石階步道,滾滾黃土滾落至內雙溪谷。 是否進口的花崗石不能適應本地的環境呢?

希望答案不是如此。但我知道百年安山岩舊石階曾通過2001年納莉颱風的考驗。

不久,步道與登峰圳交會而過,我繼續往上爬,一會兒就抵達與坪頂新圳交會處。我左轉走往坪頂新圳涵洞的方向。約幾分鐘, 抵達渠道涵洞口。涵洞口上方有「坪頂新圳」四個大紅漆字,這個涵洞的歷史已超過150年的涵洞,民國八十九年時重新翻新, 新鑿的渠道涵洞比人高,洞內寬闊,除圳道外,一旁也有步道,以便人員維修水圳。比較之下,歷史較晚的登峰圳,涵洞狹窄, 反而較有古味。

返回走,順著坪頂新圳,走往內雙溪水源頭。細雨中,走在平坦的水圳路上,天雨無人,反而擁有一份幽靜。 我終於來到了水圳頭。水圳裡水流充沛,水流溢出缺口,奔流而下,竟形成小瀑。溪畔有幾棵槭樹(青楓),季節已過,溪岩上, 處處可見殘枯的楓葉,細雨絲絲,有蕭索淒美氣氛。若非下雨溪石濕滑,這裡應是理想休憩之地,可坐躺溪石,欣賞楓葉片片飄落。

溪對岸有小徑可走往下游的登峰圳,但溪水多,溪石滑,我不想冒險,於是折返走。剛才走來的途中,我曾看到一條山徑通往 下方的登峰圳,雖多走幾步,但較安全。

圖:坪頂新圳,取水於內雙溪。楓葉灑落溪石

我繞小徑來到了登峰圳,往水源頭走,抵達內雙溪溪谷時,附近有竹林,略搜索,未發現任何坑洞。 水圳則橫越過內雙溪, 往至善路三段370巷的方向走。

我順著水圳繼續前進,不久又遇一支流,也是登峰圳的取水口,有塑膠管線向水上游而去,溪畔有條小徑。

我好奇往上爬,才走幾步路,突然發現右側山壁有一坑洞, 外形類似於我在三芝鄉茄苳坑溪看到的採金礦坑; 更上方還有兩坑相鄰,走進一看,僅是極淺的坑洞而已,才深入約三、四公尺而已。由外觀看, 下方的坑洞較古老,上方這兩個洞則相當新穎,洞口還有一袋袋麻布袋裝著土石,看來不是礦坑,但不知用途為何?

再往上走,步道消失,溪石錯落,溪對岸則有一農園,剛好有一老伯在溪旁洗農具。 我開口問老伯,這坑洞是做何用途。

老伯說這是當地農民挖洞取土拿去蓋門前廣場或農舍之用。我於是問,登峰圳的水源之一是廢礦坑的泉水, 不知礦坑在何處?老伯說, 礦坑就在聖人橋上來的產業道路途中的天溪園。他說, 以前天溪園生意很好,後來土地被國家公園徵收,現在正在蓋新房子。

得知這個消息,我走出登峰圳後,便轉往天溪園。開車往下走時,有些疑惑, 天溪園在下方,登峰圳在上方,又如何引水往上呢?

來到天溪園,不少工人正在工地現場忙碌,興建中的房屋還蠻典雅的, 類似遊客服務站的感覺,附近還有大型的停車場。我問工人 建築物是什麼用途,工人也不曉得,問此地是否有舊礦坑,工人也搖頭說不知。

於是我走往附近的農家詢問,還未靠近,兩惡犬奔出,直撲而來,我未帶登山杖, 只能飛腿應付,兩犬愈兇;情急之下, 我蹲身學狗攻擊動作,兩犬才驚退幾步,猶狠狠而瞪。這驚動了在附近監工的工作人員, 跑過來關心。我告以尋礦坑事, 工作人員說,這裡沒有礦坑,礦坑是在上方的水源地附近。

圖:廢礦坑,被水泥封住,泉水從缺口源源流出

總算有了眉目。於是我又開車往上走,來到水源地,問附近住家,得知舊礦坑就在水源地上方。

水源地為登峰圳的取水口,溪水充沛, 七星農田水利會在此修築渠道,將水源引向登峰圳,水源處立有一石碑,寫著「飲水思源」。

溪畔有一條小路往上游走,我循小路而上,在不遠的上方,見溪流自一山壁湧出,趨近看, 正是一個廢棄的礦坑洞,洞口已被水泥封住,僅露出一小部份缺口,泉水從缺口湧出。這溪流是由廢礦坑的湧泉所形成的。

再往上走,更上方處則有農舍,有一片菜園,或許就是昔日的礦場,但已找不到任何礦場遺跡,附近亦無路, 溪岸草蕨茂盛,不易搜尋,於是折返而下。能找到一個礦坑,已覺得不虛此行了。

回程開車走往外雙溪。經過聖人橋時,看見橋頭附近有一家「萬山商店」,商店旁有一片空地廣場。 突然想起,我以前曾讀過地方文史資料,外雙溪有煤礦坑, 就在聖人橋附近,照片裡的礦場在一家傳統雜貨店旁的廣場。應該就是這裡了。於是停車, 下來探察。

商店旁的空地及後方的山壁,看不出任何煤礦場的遺跡。我在附近觀望及拍照,引起商店老伯的注意, 他走出商店,遠遠向我走來。我向前打招呼,並詢問起煤礦事。他對我說:「你問對人了。 我就是當年煤礦場的股東之一。」

圖:萬山商店旁的廣場為昔日堆放煤炭的礦埕

老伯說:「這裡沒有礦坑,這裡是礦埕,是堆放煤礦的地方。 煤礦是在上方的礦坑開採後,運送到這裡來堆放。」

我告訴他,我在上方的水源地有找到一個小礦坑。老伯聽了有些驚訝, 似乎觸動了他的記憶。於是我們就在戶外熱絡地聊了起來。

老伯說,那一帶連通風口,總共有五個礦坑。我看到的只是較小的一坑。這五個礦坑, 最早的從七十年前的日據時代就已經開採了。

我問起礦場的名字,老伯回答:「萬山煤礦」,我問:「字如何寫?」老伯笑了笑, 指著雜貨店的招牌說,就是這家「萬山商店」的 「萬山」。他說,日據時代這個礦場叫做「冷水坑煤礦」。我好奇問:「為何叫做冷水坑?」

「這個礦區範圍很大,包括現在的冷水坑,都屬於礦場的範圍。」老伯神采奕奕地說: 「這個礦場是當時最大的礦場。」 註1提 起當年勇,老伯意氣昂揚地說,當年煤是最主要的燃料,這個礦區每天生產六百噸煤, 卡車一車車地來這裡排隊等著載煤。「你想買煤,」 老伯得意地用手比了比口袋說:「先存二百萬現金在我口袋裡當保證金, 我才出貨給你。」

我提及山上農民說,煤礦坑在天溪園附近。老伯則說當初開採出來的煤礦是用流籠運下山,礦坑與礦埕之間距離遠, 流籠無法直線運送,所以才在天溪園設中途站。當地農民不懂,才會以為那裡是礦坑。

「礦場是什麼時候結束的?」我問。

「大約是民國七十、七十一年間吧!」老伯說:「並不是地底下沒有煤礦,而是成本愈來愈高,開採不划算。」 這是我知道的事。我在兩年半前走訪新平溪煤礦時時, 就了解過採煤的成本,進口煤每噸成本1300元,而台煤的成本每噸3000元,根本難以競爭。 和我當年在新平溪遇到的抱怨一樣, 老伯也抱怨政府,不能像日本政府一樣以補貼方式協助礦場繼續營運或將礦場轉型為煤礦村博物館。

我問老伯:「這五個礦坑當中,還有沒有保存較完整的?」老伯說,只剩一個,但已在雜草叢裡, 若沒人帶路,不太容易找到。他說, 礦場申請停業,依規定就要將礦坑封閉,以免有人誤闖而發生危險。水源地的礦坑,有一個就在馬路旁而已, 但馬路做護牆之後, 一般人已看不出它原來是個礦坑。

老伯說,沒有人比他更了解萬山煤礦。若不是他要看顧商店,他願意帶我上去尋找那唯一完整的礦坑。 或許他心裡也盼望著有人記 錄下這即將堙滅的最後礦坑口。礦場封閉二十餘年了。老伯感慨地說,礦場若沒營運, 設備一下子就報廢,當初能賣的都賣掉, 不能賣的就任其堙滅,風吹雨淋,很快就消逝了。我想這家商店取名為「萬山」, 或許正是一種記憶的延續與情感的聯繫。

常聽人說:「往事如煙」,往事終有一天會煙消雲散。我寫這一篇旅記又如何能使往事不如煙呢? 只是使煙散去的慢一點點而已。

旅遊日期:2005.01.04 


【延伸閱讀】
.第1325篇 -2018.04.27 坪頂三圳之旅:坪頂古圳、坪頂新圳、登峰圳
.第0211篇 -2004.12.22 登峰圳
.第0044篇 -2002.06.16 再訪坪頂古圳
.第0020篇 -2001.12.30 外雙溪.聖人瀑布.坪頂古圳

註1:「當時最大的礦場」究竟是指哪個區域內最大的礦場,我並沒有追問, 但不可能是台灣最大的礦場;即便是台北州的範圍內,萬山煤礦也不太可能是台北州最大的煤礦場。或許是一種主觀的記憶選擇。 至於他所提到的「冷水坑煤礦」,有可能是「冷水堀煤礦」,可能是我誤聽。「冷水堀」位於萬里溪底村那一帶, 在地緣上較接近萬山煤礦,若是指擎天崗旁的「冷水坑」,似乎距離較為遙遠。(Tony補註於2005.5.31-感謝Liao兄提供見解)


[行旅照片]

坪頂古圳步道之桃仔腳橋。
坪頂古圳步道之崩塌路段。
坪頂古圳步道與坪頂新圳交會處。
坪頂新圳-往涵洞口。
坪頂新圳涵洞口,始建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重修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
坪頂新圳-往內雙溪。
坪頂新圳,取水於內雙溪。楓葉灑落溪石。
登峰圳(由小徑從坪頂新圳走至登峰圳)。
溪澗旁的洞穴,並非礦坑,而是當地居民鑿洞取土。
天溪園,正改建為國家公園的建物。不知用途為何?
水源地-登峰圳的取水口之一。
巨石上寫著「飲水思源」。
廢礦坑,被水泥封住,泉水從缺口源源流出。
聖人橋上俯瞰內雙溪,溪河床為巨大砂岩所構成。
聖人橋畔的萬山商店,商店旁的廣場為昔日堆放煤炭的礦埕。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