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223)

菁桐漫步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菁桐矿业生活馆

我只是来菁桐散散心而已。连日阴冷雨湿,待在市区里有点闷,想往郊外走,脑海里浮起菁桐,于是便往平溪而来。

菁桐,已是老朋友了。这几年,来过几次菁桐小镇。漫步于菁桐火车站前的老街、石底大斜坑寂寥的矿区、 太子宾馆附近的旧日式宿舍区,或是只坐在菁桐火车站月台上的椅子,看着安静的铁轨、废弃的卸煤设施, 都能让人沉淀心思,暂忘尘劳。

我停车于平菁桥的另一端,白石脚的矿工住宅旁临基隆河的马路旁。然后再走路过平菁桥,从桥头的巷口弯进老街,走往菁桐车站。 非假日的菁桐,许多商家未营业,街巷显得冷清。来到车站附近,才发现“菁桐矿业生活馆”已经开幕了。 门口多了缤纷的活动布条与花篮。这个展览馆是利用车站旁原有的铁路局的两层楼员工宿舍改装的。

菁桐最兴盛时,车站有十一名员工,设有铁路宿舍,如今却成为无人管理的车站,只有假日才看得到站务人员。 展览馆入口柜台处有菁桐简介、平溪线的旅游等资料免费供游客索取,印制的颇为精美。展览馆无游客,我静静的绕一圈, 浏览展览的内容,开幕展的主题为“世纪菁桐”百年故事展,展出菁桐地区百年来采矿故事及文物,有不少菁桐坑的老照片。

“菁桐坑”是菁桐地区的旧名,包括现在的菁桐、白石、薯榔三村。这三个村原本都是人口稀少的散村型态的农业聚 落注1。八十多年前,菁桐坑开始采煤, 由于矿藏丰富,于是兴筑铁路运煤,菁桐坑一 跃而成为繁荣的矿业聚落。人口最多时,高达万人。

展览馆吸引着我的是一张占据着整个墙面的昔日菁桐坑空照图。地图里有我曾听过而不清楚位置的景点,例如青桐煤矿、 殉职矿工招魂碑、周氏纪念碑;也有我曾匆匆路过而不知其历史的地点,例如一坑、二坑、中埔矿工住宅等。一张几十年前拍 摄的黑白空照图,附有各景点的文字注解,着实令人着迷。我伫立良久,细览每一景点。原本熟悉的菁桐,突然之间,又变得 处处充满惊喜。而我原本只是来旧地重游散步而已,却产生了新探索的渴望。我记下几处地点。

图:石底煤矿选洗煤场

走出展览馆,跨过铁轨,爬上车站对面的小山坡,来到石底煤矿矿区看望石底大斜坑。来菁桐,总要来看它一眼。这个坑口, 曾是台湾产煤量最多的单一坑口,在台湾煤矿开采史上,有其不平凡的地位。

三年多以前,我初次看 见石底大斜坑,它几乎已为土石所掩埋, 坑口仅剩约半公尺露在地表,杂草丛生。如今矿区经过规划,竖立了各种导览解说牌,石底大斜坑的坑口也出土重现。

在安静空荡的石底煤矿区,能体会那种繁华落尽的感觉。附近还有选洗煤场旧建物,这栋红砖建物是菁桐的地标,曾获选为台湾 百大历史物筑之一。这栋建物目前还是属于私人产权,上次来时,正在整修,这次来时,顶楼已设咖啡厅,户外阳台有咖啡雅座, 步道沿途有插着黄旗招摇的咖啡厅广告。

历史建物里附设咖啡馆并非坏事,我曾在 高雄打狗英国领事馆看到成功的例子, 但经营之重点仍应是营造历史情境,而非纯卖咖啡。 广告布条上,我似乎看不到这样的企图心。倘若选洗煤场的建物里辟有展览室, 展出昔日石底斜坑历史照片及资料,我会想走进去,也许我会点杯咖啡,坐在阳台上雅座,俯看菁桐车站,我想这杯咖啡 也会充满着香浓的历史情味。

我站在远远处欣赏,没有走近这栋建筑。不知道事实如何?希望我猜错。

图:一坑工寮

下一站,我来到了一坑口聚落。这里属于薯榔村。一坑口,是指“石底一坑”,是菁桐坑地区最早采煤之矿区,所以成为地名的由来。

这里最早开采于日据时期大正十二年(1923年),前后在山上开凿三坑 (旧一坑、一坑、新一坑),坑口附近有采矿事务所、 公会堂、酒保、工寮等,是菁桐坑最早形成矿业聚落的地方。当时用流笼将所采的煤运送至下方溪谷,然后以台车道运煤至菁桐车站。 平溪线铁路完工于大正十年(1921年)。

一坑聚落沿着基隆河的上游溪岸而建,在这里还可看到早期的矿工工寮,都是旧式红砖古厝。昭和六年(1931年)时,这里建了六 栋工寮,被称为“新寮”,目前还存有两栋,由于位于地势较低处,又称做“下座”,也因是矿场电工所居住,又被称为“电工寮”。 民国五十一年由美国经援注2,陆续兴建十三栋, 称作“上座”。现在的一坑口聚落则是白石脚“青桐煤矿”开采 时期(民国五十年代)的矿工工寮所形成。

我询问当地的老矿工旧矿坑口的位置,他说矿坑在山上,路远。时间不多,我没往山上走,只是循着基隆河岸的步道往上走一段。 途中有岔路可爬往“平溪三尖”之一的薯榔尖。河岸步道的尽头则有一日式民宅,再往前,仅剩溪畔小径而已。

若循着小径往上游走, 将可溯抵基隆河的源头-分水仑。分水仑是基隆河与景美溪的分水岭。时间不够,我没有再深入。下次吧!我告诉自己。我心里也想 看看基隆河的源头。

虽是第一次走进一坑口聚落,却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这些红砖古厝与我的年纪相仿,属于同一年代,所以一见如故。不必有人介绍 解说,就有一份相知相惜的感情。

图:青桐煤矿矿坑口

从一坑口越过106公路,可通往基隆河南岸的薯榔村另一区域,这条村道可绕一圈至白石脚,然后再走过平菁桥回到菁桐车站。若时间 足够,可以慢慢的散步走一圈。弯曲的道路途中有零星的农家。

到了白石脚,突然看见一块平整的开阔地,有几间红砖旧宅,我直觉猜想可能就是“青桐煤矿”的矿区了。果然没错。 这里的地址为“白石脚42号”,门口竖立着一块“青桐煤矿”的解说牌。我以前看市面上的乡镇地图,一直以为青桐煤矿在106公路以 北的山区,没想到矿区是位于基隆河南岸的白石脚地区,就在马路旁而已。

这里的旧建物正在整修,更名为“白石山庄”,准备经营休 闲餐饮。这里的腹地不小,若能妥善规划,或许能将菁桐的观光人潮从车站附近导引至基隆河南岸,从太子宾馆、日式宿舍,一路延伸 至这里来。“青桐煤矿”,如同“石底煤矿”,都是菁桐坑不同时期具代表性的矿坑,这个历史记忆不应该被遗忘。

青桐煤矿是石底煤矿矿苗渐枯竭后,新开辟的矿坑,由美国经济援助,于民国四十四年开坑,民国四十六年生产,民国七十六年结束营运。 矿场最初命名“白石脚煤矿”,后改称为“石底新坑”,后来正式定名为“青桐煤矿”注3。坑口前有事务所、 机电设备室、仓库、更衣室、浴厕等建筑。坑口已尘封近二十年,但依然十分完整,对照导览解说牌上的旧坑口照片,令人有岁月悠悠的 感慨。白石山庄还在施工整建,部份现场还相当泥泞。我突然造访,园内的黑狗一路远远跟着我吠叫。我对它不理不睬,它终于吠累了, 安静了下来,让我一个人在青桐煤矿的矿坑口前静静地欣赏这废弃的矿坑。

图:殉职矿工招魂碑

离开青桐煤矿,我回到平菁桥头的白石脚地区,过桥头几十公尺外,106公路上的白石社区活动中心对面山坡处,有一座山神宫及 招魂碑,周氏纪念碑也在那附近。

山神宫是台阳矿业公司为安抚矿工人心而建的,原位于薯榔村的一坑口,民国四十四年移至白石脚现址。山神宫经过改建后,已无古味, 庙旁有一“石底矿场殉职者招魂碑”,竖立于民国四十五年八月,以悼念石底煤矿殉职的矿工。

矿工的工作,深入地底下数百公尺,其至一公里以上,极具危险性。在采矿高峰的年代,台湾大约每年都有超过百名矿工 因矿坑灾变而死亡。我成年时曾亲闻且熟悉的是民国七十三年半年内连续三次的矿场灾变,触目惊心的灾变新闻占据了满满的报纸 版面。那一年六月,三峡海山煤矿坑内爆炸,74名矿工罹难;七月,瑞芳煤山煤矿灾变,101名矿工罹难;十二月,三峡海山一坑爆炸, 92名矿工罹难。三场矿灾,共夺去二百多名矿工生命,吹奏起台湾煤矿业的挽歌。

此后,各地矿场陆续歇业,至民国八十九年三峡利丰 煤矿关闭后,台湾的采煤矿业终于划下了休止符。百年之间,台湾开采煤矿,由最盛时年产五百万公吨,降至黯淡的零公吨,由绚烂而 归于寂静。招魂碑背面的碑文字迹已模糊难辨,碑石则寂寥地伫立在这小山坡。

图:周氏纪念碑

从招魂碑走往周氏纪念碑,约两分钟。周氏纪念碑,为中国式双龙抱珠的特殊造型碑体,碑石全名为“武功周氏追远纪念碑”,背面有长 碑文,字迹也已模糊。碑石前有一日式石灯笼,为昭和十八年(1943年)所立。这纪念碑是台湾光复后,民国三十五年 (1946)矿业钜子周在思重修白石脚祖坟时所立。

周在思是汐止名人,因采矿发迹,成为巨富,曾为日据时代台湾矿业组织中的唯一台湾人 理事,在汐止建造大厝“斯园”(又称“周家花园”),并返回白石脚立碑追缅祖先。周家全盛时期, 汐止的大厝占地400坪,花园1200坪,与雾峰林家、板桥林家花园并称三大名园。我曾在汐止老街参观过这座已荒 废的周家古厝

半个世纪间,周家产业瓦解, 周家古厝花园被法院查封拍卖而拆除,仅剩主厝残伫,岌岌可危,命运未卜。我站在纪念碑背后, 试图阅读周在思当年所撰的碑文,一甲子 之间,当年的荣文耀字,已不堪岁月销磨而斑驳难辨。立碑之年,为周家鼎盛之年, 民国三十八年(1949)周在思逝世注4, 周家就此由盛而衰。

循着小径走下山,约一分钟左右,又回到106公路上。马路对面有大片废弃的厂房,曾是著名的矿工社区,巷口竖立着解说牌。 我越过马路。

图:当年的“美援寮”矿工模范社区

这里的地名是“中埔”,因地势高低,又分为上中埔(顶寮仔) 、下中埔(下寮仔), 是石底煤矿营运时职员宿舍及矿工工寮的主要区域。

从日据大正年间(1920年代),这里便陆续兴建宿舍、工寮、集会堂、儿童乐园等,民国50年代更运用美国经援兴建所谓的“美援寮”, 民国51年中埔工寮被指定为“民生建设实验区”,获得政府补助改善环境,成为模范矿工社区。直至民国60年代,约有四、五百户人家。

矿业沉寂后,顶寮仔曾改建为矿石厂,辅导矿工转业,但如今顶寮仔的工厂亦已结束,成为废墟。下寮仔地区,当年的“美援寮”模范 社区,则已多沦为荒地,仅剩残旧几栋而已。

世纪菁桐,世纪变迁。矿藏由丰富而枯竭,中埔模范社区也由繁荣而至萧条。中埔与菁桐车站仅一河之隔,有一桥相连。 顶仔寮至下仔寮有大片的区域,沦于荒堙蔓草之中,着实可惜。倘若政府能加以规划,或许中埔地区有机会可重现昔日的矿业 风华。矿藏资源愈开采而愈枯竭,人文资产则愈保存而愈丰饶。菁桐的中埔,或许有一天能再重新经营出一种能够生生不 息的矿业文化。我期待有这么一天。

旅游日期:2005.02.01 


注1:菁桐因地多野生菁桐树,所以被称为“青桐坑”庄;白石村, 旧称白石脚,因附近的山峰,石为白色,村庄在山下,所以称“白石脚”;薯榔村则是昔日种植薯榔的人搭寮之地,所以称为“薯榔寮”。

注2:民国三十八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时局极为艰困,美国提供军事及经济援助,一直 至民国五十四年为止,总计援助台湾约十四亿美元(当年币值),以协助国府渡过风雨飘摇的时期。

注3:矿场取名为“青桐”煤矿,而不是取名为“菁桐”煤矿。为何与地名不一样? 我不晓得,若勉强猜测,可能是“青桐”比“菁桐”的发音较响亮吧!

注4:一说民国三十六年逝世。

[相关旅记]

菁桐小镇.十分瀑布
菁桐古道.百年古厝.石底煤矿
菁桐.太子宾馆
平溪.石笋尖.三坑山.菁桐小镇
菁桐古道.蜻蜓点水


[行旅照片]

菁桐火车站。
昔日的菁桐火车站。(翻拍展览资料)
菁桐矿业生活馆(2004年1月27日开幕)。
菁桐坑空照图。(展览馆一楼)
菁桐日式车站。
石底煤矿选洗煤厂。
石底煤矿矿区建物遗迹。
石底大斜坑。
一坑工寮(1)
一坑工寮(2)
民国50年代美援兴建的矿工工寮。
一坑口“下座”,地势较低,又称“电工寮”。
青桐煤矿矿区转变为白石山庄。
青桐煤矿的旧建物已经过整修。
青桐煤矿矿坑口。
青桐煤矿旧照片。(翻拍自导览解说牌)
山神宫。
石底矿场殉职者招魂碑。
周氏纪念碑。
周氏纪念碑前的日式石灯笼。(昭和十八年立)
中埔(下寮仔)的美援寮。
中埔(下寮仔)残旧的美援寮。

[行旅图]

[交通地图](可使用左侧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