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寒溪吊桥
宜兰大同乡的寒溪部落,族人来自泰雅族南澳群,日治时代明治45年(1912)由南澳山区迁徙至此,
包含寒溪社、四方林社、小南社、大元社、古鲁社等五个部落。如今分别居住于寒溪、新光、华兴、自强等四个社区。
寒溪,旧称“寒死人溪”,是番社坑溪的支流,由于溪水特别冰凉,而被称为“寒死人溪”,
日治时代《五万分之一蕃地地形》(1907~1917)即标示此地为“寒死人溪”,并注明是塔贝赖社(To-Be-Ra)的移住地。
寒死人溪后来改称“寒溪”,而迁入此处的塔贝赖社,就被称为“寒溪社”。
寒溪部落位于宜33线里程9.5K处,最著名的景点是寒溪吊桥,长达324公尺,是宜兰县第一长的钢索吊桥,
如彩虹般的跨越河床宽阔的番社坑溪,连结对岸的华兴社区。
华兴社区的住民来自泰雅族南澳群的鲁奇雅夫社(Regea),明治45年(1912)迁移至此地,
改名为“大元社”,是寒溪五社唯一定居于番社坑溪左岸的部落。
寒溪吊桥来回的距离长达0.6公里,加上桥上停留看风景,来回步行时间一、二十分钟,已算是一条健行散步的吊桥步道了。
桥下宽阔的河床,枯水时期,不见流水,河床可以行驶车辆,两岸的运输往来,不必绕远路。
图:寒溪国小
寒溪吊桥的桥头附近,就是寒溪部落的核心区域,派出所、小学、社区活动中心、教堂、
住家、民宿、餐厅、杂货店都集中于这一带。
寒溪国小,是一所百年小学,创建于日治时代大正3年(1914),
前身为“寒溪蕃童教育所”。校舍前有一棵老樟树,枝叶茂盛,
而日治时期的校舍已无留遗迹。
穿过校园操场,来到校园一角的游戏场,看见一条石阶健康步道,通往小学的后山腰的寒溪神社,
这是我探访寒溪部落的主要目的地。
拾阶而上,才约二、三分钟,就看见右侧草丛伫立着片片板岩堆砌的驳坎,
是寒溪神社的山坡护墙。步道的左侧的路旁有一长方形的石槽,
是昔日神社入口的手水钵,以供参拜者洗手与漱口之用。信众在此洁净,然后进入神社,以表敬意。
从步道转入右侧的小径,进入神社遗址。寒溪神社的格局大致维持完整,依山坡筑成上中下三层平台,
中轴线的宽阔石阶通道为神社参道,信众由下拾阶而上,来到拜殿,然后向最上层的神社本殿膜拜。
参道路旁及广场有略为破损或残破不全的御神灯(石灯笼),而杂草蔓生,环境脏乱,显得荒凉。
从现场看来,神社曾经整理,并铺设一些新的步道,有栽种杜鹃花及樱花,曾经幽雅,
或许后来游客不多,又缺乏维护,变得像废墟般,就更难吸引游客的造访了。
图:寒溪神社(寒溪祠)
寒溪神社最具历史特色的遗迹,是神社的拜殿遗址旁的广场立有一块“铳猎之废”石碑及“誓词碑”。
日本人以武力促使台湾原住民部落归顺后,即强迫收缴部落的枪枝,以防范原住民再以武力抗争,
同时也可防止部落之间的战争。
寒溪五社共立的“铳猎之废”碑及誓词碑,是在昭和8年(1933)。这一年,寒溪神社落成。
族人在神社立碑立誓将遵守规范,不会使用枪械,会遵守政府的政令。
寒溪神社,正式的名称是“寒溪祠”,是属于位阶较低的地方性神社,祭祀日本天照大神和白北川宫能久亲王。
寒溪祠是当时日本推动“皇民化运动”时期,“一庄一街一神社”政策下的产物,
台湾各地的街庄与原住民部落都纷纷建立这种地方小型神社,而台湾本土的宗教信仰则开始受到打压。
这场隆重热烈展开的建造神社的运动,短短十余年之后,就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而消声匿迹。
台湾各地的日本神社,或被旧物利用,改造成忠烈祠;或者拆除改建,移作它用;或任其荒废于原址,沦为废墟。
寒溪神社也没有能逃过这样的命运。
图:寒溪神社残迹
日本神社消失于台湾,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来自战后遭到国民政府的清算破坏,
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因为神社的宗教信仰,并不曾真正的在台湾获得人心。
战后的台湾,又经历时代的动荡,历史变得诡吊,
一些台湾人在心情上反而怀念起日本人的统治时代。
然而即使情绪如此,
我所认识的这些老一辈的台湾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祀奉日本的天照大帝,
心中信仰的仍然是台湾传统的神祇,如妈祖、佛祖、观音菩萨、天公、王爷、开漳圣王、三官大帝、三山国王、土地公、地基主,或者是信仰其他的宗教。
坚定的宗教信仰,能承受苦痛,以抵抗来自政治的迫害,虽然会因被打压而沉寂一时,
但总能默默流传,以等待复兴之日。
今日的台湾社会,人民已享有宗教信仰的完全自由,即使有民众兴建日本神社,愿意祀奉天照大帝,
也不会受到政府或别人的干预。然而没有人会这么做,事实明显可见。
日本神社是外来的宗教,并不是其不得人心的原因。
天主教及基督教的信仰,也是外来的,而且最晚进入台湾的山地部落,
如今则成为台湾原住民最虔诚的宗教信仰。
失败的岂只是日本神社而已?天后妈祖、关圣帝君、开漳圣王、三山国王、清水祖师爷等神功显赫的汉人神祇,直到今天,
都还难以立足于台湾的原住民部落。其历史原因,与日本神社的情形有前后相似之处。
旅游日期:2013.03.26 (写于2013.04.01)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寒溪部落,位于宜33线公路里程约9.5K处。附近有寒溪吊桥、寒溪神社等景点。
寒溪吊桥。桥柱有泰雅图腾图案。
寒溪吊桥,长324公尺,宜兰第一长的钢索吊桥。寒溪必游景点。
寒溪吊桥的对岸,有柏油路通往附近的华兴社区(大元社)。
寒溪吊桥,桥下为番社坑溪。枯水期时,溪床可以通往汽车。
寒溪国小前的巷口,此巷通往神社步道入口。亦可从校园操场进入。
寒溪国小校门。
寒溪国小校舍前的老樟树,枝叶茂盛,盎然生长。
寒溪国小操场。
寒溪国小操场旁的儿童游戏场,后方就是通往神社的步道入口。
寒溪国小旁的步道,通往寒溪神社。
步道左侧路旁的手水钵。石面刻有“清洗”字迹。
板岩堆砌的神社驳坎护坡,是寒溪神社的建筑特色。
步道续通往寒溪上部落(新光新村),右侧有小径进入寒溪神社。
神社依山坡地形建筑,有中下三层平台,中央宽阔的石阶路为神社参道。
通往拜殿的神社参道,缺乏维护,步道脏乱,杂草丛生。
立于拜殿入口参道两的御神灯(石灯笼)。
立于本殿参道两侧的御神灯(石灯笼)。
“铳猎之废”石碑(“之”原字为日文)。另外一面刻有“寒溪方面五社”,
石碑背面刻有“昭和八年十一月”(1933)。
誓词碑。
寒溪神社本殿,已剩残迹。背后的驳坎护墙仍然保存完整。
从寒溪神社本殿俯望拜殿、参道及山脚下的寒溪部落。
寒溪天主堂,位于寒溪社区活动中心对面。
寒溪天主堂。
寒溪国小老照片。廊柱木匾刻有学校名称:“台北州苏澳郡寒溪蕃童教育所”。
图像题名:寒溪蕃童教育所
图像出处:《台北州管内要览》,台北州,大正10年(1921)。
寒溪神社老照片。本殿及拜殿。
图像题名:台北州苏澳郡寒溪祠
图像出处:《蕃人教育概况-昭和九年度》,台湾总督府警务局,昭和10年(1935)。
寒溪部落老照片。拍摄位置在寒溪神社,从神社俯瞰下方的寒溪国小及寒溪部落。
图像题名:寒溪
图像出处:《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昭和9年(1934)。
以上老照片资料来源:国立台湾大学特藏资源展示系统(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资料网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search.jsp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在较大的地图上查看寒溪神社
◎如何前往寒溪神社?
国道5号罗东交流道下,直行,再右转传艺路(北宜高罗东联络道),往罗东市区,再左转光荣路(罗东外环道),
再右转台7丙线(中山路),直行,过广兴派出所后,左转宜33线(梅花路),前行至宜33线里程9.5K寒溪国小。
从寒溪国小前的巷子左转进入,或者穿越寒溪国小的校园,都可以抵达寒溪神社的步道入口。
include('../footbar_map.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