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95)

太魯閣紀行(四):布洛灣.寧安橋.長春祠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布洛灣

布洛灣,是太魯閣、天祥之間峽谷區內最大的一處平坦地,在立霧溪的布洛灣有兩塊上下如階梯般的河階台地,分別被稱為「上台地」及「下台地」。

布洛灣(Brugan),太魯閣族語是「回音」的意思。這裡曾是太魯閣族部落的居地,如今太魯閣國家公園在此成立管理站,規劃為遊憩區。

在布洛灣遊憩區內,上台地設有委外經營的小木屋渡假村,下台地則設有管理站, 提供旅遊諮詢服務,並設立太魯閣族文物及工藝展示館。布洛灣台地北望三角錐山,南倚塔山餘脈, 景色秀麗,園區內也規劃數條步道供遊客遊憩。

這兩天的太魯閣之行,已走過數條步道,來到布洛灣,只純是參觀及休憩而已。 這個季節,剛好還來得及欣賞布洛灣台灣百合花季的尾聲,上下台地間的山坡草地,泛綠叢中點綴著朵朵台灣百合。 我從車上拿了一顆球,陪小東一起在布洛灣的大草坪上踢足球玩耍。

布洛灣,小東踢足球。 布洛灣,台灣百合花開。

圖:布洛灣展示館

布洛灣的文物展示館內,展出了一些這裡挖掘出來的史前石器,吸引了我的注意。

布洛灣的史前文化,大約存在於兩千年前,是太魯閣地區最早的住民,但後來這個族群在歷史上消失,並沒有流傳下來。

現在的太魯閣族,則是兩、三百年前由濁水溪上游遷入立霧溪流域。太魯閣族的部落社會是由一個或數個「Gaya」(共祭團體)所組成, 宗教信仰為崇拜祖靈,且有紋面的習俗。 過去日本人類學者根據其語言、風俗、文化特徵,而將太魯閣族歸類於泰雅族賽德克亞群的其中一群。因此太魯閣族被視為泰雅族人。

雖然系出同源,不過隨著時間演變,太魯閣族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與民族認同,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屬於泰雅族。 台灣邁向民主化之後,太魯閣族積極爭取正名運動,終於在民國93年(2004)獲得政府官方承認,成為第12個台灣原住民族。

太魯閣族正名成功,當年卻掀起不小的波瀾。當時賽德克族也在爭取正名,未獲得官方的認同,而屬於賽德克族一群的太魯閣族, 卻反而先得到官方的承認,造成賽德克族強烈的不滿。 幾經爭取,民國97年(2008),政府終於承認賽德克族為第14個台灣原住民族。

太魯閣族人自稱是「Seejiq Truku」,日本人稱其為「Taroko」,並以「Taroko」做為太魯閣族居住地 的地名。戰後,國民政府沿用日本人的稱呼,將「Taroko」音譯為「太魯閣」。

太魯閣族雖然是近年來才被官方承認台灣原住民族,但由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名氣響亮, 太魯閣族也很快的被外界所認識。

圖:寧安橋(左為新橋,右為舊橋)

離開布洛彎,續往太魯閣口的方向前行。

路經「寧安橋」時,在路旁暫時停車, 參觀寧安橋,新、舊兩座橋樑,並立於立霧溪。

紅色橋身的舊橋是中橫公路開闢之初所建,鋼構式的吊橋, 橋長82公尺,是當時台灣最長的單孔橋。

後來由於中橫公路車流量日漸增多,橋寬狹窄,無法雙向行車的舊橋漸不敷使用, 民國78年(1989),政府在舊橋旁另建一座懸壁臂式的水泥橋,以取代舊橋。

舊寧安橋前約50公尺,有一座名為「天王橋」的小水泥橋,橋下岩窟洞內有一座「不動明王廟」, 是日據時代遺留至今的小廟。後來由於公路路基墊高,路面超過廟頂,不動明王廟 的位置就顯得隱晦而落寞了。從中橫公路上並不容易注意到這座小廟。

關於不動明王廟的歷史,相傳日據時代末期,日本人在立霧溪開採金礦,修築採礦道路, 由於施工不順利,因此特別從日本奉送銅鑄的不動明王神像來此供奉,以祈求築路工程順遂。 台灣光復後,神像遺失,民國40年(1951)台電公司重塑一座不動明王神像,並整修成今日的外觀。

立霧溪蘊藏金礦,歷史由來已久。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航海經過台灣東海岸時,就曾在溪流發現砂金, 而以葡萄牙產金的「利澳特愛魯」(Rio Dnero)河流,命名這條河流,意指「產金之河」或「金河」。或說這條產金之河,就是指立霧溪。

昭和14年(1939),日本人在立霧溪的綠水附近發現蘊藏豐富的金礦,由於戰爭時期對於能源與礦產的需求大增, 於是日本人為開發太魯閣峽谷的水力及金礦,而積極修築道路。 先完成了太魯閣口至「溪畔壩」的自動車(汽車)道路;接著開闢由溪畔至塔比多(天祥)的汽車道路, 以便開採立霧溪流域的金礦。後來因太平洋戰爭的影響,築路工程延宕,自動車僅駛至合流附近。 這些既有的道路,也成為日後修築中橫公路的基礎。

圖:長春祠

由寧安橋續行,約行一公里,來到了「長春祠」。

長春祠是中橫公路東口著名的景點, 祠內供奉因修築中橫公路而殉職的212位工程人員。

祠堂緊依山壁,有山泉自壁隙湧出,由廟旁亭下流過,形成一道流瀑,注入下方的立霧溪,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

長春祠背倚高聳的峭壁,由於地層不穩定,曾兩次因颱風豪雨造成土石崩坍而毀損。近年來重修完畢後才又重新開放。

長春祠步道長約2公里,從中橫公路的長春橋橋頭與「仙霞隧道」交會處的旁側進入,約300公尺即可抵達長春祠。 後續還有水泥砌成的天梯可爬向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禪光寺,然後下中橫公路,可從仙霞隧道的另一頭走回來, 路程約1小時。我們僅走至長春祠而已。這300公尺的步道頗有特色, 從山壁鑿出的步道,可臨溪欣賞立霧溪的溪流及峽谷景色,也可讓人體會當年築路的艱辛。

抵達長春祠,進入祠內,向212位修築中橫公路殉職的工程人員致敬。當年負責築路的英雄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退伍榮民, 一生經歷沙場,轉戰來台,最後參與中橫公路的修築,為完成公路的開闢而殉職。長春祠擁有半個世紀的歷史,然而毀於風災土石,這已是第三次重建了。

祠堂旁有小拱橋跨越流瀑,橋上建有涼亭,過橋後有小廣場,後方有石階向上,然後石階如旋轉梯穿過岩壁縫隙,通往上方的觀音洞。

長春祠是我們太魯閣之行的最後一站。本來還在考慮,是否要在太魯閣口住一晚,明天去走砂卡噹步道。不過老婆已開始掛念家中的女兒, 我也覺得已連走兩天的步道,遊興已足。而前幾天太魯閣下雨, 立霧溪水流混濁,砂卡噹溪著名的神祕谷,翡翠碧綠般的水潭恐怕未必可見,可留待下次再訪。

於是趁著天色尚青,踏上歸途。蘇花公路一路順暢,約3個小時,返抵台北。

長春祠步道。 長春祠。

旅記日期:2009.04.23 (寫於2009.05.07)

【相關旅記】
【相關旅記】
.第0692篇 -太魯閣紀行(一):遊客中心.溪畔壩.燕子口.流芳橋.九曲洞.慈母橋
.第0693篇 -太魯閣紀行(二):文天祥公園.祥德寺步道.白楊步道
.第0694篇 -太魯閣紀行(三): 綠水步道(合歡越嶺古道綠水段)
.第0695篇 -太魯閣紀行(四): 布洛灣.寧安橋.長春祠


[旅行照片]

布洛灣遊憩區管理站。
台灣百合。
布洛灣遊憩區正對著三角錐山。
布洛灣遊憩區,背倚塔山山脈。
天王橋旁的不動明王廟。
不動明王廟,位於石窟內。
長春祠。中橫公路旁有景觀咖啡雅座。
長春祠。
長春祠步道,沿著立霧溪岸山壁鑿出小徑。 
長春橋。過橋後,在仙霞隧道前右轉,前往長春祠。 
長春祠步道段。
回望長春橋及峽谷地形。 
長春祠。
長春祠流瀑(長春瀑布)。
長春橋上眺望太魯閣口。向太魯閣說再見!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太魯閣國家公園(太魯閣-天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