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872)

[阳明山].擎天岗.红樟湖茶寮遗址.竹篙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擎天岗环形步道

清晨六点多,风尘仆仆的开着车载小女儿上阳明山。虽然早起辛苦,但送女儿上学,一则可以展现父爱, 二则可以顺便来阳明山爬山。一举可以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从九月开学至今,这已是我第五次上阳明山了。运气不好,常遇到下雨天,不能爬山(因为心疼相机会淋雨), 而父爱有时无法打折及商量延期付出,只好如期冒雨送女儿上山。直到上星期才有机会顺道去爬山。

上周探访内寮古道,快抵达擎天岗时,却遇天雨迷濛,所以放弃最后一小段路程, 没走至擎天岗。不知最后一段路路况如何?今天就顺道去擎天岗,去补走上周没走完的最后一小段路。

读过山友旅记,得知最后一小段路的路况已有变化,内寮古道及玛礁古道出口,接擎天岗草原的碉堡时, 已有一条新的山径可直接通往内双溪古道,所以我也想去了解一下最新的路况如何。

抵达擎天岗,从岭头岩福德宫出发,进入擎天岗环形步道, 一路散步,约二十分钟,抵达环形步道最高点的岔路口。二个月前才刚走过这段路,擎天岗草原还是一样美, 没有新奇的感受,倒是满山绽放的菅芒,在风中摇曳,秋意正浓,景致赏心悦目,清早空气又新鲜活泼, 走来更觉得心情舒畅与欢喜。

擎天岗环形步道路旁秋芒盛开(远处为七星山)。 秋芒盛开。

图:擎天岗环形步道的右侧长满芒草,找不到内寮及玛礁古道的入口

环形步道的这个岔路口,是竹篙山的登山口。从右岔路走约0.7公里,可登竹篙山;我取左行,续行擎天岗环形步道。 石阶路缓缓下坡,两旁的景观,则令人有景色变异的感触。

记得以前步道的两侧都是青青草地,曾几何时,已变得芒草高长,景观全然不同。内寮及玛礁古道的入口就在步道东侧的草原边缘, 附近有一座碉堡,是主要识别的标的物。如今只见大片芒草,如茫茫大海,碉堡已无影无踪,而路旁出现的芒草洞, 又不见任何登山条。

只好继续往前走,改从内双溪古道进入,再从新的山径通往碉堡附近,再衔接内寮及玛礁古道。循着环形步道往下走,接近山谷坳处,听见淙淙水声,不久,过小木桥。 桥下就是红樟湖溪了。红樟湖溪是内双溪的上游之一,发源于擎天岗,所以又称“擎天岗溪”。近日多雨,水量多,淙声悦耳。

过小木桥,步行不到二十步,右侧出现明显的岔路小径,这就是内双溪古道的入口。古道路径清晰,宽阔好走,与从前来时,芒草牛径纷歧的情况不同。 这并不是大自然的赐予,而是有一位山友刘老先生热心的维护这条古道,古道入口的石块, 还有刘老先生漆写的里程数字。古道沿着红樟湖溪的溪岸而行,约三、四分钟,遇岔路口,右岔路越溪,有指标写往竹篙山,就是联系内寮及玛礁古道的山路了。

越溪进入这条山径,随即又遇左岔路小径,顺着红樟湖溪走往下游方向。好奇走入这条小径,即来到一处石厝遗址。 石厝只剩残柱断壁而已,小径直接穿门踏户穿过废弃的石厝。

擎天岗环形步道小木桥。 过小木桥,前行不到二十步,即见内双溪古道入口。

图:红樟湖茶寮遗址,小径直接穿过门户。

这里就是八年多以前我第一次走内双溪古道时,无意中遇见的聚落遗址。 当时完全不知道这处遗址的历史。

后来读到学者李瑞宗的《金包里大路南向路段人文史迹资源调查》报告书(1999年出版),才知道这处遗址是昔日的红樟湖茶寮。

阳明山地区种植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自清朝同治年间(1860s),从坪顶地区开始,而渐向擎天岗一带拓展, 不过种植的规模并不大,茶叶的产量及品质也不如文山、南港一带的茶叶。

根据日治时代昭和十四年(1939)的统计,士林及北投的粗制茶产量仅约六万斤,金山约十二万斤,石门的产量则高达五十五万斤, 公路未开通以前,早期北海岸丘陵所产的茶叶,多经由金包里大路运往台北。鱼路古道上著名的许颜桥, 是清末石门阿里磅的茶商许清颜所捐造的,反映了这段茶业的历史。 阳明山茶业没落后,擎天岗附近的一些茶寮改为牛舍或废弃),红樟湖茶寮就此隐没于山林之中。

我沿着红樟湖茶寮遗址的这条溪岸小径走往下游方向,探探它通往何处。这条山径路况还不错,与内双溪古道隔着溪谷相望平行, 沿途仅有一小段溪岸狭隘处稍有起伏而已。约十几分钟,小径与内双溪古道会合,就在内双溪古道往高顶山古道(荷兰古道)岔路口前的越溪处。

登山条写着这条小径名称为“永生大道”,并注明“洪水替代路”,我想这可能是热心的刘老先生开辟整理出来的山径。 万一溪水暴涨时,这条小径可以做为内双溪古道的替代道路,可以避免两次涉水越溪的危险。

其实这里已是内双溪的上游,很接近水源尽头,发生溪水暴涨的机率微乎其微。这条山径重要的意义是它通过了红樟湖茶寮遗址, 可以让山友们因此有机会认识内双溪古道过往的人文历史。红樟湖茶寮遗址处,未见任何解说文字。 这篇旅记可以做为补充说明。

红樟湖茶寮遗址。 永生大道(洪水替代路),路况还不错。

图:内双溪上游溪谷

走完这条永生大道(小径)之后,越溪循内双溪古道再走回擎天岗的方向。抵达后湖底溪与红樟湖溪合流处, 再次越溪,然后沿着红樟湖溪的岸边上行,又与永生大道隔着溪谷平行。

记得第一次探访内双溪古道来到红樟湖溪时,沿溪行,就颇有闯入桃花源的感觉。今天的红樟湖溪,溪水丰沛,水声淙淙, 景致更为优雅,而古道路况更佳,感觉更为美好。

如此的桃花源境地,距离擎天岗环形步道只不过十来分钟的路程而已。

上行约十五分钟,越过红樟湖溪,返抵红樟湖茶寮遗址。由此往上行,走新辟的山径,爬向擎天岗的碉堡。山径一路爬升, 走于芒草边缘背风面的树林里,避开了芒草区,因此路径清楚好走。

接近岭上时,才渐出现芒草,突然前方出现一座圆形的碉堡。这座碉堡就是当年我走内寮玛礁古道出擎天岗芒草区时, 远远望见几十公尺的那座碉堡,没想到现在碉堡的周遭只剩一片小空地草原,而四面都被高长的芒长所包围,形成更大片的芒草区。

眼前这景象,让人颇有沧海桑田的感触。当年碉堡附近都是草原,与擎天岗环形步道连在一起,很容易辨识方向, 如今身处此地,则如陷入芒草阵仗里,幸好还望得见七星山,若是遇雨雾,则真的不知该何去何从。

望向内寮及玛礁古道的方向,只见大片芒草,却找不到任何登山条,我可不想钻进芒海里找路。只好先在碉堡旁的小草地休息一会儿。 心情甫定之后,才发觉眼前这大片绽放的秋芒真美。“造化钟灵秀,丹山草欲燃”,菅芒就在我眼前热情秀舞。

想到待会要冲闯这片芒草区,看芒花,心情有牵挂,而又有所感。七、八年之间,古道的变迁如此之大,今昔相比, 历史感油然而生,让人感受到岁月的变化与沧桑。 身为旅人,不能居庙堂之上,而处江湖之远,用文字与镜头,记录景物的变化与土地的沧桑,写所见所闻及心情所感, 虽然只是小道而已,但个人实地旅行的第一手田野资料,对于后人想探究土地往事时,或许可以提供些许的裨益也说不定。

感想刚完毕,烦恼才开始。我准备要提胆闯过这片芒草区了。

碉堡附近。看不到内寮及玛礁古道入口。 旧貌(2004.01)。登山条及路径隐约可见。

芒草高长。路该如何走? 旧貌(2004.01)。还可以望见竹篙山登山口的碉堡。

旅游日期:2011.10.18 (写于2011.10.26) 


【路程时间记录】
岭头岩福德宫---20分钟---环形步道最高点(碉堡)---10分钟---木桥/内双溪古道入口---10分钟---红樟湖茶寮遗址---13分钟--- 洪生大道终点接内双溪古道---15分钟---返抵红樟湖茶寮/往擎天岗碉堡岔路---10分钟---碉堡---8分钟---往竹篙山岔路口碉堡---10分钟---竹篙山


[旅行照片]

擎天岗环形步道。远处为竹篙山。
环形步道途中回望擎天岗游客服务站。
内双溪古道入口,路径良好。入口旁石块写着“3.8K”。
红樟湖溪(擎天岗溪)上游,溪水清澈,流水潺潺。
红樟湖茶寮溪岸驳坎仍然保存完整。
红樟湖茶寮遗址残垣。
内双溪上游溪谷。
绕一圈永生大道及内双溪古道,爬往擎天岗草原的碉堡。
接近芒草区。
抵达碉堡。碉堡附近已被芒草包围。
“丹山草欲燃”。无路可走,先赏秋芒。
钻芒草路。小心行走,寻找登山条。
又遇一片小草原。四周还是被芒草包围。
终于从这个芒草洞口钻出来,就在环形步道往竹篙山的岔路口附近。
顺登竹篙山。途中回望擎天岗芒草与树林交界处。
竹篙山山顶,有一座碉堡。
俯瞰山仔后附近的文化大学,远处为淡水河。
回程。环形步道看黑牛吃草。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在较大的地图上查看擎天岗。红樟湖茶寮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