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大崎栋古道登山口凉亭
大崎栋古道位于新竹县横山乡的大山背地区,登山口位于古庙乐善堂,
终点为大山背山(大崎栋),全长约两公里。
大崎栋,或称“大崎?”、“大旗栋”或“大旗?”,众说纷纭,乐善堂庙门前的马路旁,
竖立的观光导览牌及指标,就出现各种不同的称呼,不知道何者为是。
查询内政部的地名资料库,则找到“大旗栋”,据地方耆老表示,地名的意义是因“隆起的山脊,状似一面大旗”。
坊间的地图则写为“大旗?”,“?”的部首为“山”,是山脊的意思,则称“大旗?”似比“大旗栋”较为合理。
至于大旗?因山脊状似一面大旗而得名,则需要丰富的想像力,“旗”字不如“崎”字来得合理。“崎”(客家话发音“gia”),
形容山路崎岖不平,客家庄常有以“崎”为名的地名,大旗栋古道全程几乎都是石阶路,“大崎?”的称呼,
有“巨大陡峭山头”的意思,较符合地形的特性。
图:乐善堂
大崎栋古道可说是一条抗日古道。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日本派军接收台湾。
大山背的垦首钟石妹,响应台湾民主国的号召,招募五百名兵勇,
前往桃园南?,参与抗日作战。无奈双方实力相差悬殊,钟石妹作战失利,
只好率领残军退回大山背。
后来日军进军大山背,当时钟石妹以现在的乐善堂为抗日基地,做为营寨,并修筑通往大山背山的山路,
从山顶侦察日军的动向。
日军攻入大山背后,焚毁乐善堂,并在大山背当地多所烧杀。钟石妹为避免乡人遭受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最后只好同意归降。
日本人对钟石妹亦颇为礼遇,后来聘为树杞林(今竹东)辨务署参事,并授佩绅章。大正五年(1916)年,
台湾总督府发行的《台湾列绅传》,钟石妹名列其中,为台湾知名的地方士绅。
钟石妹,广东梅县人,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十四岁来台,定居苗栗三湾。
二十二岁时向淡水厅请垦大山背地区,率领垦民,辟山路,设隘寮,成功奠定了汉人在大山背地区拓垦的基础。
乐善堂,创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初名“石峡庙”,1895年毁于战火,直到明治三十八年(1910)才重建,
并改名为“乐善堂”。寺庙的规模不大,宛如寻常的传统一条龙民宅格局,红砖尖瓦,简雅质朴。
殿内的楹柱,刻有昭和三年(1928)字迹。庙的左侧有新建的水泥大楼,楼顶设置巨大的观音菩萨神像,为古庙添了新意。
庙前广场旁的花园,有只剩半根的旧庙楹柱,班驳的刻字,犹可辨识,写有“光绪癸巳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
资料说石峡庙建于光绪十五年,实际是在这一年才正式落成,而一、两年之后,就毁于兵燹。
图:大崎栋古道
乐善堂的两旁都有登山口,步道通往庙后的小山坡,山坡设有木造的凉亭、休憩平台及环状步道,环境优雅怡人,
登山口有“大崎栋桐花步道”的指标。
这几年来桃竹苗地区以桐花季打响名号,所以许多步道都冠上了“桐花”之名。这个时节,已无油桐花,
游客稀少,山径无人,则多了一分的静谧与清幽。
循着石阶步道上行,就接上大崎栋古道了。一路都是石阶上坡路,不过走来并不觉得疲累。
一则是因为冬日凉爽,一则是上山的坡度不大,石阶又铺得好,像一块块的薄石板,阶与阶落差小,
可以小距跨步,轻松上行。
途经高顶农庄,农场的观景亭设有咖啡雅座,可以在此享用农庄自家栽种的台湾咖啡,
而从乐善堂旁有车道通往这里,可以开车上来。过高顶农庄,续接第二段古道,仍以石阶路为主。
前行不久,石阶路与小车道会合,彼此共用路段,上行之后,抵达一处平台,步道旁有圆形的大水塔。
这里新建了木造的观景台,展望相当棒。
后续仍是石阶路,步道或平缓,或爬坡,沿途有竹林,有柑橘园,也有零星的造林地。来到樱花观景平台,
花节未到,樱花树只剩枯枝而已。过平台不远,左侧有岔路,一条其貌不扬的水泥路通往山下,
这就是樱花步道了。若是二、三月来访,登顶大山背山之后,可循原路折返回这里,再走这条樱花步道下山,
一路下坡,可以轻松自在的沿途观赏樱花。
图:大山背山观景平台
续行约十三、四分钟,就抵达大崎栋古道的终点大山背山。大山背山,海拔705公尺,所谓的“大崎栋”,就是指这座山了。
山顶设有一座凉亭及观景平台,居高临下,视野果然不凡,山脚下的横山地区一览无遗,油罗溪自内湾迤逦流经横山,
远向芎林、竹东而去。远处迷茫,不见台湾海峡。
一百一十六年前,钟石妹就在这里设置据点,布署哨兵,监视日军的动态。当年钟石妹若有在此处竖立台湾民主国的大旗,
以壮声势,则“大旗?”的地名就有了较合理的解释。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人则在这里设置大鼓,做为空袭警报之用。
从山脚下的乐善堂登顶大山背山,路程约五十分钟。山顶另有小车道通往下山,虽然车道绕得较迂远,
但天气凉爽,于是决定改走小车道下山,想看看沿途不同的风景。
途中经过“大山背农园”,是沿途最主要的农园,满山坡种植柑橘,游客可以现场摘采。
绕回到高顶农庄时,就舍迂远的马路,而改走原来的石阶步道下山。回程约四十分钟,返抵乐善堂。
大山背地区有主要有三条古道,分别是茶亭古道、
骑龙古道及大崎栋古道,我在五年前走过前两条古道,
五年之后,终于也补走了大崎栋古道。
旅游日期:2011.11.23 (写于2011.11.29)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时间记录】
乐善堂---10分钟--高顶农庄---10分钟---大水塔观景平台---12分钟---樱花观景平台---15分钟---大山背山
大山背山---32分钟(小车道)---高顶农庄---8分钟---乐善堂
[旅行照片]
乐善堂旧貌(翻拍导览资料)。
乐善堂前的广场。
从乐善堂广场眺望横山地区。
光绪癸巳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乐善堂旧庙楹柱。
乐善堂侧墙,石砌与红砖屋墙。
大崎栋古道。
高顶农庄,有卖台湾咖啡。
第二段古道入口(停车场旁)
大崎栋古道,平缓的路段。
大崎栋古道,石阶路与小车道共用的路段。
大水塔。
大水塔旁新建造的观景平台。
大崎栋古道,很多石阶路。
樱花观景平台。
大崎栋古道,最后登顶路。
大山背山,海拔705公尺,山顶有一座凉亭。
大山背山。俯瞰油罗溪及横山地区。
走小车道下山。
路过樱花步道南口(非花季,萧条中。)
返抵乐善堂庙后的凉亭及休憩平台。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在较大的地图上查看大崎栋古道(大旗?古道)
◎如何前往大崎栋古道?(我的交通路线)
北二高(国道三号)竹林交流道下,接120县道,往竹东方向,过18K后,右转台三线,过油罗溪桥后,在73.9K左转,接竹34乡道,行驶竹34乡道至7.5K处岔路,
右转竹35-1乡道,至里程近4K处乐善堂(旁为九华山庄)。
include('../footbar_map.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