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779)

[台北八里].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挖子尾是台北縣八里鄉最靠近淡水河出海口的一個漁村聚落。

「挖」的國語發音「ㄨㄚ」是台語「靠近」的意思,挖子尾(挖仔尾), 是指「靠近尾巴」,傳神的表達了聚落位於淡水河尾端的地理位置。

淡水河在注入台灣海峽前的最後折灣,在挖子尾形成了一向內彎的沙嘴地形,海岸的泥灘地成為水筆仔理想的生長環境, 而這河海交界處豐富的蜉蝣浮游生物,也成為潮間帶各種螺、蟹、魚、鳥等動物良好的食物來源, 而在此形成河口紅樹林的生態環境。

民國83年(1994),政府將這片海岸紅樹林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的入口就在挖子尾聚落的村口旁。入口前的馬路是「博物館路」。 博物館路的西端是著名的十三行博物館,而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的入口位於馬路的東端。 所以來到八里只要找到十三行博物館,再沿著博物館路東行至盡頭,就可看見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了。 若是從八里左岸的渡船頭沿著海岸的自行車道一路騎向十三行,也可途經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圖: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完善的木棧道。

今天天氣不太好,天空烏雲籠罩,還不時飄著毛毛雨。

不過這種天氣倒是很適合走訪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若是艷陽高照天,過於悶熱,走在海邊步道,身體活像烤螃蟹,反而不舒適。

我帶的這一旅遊團,最長的八十一歲(母親),最小的三歲(楊妹妹),是固定的班底。 身為領隊,帶領老幼婦孺團,不但要考慮地利,還得考慮天時,才能使老少都盡歡。

天氣適宜時,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可說是一處老少咸宜的景點,完善的木棧道沿著海岸溼地的外圍, 走在其間可以就近觀賞保留區內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水筆仔能適應海口高鹽份的土壤,因此成為優勢樹種,在挖子尾海岸盎然生長,形成整片的水筆仔純林。 而水筆仔以胎生繁衍下一代,先在樹葉產生胚根,形狀如毛筆,然後落地插入泥中,長出新的水筆仔樹。 在泥灘地上,處處可見新胚根生長出來的水筆仔新苗。

樹下的泥灘地也非常的熱鬧,招潮蟹在泥坑忙進忙出,彈塗魚在泥灘笨慢跳爬行。最有趣的就是體形奇特的招潮蟹了。 小小的螃蟹身軀,卻擁有一隻不成比例的獨臂巨螯,有的是左撇子巨螯,有的是右撇子巨螯。這裡的招潮蟹有不少品種, 步道沿途設有導覽牌提供詳盡的圖文解說供遊客參考。

小碼頭觀賞泥灘招潮蟹及彈塗魚。母親手持望遠鏡眺望遠處泥灘地的鳥群。

圖:觀海長堤

挖子尾的沙灘地則像一座大型的夢幻舞台,由無數默契良好的小白蟹擔綱演出,遠遠只看見沙灘上白色點點, 宛如白色細石粒,又像被撕碎的小紙片在沙地滾動。

走至近處,才發現這些是一隻隻白色的小螃蟹,從沙灘沙坑中鑽出,在沙灘爬行玩耍。當有人靠近時, 小螃蟹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躲入沙坑,沙灘地面宛如變臉秀,無數白痘點點突然在一秒內消失,不久後又一一冒出。如此反覆的變臉,沙灘忽白忽灰,讓遊客看得樂不可支,驚嘆不已。

從入口處走至淡水河出海口的觀海長堤,這段路其實並不長,若只單純走路,大約十幾分鐘就可走完。 我們沿途流連觀賞,興致勃勃,走走停停,約花了一個鐘頭才走到觀海長堤。大人小孩一路看得驚喜連連。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是一處螃蟹天堂,這樣的溼地環境,當然吸引不少鳥類棲息於此。 雖然候鳥季節已過,但遠處的泥灘淺水區仍可看見不少本地野鳥在溼地覓食。 帶著望遠鏡來,可以添增了不少賞鳥的樂趣。

淡水河出海口有觀海長堤,可眺覽海口沙灘景致。我們停留在附近的觀景平台休息聊天。回程,大人小孩走在後頭, 我先脫隊,由步道途中的岔路轉往挖子尾聚落。村內仍可看見傳統的紅磚古厝,其中最有名就是張氏古厝了。 這棟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三合院古厝,已有一百三十幾年的歷史,是當地保存最完整的古厝, 當年建造所用的紅磚及木料建材都是由唐山運送來台。三合院的門樓及壁磚屋瓦,歷經歲月風霜,古樸有致, 為這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添增了一分人文風貌,很值得順道一遊。

挖子尾聚落張氏古厝。 挖子尾聚落紅磚樓厝。

圖:十三行文化公園

挖子尾聚落還有一間大營公廟。

據學者考證,其起源可能是光緒二十年(1894)台北流行疫病時, 駐守八里坌的湘軍病歿的士兵埋葬於此,地方民眾設廟以祀亡魂。

這間廟座落於村內挖子尾路的尾段,距離較遠,身為領隊,不宜擅離職守太久,只好放棄,繞往村口。 走出來時,正好與家人會合。

會合之後,再繼續遊覽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旁的十三行文化公園。公園內有廣大的草坪、一座小山丘及生態池, 有步道及自行車道環繞其間。小山丘全是草坡,而園內以草原為主,樹苗多為新種,此地原為八里汙水廠的二期保留地, 如今已改變規劃,化為美麗的公園綠地。

步道通往小山丘上的觀景台,來到最高處,視野甚佳,整個園區一覽無遺。這時望見了挖子尾聚落的大營公廟, 就在公園遠處的圍牆外。趁著家人在觀景台眺覽風景,我快步走向大營公廟。可惜,文化公園與大營公廟有高牆及柵門相隔, 無法翻越,所以只能隔牆拍照廟的外觀,無緣一睹廟內柱聯或文物,不知是否有清營遺跡可尋。

下午兩點半,來到挖子尾;黃昏時候,結束今日的挖子尾行程。接著前往八里左岸聚餐。 餐畢,暮色中,順遊八里左岸公園,然後才踏上歸途。

十三行文化公園。 大營公廟。

旅遊日期:2010.06.06 (寫於2010.06.22)


【延伸閱讀】
.第1607篇 - 2020.10.01 旅行影片:愛在八里左岸

【附記】
出遊團員:母親、大姊(帶孫女楊妹妹)、小妹(帶女兒璇璇)、老婆(帶小東)、Tony,合計八人。


[旅行照片]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木棧道。
紅樹林泥灘地及小漁船。
水筆仔幼苗及白色點點的小螃蟹。
小港口碼頭觀賞泥灘的螃蟹及彈塗魚。
觀景台。望遠鏡賞鳥。
人車分道。
淡水河出海口附近的觀景平台。
觀海長堤附近淡水河出海口的沙灘釣客。
張氏古厝。
張氏古厝門樓。
張氏古厝右護龍。
十三行文化公園。
八里左岸碼頭。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交通資訊:
走中山高,下五股交流道,接64快速公路(附近高架道路頗為複雜,須注意指標方向),下八里交流道,右接中華路(台15線),至中華路二段左轉文昌街, 直行,再右轉博物館路,行至路底,即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