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leftbar_db.php'); ?> |
图:粗坑口步道 沿着产业道路续行,经过粗坑口聚落狭窄的巷道,续沿着河岸而行,抵达产业道路终点前 的水泥桥,终于看见了粗坑口步道的登山口。从瑞八公路至登山口约1.5公里。 步道口的左侧,有一座古老的石砌小土地公庙“福安宫”。砂岩砌造的小庙,门联刻字因长年风蚀雨袭, 磨损严重,难以完全辨识,显示古庙年代久远。庙额无刻载年代,但以古朴的程度,想当然至少应有百年以上。 粗坑口步道也是一条古道,是昔日粗坑口聚落与暖暖东势坑之间往来的山区道路,1904年出版的 《台湾堡图》就有标示出这条山区小径。 粗坑口步道采用自然生态工法整修,使古道大致保有古味。步入古道,即见古朴、苔痕累累的石阶路, 步道沿着溪涧岸边上行,清淙溪声悦耳。步道部份路段铺设枕木土阶,其余路段则维持旧有的石阶。 近日多雨,旧石阶又多青苔,不免有些湿滑,不过步道有古味,走来才有意思。由于石阶路宽, 容易落脚,也不难避开青苔石阶,途中又铺设枕木,整体而言,还算是一条走来舒适的步道。 沿途林荫幽雅,竹林、古阶,道地的古道特色。步道指标清楚,走来不虞迷路,沿途竖有两块解说牌, 一介绍台湾熊蝉,一介绍路旁的一棵百年无患子。不过已有不少山友指出,这棵老树,应是竹柏, 而非无患子。镇公所应更正导览资料,以免误导游客。
图:越岭鞍部石厝遗迹
粗坑口步道全长仅707公尺,路标注明路程50分钟,但实际走来,约一半时间即可走完。 步道终点,接上东路 ,一条山区产业道路,可出106县道。原以为这条步道指标清楚,所以事前并未特别搜寻煤窑遗址的资料, 没想到走到步道终点,却没有遇见煤窑遗址,登山口的导览图也未标示煤窑遗址的位置。
抵达上东路,往右走300公尺,有一观景台,可眺览附近风景,不过今日天空灰濛,展望不佳,仅走一小段 便意态阑珊。改取左行,沿着上东路往下坡路走,约五分钟,抵达“丰顶高干21”电线杆处,旁有柚子园, 有小径可爬向越岭鞍部,这条山径也是昔日粗坑口越岭东势坑古道旧路。山友萧郎兄的登山记录提及鞍部 有一石厝遗迹,屋墙设有枪铳孔。由于路程不远,于是顺道前往一探。 由柚子园上爬,大约五、六分钟,即抵达鞍部。有四条山路在此交会。右往龙门山,左往五分山, 直行则越岭至东势坑。石厝就座落于四路交会的鞍部,地基不大,约四、五坪而已,仅剩残垣断壁, 残垣有几处枪铳孔,遗迹明显可见。 这一石厝,位于越岭鞍部,生活机能不便,取水不易,不似一般民居,而像是做为防御或警戒的隘寮。 驻足欣赏石垣残壁,却不知其背后历史如何。
图:粗坑口煤窑遗址
越岭鞍部,浅探即止,循原路返回上东路的柚子园入口。这里的民宅亦有小路可通往福安宫。 不过民宅入口有铁链横阻,又不知小路路况如何,于是仍循原路,走粗坑口步道下山。 返抵福安宫。开车前往粗坑口聚落,向当地居民询问煤窑遗址,一问才知,原来煤窑遗址就位于福安宫后方 的树林里。我刚才路过其地,竟浑然不觉。 于是又折回福安宫,进入粗坑口步道,约三、四十公尺,即看见左侧有条小径,转入小径, 前行约两分钟,即看见了煤窑遗址。一座座古朴石砌的窑坑,排成一列,石砌的外墙如古道石块, 都已苔藓斑斑,染成一片青绿。数一数,共六个窑坑。此时又发现上方坡地还有另一排 规模更大的煤窑,十二个窑坑排成一列。 根据资料,现存的煤窑共十九座,约是五十年前的烧煤窑场所遗留下来的,因座落于山林里,未经破坏,所以保存 相当完整。窑洞现已成为一些小动物的温暖巢窝。我俯身查看一洞时,忽见一只树蛙纵身跃入窑洞深处。 这么一处煤窑遗址,就座落于粗坑口步道旁的林中,怎么没有竖立任何指标呢?原来,镇公所在修建粗坑口 步道时,这处煤窑遗址尚未曝光,所以步道导览图及路标就独漏了这一重要的遗址景观。 由于四脚亭一带出产碳含量高的无烟煤,因此粗坑口设置了这一煤窑场。采矿结束后,煤窑遗址成了见证 当地产业历史的遗迹。煤窑遗址因岁月渐久,又经风雨山林洗濯,古味十足,规模又不小, 确实极有特色,值得加以保存,做为纪念。镇公所若能好好规划,使其成为历史建筑或景观, 则必能吸引更多好古寻幽的游客前来。
旅记日期:2009.08.12(写于2009.08.14)【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路程时间记录】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include('../footbar.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