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53)

[新北市八里] .牛港稜登山步道.出火號的歷史懷想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觀音山遊客服務中心及牛港稜山

觀音山風景區內有不少登山步道,其中以觀音山(硬漢嶺)、占山最為有名,山頂展望絕佳。

不過這兩座山都不容易親近,硬漢嶺屬於「鍛鍊級」,而占山被列為「挑戰級」, 登山路程各需一小時左右。

位於觀音山遊客服務中心旁的牛港稜山,同樣擁有良好展望,卻屬於「休閒級」的步道, 只要二十分鐘即可登頂,是容易親近的大眾化登山步道。

牛港稜山登山口就位於觀音山遊客中心前石雕公園旁。穿過石雕公園,即可看見登山口, 一小段石階路上行之後,變為採生態工法的木板土階及高架的仿木棧道,步道設施良好。

雖然一路爬坡,且有不少陡峭的棧道,但全程走於林蔭中,距離又不長,放慢腳步,走走停停,約十來分鐘, 就抵達途中的岔路口。左岔路是牛港稜登山步道的支線,通往民義路的登山口,再繞回遊客服務中心。 取直行,距離山頂的平台區,只剩一百公尺遠而已。

拾階而上,不久就抵達山頂,這裡設有休憩平台。右側高處另有兩座小觀景平台,面向台北盆地, 可遙見淡水河由桃園台地蜿蜒流過台北平原向淡水而來。

牛港稜登山步道(1) 牛港稜登山步道(2)

圖:「出火號」觀景平台眺望台北盆地

觀景台的位置,就是「出火號」的歷史遺址。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 台北附近的抗日軍計劃利用日本人慶祝新年時奪回台北城,於是約定於12月31日, 在山頭點火把做為同時發動攻擊的信號。

觀音山系的牛港稜山因地勢高,視野好,所以被選為信號的發起處,因此而有「出火號」的稱呼。 這場戰役在抗日史上稱為「台北城之役」。

抗日軍因寡不敵眾,很快就被日軍擊退。知道這場戰役的人可能不多,但這次攻擊行動,造成士林芝山岩學堂六名日籍教職員被殺害, 史稱「芝山岩事件」,則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史事。

日本領台初期,面臨了統治的難題。三年之內,換了三任台灣總督,而台灣人仍反抗不窮, 使日軍疲於奔命,軍費耗費不貲,治台財政嚴重赤字。

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 認為台灣人難以統治,曾抱怨說日本得到台灣就像「叫花子討到馬匹一樣,既養不起,又不會騎。」 當時日本國會議員也出現「賣台論」的主張,批評日本政府取得台灣,沒有得到好處,反而賠錢,不如將台灣賣給法國算了。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遇到的窘境,值得歷史思索。當時的台灣是否有可能使日本陷入像後來的美軍在越南戰場, 或蘇聯在阿富汗戰場的困局,雖然擁有軍事絕對優勢,而最後卻失敗而黯然離去呢?

做為一個移民拓墾的社會,台灣一直有尚武的傳統,從早期的族群械鬥,到後來的鄉勇團練, 民間強悍,且擁有武裝力量,而台灣又地形複雜,很適合游擊作戰。

有兩個因素,使得歷史並沒有朝這個方向演變。

圖:1896年元旦,日軍嚴密防守台北城。日本人聲稱:『土匪來襲。』

第一個原因是抗日軍的作戰腹地不足。

雖然台灣擁有三分之二的山地,適合游擊作戰,但當時大部份山地為原住民部落, 與漢人關係緊張,而處於衝突狀態,無法成為漢人抗日的基地。抗日軍缺乏撤退及轉進的縱深,所以容易被日軍消滅。

第二個原因更為關鍵,則是台灣的地理特性使然。台灣是個海島,抗日軍不易取得外援,也不易脫逃。 關於這一點,日治時代台灣抗日運動的領袖之一林獻堂, 即有深刻的體認。他在日本接觸朝鮮的抗日志士時,就發現朝鮮人抗日相對容易,一旦遭遇挫折,只要越過鴨綠江,進入中國東北,日本警察就抓不到人了。 而台灣四面環海,無處可逃,所以武裝抗日很容易失敗。

因此林獻堂始終採取非武裝的溫和議會路線,只追求殖民地台灣的人民能享有與日本人同等的公民權利而已。1920年代是台灣抗日民族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 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風起雲湧, 但卻始終沒有發展出武裝力量;即使至二次大戰末期,日本統治台灣的力量逐漸削弱時,台灣也沒有出現如1895年台北城之役時的武裝抗日力量。 當時朝鮮有金日成,越南有胡志明組游擊隊,積極抗日,培養實力,而當時台灣最具戰鬥力的台灣共產黨,領導人謝雪紅則在日本人的監牢裡。 究其原因,實與台灣的地理特性有極大的關係。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即是此理。

二次大戰期間,台灣缺乏本土的武裝抗日力量,影響所及,就是戰後台灣人的發言權了。對於戰後台灣國際地位的成因探討, 很少有台灣歷史學者對此有深入的認識,而多只是留意於盟軍領袖宣言或和約條文中關於台灣如何處置的文字, 殊不知這些文字只是歷史演變的結果,而非歷史形成的原因。

回顧台灣近四百年來的歷史,每一次重大的歷史轉折,其實都與台灣的島嶼地理特性有關。 1624年,荷蘭人選擇台灣做為東亞貿易據點;1895年, 日本人取得台灣做為帝國南進基地; 1662年的鄭成功,1949年的蔣介石, 則思維相同,都以台灣海峽天險來阻絕強敵。

台灣這樣的地理特性,至今仍持續影響著她的歷史命運。未來會如何?沒有人知道。僅能好學而深思, 以審慎的歷史眼光來密切觀察。

圖:牛港稜山涼亭,基石位於圖片左側的草叢

以上是我在牛港稜山出火號觀景台,對江山如畫的台北盆地,所做的歷史思考與個人感懷。

從觀景台續行,嶺上步道平緩,約行百來公尺,又有一座木造涼亭,可以眺望淡水河出海口。 涼亭附近有岔路小徑通往牛港稜山基石,約三分鐘路程。

才轉入小徑,卻見雜草叢生,路況不好。走了幾步,便決定撤退。 基石就在不遠處,卻輕言放棄,大概是今天的心情,比較像旅人, 所以沒有「草裡尋它千百遍,摸到基石才甘心」的登山客精神。

回到涼亭裡,眺望海天風光,自我安慰說:「登高為避世,豈是為基石?」。 涼頂也是山頂,風景甚麗,何必非摸到幾十公尺外草叢堆裡的那顆小石頭呢? 來到這裡,也算是登頂牛港稜山了。

續行的步道轉為下坡,途中有左岔路,可通往廖添丁洞及八里方向, 是傳統由八里登牛港稜山的登山路線。牛港稜山,又稱「風櫃斗湖山」, 那是從八里海岸方向望過來,牛港稜山的山形不同,因此而有了不同的稱呼。

大約走了一百多公尺就抵達了步道終點,這裡有民眾搭建的早覺會涼亭,有簡易的休憩設施, 名為「世外桃源」。

圖:世外桃源觀景平台眺望台北港

步道的盡頭,設有觀景平台,視野遼闊,東至淡水河右岸的漁人碼頭,西至八里,遠至的竹圍海岸,都盡收眼底。 而台北港就位於正前方山腳下的八里海岸。

遙想數百年前,八里坌(八里)曾是清代三大官港,與福州五虎門對渡,可說是北台灣的門戶, 繁榮遠勝過淡水。後來因港口淤塞,淡水興起,八里坌沒落。百年前,淡水港又漸淤塞,而被基隆取代。 如今台北國際港座落於八里海岸,可說是三百年風水輪流轉,盛衰豈有常期。

觀景平台前的步道旁立有一塊飛機殘骸及紀念碑。民國57年(1968)空軍演習時,在八里外海天空爆炸,機上二十多人全數罹難。 當時有一塊飛機殘片墜落此處,後來在這裡立碑紀念。紀念碑僅刻著簡單的文字說明,不知是何人立的碑,也不知何時立碑, 大概是私人設立的。飛機殘片插立土中,並無基座或任何裝飾。若匆匆經過,沒注意到這塊小石碑,大概會以為這是資源回收的廢棄鐵片而已。

發生這麼不幸的空難,而處於敏感的時代,軍方大概會封鎖新聞,以免打擊民心士氣,所以也只能如此低調的悼念而已。 紀念碑沒有刻記死難者的姓名,立碑人也沒有署名,而以前的牛港稜山,也沒有這麼完善的登山步道。飛機殘片及簡單石碑, 默默在山林裡哀悼而已。

牛港稜山,風景當然好的沒話說;而山頂上的歷史滄桑則可以娓娓道來,一言難盡。

旅遊日期:2011.06.28 (寫於2011.07.07) 


【延伸閱讀】
.第1599篇 - 2020.09.15 旅行影片:觀音山.牛港稜步道.牛港稜山

【路程時間記錄】
觀音山遊客中心→20分鐘→出火號→10分鐘→世外桃源→30分鐘(走支線下山)→觀音山遊客中心


[旅行照片]

觀音山遊客服務中心旁的石雕公園。後方為牛港稜山。
牛港稜登山步道(全長約750公尺)。
陡上的仿木高架棧道。
約五百多公尺的上坡路。
山頂(出火號)平台休憩區。
出火號觀景平台眺望台北盆地(左為鷹仔尖)。
續走往牛港稜山,嶺上步道平緩。
牛港稜山木造涼亭眺望淡水河出海口。
續行。繼為下坡路。
左岔路小徑,通往廖添丁洞。路口豎有警告標誌。
世外桃源。早覺會涼亭。
飛機殘骸及空難紀念碑。
飛機殘片。
步道盡處的觀景台。
眺望台北港及八里海岸。
回程走支線步道下山。
支線步道也有陡峭的高架仿木棧道。
步道出口接民義路,步行約五、六分鐘,即返抵遊客服務中心。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牛港稜登山步道(牛港稜山)

【交通資訊】
中山高速公路下五股交流道,接64快速公路(新店-八里),從觀音山交流道下,接凌雲路至觀音山遊客中心。 大眾運輸可從捷運蘆洲線三民高中站搭乘橘20接駁公車至觀音山凌雲寺,再步行前往觀音山遊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