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安平
(~续上篇)
从澎湖出发,一百五十里,抵达安平。安平,是以前的台湾县。
旧称“安平镇”,现在改为安平县(注1)。
同治十三年(1874),海上不平静(注2),
官府于安平的三鲲身建造西洋炮台(注:亿载金城)。
安平没有内港,昔日鹿耳门可以出入巨大轮船,如今已经淤浅,船只改停泊四草湖。
安平外海经常巨浪滔天,初夏时,吹南风,风浪尤其猛烈,俗话称风浪“涌”。
海浪冲击时,掀起巨浪,百里之外都听得到浪响声。天刚亮时,海涌即作,
这时轮船都须急忙驶往澎湖或旗后(注:高雄旗津)来躲避浪涌。
虽然外国善长驾驶的船长,提到安平,无不感到惊惶,可以称之为天险。
轮船都停泊于离岸二十里处,然后以竹筏转渡上岸,竹筏上面放置二个木桶,做为乘客座占及放置行李。
遇到浪涌时,时常将行李搞乱及乘客弄湿。我抵达安平的这一天,日丽风和,虽然有浪涌,并不觉得可怕。中午时上岸。
台南城的规模比台北城大好几倍,街市的繁华,民居的稠密,物产的丰富,都超过台北好几倍。
然而这里的气候暖,多风沙,水土似乎没有台北那么好。男女老幼,都喜欢嚼槟榔,
客人来时,不奉茶,只递上槟榔。街坊邻里之间如发生口角,只要奉上槟榔谢罪,即可以和解,不再争吵。
槟榔,就是广东鸡心,广东人等果实成熟时,取果子来吃,台湾人则在果实还没成熟时,取果实的外皮来吃,
又掺入牡蛎灰、浮留藤(注3),
一起咀嚼,可以用来袪除瘴气。然而这三种东西混合咀嚼,吐出来的东西像脓血,也是一种丑恶的风俗。
图:台南大南门(宁南门)
第二天上午,经过南门外,路上刚好遇到当地人的庙会活动,迎大王神,
金鼓震地,香烟漫天。
询问别人这是什么神祇,别人回答说:“大王神池姓(注:池府王爷),
是福建赤岸人也,是这里最灵验的神明。”我于是入庙祭拜,感怀其遗风。
我于是有所感怀。只有生前有功德于百姓,死后老百姓会祭祀以回报,这是义理本来就应该的事。
这位池姓大王神的事迹,虽然已经不可考,然而各地百姓祭祀至今,则当时必然有深深感动人心的功德。
我与大王神同姓同宗,参拜时更是感怀不已。次日上午,
进谒台湾道(注:官职名,分巡台湾兵备道)顾公,于是留在署里参观。
台南的土地松软轻浮,这里人民的生活气氛忙碌,似乎不像台北的平原那么土壤平广。然而商船云集,
百物聚会,也是海外的一个大都会。台北多山,台南多水;台北多雨,台南多风。
台北的土地坚硬而色红(注4),所以民风较强悍;台南的土壤皆沙,
所以民风较孱弱。然而草树鲜花、瓜菜茄豆,则整年都有栽种,台湾南北各地都是一样的。
我停留在道台衙门停留二天,
然后打算前往大武垄(今台南玉井)拜访在那里担任巡检的友人孙君。
大武垄位于嘉义县、安平县分界的地方,蓝鼎元集所谓“通罗汉门(今高雄内门)、
阿猴林(今高雄大树),为南、中二路之咽喉。”就是指大武垄。
因为以前常成为盗贼之窟,所设巡检派兵驻守(注5)。
图:凤山市街(日治初期)
次日上午,出安平城,向东北行二十里,接近中午时,遥遥望见马牛从四处前来,聚集各种百货,在现场交易,
喧哗吵杂,道路几乎阻塞。我不得已,只好请舆夫叱声开道而出。
台湾的村落并没有大型的贸易市场,
而往往十里、二十里之间,都有这种市场交易,远近的零售商人定期聚集,以前人称之为“市集”。
不仅台湾如此,各地都有这种情形。
我抵达大武垄巡检署,与友人孙君见面,相谈甚久。我在此地停留三天,然后仍回到台南兵备道的道署衙门。
根据资料,从安平到台东,还有九站山路。过了凤山,就是番社的地域,陡峭的山岭,险竣的溪流,
路途非常险恶,必须多集结队伍成行,否则就容易发生危险。这时刚好台东胡公有饷船来到安平。
于是派遗仆役运送行李上行,我则搭乘轿子走陆路前往台东。
十二日,早出安平城,南行二十里,抵达大湖(今高雄湖内),
再二十里,到达阿公店(今高雄冈山),是一个大市镇。
这里的居民更稠密,有巡检司的汛营驻守。这里的风沙太猛烈,
路上行人的眼睛都难以张开,于是只好在此地停留一晚。
十三日上午,从阿公店出发,二十里,抵达楠梓街(今高雄楠梓),
也是大市镇。数里之间,都种植楠木,因此地名称为“楠梓”。来到这里,就进入凤山县了。
这一天适逢民众迎神庙会,当地的女人衣装鲜丽,红辫满插香花,络绎不绝,
也颇有观赏的乐趣。经过楠梓之后,有二十里地,都是沙漠不耕之地,两处埤塘长满芦荻,像黑暗的森林,
是盗匪经常强劫出没的地方。去年凤山令李公严格捕缉,杀了数十人,盗匪之风才稍稍消声匿迹。
再行六、七里,抵达凤山县城,在此休憩。
图:东港
从台北至台南,过了大甲溪后,就从山地进入了平原。直到抵达凤山,才又遇见山岭,
然而山峦都不高。凤山城池很小,但地方广阔,东面、南面皆沿着海岸。
从前凤山县被认为是生番所处的毒瘴恶地,官员们多不敢赴任,而留在府城(今台南市)办公。
如今此地的百姓与番人混居杂处,商贩云集,可说是台湾府城的屏障之地了。
十四日,出凤山城,往东行十五里,抵达林仔边(今高雄林园)。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
有清澈的溪流环绕,绿竹茂盛美丽,景致颇似江南的苏、常、湖三州。妇女都有水汪汪的眼睛,
缠着小脚,身体纤瘦,神情妩媚,很有韵味。
过了林仔边,一路都是溪流,每一里路就涉过一条溪,遇到水深的溪流,必须搭乘竹筏渡溪。
最后遇到的一条大溪(今高屏溪),
溪石焦黑,溪谷崎岖,水流湍急,若突然遇到暴雨,渡溪的人往往会遭到灭顶。
过溪之后,抵达东港,在此地住了一晚。
这一天仅走了三十五里路,却感觉好像走了六十、七里路,这是因为众多溪流阻挡行程的缘故。
东港有数千居民,都住茅草屋,多半靠捕鱼为生。凤山县沿海的各个港口,
多半狭小壅塞,惟有东港水深二丈,商船进出容易,所以港口繁荣。
此地出产的蔗糖,大多廉价卖到我的家乡浙江温州。因为东港与温州隔海相望。
图:小琉球岛
十五日,下雨,两名轿夫不肯走,于是停留在东港。这一天刚好行李船抵达,
丁哨官前来见面。
中午,天气雨后转晴,我散步到海岸,看见几艘船只,
缓缓的驶向我的故乡浙江省,因此勾起了我的乡愁。
十六日,由东港前行约五里,遥遥望见海中有一岛屿。
哨官说:“这是小琉球岛,离此地约六十里,
岛上有四百户人家,居民总共二、三千人,土地无法耕种五谷,
只能以捕鱼,并兼种杂量为生。官府恐怕宵小容易藏匿此岛,于是派驻兵驻在岛上守卫。”
根据康熙时代张给谏的《出使琉球记》记载:“由闽江口的五虎门出海,
过梅花所,七天之后,今天船工遥望见海上一座小山,山势圆状低矮,好像覆盖的碗,周遭空矿。
又过一天,因吹起北风,船只向南行,向土著询问这座小岛,土著回答说:‘这是小琉球。’往北通往日本,
往东则是凶险的大洋,可能会飘向蓬莱、扶桑这神仙住的地方,将不知何时才能西还。”
若照此书所述,那么眼前这座岛屿就是小琉球了(注6)。
续行十五里,抵达萧家庄,这里仅有十几户人家,都姓萧,家境都很富裕,此地出产很多稻米。
再行十二里,抵达石头大营(三条仑大营),即是台东州的边界。于是在这里停留住宿一晚。
因为我的职务是台东州营府幕僚的总管,
因此石头大营的营官谭镇军即派人手持我的官衔木牌列队以礼炮欢迎我的到来。
我本来打算第二天就登三条仑,
谭营官说:“由这里过去的几里路,都是凶猛的番社,地点荒僻,人烟稀少,没有多派几个队伍护送会太危险,
我必须先通知各分营派员前来支援,以听候差遣。”于是我勉强再多停留一天。
十八日上午,谭营官即派哨官一人、洋枪队二十人、手持刀叉大旗对号各二人,沿途保护我上三条仑。(~待续)
旅记日期:2013.11.11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附记】
池志征《全台游记》一文,以“番”称呼台湾原住民族,是当时汉人文化优越感使然,
已经不合时宜,本文依其原意如实翻译,以反映当时历史背景,对台湾原住民并无任何不敬之意,敬请读者谅察。
注1:
安平县,原为台湾县,为台湾府附廓(指首府所在的县治)。
光绪11年(1885)台湾建省,省会设置台中(后移往台北),原台湾府改设台南府,
台湾县改名为安平县。台南府下辖嘉义县、安平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
注2:同治十三年(1874),
日本因牡丹社事件派兵入侵台湾南部。
注3:
浮留藤:蒟(ㄐㄩˇ),果子如桑椹,幼苗被称为“浮留藤”,又称“扶留藤”。
注4:
台北,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今日的台北盆地,广义是指台湾北部。昔日大甲溪以北的地区都隶属于淡水厅,
都算是台北(台湾北部)。
注5:
巡检,官职名,通常设于关隘重地及边疆地区,以武官担任,隶属州、县管辖,
为官僚体系最基层的官员,主要职职在辅佐县,负责巡逻地方、缉捕盗匪,以维护治安。
注6:
池志征的判断是错误的。
当时由闽江口(今福州马尾) 向东七日之航路,是中国前往琉球(今冲绳守礼城)贸易互使的官方航路,
张给谏的《出使琉球记》里,土人所指的“小琉球”,应是琉球群岛当中的一个小岛屿,不是台湾东港外海的小琉球。
安平运河(日治初期)。
安平竹筏(日治初期)。
热兰遮城遗址(今安平古堡)。
热兰遮城遗址,清朝军装局古炮遗迹。
台南大南门(南宁门)。
台南大南门(南宁门)。
台南大南门(南宁门)。
台南市街(日治初期)。
打狗港。远处为打狗山(今寿山)。
打狗市街(今高雄)。
include('../adsense2.php');
?>
include('../footbar.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