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leftbar_db.php'); ?> |
图:圆通寺
今天不是用远足,而是用车轮代步,开车直抵圆通寺的停车场。 圆通寺的外观上就像一座古代的 山寨城堡,石砌的围墙,围墙上方还有凹凸的雉堞,宛如守城用的城墙堡垒。 圆通寺的入口,石砌的拱型山门,宛如城门,上方建有一座歇山重檐的殿楼(前殿),则恰似一座城楼。这样的 建筑格局在台湾的寺庙中,别树一格,极具特色。 拱门入口左右侧,各置一座巨狮及巨象石雕,以镇守寺门,气氛肃穆庄严。进入拱门,石门之内,有一尊 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是我童年游圆通寺,至今仍留存的记忆。石像依旧在,笑颜迎香客,而岁月流转,我的人生已来到 至中年阶段。石门内,左右两侧都有石梯爬往上方的殿前广场,抵达上方,即见圆通寺大殿。 圆通寺大殿是仿唐式的建筑风格,充满日本佛寺的风味,而外观却融入当时流行的西方建筑元素。例如, 大殿廊柱,采用西洋柱式,柱头的装饰,也仿古希腊或罗马的柱头样式。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 与菩贤菩萨三尊金佛,神龛则是西式的,有繁复华丽的巴洛克装饰。 从石材来看,圆通寺应曾经整修过,并非全是旧貌,但整修得宜,仍给人古寺的感觉。尤其大殿两侧及后方, 以地取材的砂岩砌造石头楼舍,覆以日式的灰瓦,石造的楼屋环抱大殿,更使圆通寺洋溢着石头城的古堡风情。
图:圆通寺-仿唐式的歇山重檐式建筑,殿柱为西式。
圆通寺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创立人为妙清尼师,经多年的奔走及募化,自昭和元年(1925) 起造圆通寺大殿,前后历经数十年及历代住持的持续努力,而有今日的规模。 圆通寺跨越了两个时代,因此大殿周遭环境不难发现一些日本时代的遗迹。 例如大殿左右侧的石阶旁,各有一座石灯笼,是昭和年代的旧物。 石灯笼的灯座原刻有“昭和九年六月建之”(1934),不过“昭和”两字已被 涂销,是昔日政府的政令,为抹去殖民地的历史记忆所造成的结果。 台湾土地的日本遗迹,因此或隐或弃,逐渐变得稀有,数十年之后,物以稀为贵, 寻找台湾土地上的日治遗迹,现在也成为一种主题旅行的方式。 大殿前面的祭拜台上,有一座以象头为装饰的石香炉,仔细端详,也是日本时代的旧物。 香炉上刻有“民国三十二年”,而“民国”刻字底下,留有“昭和”残迹,“三十二”则是从 “十八”的旧字涂改而来。历史的沧桑变化就写在香炉上。 圆通寺的左侧,有一座六层楼高的纳骨塔,中国式的红砖塔楼,搭配西式的拱窗,造型优美典雅, 日后或许有机会可成为历史古迹。其旁为“极乐院”,取“西方极乐世界”之意,可能亦与纳骨塔有关。 再往内走,就来到著名的石壁区及环山步道了。
图:圆通寺左侧的石壁佛字
圆通寺所在处,旧名为“石壁湖”,是四百万年前造山运动推挤沉积厚层砂岩而形成的 山丘,地层属于“木山层”。由于地壳的挤压,在此地形成如畚箕的ㄇ字形地貌,岩壁 陡峭,中间凹陷,因此而得名。 这种巨岩峭壁的景观,台北市的南港山及 四兽山(虎山、豹山、 狮山、象山)也看得到, 都是同一时期造山运动所造成的地貌,也都以厚层砂岩为主。 圆通寺的佛舍或凉亭倚靠岩壁而建,岩壁亦有类似敦煌石窟的石佛等雕刻,其中一面峭壁 刻着巨大的“佛”字,颇为壮观,落款年代则刻着“OO十三年一月元旦”。被涂抹掉的两个字, 无疑应就是“昭和”了。那是1938年的刻字,刻字又大又深,所以历经七十年,字迹依然清晰。 岩壁区有两条小径,其中之一穿过狭窄的石洞,称为“一线天”。岩洞窄处,仅容身过,洞又深邃,老婆和小 东都不敢通行,于是带着他们从另一条小径沿着崖壁旁的石阶路爬上圆通寺的后山。环山步道绕行圆通寺, 左去右回,约半个小时即可走完。 沿途设有自然解说牌,介绍圆通寺周遭的植物及地质特色。步道也可与邻近山区的步道相通,可通往土城的大尖山, 或邻近的中和烘炉地。今天的天气不好,细雨纷飞,我们仅绕一小圈圆通寺的环山步道而已。 经过了四十年,我又来到了圆通寺。回首往事,不免有岁月的感怀。从童年走至中年,也算是一趟不算短的 远足了。其间,经历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变化。未来四十年,我则想远足去看这三万六千里山河(注1)。
旅记日期:2009.04.06 (写于2009.04.11)【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