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084)

花蓮紀行(一):砂卡礑步道.七星潭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砂卡噹步道

放暑假了!我特別安排了一趟三天兩夜的家庭旅行,前往花蓮。

7月2日上午,一家五口從台北出發, 走北宜高至蘇澳,略休息之後,進入蘇花公路,直奔花蓮。

花了三個半小時,終於從台北來到了花蓮的太魯閣,找了一家路邊餐廳用餐。

用餐之後,來到太魯閣的東西橫貫公路牌樓前,拍照留念,接著就前往這次花蓮之旅的第一站:砂卡礑步道。

這是我嚮往已久的太魯閣步道之一。上次造訪太魯閣,兩天一夜的行程,夜宿天祥,時間有限, 只好捨砂卡礑步道而取白楊步道,睽違五年,再次造訪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步道自然是心中的首選行程了。

砂卡礑步道入口位於距離遊客中心不遠的砂卡礑隧道與砂卡礑橋交會處,砂卡礑橋的另一橋頭旁設有小型停車場。 這條步道很熱門,而停車場空間有限,所以違規停車的問題很嚴重,引起國家公園警察隊的注意及取締。 我們抵達停車場時,剛好有停車空位,沒有遇到停車麻煩的問題註1

從停車場出發,步行通過砂卡礑橋,來到砂卡礑隧道口的步道入口。還沒正式進入砂卡礑步道,從橋上俯瞰砂卡礑溪清澈的溪水, 望見從溪岸峭壁鑿出的一條岩壁步道,已覺得景色令人陶然歡喜。

圖:砂卡噹溪

步道入口,貼出公告,目前砂卡礑步道只開放1.5公里至五間屋遊憩點,步道後段因崩塌待修而封閉。

看到這樣的公告,並不會覺得失望,這樣也好,心情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砂卡礑步道全長4.5公里,從步道口至終點三間屋,來回9公里,路程約需2.5-4小時,我預估老婆和孩子只想走到五間屋, 而我想走至三間屋,若不想讓家人等候太久或耽誤時間,則勢必啟動飛毛腿,那就不是遊覽山水,而是路跑砂卡礑了。

砂卡噹步道沿著砂卡礑溪的左岸,通往河流的上流地區。砂卡礑溪是立霧溪的支流,源自二子山和曉星山之間,流長十六公里, 沿途因岸邊山勢或逼或離,而形成狹寬不一的溪谷。不同於立霧溪含沙量多,溪水黃黃滾滾,水色混濁,有如橫眉直豎的怒漢; 砂卡噹溪含沙量少,流水清清澄澄,宛如溫柔清純的少女。水流淺澗處,水色清澈透明,溪底礫石閃爍,楚楚可愛,明媚動人, 而溪水迴漩處形成的小潭, 水潭或深或淺,色澤或碧或藍,有如綠寶藍寶石般的光澤。

砂卡礑步道之美在流水、溪石、岸壁之間的組合交映變化,也在於步道開鑿的鬼斧神工,步道通過峽谷峭壁, 與山爭道,從堅硬的峭壁敲鑿出一條供人通行的岩壁道路。峭壁之下即是砂卡噹溪了。

砂卡噹步道的岩壁路,彿彷是錐麓古道的袖珍版。不同的是,錐麓古道俯臨數百公尺的深壑懸崖,使行人震駭落膽,目眩心驚,走古道猶如歷險; 而行走砂卡噹步道則可以神閒氣定,心情輕鬆的扶欄欣賞十幾公尺下方的砂卡噹溪,陶然於溪水的清湲清澈,神醉於山風的舒爽舒適。

圖:砂卡噹步道,約建造於1940年。

「砂卡噹」之名是來自這條河流上游的太魯閣族部落「Skadang」的譯名。

砂卡噹步道建造於日治時代的末期。1940年,台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溪發電廠,先在溪畔建築水壩, 截取立霧溪的溪水,然後透過開鑿的輸水隧道,將立霧溪的水流引至下游的發電廠,進行水力發電。

這條運水管線經過砂卡礑溪的上游,於是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運水過河,送往發電廠。由於立霧溪的水流含沙量大, 不適合做為電廠發電機的冷卻水之用,因此當時也在砂卡礑溪上游興建了一座放流式水壩,將砂卡噹溪的溪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用水。

砂卡噹步道的興建就是為了維修砂卡噹溪上游的水壩與運水管線之用。

由於砂卡噹溪上游的溪谷風光優美,早期有「神祕谷」的美名,這條步道就被稱為「神祕谷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 規劃為景觀步道,沿途增設護欄、休憩平台、解說設施,而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很熱門的一條步道。

我們大約步行了40分鐘,抵達五間屋。這裡是砂卡噹步道途中的一處休憩點,步道旁有五間小木屋,提供冷熱飲及銷售紀念品。 步道旁有一間廢棄的檢查哨,這裡曾經是太魯閣族的一個聚落,舊名「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 如今已無人定居,而成為一處觀光遊憩景點。

後續的步道已封閉,禁止遊客進入。若由此續行3公里,可以抵達步道終點的三間屋,也是一處太魯閣族的舊聚落,名為「柏拉耀」(Brayaw), 續行有山徑接大禮大同步道,通往更深山的大禮、大同部落。

「大禮」、「大同」,部落名稱充滿漢文化色彩,是來自後來的政府命名。 大禮,舊稱「赫赫斯」(Xoxos),意為「蛇聲」或「多蛇之地」;大同,舊稱「砂卡噹」,是「臼齒」的意思。大禮大同步道全長超過10公里,路程約須六、七小時的時間。

今天沒走完砂卡噹步道的全程,並不會感到有所遺憾。因為我知道,像砂卡噹這樣的步道,當然不會一輩子只來一次。 更何況,在深山之中,還有一條大禮大同步道在那裡等著我。

循原路折返,回砂卡噹步道入口,暫時告別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九曲洞等景點及步道,留待第三天回程時,離開花蓮北上,再順路來訪。

圖:七星潭

下一站前往花蓮的七星潭。

七星潭位於花蓮機場附近,屬於花蓮縣新城鄉,距離花蓮市區不遠。

今晚原本打算住宿七星潭渡假飯店,由於太晚訂房,得到了「已客滿」的答覆,只好改訂花蓮市區的飯店。 由此可見七星潭是花蓮相當熱門的渡假景點。

近年來,政府開放中國大陸遊客來台觀光,太魯閣、七星潭,都是陸客花蓮之行必遊的景點之一。

關於七星潭,帶領陸客團的台灣導遊流傳著這麼一則笑話。有一批陸客團來到花蓮旅遊,第一天去鯉魚潭, 陸客看了抱怨說:「鯉魚潭太小了。這種水潭,我們大陸多得是,沒什麼稀奇的。」台灣導遊回答說: 「我們花蓮還有一座更大的潭,保證讓你們滿意。」第二天,來到了七星潭,陸客看得目瞪口呆, 讚嘆不已的說:「大陸沒有這麼大的潭。」

花蓮的七星潭,面向全世界最浩瀚的海洋-太平洋。為什麼這片海灘偏偏取名為「七星潭」呢?據說早期這一帶確實散佈著些零星的湖泊, 後來建設需要而填平實,已無湖泊潭景。至於為何稱為「七星潭」?已無可考證了。

七星潭擁有長達數公里的礫石海灘,可以坐在海邊,什麼事都不做,發呆看海,享受大平洋海風的輕拂,呼吸太平洋吹來的空氣, 或者可以沿著海岸設施完善的自行車道,一路追風看海。老婆和大女兒Jessica去逛七星潭的柴魚博物館, 而我和小女兒Peggy、兒子小東留在海邊看海及戲水。

沒選擇住宿於七星潭,而是來到花蓮市區投宿。飯店附近剛好有一家大魯閣棒壘球打擊場,晚飯後,老婆和女兒先回飯店休息,我陪小東到大魯閣打棒球。 花蓮大魯閣棒壘球打擊場最優惠,入館只收幾枚代幣,就可以不計次數,無限暢打。小東樂不可支,怦然而有長期定居花蓮市的想法。 直到老婆電話來催,我們才依依不捨的放下球棒,告別大魯閣。

花蓮之旅的第一天,小東覺得晚上最精彩,太魯閣不如「大魯閣」,而七星潭不如「九宮格」註2 (∼待續

旅遊日期:2014.07.02 (寫於2014.07.10)  


註1: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建議遊客可以停車於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然後步行穿過砂卡噹隧道(隧道內有人行專用道及燈光照明),約15分鐘,即可抵達砂卡礑步道入口。

註2:九宮格是一種練習投球的遊戲機,大魯閣的棒球練習設施之一。

【附近景點】
.第0692篇 - 太魯閣紀行(一):遊客中心.溪畔壩.燕子口.流芳橋.九曲洞.慈母橋
.第0693篇 - 太魯閣紀行(二):文天祥公園.祥德寺步道.白楊步道
.第0694篇 - 太魯閣紀行(三):綠水步道(合歡越嶺古道綠水段)
.第0695篇 - 太魯閣紀行(四):布洛灣.寧安橋.長春祠

【相關旅記】
.第1085篇 - 花蓮紀行(二):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第1086篇 - 花蓮紀行(三):豐田村.碧蓮寺(豐田神社)
.第1087篇 - 花蓮紀行(四):吉安慶修院
.第1088篇 - 花蓮紀行(五):松園別館
.第1089篇 - 花蓮紀行(六):新城天主堂(新城神社)
.第1090篇 - 花蓮紀行(七):花蓮紀行(七):燕子口步道.太魯閣峽谷


[旅行照片]

太魯閣東西橫貫公路入口牌樓。
太魯閣留影紀念(for 暑假作業)。
砂卡礑隧道。隧道口旁即是砂卡噹步道入口。
砂卡噹步道入口。出發囉!
從砂卡噹橋俯瞰砂卡礑溪及砂卡礑步道。
從砂卡礑步道仰望砂卡礑橋。
砂卡礑步道。從岩壁開鑿出來的步道。
伊亞峽谷。
步道寬闊平緩,沿著砂卡礑溪溪岸而行。
峽谷岩壁路。附近砂卡礑溪水清澈透明。

砂卡礑溪清澈透明的溪水(片長:33秒。)
砂卡礑步道。
溪岸大觀景平台。
抵達五間屋。
五間屋原為太魯閣族斯維奇(Swiji)部落,現在規劃為遊憩點。
五間屋附近的砂卡礑溪谷。
清澈的溪水。
回程。岩壁路。
岩壁路。七十幾年前開鑿出來的道路。
返抵步道入口。遠處為砂卡礑橋。
下一站:七星潭。
七星潭海岸自行車道。
七星潭礫石海灘。
礫石海灘。
小東七星潭戲水。

七星潭(片長:26秒。)
花蓮大魯閣棒壘球打擊場。
小東覺得「大魯閣」比「太魯閣」好玩。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花蓮之旅
◎如何前往砂卡礑步道?
【自行開車】從太魯閣峽口牌樓右轉過錦文橋,至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前三岔路口,取左行,穿過砂卡礑隧道,步道入口就在隧道口右側。通過砂卡礑橋,在西拉岸隧道口的左側設有停車場及公廁。
【大眾運輸】從花蓮火車站搭乘花蓮客運至砂卡礑步道,路程約一小時。班次時刻請查詢花蓮客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