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leftbar_db.php'); ?> |
图:吊灵碑 进入林间小路,前行约两、三分钟,抵达一处历史遗迹。右侧路旁几公尺外的一棵树后,有一块日据时代悼念殉职 日警的“吊灵碑”。 这块石碑原本于隐没于树林丛草间,现已经过整理,并于路旁设立导览解说牌。昭和10年(1935),合欢越岭道 完工时,在这里竖立了这座吊灵碑。 这座吊灵碑,高3.6公尺,宽1.5公尺,碑面刻有四位花莲港厅殉职的 日警名字及殉职时间(注1) 。其中 在大正11年(1922)殉职的两位巡查,是在修建合流至荖西之间桥梁时遇地震落石,坠落溪谷死亡。 就历史传承而言,他们两人应可视为是修建中横公路的殉职人员。另两位更早期殉职的警员,则事迹未明。 早期的合欢越岭道曾有不少类似的殉职纪念碑,或因道路艰险的事故,或因太鲁阁族的反抗,由此可见太鲁阁 的岁月并不平静。而随岁月变迁,这些纪念碑或已毁坏,或已隐没于蔓草中,吊灵碑是其中保存完整的 一座石碑,见证了合欢越岭古道的历史。
图:绿水步道断崖路段 由吊灵碑续行,不久之后,景观丕变,原本绿意怡然的森林小径,一变而为险恶的地形,前面出现了 断崖路段。山径紧贴峭壁而行,左侧俯临深不见底的悬崖。所幸崖边设有护栏,否则恐怕会让人望而 生畏了。这个路段可比是“锥麓古道”的缩小版。 当年古道在峭壁凿壁开道,而走在断崖古道上,仰不见崖顶,俯不见溪谷,可以想像当年日警 走在这条道路,深入太鲁阁时忐忑不安的心情。吊灵碑及这段断崖古道,是我这次太鲁阁之行, 最能触动历史情怀的一段步道。 山路脱离断崖,原以为路况变为单纯,前行不久,却遇到一座山洞,有一位游客受阻于此,准备折返。 他没带手电筒,看见隧道洞内一片漆黑,不知路况,不敢冒然通行。我也没料想会到这个情况,手电筒没带 在身上。我于是提议两人同行壮胆,一起通过这座山洞隧道。 我们手扶着岩壁,在黑暗中慢慢移步前行,并用相机的闪光灯打光。前行十几步,过隧道弯道, 蓦然望见洞口的光亮。原来这只是长十几公尺的小隧道而已。看到洞口的光亮,就不难前进了。 过了山洞,又行经过一小吊桥,不久就抵达绿水游憩区。绿水步道则可续通往文山温泉,约5.4公里, 但目前封闭中。1.6公里的绿水步道,才走了半个小时而已,心情有点匆忙。对历史的情怀,对家人的悬念, 交织于胸,后者更让人惦念,所以一路步伐不敢放慢。还没走完绿水步道时,就已接到老婆电话, 她和孩子已走完九曲洞步道,正在九曲洞东口等我。
图:中横公路与合欢越岭古道(绿水步道) 由绿水返回合流露营区,走中横公路较快,两地公路相距约3、4百公尺而已,大约5分钟的路程。 途中经过一座公路隧道,隧道上方的峭壁就是绿水步道的断崖路段。路经这里,可以看见两 个不同时代的道路-合欢越岭道路与中部横贯公路,同时出现于眼前。 回到合流露营地,本来还想一探附近公路旁的“岳王亭”及其旁吊桥。吊桥越过立雾溪之后,可通 往“研海林道”。时间已来不及,无缘一探,于是直接开车去九曲洞东口接老婆及孩子。 老婆对于九曲洞的风景赞不绝口,认为更胜过燕子口。对于我的行程安排,自然满意。只是她独自带着 小东走九曲洞步道,沿途的落石警示牌让她担心,所以尽量带着小东沿着九曲洞的内侧岩壁 行走,不敢太过靠近外侧。九曲洞美景固然令人惊叹,但实际走过,也感受到确实有潜在的危险。 就在我们的太鲁阁之行的几天之后,九曲洞的东口就发生峭壁落石,造成中国大陆游客一死一伤的不幸意外事件。 因此,游览燕子口或九曲洞,最好自备安全帽,才能游得较为安心。(~待续)
旅记日期:2009.04.23 (写于2009.05.05)【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相关旅记】 include('../adsense1.php'); ?>
注1:“吊灵碑”内容:
[旅行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