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826)

[台中石冈] .土牛碑.土牛客家文化馆.刘章职古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土牛碑(位于石冈土牛国小校园)

“土牛”位于台中石冈的东侧,隔着大甲溪与东势遥遥相望,土牛的地名与清朝时代土牛沟的历史有关。 当地的土牛国小校园内还保存了一块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土牛碑,见证了这段史事。

土牛沟的历史可追溯自康熙末年。由于汉人持续移民台湾,逐渐侵入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冲突频繁。 官府为避免争端,于是划分地界,竖石立碑,禁止汉人越界拓垦。然而仍然无法扼阻此一趋势。 乾隆年间,官府实施大规模的划界,“以山溪为界;其无山溪处,亦一律挑沟堆土,以分界限”, 希望以一条明显的地界,分隔“番地”与汉地,彼此互不干扰,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所谓“土牛沟”,是指这条挖出来的沟渠地界。由于挖出来的沟泥堆成土堆,外形如卧牛,被称为“土牛” ,所以沟渠被称为“土牛沟”。土牛沟曾是台湾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地界。而土牛国小的土牛碑是目前台湾保存最良好的土牛沟古碑。

图:土牛碑

这块土牛碑座落于土牛国小校门口警卫室后方的凉亭内,造访时,向警卫打声招呼,即可进入校园参观。 凉亭旁有展示土牛碑的相关资料。土牛碑,又称“土牛民番地界碑”,花岗岩打造的石材, 历经两百五十年,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碑文如下:

奉宪勘定地界
勘定朴子篱处,南北计长贰佰捌拾伍丈伍尺,共堆土牛壹拾玖个。每土牛长贰丈,底阔壹丈,高捌尺,顶阔陆尺。 每沟长壹拾伍丈,阔壹丈贰尺,深陆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垦。
乾隆贰拾陆年 正月 日 彰化县知县张 立。

碑文记载了土牛沟的规格及形式,让我们今日得以清楚想像其规模及轮廓。 这条土牛沟长约一公里(285.5丈),沟宽约4公尺,深约2公尺。每隔50公尺,堆起一座长约6公尺、宽3公尺、 高2.5公尺、顶宽约2公尺的土牛堆注1

碑文提及的“朴仔篱”这个地名,是因清代当地有拍宰海平埔族人朴仔篱社。今日的石冈地名“朴仔口”, 即是由朴仔篱衍变而来的。而这个地区因竖立了十九个土牛堆,地名就被称为“土牛”了。 当时这条土牛沟通过土牛国小附近,石碑原立于土牛国小校门口以西约九十公尺处,后因道路拓宽而移至校园内保存。

立碑当年,土牛国小以东的东势地区及以南的新社地区,都禁止汉人进入拓垦,仍为原住民的保留地。 而两百多年后的今日,读到碑文“永禁民人逾越私垦”之句,则令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停的变化,有时如风浪波澜,有时如水流涓涓,岂有可能保持现状永远不变? 嘉庆二十年(1815),官府解除了禁令,汉人从此深入东势角及新社地区。土牛碑也逐渐走进了历史。

图:土牛客家文化馆

位于土牛国小旁的土牛客家文化馆,为土牛刘氏的祖祠,“九二一大地震”时被震毁, 后经刘氏宗亲同意,重建为客家文化馆,由文建会补助经费,依原貌重建, 正殿仍做为刘家公厅,供奉祖先牌位。

刘家祖祠为三合院的格局,前有半月池,并以门楼及门墙分隔内外埕,门楼屋脊的燕尾造型, 大门悬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官府颁赐的匾额“贡元”,显示刘氏家世的尊贵。 三合院的两侧另建有横屋,仍有刘氏族人居住。园区有池塘小径,以及古碑、古井、老树、惜字亭等景物,环境相当幽雅。

土牛刘家的历史,几乎就是土牛的地方发展史。 刘氏先人约于乾隆十五年(1750)进入石冈拓垦。至刘启东(1771~1826)时, 因经营樟脑油而致富,随着官府禁垦政策解禁,刘启东招募佃农,进入东势角拓垦, 拥有广大田产,而成为当地一大家族。嘉庆末年,刘启东于土牛建立祖祠, 号为“德馨堂”,即是今日的土牛客家文化馆。

刘启东逝世后,四个儿子刘章仁、刘章职、刘章喜、刘章崧四大房承续祖业, 继续弘扬光大,并热心地方公益,德馨堂正厅内悬挂了不少道光年间官府颁赐的匾额, 都与此有关。

图:刘章职古墓

刘启东的次子刘章职,道光年间贡生,曾被任命为彰化县朴仔堡总理,其著名事迹为创立“义渡会”(东势义渡会)。

当时东势、石冈之间无桥梁,往来需靠船渡大甲溪,而土豪劣绅所设的渡船,凭恃掌控交通工具, 往往对乘客勒索银两,行旅商民颇受其害。道光十三年(1833),有十八名妇女搭船至东势庙会看戏, 遭到船夫调戏,船上妇女惊恐,结果造成船只翻覆,十八名妇女全数溺毙的意外惨剧。

当时地方因此一事件,几乎发生械斗冲突。刘章职出面调解,严惩祸首,而为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于是向地方仕绅劝募, 成立“义渡会”,购田十余甲,以每年租谷收入作为义渡经费,提供免费船渡,以供行旅往来。 彰化县官府得知此事,颁赐“仗义恤邻”匾额以表扬刘章职的义行。

刘章职的墓园距离土牛国小不远,就座落于丰势路(台三线)里程160.5公里处的道路旁。 墓园于日治时代昭和六年(1931)重修,墓前有东势义渡会捐石建造的牌坊。而刘章职创建的东势义渡会, 其组织从道光十三年沿袭至今,未曾中辍。

今日的石冈及东势之间,已建有桥梁,两地往来无碍,船渡已无需求,东势义渡会乃转型为“ 财团法人台中县私立东势义渡社会福利基金会”,依旧从事地方公益活动。 东势义渡会是台湾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慈善组织之一, 义渡会的董事也大多是当年捐款创建义渡的地方仕绅的后代,承继先人精神,持续服务地方。


旅游日期:2011.02.18 - 02.19(写于2011.02.23)

【延伸阅读】
第0418篇 -2006.10.19 寻找土牛沟

【相关标签】

注1: 土牛碑原文原文无标点符号。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约等于33公分。



[旅行照片]

东海大学女生宿舍餐厅,山樱花正盛开。
2月18日载着大女儿及宿舍家当返回东海大学女生宿舍。
为摊平客货运的运输成本,于是顺便安排两天一夜的台中游。
第一站来到台中石冈。
图为土牛客家文化馆前的巷道,尽头处为丰势路(台三线)。
土牛客家文化馆大门。对面土地公庙旁路旁可停车。
客家文化馆免费入园。老婆和小东不是在买票,是买鱼饲料。
先与古厝合影留念。
大人参观古厝,小朋友来喂鱼。
古厝前的半月池。
地震全毁的刘氏祖祠,依原貌重新建造。
刘氏宗亲无偿提供土地给政府使用55年,做为客家文化馆。
左侧的第二横屋(护龙),为刘氏宗亲出资建造,现仍有人居住。
德馨堂大门(门楼)。
门楼匾额。嘉庆二十一年(1815)古匾。古厝约创建于此时。
正厅及内埕。刘氏祖祠上次改建是在昭和二年(1917),
除了保有客家传统建筑的白色屋墙,也采用当时流行的洗石子石材。
左右横屋(护龙),各筑有矮墙与正厅前的内埕有所区隔。
内埕角落保存一块咸丰甲寅年(1854)的先人古墓碑。
正厅供奉刘家祖先牌位。
后院的古井。
后院的巨大面包树。
半月池畔的敬字亭。
土牛客家文化馆全景。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在较大的地图上查看土牛客家文化馆。土牛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