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102)

南港茶山.余氏古厝.栳寮制茶所遗址.魏静时故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余氏古厝

酷暑逼人,今天原本只想在游泳池避暑。昨晚无意间翻看报纸,休闲版以全版介绍南港茶山, 让我忆起去年二月的南港茶山之行,探访余氏古厝,至今印象深刻。

同年十一月走更寮古道,因错绕远路,直抵深坑大坪村, 也错过了旧庄一带的其它景点。于是决定利用今天上午短暂空暇,重访南港茶山。

从忠孝东路六段底,右转研究院路,过中研院,接旧庄街,一路开车上山。我将车停于余顺茶庄旁。 有上次的探访经验,这回无须苦寻,很快就抵达余氏古厝。

今日古厝无人,聚落附近显得特别安静,别有幽意。树林间五色鸟咕声未歇,虫鸣环响周遭。 我只是随处走走,拍拍照,再一次领略这古厝散发的浓郁古朴气氛。我漫步于古厝后方的森林小径, 穿过桂花林、茶园菜圃,绕一小圈,回到余顺茶庄停车处。

图: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

接着,开车往上走,前往另一目的地-“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去年二月来时,这地方仍在施工, 如今己正式开幕。这个茶业示范场规模不小,据说市政府斥资数千万元兴建。开幕当天, 马英九市长亲临剪彩,场面热闹而隆重。

茶叶示范场后方山坡林间则辟建了一小段森林栈道,不少游客行走其间。这样的热天气,漫步于这段步道, 有林荫遮蔽,有清风吹徐,酷暑之意顿减。我走上这段森林栈道,约几分钟就爬上高点。茶叶示范场就位于正下方山坡处。

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的外观为红瓦白墙的西式建筑,有点类似地中海沿岸的欧洲风味。 这与我的期待有些落差。就外观而言, 台北县坪林的茶叶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较具中国味。建筑美学的认定, 本是各凭主观,见仁见智,我的观感也未必正确。

从栈道散步下来,走至示范场,想顺道进去参观一下。入口处贴着海报,入场券大人100元。 这与我的期待又有落差。我并非反对付费。只是昨天报纸,白纸黑字写着“不收门票”, 今天现场却贴海报写着要收钱。 是媒体报导不实,还是临时设栅收费?我今天行程本就匆忙,既然要收钱,便改变心意。于是决定省下时间, 前往另一个的目地-“栳寮制茶所遗址”。我对“遗址”的兴趣大于“现址”。

图:栳寮制茶所遗址解说牌(已破损)

我原本以为随身带着资料,又有地图,“栳寮制茶所遗址”应不难找。结果事与愿违。书上资料叙述, 可走旧庄街二段238巷的小径上去,或由228巷柏油路开车上去,皆可抵达制茶所遗址。 没想到我竟然找不到238巷,也找不到228巷。

我注意到了旧庄街二段沿途有新建的挡土墙工程,或许纳莉台风时的土石洪流改变了旧的山坡巷道门牌, 亦有可能是旅游书资讯错误。既然找不到,我便决定从200巷这条较宽阔的柏油道路往上走。 不料这条新辟的产业道路,一路开车前行,先上坡走,又渐往下坡;愈走竟愈远,心想不对劲时, 已看见南港与石碇乡的界碑。我赶紧折返。返回走,竟感到晕车欲呕,便于路边停车,略休息, 猛灌水解渴冲暑。今天天气真是热啊!

沿着产业道路往回走,沿途注意是否有叉路。不久,看到232巷的叉路口,巷道斜坡向下,有点狭窄。 这附近别无其它叉路,这已是最接近228或238巷的巷道了。我决定开车下去探究。 山坡处有几户农家,有一工程车挡住路,正在施工中。我心想不妙,工程人员却挥挥手, 要我趁空档赶快穿过。开到下方处,似已无路,我停车下来。左侧前方不远处, 有一红砖平房。第一眼,我就认出来,那正是旅游书里的照片所示的“栳寮制茶所遗址”。我心情飞扬起来。

我往前走过去,发现路旁立有解说牌,但已残破。我翻起脱落的解说文,其文如下:

栳寮制茶所遗址

日据初年,日本政府为拓展台湾茶叶,聘请魏静时先生在旧庄街二段10号成立南港制茶所, 教导茶农制茶技术。房舍二十多年前改建,建材多采旧日材料,现魏氏后代居此。
-南港区公所立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魏静时”这个名字,对其人其事并不清楚。这解说文写的相当简略。 我走近这处红砖民宅,看不出任何旧时制茶遗迹,只是一般平房住家而已。 我对这制茶所的历史所知有限,现场无更详细的解说。我仅仅伫立于门前, 欣赏红砖屋而已。

目前魏氏子孙居住于这房子,一旁的山坡地还种植着一小片茶叶园。 解说牌地图上还画出附近的魏静时故居,于是我依图在制茶所遗址附近逛绕,想寻找这故居。 我在下方处望见一间古老的石头厝,原以为是魏静时故居,结果发现入口门牌写着是林姓农民的家。

图:栳寮制茶所遗址

天气实在闷热,而我所剩时间不多,便决定离去。今天,费了一番功夫才找到这里, 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开车往上,回到上方民宅处,回程道路却被阻挡,工程车正在灌水泥浆。 工程人员对我比了手势,大概要等五分钟的意思。

我停车等待。这时注意到路右侧有一废弃的石头厝,几可用“断垣残壁”形容,屋顶成空,残墙杂草丛生。 我突然看到外墙上钉着一块旧木板,模糊的字迹,正写着“南港包种茶发明人-魏静时故居”。 不禁喜出望外,车未熄火,就赶紧下车。若非工程车修马路,我大概就错过了这间石厝屋。 工程车施工阻路,竟让我不偏不倚地停车于魏静时故居的门前。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我早知道台湾包种茶源自南港,但从未听过魏静时事迹,今天才知道是他发明了包种茶。我在故居门前拍摄百厝, 也走进故居遗址内,房屋其实已不成屋形,仅剩残存的石砌墙而已。我对魏静时生平不免感到好奇。 然而,除了外墙上那块木板外,现场无只语解说,地上残散着废弃物。

这时魏静时故居旁的民宅有一年约五十岁男子,望见我,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明此行目的。 他见我对魏氏故居有兴趣,便与我聊天起来。我好奇问,他是否为魏静时的子孙?他答说, 魏静时是他的太祖父(祖父的祖父),他是魏静时的第四代子孙。

这位魏先生提起太祖父魏静时,充满骄傲与敬佩。他说, 很多人以为包种茶的技术是源自大陆,其实这技术最早是由南港大坑这一带的王水锦、 魏静时两人所研发出来,并非传自中国大陆。 因为魏静时研发出来的包种茶品质佳,使南港茶声名大噪。他说, 去台湾输出的茶叶只要是印上“南港”两个字,价格都可卖的比其它产地的茶贵一些。

魏先生说,日本人统治台湾后,为推广茶叶,知道当时南港茶最有名,于是决定在大坑成立一制茶所, 聘请魏静时为讲师,传授制茶技术。当时远从台湾各地的茶农都来此研习。制茶所设有宿舍,提供茶农住宿。

图:魏静时故居

这样的资讯,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我原以为“栳寮制茶所遗址”只是当地早年一间制茶工厂而已, 没想到它是一所茶叶教育中心。它的存在,见证了南港曾有过的辉煌茶业历史。

魏先生指着附近的山林说,以前这里满山都种茶,而如今茶业已没落, 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历史也不感兴趣了。望着眼前这片山谷,我问魏先生, 传闻中的“栳寮古道”是否还存在?位置在那里? 魏先生说,232巷石阶路上来的小径,就是以前的栳寮古道,就是通过魏静时故居前方不远处, 往上走,古道断断续续,有部份路迹可寻,但有些路段已辟为产业道路。

我们的谈话早已超过五分钟,道路已恢复通畅,但彼此都意犹未尽。魏先生又热情邀我入室, 说要拿些有关魏静时的资料送我参考,还泡了茶,请我喝几口道地的南港茶。他的热忱令我感动。

关于魏静时的事迹,已渐被世人遗忘。魏先生颇有感慨。他说日本政府十分肯定魏静时的贡献, 他逝世时,日本天皇还颁发“白樱花状”,以表彰他的贡献。但我们的政府呢? 新兴建完成的“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的展示资料,记载魏静时生平资料都不太正确。

展示资料说魏静时 自大陆移民来台,其实魏静时的父亲时代就已渡海来台。魏先生说,通知有关单位,却无人理会, 也没有修正错误的资料。他也说,魏氏后代子孙曾讨论过要在故址兴建“魏静时纪念堂”, 但因子孙意见纷纭而未能实现。

因为还有要务在身,我不得不起身告辞,并感谢魏先生的热忱招待。踏出魏家时, 我再次望着魏静时破毁的故居。其实我也颇有感慨。政府花了几千万元, 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用来宣示对南港茶叶文化的重视;然而南港包种茶的发明人、 魏静时故居却只剩断垣残壁,使外人难以寻觅。

虽然,我并不是主张政府应该拨巨款来整修魏静时故居, 但在道路巷口,竖立“魏静时故居”的标志,或在魏静时故居处,立个碑文或解说牌, 以让世人知道这段过往史实。这是饮水思源最起码的诚意而已。

今天之行的另一感慨是,当我走过的路愈多,我愈发现自己对这块土地的认识竟是如此贫乏。 就某个角度来看,我已算是这个国家高等教育所培育出来精英份子了。 我想,这个国家过去某一段时期,教育的方向与内容显然曾经迷失过;而这种迷失的后果, 会不会正反映在这一代政府官员的身上?

旅游日期:2003.06.28


[附录]

以下文字资料为魏先生所提供,文字著作权属于“台湾茶叶文史工作室”、“南港茶叶文化工作室”、 “茶术文化工作室”所有,转载如下:

台湾包种茶发明人-魏静时之事迹

-西元1853年
魏静时诞生(咸丰癸丑年二月二十七日)。

-西元1880年
魏静时27岁,眼见樟脑加工不易,无利可图,遂从事茶叶栽培及制造工作。

-西元1885年
光绪11年,魏静时包种茶发明成功,对外公布。是一种新的茶叶制造方式,震惊茶叶界。从此,台湾茶叶新纪元开始。大陆传统制造方式,慢慢在台湾茶叶界结束。茶名为“南港包种茶”。

-西元1909年
民国前二年,魏静时之“南港包种茶”参加日本博览会获得颁特等奖。

-西元1910年
日本平镇茶叶试验所(今茶叶改良场前身),公布魏静时南港包种茶制造法是最好的制茶法,取名为“南港式制造法”。鼓励茶叶界学习。

-西元1916年
民国5年(大正5年),日本在台政府为改进台湾茶叶,选择南港大坑栳橑(今南港区旧庄街2段232巷山坡地)为“包种茶产制研究中心”,并聘任魏静时(时年63岁)为“茶制所讲师”,培训技术人员及茶农,进行台湾茶叶全面性改良及制茶技术统一工作。魏静时是台湾第一位茶农身分的茶叶制造讲师,由当时政府任聘,负责台湾茶叶全面性改革及技术统一工作。

-西元1926年
民国15年,魏静时73岁,领导包种茶外销快速增加为九百万斤,南港的制茶技术执台湾茶叶之牛耳,成为台湾茶叶的重镇。

-西元1929年
民国18年(昭和4年),魏静时亡故,享寿76岁。当时七星郡守代表日本政府亲临拜祭,盛况感人,满山白布以名人感念,为感谢魏静时茶师对台湾茶业界的贡献,奠定台湾茶业的基础。其功甚伟,并代表日本昭和天皇颁赠“白樱花状”,对一代茶师的礼敬,尊称“台茶之父”。


[行旅照片]

余氏古厝(1)
余氏古厝(2)
余氏古厝(3)
余氏古厝(4)
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
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后方山坡的栈道步道(1)
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后方山坡的栈道步道(2)
从栈道俯望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
栳寮制茶所遗址,魏家子孙居此。
栳寮制茶所遗址解说版。
栳寮制茶所遗址。
魏静时故居(1)
魏静时故居(2)
魏静时故居(3)

[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