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leftbar_db.php'); ?> |
图:三貂角灯塔 三貂角,位于东北角,台湾本岛的极东点,就座落在雪山山脉伸向太平洋的三貂角岬尖处。 “三貂”地名,相传源自于西班牙语“San Diego”(圣地牙哥)的衍音。 西元1626年,西班牙的船舰由菲律宾群岛扬帆北上,绕经台湾的东北角,西班牙人望见三貂角, 将此地命名为“San Diego”。随后西班牙人在基隆的社寮岛(和平岛)登陆,展开在北台湾16年的统治。 当时西班牙人也企图将势力伸入兰阳平原,相传位于三貂角南侧的头城镇石城里的“石城”地名, 可能与西班牙人在该地设立防御堡垒有关。由于年代久远,石城遗迹已消失,事实是否如此,已难考证。 三貂角的三貂角灯塔,则与西班牙人无关,而是日本人所兴建的。昭和4年(1929)及 6年(1931),三貂角海域分别发生了抚顺丸及华南丸船难事件,因此台湾总督府在此地 筹建灯塔。昭和10年(1935),灯塔完工,即是今日的三貂角灯塔,已拥有七十几年的历史。 白色圆柱型的三貂角灯塔曾历经战火洗礼。二次大战期间,灯塔遭盟军炸射而损坏, 战后修复,恢复光明。现在的灯塔仍然留有当年机枪扫射的残迹。
图:三貂角灯塔步道 三貂角灯塔的位置很明显,从福隆沿着滨海公路往宜兰方向前行,来到马岗渔港附近,就可看见公路旁的 三貂角灯塔的指标。循指标右转叉路上山,几分钟之后,就抵达了这座位于山丘上的灯塔。 抵达这里,才得知三貂角灯塔是北台湾唯一开放参观的灯塔。灯塔内设有展示室,展出灯塔相关的设 备及资料。可惜来晚了,错过参观的时间(注1), 所以只能在外面欣赏灯塔外观而已。 灯塔旁还有一座高耸的大圆球,是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所属雷达台的导航雷达,至于三貂角灯塔则不隶属交通部, 而是归财政部关税总局管辖,这种行政编制是全世界仅有的特例,历史背景可追 溯至清朝时代。 灯塔旁设有观景亭台及步道,以三貂角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的海景当然很有看头。偏北侧的观景台设 有一座木造凉亭,可眺望马岗渔港方向的碧海蓝天,景观台旁建有一条步道可通往山下的渔港。南侧 另一处观景台,则建有一圆顶造型的白色石亭,放眼望去,宜兰龟山岛隐约浮现于沧茫汪洋之上。
图:三貂角灯塔前,母与子 拥有山海美景的三貂角灯塔,适合恋人来此山盟海誓。今天就遇到一对新人来此取景拍摄婚纱。 白色灯塔,搭配新娘的美丽白纱。碧海蓝天,与新人俪影相辉映。 灯塔及其附属的建筑,都是白色系。灯塔旁的圆形凉亭及广场栏杆也都漆成白色,颇有南部欧洲 地中海的风味,加上西班牙式的地名,在这里拍摄婚纱,颇有异国情调的氛围。 新人拍婚纱,总是幸福的画面,正如眼前这片美丽的海洋。而谁都知道,海洋 虽美,却诡谲多变,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暗潮汹涌,又时有不测风云发生。 婚姻生活好比是航行于大海的一艘船,航行有时顺,有时不顺,有时风,有时雨, 有时浪,有时涌,而我想男人应该自我期许,让自己成为一座发光的灯塔, 让汪洋中航行的这艘船船上的成员,看得到光明的方向与希望。 这是我在三貂角灯塔随遇的感想。除此之外,我本以为来到三貂角,眺望三貂海域, 遥想当年西班牙人的船舰通过这片海域的情景,或许会有一番历史感怀。结果却没有。 大概是因为西班牙人统治北台湾的时间过于短暂,只有16年的时间, 缺乏历史的纵深,而蕴积不足,无法在这块土地留下文化上的影响。 如果有一天,我去到了台南的安平古堡,至少能脱口哼唱一曲《安平追想曲》, 荷兰人的红毛身影,应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在脑海,而在三貂角,我脑中一片空白, 找不到西班牙情怀。既然如此,那就省点笔墨,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旅记日期:2009.09.11(写于2009.09.25)【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include('../adsense1.php'); ?>
注1:三貂角灯塔开放时间如下: [旅行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