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58)

[台南安平] . 安平紀行(三):德記洋行.安平樹屋.海頭社魏宅 .延平街古井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德記洋行(國家三級古蹟)

續上篇
離開安平古堡,沿著古堡街往北走,下一站前往三級古蹟德記洋行。

抵達安北路口,過馬路後,對面就西門國小的操場了。

昔日安平五大洋行(英商怡記、和記、德記、德商東興、美商唻記)就集中於西門國小附近。

當時的英國設於安平的領事館就位於現在的西門國小,如今已成菁菁校園。而五大洋行,僅存德記行及東興洋行的舊建築, 都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西門國小的前身為安平尋常小學校,創校於大正二年(1913),舊址位於今日的安平開台天后宮,昭和十四年(1939)遷來此處, 如今校舍都已改建,僅操場旁保存舊校門的一對石柱,就在德記洋行大門的斜對面。

德記洋行於同治六年(1867)在安平設館,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安平因為開放為通商港埠, 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金融、通訊、運輸、教育、建築、醫療、宗教等近代文明,安平港也興盛繁榮一時。到了日治時代, 日本人將鴉片、樟腦貿易權收回,改由總督府專賣,洋行生意大受影響;再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 港口風光不再,外商洋行先後撤離,安平的市況就逐漸寥落了。

德記洋行撤走後,原建築成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的辦公廳。二次大戰後,日產被國府接收,而為台鹽台南鹽場所有; 後來台南市政府購回這棟洋行建築,而由奇美企業捐助設立「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蠟像及古物具體展出十七世紀荷蘭時代的安平風貌。

德記洋行撤離了安平,但從未離開台灣。大正十一年(1922),台北德記洋行買下英商的股權,而成為獨立運作的本土企業。 一百多年來,德記洋行是少數至今仍在台灣營運的早期洋行。

西門國小操場,為清代安平英國領事館舊址。 日治時代西門國小(安平公學校)校門遺跡。

圖:安平樹屋

位於德記洋行旁的安平樹屋,兩者共成一個古蹟園區,須購票入園,才能進入參觀。

安平樹屋原為德記洋行的倉庫,後方鹽水溪的溪畔,是昔日安平的舊港口。德記洋行最初的倉庫, 屋牆的磚石即是取自熱蘭遮城頹圮的牆磚。

日治時期,這裡成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現有的倉庫規模,即是日本人所增建的。 當時海邊鹽場生產的鹽,由船伕以手撐船運載,經鹽水溪,運至此地上岸,儲放於倉庫。 台灣光復後,這裡成為台鹽倉庫。後來台鹽於苗栗通霄新設鹽場,這裡的倉庫於是廢棄, 幾十年來,榕樹樹根氣根攀牆附樑,而形成今日的樹屋奇景。

後來台南市政府將這獨特的樹屋列為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歷史景點, 進行整修,建造高架的木棧道,穿梭於樹屋之間,讓遊客可以悠遊其間,欣賞安平樹屋的特殊景觀。

園內有一座高架的棧道,跨越魚塭池塘,通往河岸邊的瞭望台,可眺覽鹽水溪的景色, 導覽解說牌敘述的昔日此地的景物變化,讓人感受到安平的滄海桑田,與今昔的時空變遷。

安平樹屋,是老少咸宜的景點。我們婦孺團的幼童們,在此遊覽,個個心花怒放,在棧道爬上爬下, 興奮的穿梭於樹屋之間,玩起捉迷藏的遊戲。

走在高架棧道上,欣賞安平樹屋。 老榕樹氣根滿佈屋頂,漸取代屋瓦,成為樹屋。

圖:海頭社魏宅(市定古蹟)

連逛安平樹屋及德記洋行,老少們都已盡興,於是大家決定轉往附近著名的「同安豆花」店。

這麼一來,就錯失了位於西門國小西南側的東興洋行,以及在同一條路線的許多歷史遺跡(包括東興洋行、 乾隆海堤、王雞屎洋樓及安平小砲台等。)

同安豆花的滋味未必勝過這些古蹟,但半日遊安平,時間註定不足,不得不有所取捨, 寧可錯過這些小古蹟,也要省下時間,留給還沒造訪的國家一級古蹟「億載金城」(二鯤鯓砲台)。

抵達安北路的同安豆花店。這裡是分店,仍然熱門,門口已有不少等候的客人。我們一團十七人,點餐及等餐, 都需一段時間,我利用這難得的黃金空檔,再次脫隊,由安北路的小巷進入安平舊聚落,走訪的海頭社魏宅古蹟。

海頭社魏宅位於安北路121巷16弄2號,原為清代水師副總兵魏大猷後代的祖厝, 是安平「單伸手」住宅保存較完整的代表建築。 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都擁有左右護龍,而所謂的「單伸手」建築,是指房子只有單邊加護龍而已。這是因為安平土地狹窄, 較難興建大型合院,或者經濟能力不足,而又希望擁有合院住宅,所採取的折衷方式。海頭社魏宅是僅有左護龍, 現有的建築是日治時代重建的。

魏宅旁的文龍殿,創立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是一間古廟,廟埕有王船及劍獅等造景;附近有一棟「榕樹腳陳氏宗祠」,經過整修, 也恢復古貌。附近巷道與中興街、效忠街相通,也有不少的古厝老屋。

文龍殿廟埕的王船、劍獅、刀劍屏造景。 榕樹腳陳氏宗祠。

圖:延平街古井(三級古蹟)

正在魏宅附近逛古巷,看老屋,老婆來電,告知豆花已上桌。

於是快步趕回同安豆花店,約二、三分鐘, 將整碗豆花吞下肚,看看左右桌,小朋友還在細嚼慢嚥,大人則悠閒享受豆花,邊吃邊聊天。

於是趁機再度脫隊,直接與老婆約好在停車處碰面。再次穿進安平舊聚落,這次要尋找三級古蹟延平老街古井。 逛進延平街,卻沒發現古井蹤跡。

這時突然下起一場午后陣雨。一邊避雨,一邊走往古堡街的停車場,途中竟幸運的遇見延平老街古井。 原來古井座落於古堡街53巷巷口,而不是在延平街上。古井雖然就在馬路旁,但人來人往,徒步的遊客多時, 也可能會被擋住視線,路過而錯過這一景點。

安平地區有不少古井,這是唯一被列為歷史古蹟的古井。這座古井約鑿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 是安平六部社(六角頭)中的「妙壽宮社」和「海頭社」居民的主要水源。大正十二年(1923), 日本人在安平鋪設自來水管道,古井才功成身退,僅做為洗濯之用。

古井原本高及一般婦女的腰部,後來因開闢道路,路面墊高,古井變得低矮,被不鏽鋼鐵欄圍繞, 以免行人誤跌水井而發生危險。俯瞰井內,清代的井壁砌磚仍然可見,井底仍有水源,如今古井也不再供水, 被關在鐵籠裡,孤寂佇立於人來人往的街角巷口。

陣雨來得急,去得也快。不到五分鐘,雨就停了。我與家人在古堡街的停車場會合, 接著便驅車前往這次安平之旅另一個重要的古蹟景點-「億載金城」。
(∼待續

旅遊日期:2011.07.19 (寫於2011.07.28) 


[旅行照片]

德記洋行(國家三級古蹟)。
少女們與德記洋行合影留念。   德記洋行拱廊建築。
拱廊可避雨及遮曬,是東南亞一帶西式建築常採的建築樣式。
德記洋行一樓。中間為通道,左右各有三間房間,原為職員宿舍。
安平樹屋,宛如吳哥窟樹根盤石的景象。
昔日的屋瓦,被老榕樹的氣根取代。
高架棧道,穿梭樹屋。
樹上樹下,都有遊客參觀安平樹屋。
瞭望台上眺望鄰旁的鹽水溪。
文龍殿,嘉慶古廟,已非古蹟。
海頭社魏宅屋牆,硬山馬背山牆,厚磚砌造,以灰漿粉飾,
旁側開有一圓光門,做為側門,以供進出。
延平街、古堡街路口,遊客多,老街熱鬧。
延平街古井。
古井內的清代壁牆。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安平古蹟地圖
【我的交通路線】
中山高南下至315K,接國道台南支線(國道八號),往安平方向,下台南支線高架橋後,續直行安吉路、接海佃路(17甲), 過鹽水溪橋後,右轉中華北路,直行,續接中華西路,再左轉安平路,至安平區,再右轉古堡街,即抵達安平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