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湖口三元宫(县定古迹)
湖口三元宫,创建于日治时代明治四十三年(1910),后来因风水缘故,改向重建,于大正七年(1918)完工,
成为老湖口地区六个村庄的信仰中心。三元宫现为新竹县县立古迹。
六年前第一次游湖口老街时,就已参观过三元宫了。
这次旧地重游,进庙参观时,三川殿悬挂的一块“明经进士”的匾额吸引了我的目光。匾额的落款处写着“民国八年”(1919)。
台湾寺庙的匾额出现“民国八年”的字样,并不足为奇,台湾光复(1945)后,不少庙宇的楹柱或匾额的日治时代纪元(如明治、大正、昭和)
多遭到抹除或更改为民国纪元。民国八年刚好就是大正八年,更容易修改。这是很平常的现象。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块匾额的右题小字写着“钦命 两江总督部堂刘 江苏巡抚部院奎 为”,却是清朝的官衔,
题匾的两个人,身份分别为两江总督及江苏巡抚,则这块匾额应该就不可能是民国八年(大正八年)所题的了。
于是好奇记下,想探究看看,这块匾额真实的年代。
图:两江总督刘坤一、江苏巡抚奎俊题匾
匾额上的“民国八年”下方,写有“岁次己未年冬”等字。
上网查询,民国八年的确就是己未年(1919)。
若再往前推算,上一个己未年是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则似乎就不太可能了。
三元宫还有别的匾额,例如大殿神龛上方悬挂的“帝心简在”匾额,岁次也是写着“己未年”。
大正七年(1918)三元宫改建完工,大正八年正式启用,可见匾额的“己未年”是指大正八年(1919年),应当无误。
1919年,已是民国八年,大清帝国已成幽灵,怎么还会有两江总督及江苏巡抚题匾庆贺三元宫落成呢?
可见得这块匾额上的“己未年”是有问题的。
这块古匾若不是大正八年(已末年)所题,那会是何年呢?这必须从赠匾的两江总督及江苏巡抚着手了。现在网路资讯发达,
搜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弹指之间,很快就找到答案,确认了两人的身份,分别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江苏巡抚奎俊。
刘坤一曾经四度出任两江总督(1874年-1875年、1879年-1881年、1891年-1894年、1896年-1902年),
奎俊则两次出任江苏巡抚(1892-1895、1897-1898),两相对照,两人产生交集的年代,一为光绪二十年(1894),以及光绪二十三~四年(1897-1898)。
图:吴世光敬献给三元宫的匾额
如此一来,答案就很显了。这块匾额应该是产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
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后,台湾已成为日本的领土,所以两江总督及江苏巡抚不太可能在光绪二十三、四年间,以“钦命”名义,
颁赐“明经进士”匾额给已属于日本领土的台湾人或台湾寺庙了。
既然是光绪二十年的匾额,岁次应是“甲午”,怎么又变成“己未”呢?这可以从匾额的捐赠者“例贡生吴世光”继续深入探究答案。
网路搜寻,也很快找到吴世光的资料。吴世光(1847-1931),原名吴明养,湖口当地闻人,人称“吴养仙”。光绪十九年(1893),
吴世光藉由捐纳而取得例贡生的头衔。当时有钱的地方人士,可以不必经过科举考试,而透过捐款的方式,取得功名头衔。
例贡生在科举制度的等级中,属于较低的层级,而被时人雅称为“明经进士”。
追寻至此,答案已逐渐明朗。大致可以推测,吴世光在光绪十九年(1893)透过捐纳,取得江苏省例贡生的头衔。次年(1894),
江苏巡抚奎俊及其上司两江总督因此联名颁赠“明经进士”匾额给吴世光,做为殊荣。
不料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赔款一亿两千万两白银,并割让台湾给日本。吴世光刚拿到明经进士的匾额,
却遇到改朝换代,匾额顿失光彩,只好黯然收进储藏柜里。
图:光绪二十年的明经进士匾额
大正八年(1919)年,三元宫欢庆新庙落成,众议准备制作庙匾悬挂于殿堂。
于是吴世光取出二十几年的旧匾,献给三元宫,以添新庙光彩,并将旧匾左边的落款小字修改为“岁次己未年冬吉”、“例贡生吴世光敬?”。
大正八年时,吴世光敢将这块旧匾取出,并高挂于三元宫的殿堂之上,可见当时(大正民主时期)的台湾总督府,对于台湾传统的宗教信仰,
能持尊重态度及采宽容政策,对于寺庙内的匾额及楹柱的清朝年号并不为意,展现出统治者的自信心。日本统治台湾的晚期,处于战争状态,
统治愈来愈没自信,手段便愈来愈高压,而要高调的提导皇民化运动了。
1945年,民国来到了台湾,送走了昭和。欢欣之际,却爆发伤痛。几年之后,情势愈变复杂。民国被中华人民消灭于大陆,匆匆带中华的国号来到台湾,
隔海与中华人民对抗。民国局促于台湾,心情变得自卑,对于前朝统治留下的年号变得敏感与在意,所以横加涂抹变造、消灭或加注,
所以三元宫的这块旧匾额才会多出了“民国八年”这几个字。
民国在台湾,几十年间,历经风雨飘摇,曾经腥风血雨,诉不尽的悲欢离合,说不完的悲伤故事,度过多少泪水与汗水、冲突与包容、
对立与融合的日子,民国终于落地生根。虽然中华的招牌在国际社会已难以立足,但民国在台湾终于成为货真价实的民国,
成为新兴国家的民主典范。
三元宫的一块小匾额,竟同时存在着三个时代、三个政权的印记。我看到了台湾的百年沧桑,当然也同时看见了中国的历史沧桑。
光绪二十年(1894)时的共同情感,还能不能回得去?还能不能重新培养?一切都还很难说,而民国在台湾,今日所拥有的一切,则应当珍惜。
旅游日期:2012.04.10 (写于2012.05.03)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附记】
1. 我在网路上找到一篇同样探讨三元宫匾额的文章《庙宇庙语-湖口老街三元宫纪事》,有讨论到明经进士这块匾额,对于年代的推论稍有不同,
可能是对于刘坤一及奎俊的官职年代引用资料不同所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一读。
《庙宇庙语-湖口老街三元宫纪事》网址:http://www.cpmah.org.tw/2005/usr/c94a015/www/08/01-01-r.htm
2. 本篇旅记内容仅为古匾探究及旅人的历史感怀而已,并未涉及政治立场或主张,敬请读者谅察。读者留言若有涉及特定的政治立场或主张,言论将予删除,敬请见谅。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三元宫正殿。
三元宫“帝心简在”匾额(1919),语出“帝心简在”语出
《论语尧曰》,原句为“简在帝心”。大正八年(1919)三元宫
大殿神龛正式启用,信众敬献这块匾额,悬于正殿神龛上方。
三元宫“恩溥薄海”匾额(1923)。三元宫于1918年改建完成,
但经费始终没有完全筹集。大正十二年(1923)周万顺先生捐出
六千五百元巨额经费后,建庙的经费问题才获解决。于是大湖口
十六个经理人联合同献这块匾额以感念周万顺的义行。
include('../adsense2.php');
?>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在较大的地图上查看湖口三元宫
◎如何前往湖口三元宫?
中山高速公路湖口交流道下,循标往湖口老街方向,接光复路,再右转永顺街,再右转117县道,至台1线,直行台1线即可看见指标,
右转中正三路,从湖口天主堂旁的巷道绕往三元宫后方的停车场。
或搭乘新竹客运5676(新竹-中坜)、5612(新竹-湖口)、中坜客运5300(中坜-新竹)至旧湖口站下车。
include('../footbar_map.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