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75)

[歷史回想].1920年代「台灣文化協會」啟蒙運動的回顧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蔣渭水開設的大安醫院及文化公司(太平町)

1921年(大正10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是集合島內知識菁英,以促進 文化啟蒙與民族運動為目的的社會團體,吹起了1920年代台灣島內非武裝抗日 運動的號角。

而其中關鍵的人物是蔣渭水

1920年11月,台北大稻埕開立的「大安醫院」的蔣渭水,在醫院隔壁另成立一 家「文化公司」,從事海外雜誌及書籍的推廣,以介紹及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後的新思想。這一年的7月,東京台灣留學生創辦 了《台灣青年》雜誌。蔣渭水積極 向島內推銷這份雜誌,並鼓勵青年學生閱讀。

1921年1月30日,以東京地區台灣留學生為主體,由林獻堂領導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 第一次正式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請願書,要求設立「台灣議會」,消息傳回台灣,引發 知識份子的迴響。蔣渭水認為有必要在島內建立一個從事民族運動及思想啟蒙的機構, 於是同年7月,親自拜訪林獻堂,獲得其支持,於是蔣渭水以自己的醫院為籌備處, 結合同志,開始籌組「台灣文化協會」。

1921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 在台北市靜修女學校舉行成立大會, 與會的知識菁英及青年學生共300多人,推舉林獻堂為總理,楊吉臣為協理, 蔣渭水為專務理事,創立會員共1032人。

圖:文化協會演講團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後,以從事文化啟蒙運動為主, 希望醫治台灣人「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透過發行閱刊, 設置閱報處,舉辦各種演講會、電影欣賞會,戲劇活動,以宣揚民族問題及 介紹自由民主、世界思潮等新知,以期促進民眾的政治覺醒,同時也宣導改 善風俗,如吸食鴉片、迷信及鋪張浪費的建醮酬神、婚葬等社會陋習。

台灣文化協會舉辦的各種活動中,以「文化演講會」最具有影響力, 這項活動初期只在城市舉行,場次有限。從1923年下半年起,開始巡迴至各鄉鎮演講, 在1925-1926年達到最高潮。一年超過300場的演講,影響所及,對1920年代後期社會運動走向大眾化, 奠定了思想的基礎工作。

例如,1925年「二林蔗農組合」的成立,即是受到文化協會至彰化二林地區巡迴演講, 間接促使蔗農政治覺醒。為「二林蔗農組合」成立而努力奔走協調的李應章,即是文化協會的會員。

文化協會的巡迴演講,引起台灣總督府的注意及監視,於是總督府頒布《學術講習會取締規則》 ,派出警察在演講會場監聽,如有內容不妥,警方隨時可出面制止。違規輕微者,則命令中止 演講;情況嚴重者,則命令集會解散。以1926年的文化演講會為例,全年315場活動,遭到35次被解散的命運, 而也有157次演講被中止的記錄。

台灣文化協會演講會(1923-1926)
演講次數聽眾人數被解散次數被中止次數
19233621,086519
192413244,0501236
1925315117,880764
1926315112,96535157

文化協會的巡迴講座場次愈來愈多,對群眾的影響愈大,再加上演講會 又有宣傳「台灣議會設置請 願運動」的舉動,總督府無法容忍,出面向林獻堂施壓,並揚言以《治安警察法》 法辦文化協會。終於逼使林獻堂提出《台灣文化協會不干與政治誓約書》,保證文化協會不會 從事政治活動。

文化協會的活動,在1925、1926年達到最高潮,同時內部開始面臨路線的辯論。這時, 台灣的社會運動,已漸從初期的文化啟蒙朝向進入實際政治社會運動的階段。尤其是 1925年10月發生的「二林蔗農事件」,促成了全 島性的「台灣農民組合」的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引發文化協會內部對於路線的反省, 左派知識菁英認為文化協會不應自囿於「文化運動」,而應轉型為「政治運動」,積極介入及支援 當時台灣逐漸興起的農民運動。黨內右派則反對這種路線。

這種路線紛爭及辯論,愈演愈激烈,終於因左派引進大批社會主義青年學生入會 ,以爭奪文協領導權,而導致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

圖:新文協幹部合影(中坐者為王敏川)

1927年1月3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中召開的臨時大會,會員表決通過由社會主義派連溫卿、 王敏川等人提出的協會組織規則修正案,蔣渭水、蔡培火的提案表決落敗,由左派取得文協 的領導權。

這樣的結果,促使黨內右派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出走,在同年7月10日 另組「台灣民眾黨」。

分裂之後台灣文化協會(簡稱「新文協」),以發展工農群眾 運動為目標,更積極介入政治社會運動,支援「台灣農民組合」的抗爭,並發展勞工 運動。1927年3月,連溫卿協助成立「台北機械工會」,成為台灣工運組織的濫觴。

1927年,新文協在島內舉辦了271場演講會,參加聽眾達25萬人,民眾參與的規模,超越舊文協的 時代,然而也因為內容屢觸犯禁忌,而遭到嚴厲的壓制。這271場演講會,受到命令中止 的次數高達591次,而情節嚴重被命令解散的演講會也達42次。

總督府愈打壓,新文協的演講會,愈吸引民眾熱情參與,終於導致更大規模的衝突,而爆發了「新竹騷擾事件」。 1927年11月3日,新文協在新竹舉辦的演講會與取締的警察發生衝突,造成兩名新文協新竹支部幹部 被捕。新文協展開聲援,同月27日在新竹再舉行聲援演講會,卻遭警察命令解散。新文協幹部率 群眾前往郡役所(市政府)抗議,警察立即以騷擾罪逮捕109人,事後71人被判有期徒刑。

1927年,是新文協誕生的第一年,新文協與日本殖民政府展開激烈抗爭,多次演講及抗議活動造成衝突, 不少領導幹部入獄,而一些幹部如蔡孝乾、翁澤生、蔡火旺、王萬得等人也遠避中國, 財務日益拮据,組織也陷於停頓,再加上「台灣民眾黨」的競爭,也造成會員 的流失。新文協在1928年即面臨發展的瓶頸,而台灣總督府對左傾化的新文協更虎視耽耽,準備給予致命的打擊。

圖:王敏川

1928年10月,新文協召開第二屆全島會員大會,討論進行至一半時,遭到警方突擊,命令解散 集會,並有16名代表遭到逮捕。會議被迫延期。

次年1月10日,新文協主要幹部(中央委員) 再次祕密集會,「台灣農民組合」代表簡吉等人列席旁聽,會議通過決議,新文協為無產階級的思想團體, 並支持工農階級鬥爭。

2月12日,「台灣農民組合」遭到「大檢舉」(二一二事件),新文協的本部及支部辦公室 也同時遭到搜索,又遭受另一次重大的打擊。此後,新文協又發生內鬥,連溫卿領導的 溫和的路線與王敏川主張的激進路線發生衝突,最後王敏川勝出,11月19日,新文協第 三次全島大會通過決議,開除連溫卿會籍註1

1930年以後,新文協已被台灣共產黨所滲透及控制,成為台共的外圍團體。1931年6月, 總督府破獲台共組織,進行大搜捕,台共組織完全瓦解,新文協至此幾乎停止運作, 而名存實亡。這一年的2月,蔣渭水領導的「台灣民眾黨」亦遭到勒令解散的處分。

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是1920年代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由團結 走向分裂的轉折點。1927年元旦,蔣渭水有感於文協內部衝突的危機,發表了「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談話。1月2日,《台灣民報》刊出這一呼籲,仍然無法挽回 1月3日台灣文化協會大會表決造成的左右派決裂。

圖:就讀總督府醫學校時代的蔣渭水

這場分裂有其深層的原因,並不單純是台灣知識菁英不能團結,而是受到當時兩股世界 思潮交互影響下所造成的結果。

一是民族自決潮流下,興起的「民族運動路線」,林獻堂、蔣渭水、蔡培人等 人所代表的文協右派。一是在蘇聯共產革命成功鼓舞下,興起的「階級鬥爭路線」, 連溫卿、王敏川等人所代表的文協左派。

同一時期,日本本土的政治團體亦發生「左右傾辯」的問題。而在中國,1927年也是國共兩黨 決裂的一年。原本合作的國共因革命路線衝突而公開決裂。右派的蔣介石另立黨中央, 展開清黨,逮捕及殺害黨內的共產黨員。共產黨隨即對國民黨展開武裝鬥爭,掀開了國共內戰的序幕。

無論是中國或台灣,1927年,都是影響歷史深遠的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9年,中國 大學生發起「五四運動」,展開文化啟蒙運動。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 發出了台灣文化啟蒙的先聲。由文化啟蒙促成政治啟蒙。1927年,中國與台灣的知識菁英 同時都面臨了路線分歧的抉擇問題。

80年前的海峽兩岸,知識菁英面臨的左右路線衝突,歷經激烈、曲折的紛擾與演變, 最後戲劇性的交織在一起,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當今台灣社會,也微妙著牽動著台灣 歷史的走向與命運。

日期:2008.04.24



註1: 連溫卿的思想受到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均的影響,被稱為「台灣的山川主義者」。1920年代,日本的共產主義 運動出現了「山川均思想」(山川主義)與「福本和夫思想」(福本主義)的路線爭執,前者屬於較溫和的 社會主義路線,後者走激進的共產革命路線。1927年莫斯科共產國際本部裁決,支持「福本主義」路線。而當時 中國共產黨也開始清算黨內「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改走激進路線。這股思潮也影響台灣島內的 新文協,以致於連溫卿的「山川均思想」被黨內同志視為是落伍的「左翼社會民主主義者」,導致連溫卿遭到清算而 被開除會籍。

連溫卿從此淡出政治運動,戰後,也因此幸運避開了白色恐怖時期國民政府對左派的大整肅及殺戮。 知名的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前輩,已故的前「民主進步黨」黨主席黃信介,是連溫卿的外甥。(圖:連溫卿)


台灣文化協會第一回理事會議合影。

台灣文化協會北港讀報社。

台灣文化協會演講會活動在鹿港文廟前合影(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