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宜51线公路。大同乡乐水村景观意像。
我从宜兰三星牛斗桥附近的泰雅一路转入宜51线公路,开车前往宜兰大同乡的乐水村。
公路盘绕山区几公里,进入乐水村时,路旁有乐水村的景观意像,写着:被遗忘的部落Kbanun乐水。
这是我第一次造访乐水部落。乐水,位于土场与牛斗之间的兰阳溪右岸,位置并不偏僻,
车行约十几分钟,就可以绕出山区,进入兰阳平原。部落并非远处深山,
交通也还算便利,怎么会自称是“被遗忘的部落”呢?或许是失落感所造成的心情。
乐水,曾经繁荣,今昔对照,所以特别会有沧桑之感。乐水,旧称“浊水”,
因位于浊水溪(兰阳溪旧名)的河岸而得名,住民属于泰雅族溪头群,分为东垒(Do rei)、玛仑(Var loon)、
智脑(Chi nau)三个部落(注1)。族人原本居住于浊水溪上游,
日治初期在“理蕃计划”之下,被迫迁居于此,日本人教导泰雅族人在此地的浊水溪冲积平原种植稻米,
以取代传统的山地轮耕方式。
太平山开采森林之后,太平山森林铁路平地线(罗东林铁)完工通车,浊水设有火车站,
而成为繁荣的部落。台湾光复后(1945),大同乡乡公所就设于浊水村的玛仑部落(注2)。
民国40年(1951),政府以浊水地名不雅,改名为“乐水”。后来浊水溪也改名为“兰阳溪”。
随着太平山结束伐木,太平山森林铁路停驶,乐水村不再有火车经过,
大同乡公所也于民国67年(1978)从乐水村迁移至仑埤村,
乐水从此更为没落,而成为“被遗忘的部落”。
|
|
宜51线公路10K处,玛仑桥。对岸为玛仑部落。
|
玛仑部落,此地旧称“浊水”。
|
图:浊水神社(浊水祠)遗迹
抵达宜51线里程10K处的玛仑桥,过桥后左转,即进入玛仑部落。
这里位于兰阳溪与其支流玛仑溪的交会处。
玛仑部落曾经是大同乡行政中心所在地,因此聚落颇有规模,乐水村主要的公共机构,
如派出所、卫生所、学校、社区活动中心都集中于玛仑部落。
昔日所称的“浊水”地名,就是指玛仑部落。
部落里的大同国小乐水分校是一所百年小学,校园建筑已经过改建,
仅有旧驳坎及操场旁缘有棵树干巨粗的老樟树,让人还能感受到老校的风华。
玛仑教会是部落的主要信仰中心,石头砌造的教堂,是当年传教士与居民合力从兰阳溪河床辛苦搬运石头共同砌造的,
是玛仑部落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之一。
玛仑部落也有一处日本神社的遗迹。昭和9年(1934),皇民化运动期间,日本人在此地设立浊水神社,
正式名称为“浊水祠”,属于位阶较低的地方性神社,遗址座落于乐水社区活动中心篮球场后方的山坡。
现在附近已成墓园,神社遭到破坏,仅存些许残迹而已,
不如寒溪神社或南澳神社格局完整,
难以成为观光景点。
图:玛仑部落桂竹林观光步道
玛仑部落有一条桂竹林观光步道,入口位于乐水社区活动中心下方的巷底,巷口有一家玛仑商店。
步道的入口,有一座高脚的木架竹棚建筑,为传统的泰雅族青年会所。
这里设有观景平台,山脚下有一大片绿野,是兰阳溪冲积形成的溪岸平原,以种植稻米为主,
向来有“大同乡谷仓”之称。
从日治时代起,泰雅族人就已在这片田野种植水稻,已有百年历史。
进入桂竹林观光步道,一小段的枕木土阶上行之后,即转为平缓的腰绕路,刚除过草,
断草碎叶满地,路径清晰,途中的开阔处,可以俯瞰山下的田野及兰阳溪。
大约15分钟,抵达步道的最高点的凉亭。过凉亭后,转为下坡路,沿途颇多桂竹林。桂竹是当地的经济作物之一,
采收期大约在四至五月间,乐水社区会举办“桂竹笋节”,以推广当地这项农产品。
步道通过竹林,缓缓下行至山麓处,越过一条干涸的溪涧,即抵达步道的出口。
小路走出去,两旁种植高丽菜,再走出去的田野则种植一片红肉李。小路续接水泥产业道路,
望眼过去,是大片的水稻田,有水圳川流其间。
产业道路的尽头,接宜51线公路,路口附近有一间小庙,祀奉三山国王,
显示已有客家人入垦这块土地。
沿着宜51线道路往回走,即可返回玛仑部落。桂竹林步道环状来回一圈,时间约50至60分钟。
|
|
桂竹林观光步道入口的青年会所及观景平台。
|
从观景平台眺览山脚下的稻田绿野。
|
图:罗东林铁八号隧道(历史建筑)
宜51线公路从玛仑至智脑部落的道路相当笔直,是昔日太平山森林铁路平地线的旧道。
智脑部落附近有一座铁路旧隧道遗迹,可以顺道一游。
太平山森林铁路的平地段,从土场至罗东竹林
全长约36.8公里,又称“罗东森林铁路”(罗东林铁),由于沿途通过山地及溪流地形,
因此建造了17座桥梁及11座隧道。
罗东森林铁路停驶后,铁道陆续拆除,桥梁及隧道因荒废而渐渐毁坏,目前仅存八号隧道保存较为完整,
去年(2012)7月被登录为历史建筑。
八号隧道位于智脑部落西南方约350公尺处的兰阳溪堤防旁。从玛仑部落开车沿着宜51线公路往土场的方向,
车行约1.5公里,抵达智脑部落时,右边有一条岔路通往兰阳溪堤防。转入这条岔路,直驶至路底,即可看见场防旁的八号隧道的北口。
八号隧道长仅约40公尺,南口已封闭,仅剩一小缝隙透光。隧道口有拱状的水泥护墙,
隧道内则见岩壁石块嶙峋,景况原始粗犷。这里的岩层属于片页岩层,当年采用人工敲凿的“素掘”工法,
为防止隧道顶崩塌,隧道内部以木材支撑巩固洞壁,如今木头已消失,仅存岩壁及木柱的础石残迹而已。
隧道完工于大正10年(1921),森林铁路开通之后,太平山所开采的红桧、扁柏,用火车载运,一辆辆长长的列车,
从这里通过,运往罗东。如今伐林已成往事,隧道已成遗迹。
站立于隧道之内,怀想太平山林业的兴衰起落,百年之间,世事漫随流水,怎能不因此而兴怀嗟叹?
八号隧道已荒废三十几年,隧道内已无木头支撑,岩壁的岩片细碎,垂垂欲崩的模样,令人肃然而恐,
凛乎其不可留也。于是只匆匆一游,即退出隧道。
旅游日期:2013.04.15 (写于2013.05.03)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时间参考】
桂竹林步道入口→15分钟→凉亭→12分钟→步道出口→12分钟→三山国王庙→8分钟→乐水分校→5分钟→桂竹林步道入口
注1:原本乐水村包括位于兰阳溪对岸的芃芃社(
梵梵社),共有四社,后来芃芃社于民国60年(1971)改设为英士村。
注2:大同乡公所原称太平乡公所,因与台中县太平乡同名,后来改名为大同乡。
[旅行照片]
宜51线公路里程10K。玛仑桥。对岸为玛仑部落(乐水社区)。
玛仑部落,旧称“浊水”。
社区活动中心篮球场附近岔路,通往浊水神社遗址。
产业道路经过墓区,通往浊水神社遗址。
浊水神社鸟居柱孔遗迹。
神社本殿遗迹。本殿遗址长出一棵树木,四周有护栏及基座遗迹。
本殿的前方有六阶石阶,下方为拜殿,附近已变成墓园。
石叠玛仑教会。
桂竹林观光步道入口。青年会所及观景平台。
桂竹林观光步道。
桂竹林观光步道凉亭。约位于步道中点,也是步道最高点。
桂竹林观光步道,后段沿途颇多桂竹林。
幽径通竹林。
桂竹林观光步道出口,左侧有养猪农寮,前方为高丽菜园。
高丽菜园。
红肉李果园,走出去后接水泥产业道路。
产业道路旁有大片水稻田。稻田已有百年历史,有“大同乡谷仓”之称。
产业道路与宜51线公路交会处,路旁有一间三山国王庙。
沿着宜51线公路走返玛仑部落。右前方红屋顶后方草丛间有荒废的建筑,
是罗东森林铁路浊水站旧址。
往玛仑部落的道路旁有石阶路,爬向大同国小乐水分校。
走这条捷径,可以省却迂绕马路的时间。
大同国小乐水分校,是一所百年小学。
宜51线公路往智脑部落,这个路段是昔日罗东森林铁路的路线。
智脑部落,右岔路往兰阳溪堤防及罗东森林铁路八号隧道遗迹。
右岔路道路底。罗东森林铁路八号隧道就在堤防边。
八号隧道北口。
八号隧道(历史建筑),采人工开凿方式,穿越片页岩层,
隧道内以木材支撑巩固洞壁,地面有支木的础石残迹。
越过兰阳溪堤防,走堤防外的土堤绕往八号隧道的南口。
土堤用来导引兰阳溪的溪水,在此形成小湖,水流经由堤防水闸,
进入水圳,用来灌溉附近的水稻田及农物物。
八号隧道的南口遗迹。原有木造桥梁与隧道衔接,桥梁已经消失。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在较大的地图上查看乐水部落.桂竹林步道.浊水神社遗迹.罗东林铁八号隧道
◎如何前往乐水社区(玛仑部落)桂竹林观光步道?
国道5号罗东交流道下,直行,右转传艺路(北宜高罗东联络道),再左转光荣路,再右转中山路(台7丙),
然后沿着台7丙公路,穿过罗东市区,一路直行至三星乡泰雅一路牛斗桥前,左转宜51线,行驶至里程10K,过玛仑桥后左转上山,
即抵达玛仑部落。
include('../footbar_map.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