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leftbar_db.php'); ?> |
图:崎头步道 顶泰山岩的右侧有一条“崎头步道”,可通往山上的“大崎头”,这条山路是昔日大崎头居民往来泰 山岩及市区的古道。古道途中有两座土地公庙,从泰山岩往上走,先后会遇到“下土地公庙”(崎头福德宫) 和“上土地公庙”(大崎头福德宫)。 崎头步道全程为石阶路,卵石铺成的石阶路,宽阔好走,是昔日大崎头居民往来市区的重要 道路。近年来,石阶路已用水泥黏固,以防止石块松动,不过隐然可以感受到古道古朴石阶路的痕迹。 古道前段左临“明志技术大学”的校舍围墙而行,右侧临坡谷,上行约七、八分钟, 抵达“下土地公庙”,庙旁老树成荫,庙前有坐椅,可供休憩,树荫凉爽。过土地公庙后,步道渐离校区 范围,无冷硬的围墙梗阻,绿意更盎然,古道愈幽雅,约五、六分钟,抵达“上土地公庙”。 略休息后,续往上走,又约五、六分钟,遇右叉路,可通往“山顶公园”。若续前行,约数分钟, 即可抵达步道终点的大崎头。大崎头因为于崎岖陡峭的林口台地而得名。早期这里约二、三十户人家, 大崎头福德宫为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居民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都会相约每户派人,共同整修这条崎头 步道,以方便山上各户住家往来顶泰山岩及市区的交通往来。民国五、六十年代南亚塑胶厂在大崎头设 厂,当地住户才迁往他处。
图:义学坑步道 我没走往崎头步道的终点,而是转入右叉路,进入山林小径。泥土路的林间小径,颇幽致怡人,途中 遇几位小朋友,原来前方不远处就有卡拉OK餐厅,并有山泉水可泡茶。 经过餐厅之后,山径随即接 产业道路,取左行上坡,不久就接大马路,山顶公园的入口就在右侧不远处。 山顶公园入口旁另有一条蝴蝶花廊步道,两条路殊途同归,都可通往山顶公园。 我选主线,走石阶路,直登山顶公园。约数分钟,来到棱线高处的公园,这里有各种运动健身休憩的设施。 续前行,即遇右叉路,右往“义学坑步道”,通往山脚下的“明志书院”,直行则可 续登琼仔湖山及尖冻山(山脚顶山),路程约 一小时。我打算造访明志书院,所以取右行,进入义学坑步道。 义学坑步道是一条高架的木栈道,沿途森林蓊郁,一路上,听到五色鸟“郭、郭、郭”鸣声传响于林间, 捎来几许春意。“义学坑生态公园”位于步道中途的山腰空旷处,设有赏鸟木亭,并展出当地常见的鸟类 及蝴蝶资料。附近已可看见零星蝴蝶飞舞于丛草。 更往下走,从途中的观景台,俯瞰泰山市区,大片的铁皮工厂,形成泰山特殊的市景。一路下山, 抵达“义学坑”。附近仍可看见几间红砖老厝。出了254巷巷口,就看到右侧的“明志书院”了。义学坑的地名, 即是来自明志书院。
图:明志书院
明志书院是北台湾第一所正式的书院,却不是来自官方的设置,而是民间自发的力量。 乾隆28年(1763)原籍福建汀州 的贡生胡焯猷,鉴于新庄平原已繁荣发展,当地却无教育机构,学子须远赴彰化求学,因此捐出瓦屋一进五间,旁有厢房 十二间的屋舍,做为学舍,成立义学。胡焯猷并且捐出80水甲做为学产,以佃租收入供应书院的开销。 这项义举获得淡水厅同知的赞赏,并呈报上级,闽粤总督杨廷璋闻报,而将义学命名为“明志书院”。 明志书院于是成为当时淡水厅(包括大甲溪以北的北台湾)的第一间书院。比北台第二所 书院“学海书院”整整早了80年。 乾隆34年(1769)时,新庄垦首郭宗嘏响应义学,也捐出160余甲水田作为学产,明志书院的规模 愈为宏大,盛名远播。由于当时淡水厅衙门设于竹堑(今新竹),后来官府于是以“士途不便”为由, 于乾隆46年(1781)将明志书院南迁至竹堑,原来学产亦随之移转。原明志书院被地方人士称为“旧书院”,后来经官方正式 定名为“新庄山脚义塾”。
明志书院迁至竹堑后,旧书院的经费愈少,规模就渐渐缩小为地方义塾了。 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旧书院仅存正屋三间而已。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之后,虽暂时容忍旧私塾的存在,但随着统治稳固,大正(1912)之后, 公学校(小学)更为普及,明志书院就失去功能而房舍逐渐凋敝了。大正9年(1920),胡焯猷的后代胡全发起 募款重修,但限于经费,只建了一进三间,并题字“明志书院”于门额。然而此时书院功能已式微, 只做为祭祀的祠堂而已。
图:明志书院整修前的旧照
台湾光复后,随着时间,明志书院的建筑逐渐老旧,民国76年(1987),还曾一度因欠缴地价税而遭到法院 查封。由于欠缺维修,房舍的结构日渐脆弱。 民国92年(2003),明志书院因屋后山黄麻倒塌的重压而坍塌,严重毁损。幸经地方人士的奔走,获得 政府的重视,以古迹修复工法施工,于民国94年(2005)恢复书院旧观,并被政府指定为历史建筑。 整修之后的明志书院,恢复了大正9年(1920)重修时的一进三间格局,正厅主祀儒学宗师朱熹 及陪祀明志书院的创办人胡焯猷。厅内还保存数块古碑,左厢展出书院的历史沿革,右厢则有胡焯猷、郭宗嘏这 两位对于明志书院有贡献者的生平事迹。两人都是拓垦新庄平原而致富的垦首,而都热心兴学,慷慨捐输, 以嘉惠地方子弟。 展出资料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片,就是明志书院遭大树压覆后的残破景象,明志书院几已成废墟, 若非地方人士疾呼抢救,恐怕早已被夷为平地,而不留一丝痕迹了。古迹之保存,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有“北台首学”之称的明志书院,终于得以在原址长存于世。这是泰山人的历史骄傲,而泰山乡也多 了一处可以让旅人流连缅怀历史的景点。
旅记日期:2009.02.01 (写于2009.02.07)【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路程时间记录】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交通资讯】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