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48年10月下旬,共军进攻东北沈阳。
(~续上期)
战后的国共较劲,初期国民党看似占了上风。各省省会、沿海通商口岸、重要城市,都掌握在国民党手上,
共产党只控制乡村地区。国民党的部队甚至打下共产党的老巢延安。
然而这种胜利,只是表象。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指出,国共内战的初期情势,国民党的胜利及处境就像1937年侵华的日军,
虽然顺利攻占中国沿海各大城市及掌握交通运输线,然而中国土地辽阔,随着占领区域扩大,反而因防守城池而分散兵力,
而陷入泥沼里。
国民党的胜利,仅是象征性的取得统治权,兵力无法消灭盘据于乡间的共产党部队;
更何况这些部队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提供了种种情报,甚至加入成为共军,参加解放战争。
结果国民党陷入日军进攻中国时的困境,只能控制重要大城市及交通线,而把乡村留给了共产党。
表面看来,国民党抢到了富庶的沿海口岸城市及资源丰富的各省工商大城,而共产党只拿下了贫穷的乡村地区。
然而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广大的乡村受到战争的破坏较轻微,战后很容易就恢复农业生产力。
更何况在战争期间,共产党已在乡村建立政治组织,战后的接收是沿续战时的工作而已,可以很顺利的完成接受,
及迅速动员投入内战。
图:上海(1949年)
相对的,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任务就困难多了。
国民党必须在短期内接收日军及汪政权垮台后的庞大资产。
抗战胜利像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美国对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日军在中国战场并未被国军或共军彻底击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在中国的日军还有百万部队及无数的物资,国民党得从大后方调遣国军及接收人员,
赶往中国各地日军占领区完成接收任务。
匆促接收,官员及部队素质不齐,又是接收富庶的沿海城市,接收不当就变成演变成所谓的“劫收”了。
而城市经济受到战争的破坏远较乡村严重,经济的恢复,居民就业,物价膨胀的问题,都远较农村经济复杂棘手。
战后国民党因接收不当,曾在中国不少地方引起骚乱。例如台湾的二二八事件。
战后初期的地盘争夺,虽然国民党在军事占了上风,然而共产党顺利的在乡村站稳脚步,
国民党则在城市乱了方寸。一、两年之后,共军便以乡村包围城市,展开攻城略地的大反攻了。
国共内战,互有胜负。然而国民党的部队愈战愈少,共产党的军队却愈源源不断。
图:共军进入北京城(1949年1月31日)。
国军在东北的失败,是战局逆转的一大关键。蒋介石投入五十万精锐部队接收东北,
只收回几座大城市,最后却陷于共军的包围。
1948年5月的长春防卫战,国军被共军围城五个月,仰赖空中微薄的补给,最后国军弹尽援绝,只好投降。
围城战役,造成长春市民数十万人死亡,宛如人间炼狱,可见国共内战之惨烈与残酷。
同年10月,长春失守,共军续扑向国军据守的沈阳。沈阳接着沦陷。
郝柏村在新书发表会提到的“第一个如果”(注1),
就是东北战场。郝柏村说,如果蒋介石能够及早将部队撤退至营口,则国军能藉由海上运补,使后勤无忧,
足以抵抗共军的攻势。“第二个如果”,郝柏村说,如果国民党将三十万部队南撤,
以秦皇岛港及大沽港为补给基地,亦足以保障平津走廊。
华北本是共军的地盘,加上东北失守,林彪的野战部队挟东北胜利的余威,由东北进入华北,最后终于导致平津的失守。
当时蒋介石若能认清时势,不再耗损部队在华北与共军争锋,将兵力集中布署于长江以南,
守住江浙闽粤等沿海城市(这些区域工商业发达,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大本营,也是国民党统治的基础及重要支持力量),
等稳住经济及局势后,再谋北伐中原,则应有机会能守住半壁江山,就不致于全盘皆输。
蒋介石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与中共在淮河平原进行决战。
图: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的国军,是蒋介石最后的精锐部队。
徐蚌会战,中共称为“淮海战役”,是国共最后的大对决,双方都投入超过五十万的兵力。
纯就军事观点而言,这场战役,国军的实力胜过共军。蒋介石并非盲目蛮干。
蒋介石投入最后的王牌,精锐嫡系主力部队拥有美援装备的机械化部队,适合淮河平原作战。
国军确实有机会一搏,以扭转战局。
结果国军惨败。蒋介石苦心保留到最后做为决战的装甲部队,被共军包围在壕沟内而动弹不得。
这些平原上的壕沟是中共动员百万农民在辽阔的淮河平原上挖掘出来。中共动员群众的能量惊人,
民心向背由此可知。
这种动员力量与人心向背,超出了黄埔将领及蒋介石的想像,以致于国军最后的优势兵力,
在优势的战场上,竟一败涂地。从此,战争局势彻底逆转。这时,国民政府想重启和谈,为时已晚。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4月,共军渡过长江,扑向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广州,
局势更急转而下。10月14日,广州失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蒋介石赶到重庆亲自指挥。11月30日,重庆失守,蒋介石逃往成都。
共军续向成都进攻。1949年12月10日下午二时,蒋介石搭乘飞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飞往台湾,
内心想必感触良深。万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蒋介石从此再也没有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
图:国军部队从吴淞口上船,撤往台湾(1949年)。
民国37年(1948)年底,蒋介石在下野前,下令亲信陈诚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并密令中央银行将库存黄金运往台湾。
徐蚌会战国军失败的消息陆续传来,蒋介石终于认清时势,开始着手规划以台湾做为复兴基地了。
共军节节进逼,国军节节败退,中共已胜券在握。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蒋介石退至台湾,处境艰辛,美国已不再支持他了。国民党认为蒋介石政府腐败,徒然浪费掉美国投入军事援助。
美国发表对华政策白皮书,宣布不再介入中国事务,等于间接宣告放弃蒋介石。
国府运抵台湾的黄金要应付军饷及军事开销,难以久撑,而共军积极准备渡海攻台,希望一举彻底消灭国民党。
这一年的六月,韩战爆发。毛泽东下令“抗美援朝”,人民解放军投入韩战。韩战,成为历史的转折点。美国
立即改变立场,派出太平洋第七舰队协防台湾,并恢复对台军事援助。
国共内战的历史,充满了戏剧性。第一次国共内战(1927-1936),中共被国军追杀二万五千里,几近覆灭;
第二次国共内战(1945-1949),国民党则一路溃败,几乎土崩瓦解。
两党都曾山穷水尽,却又各自柳暗花明。第一次国共内战,因西安事变而结束,共产党死里逃生;
第二次国共内战,则因韩战爆发而出现转折,国民党转危为安。
民国38年(1949)底,国民政府迁播来台。民国42年(1953),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台湾的佃农从此成为自耕农,
拥有了自己的农地。短短不到四年,国民党迅速在台湾完成了土地改革。这是丢掉整个大陆江山得到的血泪教训。
图:蒋介石在台湾复职(1950)。
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退守台湾。此事影响历史深远。
首当其冲的是,1951年在旧金山召开的战后对日和约会议。
参战的同盟国,英国已承认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美国支持台北的中华民国,
谁代表中国出席和会,各国意见纷歧。
结果是,艰苦抗战八年,做为对日本作战的主要同盟国,中国(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受邀参加旧金山和约会议。
二次大战期间,盟军领袖宣言战后台湾归还中国,也因国民党丢掉大陆江山而出现变数。“中国”没有参加和会,
台湾要归还给哪一个中国,无法取得共识,所以和约没有明确记载台湾的主权归属。条文仅陈述日本放弃对台湾的主权而已。
在当时,这对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而言,并不是一个难题。中华民国政府毕竟实际接收了台湾,
并行使主权,而且受到美国为首的反共阵营国家所支持。然而,最终它还是成为日后台湾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国民党毕竟失去了整个中国江山。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始终无法反攻大陆,时间拖久了,国家的名实不符,终究难以在国际社会代表全中国。
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次,终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这代表国际社会正式承认了国共内战的胜负结果。
郝柏村在新书发表会,提出了“六个如果”,有着国军老将深厚的爱国情感。“六个如果”,如果其中之一能够成真,
如果国民党能守住长江,或保住江浙、福建、两广及台湾,则今日的中华民国,至少拥有二亿人口,国力足以雄峙东亚,
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平起平坐,就不需要委屈的收国旗而与中共谈共识了。
日期:2011.06.25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相关标签】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后记】
1. 本文关于国共内战的观点,参考《费正清论中国》(China:A New History)一书,及个人的主观见解。
2. 本文所选图片从网路搜集。依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公开发表五十年的摄影作品已属于公共财。图片若有侵权,
敬请来信告知,将立即删除。谢谢。
【补记】
这篇旅记发表后,引来一些读者连续留言批评。为避免旅记留言板成为笔战战场,所以这些留言都已删除,但颇觉有所失礼。
对此,我愿稍作一点补充说明。
这篇旅记的主题在写国共内战的历史沧桑,并不涉及台湾当前的政治纷争或统独立场。欢迎读者针对旅记具体内容提出讨论,
但请勿乱扣帽子,动辄攻讦作者是“大中国主义者”。我关心的是台湾的历史沧桑。这篇旅记的结尾写得迂回含蓄,
恐读者失察,所以还是直接说明清楚(虽然我写文章不喜欢如此。文章写得太直接,就索然无味。我喜欢结语余音嫋嫋,含不尽之意。)
我的旅记结尾提及:
“如果国民党能守住长江,或保住江浙、福建、两广及台湾,则今日的中华民国,至少拥有二亿人口,
国力足以雄峙东亚, 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平起平坐,就不需要委屈的收国旗而与中共谈共识了。”
我用“如果”作结,则可与文章起头的(郝柏村)“六个如果”前后呼应,文章一气终始。而这段文字纯是悲悯台湾的历史沧桑与今日处境,与个人统独立场无关。
设若这段叙述成为事实,则无论是统派或独派,都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今日中华民国(台湾)的处境就不会如此艰辛了。统派想统一,而与中共交流时,
若有如此国力,则还须要委屈的收国旗、藏国号,而寄望于中共的善意吗?独派想独立,国力如此雄厚,则改国号、改国旗,有什么顾忌?加入联合国,
又有什么困难呢?说不定世界各国会争先恐后的要承认台湾共和国呢!
无论读者统独立场如何,我想应该都会同意,台湾今日的处境,实源于国共内战的历史沧桑(只是对未来的国家走向,
看法与立场不同而已)。这篇文章只是在探讨国共内战,国民党为何失败,并叙述其相关历史而已,别无它意。我引用了历史学者(费正清)的见解,
再加上我个人的主观看法;若我的见解不够成熟或幼稚,请诸君一笑置之,别为此耗费宝贵时间来留言赐教。我的见识浅陋,
不值得您这么用心对待。实在不敢当,不敢当。(Tony补写于2011.07.01)
注1:以下是郝柏村所说的“六个如果”,资料引自媒体报导。
●第一个如果:一九四八年秋,如果东北战场蒋介石采取军师长的意见,
放弃沈阳,主力向营口撤退,确保以营口与葫芦岛两港,为补给线的据点,以三十万大军分守两个主要海空据点,
足可牵制林彪五十万大军入关,可保华北平津走廊。
●第二个如果:如果以秦皇岛港及大沽港为补给基地,足可保卫平津走廊,
则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不可能在北平(北京)宣称建政。
●第三个如果:如果济南守军王耀武主力,于一九四八年初秋即主动放弃济南,
而向青岛撤退,与胶东守军会合,组成以青岛港为补给基地的十万大军据点,足可牵制陈毅主力南下,主导徐蚌会战。
●第四个如果:如果黄百韬兵团,由新安镇向连云港撤退,构成以连云港为补给线的十万大军据点,
不仅免除在碾庄被歼,且可牵制陈毅主力,无法集中对杜聿明部形成包围。
●第五个如果:如果无碾庄的失败,杜聿明部主力可顺利撤至淮河以南,不致有徐蚌会战失败。
●第六个如果:如果有营口、葫芦岛、秦皇岛、大沽港、青岛港、连云港为主体的据点,
足可牵制共军主力过江。
郝柏村认为,如果能够采用这些战略,国民政府既能和亦能战,可以等待美国政局的演变,而不致于全面的溃败。
现在的年轻读者,不熟悉中国大陆地理,可能无法充份理解郝柏村所说的各个地名及其地理位置。
我在以下的google地图上标记这些地名,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在较大的地图上查看中国地图
include('../adsense2.php');
?>
include('../footbar_his.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