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537)

重读高中历史课本-日治时代的台湾(二):近代化的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续前期
◎前言
1895年,日本取得台湾,是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的第28年。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吸取了当时欧州自文艺复兴以来, 进步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思想;日本殖民台湾,也将这股思潮引进台湾,对台湾进行了近代化的基础建 设注1。其中包括了环境卫生的改善,国民教育的推展,以及 交通、水利、农业、金融等各方面的基础建设,以为殖民台湾奠定发展的根基。

图:澎湖马公的日军营区病院(1895年)

◎环境卫生的改善

日本领台之初,岛内恶劣的卫生条件让日本人感到棘手。台湾多山,森林密布,充满瘴厉之气,各种传染病横行, 外来人接触这种环境,往往染病,造成大量病亡。例如,1895年日军接收台湾时,官兵实际死于战斗者仅164名, 而死于疫病者却高达4478人。台湾恶劣的卫生环境,成为日军接收台湾最大的 阻碍注2

日本领台的第一年(1895年),台湾便爆发了鼠疫的疫情。鼠疫最早是在台南的安平港被检疫出来的,然后从台北蔓延开来 。在来源不明的情况下,许多民众便认为是日本人带进来的,而更加深对日本统治者的敌意。于是改善环境卫生,成为殖民 政府克不容缓的挑战。

当时总督府导入现代公共卫生的观念,以改善居住环境,并陆续设立现代医疗机构,培植医疗人员,设立医疗机构, 健全防疫措施,鼓励民众施打疫苗预防针,才逐渐控制各种传染疾病,改善了台湾的 卫生环境注3

台北城北门附近铺设地下排水管 台北水源地(1908年)


图:台湾总督府埋设的土地测量基石(三峡五寮尖

◎土地与人口调查

总督府为有效掌握台湾的资源,自1898年起,运用现代的测量技术,全面进行土地及林野调查,除尚未归顺的 山地原住民部落,台湾本岛及附属岛屿都完成土地测量及地籍的整理,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重要基础资料。

在测量土地的同时,总督府整顿地籍,确立了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当时台湾的社会普遍存在着大小租户制, 土地由大垦户(大户)再转包给小租户(小户),小租户再转包给佃农耕种,税务混乱,于是总督府以各种 公共事业的公债,做为补偿,迫使大租户将土地所有权移转给小租户,使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变得单纯, 小租户成为课征土地税的唯一对象。同时,总督府将无所属的土地国有财产化,部份便宜出售给日本企业, 以导引资金进入台湾投资。

透过地籍的整理,及土地权状的发行,总督府奠定了地租税收的基础,同时保障土地所有权,得以促进土地的交易 或土地贷款,促进资金的流通,成为台湾近代化的一项重要 基础建设注4

人口普查(日本称“国势调查”)是近代化国家重要的统计工作。当时日本的统计学者即认为人口普查 是成为文明国家所应具备的要件,而积极鼓吹政府进行这项“国势调查”。日本政府于1920年推动帝国领域内的 人口普查。而台湾总督府则早已于1905年就进行了“第一次临时台湾户口普查”,统计结果, 台湾人口(不包括山地原位民)约三百万人(3,039,751人)。1915年,总督府又进行第二次 的普查注5


图:台湾电力株式会社(约1920年)

◎投资基础建设

日本统治台湾之后,各项基础建设陆续展开,包括交通、电力的投资,以及国民教育的施行。

在交通建设方面,开辟港湾、设立邮局及通讯局,建构南北交通的运输及通讯系统。1908年完成了南北纵贯铁路, 并于台中车站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

电力方面,1903年成立“台北电气作业所”,在南势溪上游兴建“龟山水力发电所”,于1905年开始供电,成为台湾首 座水力发电所。1919年,总督府计划在于日月潭兴建一座亚洲最大的水力发电厂,于是将各公民营的发电所合并改组为 “台湾电力株式会社”(台湾电力公司的前身)。

教育方面,则以国家的力量推动国民教育。1896年4月起,全台各重要学校均设置“国语(日语)传习所”,后来改制 为六年制的“公学校”,鼓励台湾人将子弟送往就读公学校。当时日本人子弟就读“小学校”,采隔台日离教育。 此外,为了培育公学校的师资,总督府设立“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而为培训本地的医疗人员,1899年成 立“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今台大医学院),并鼓励台湾子弟进入医学校就读。

国民教育的普及,提高台湾人口识字比率,也提升了台湾人的国民素质。然而,隔离的教育体制,以及独优惠日本人的不公平升 学体制,台湾人受到教育歧视,成为次等国民,亦埋下了民怨与族群间的紧张关系。随着民智渐开,接受新式教育的台湾知 识份子,开始发出不平之鸣,终于在1920年代带动起各种社会运动,以反抗总督府不合理的统治政策。

芝山岩神社-日本治台的教育发祥地 原住民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山地日警兼作教员


台北帝国大学文政部(今台湾大学文学院)

图:施工中的嘉南大圳工程(约1920年)

◎农业的建设与发展

日治时期,总督府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有所谓“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因此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工程。 1901年,总督府公告《台湾公共埤圳规则》,开始整顿现有的埤圳及规划新的灌溉水利工程。其中,最有名的是“嘉南大圳”工程。

1920年起,总督府在台湾南部兴建嘉南大圳,由总工程师八田与一设计下,引曾文溪与浊水溪之水,建设水利工程, 历时十年,于1930年完工。嘉南大圳工程涵范的区域,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20公里,溉灌面积15万甲,包括今日的云林、 嘉义、台南县市,对于台湾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以“台湾蓬莱米”最为著名。由于日本耕地不足,稻米仰赖进口,因此总督府计划将台湾发展成了 日本的粮仓。1912年,总督府聘请农业技师矶永吉来台,引进日本稻米品种,改良台湾本地品种,生产出适合日本 人口味的台湾蓬莱米”,后来大量出口至日本,解决了日本本土食粮不足的问题注6。。

蔗糖的生产,是总督府另一项重要农业发展。1912年,总督府延聘农学博士新渡户稻造来台,引进夏威夷及爪哇的蔗种, 大量种植于台湾。同时引进新现代化的糖厂,糖业蓬勃发展,成为总督府丰厚的 岁入来源注7

大日本制糖株式会社的工厂及农场 明治制糖株式会社(位于台南县官田乡隆田车站附近)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桥仔头)-台湾最早的新式糖厂 阳明山竹子湖-台湾蓬莱米的发源地

图:刚完工的台湾银行新厦(约1934年)

◎金融机构的设立与财政独立

台湾总督府治台之初,为筹措资金,于是着手建立近代化的金融机构。1899年, “台湾银行”成立,同时总督府开始整顿的台湾的货币制度,当时台湾岛内仍使用清朝 及外国铸造的钱币,甚至还有私人钱庄发行的纸币,再加上日本货币的流通,交易繁琐复杂。

1904年,台湾银行发行纸钞,统一了台湾岛内的货币。台湾银行在中国及海外设有分行,以 方便贸易及金融的往来,也有利于总督府引进资金投资台湾。

统治初期的军费浩繁,加上钜额建设支出,造成总督府财务赤字的负担,必须仰赖本国的财政支援。1898年第四任民政长官 后藤新平上任,提出“财政十二年计划”,希望透过逐年递减补助款的方式,使台湾总督府能在1909年达到财政损益平 衡,完全财政独立。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财政吃紧,台湾总督府被迫缴回补助款,必须成为财政 自给自足的殖民地。

总督府于是透过各种税制,扩充税收来源。此外,另外一项重要的辟财措施,即是实施专卖制度。包括鸦片、樟脑 、烟草、食盐、酒精等人民生活必需品,都由总督府专卖,禁止民间贩售。专卖收入,成为总督府重要 的财源注8。(~待续

日期:2008.01.25【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今台湾烟酒股份有限公司) 制盐场。食盐为台湾总督府专卖项目之一



注1:“近代化”一词译自英文“modernization”,或译为 “现代化”。“近代化”一词,语意较模糊,不如“现代化”概念简单明了,但本文仍维持教科书的用语。 “现代化”的概念,可视为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过程,内涵包括经济朝向工业化、知识朝向科学化、政治朝向民主化、思想文化 朝向自由化等指标。

注2:1874年的牡丹社之役, 征台的日军从屏东枋寮登陆,攻击牡丹社,仅12名军士在战斗中死亡,而因感染热病,病殁561人。1884年的清法战争, 法军一度占领基隆及澎湖,亦遭受霍乱、伤寒等疾病肆虐。法军病死人数将近千人,连总司令孤拔也罹患赤痢而病?于澎湖。

注3:1895年6月日军进入台北城后,一个月后即在大稻埕千秋街设立“ 大日本台湾病院”(后改名台北病院),并由日本派遣医生、护士来台诊疗。1897年台北病院院长 山口秀高创设“台湾人医师养成所”,并在病院附近租借民房,开始教学,为台湾医学教育的开始。1899年, 台湾总督府正成立“台湾总督府医学校”,1902年招生授课,为今日台湾大学医学院的前身。 1920年代任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校长的堀内,推荐杜聪明于 1915年去日本京都帝大习医。杜聪明后来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台湾人第一位医学博士(也是第一位博士)。

注4:台湾最早实施全面的土地测量,是在清末 刘铭传主政的时期。刘铭传为清查赋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台北、台南设立“清赋总局”,进行 土地丈量,以做为税赋的标准,为台湾地籍管理的开端。根据“内政部土地测量局”(现改名“国土测绘中心”)网 站的资料,当时土地测量结果,得到可课税土地约36万甲(田地约21万甲,旱地约15万甲)。当时实施测量土地,引起不少官民纠纷, 爆发了台湾建省后最大的民变-“施九缎事件”。刘铭传在台推展新政,遭受极大的阻力,最后只好黯然去职。

1898年,总督府成立“临时土地调查局”,花了五年时间,测量出可课税土地约77万甲(田地约31万甲, 旱地约30万甲,建地约4万甲,山林地约12万甲)。若只计田地及旱地(共61万甲),比刘铭传时代的清查结果 多出了近70%的可税土地。刘铭传的努力仍然赢得日本人的钦佩,例如日本学者伊能嘉矩就曾赞称,清赋事业是 清朝治台施政中空前的大成果。“临时土地调查局”的土地测量工作,是建立在刘铭传既有的基础上,而由于采用 先进的测量技术,及拥有素质较高的测量人员,因此获致较大的成就。

1905年,总督府颁布《土地登记规则》,规定除继承或遗嘱者外,须以登记为土地权利移转为有效条件, 而日本的《民法》及《不动产登记法》,则迟至1923年才正式实施这样的规定。

注5:台湾的人口普查,早于日本本土,台湾的土地调查(1898年), 亦早于日本本土;此外,台湾的不动产登记法亦早于日本本土。原因在于日本虽已历经30年的明治维新, 然而许多西方近代化的法政制度,推动时还会遭遇传统封建传统及社会习俗的阻力。相反的,殖民地台湾, 毫无历史包袱,又无封建反对势力,所以成为当时日本人引进新思想、新观念,可以一展身手,从事实验、改造的新天地。

注6: 在蓬来米还没出现的1910年代,台湾产米总量不到500万石,输出量约100万石;1920年代以后,蓬莱米普及耕种之后, 台湾稻米生产量大幅增加,产量最高时,几乎达1000万石,输出量也突破500万石。稻米、蔗糖成为台湾两大农产品。

注7: 日治时期,糖业极为发达,制糖工厂林立,台湾中南部地区广大的区域都种植 制糖原料的甘蔗,农民或受雇于糖厂,或必须与糖厂签约,只负责种植,收成、切割;运送由糖厂包工负责; 采收后的甘蔗由糖厂磅重,在不平等的合约下,蔗农受尽剥削,只赚取些微的劳力工资而已, 因此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第一憨,插甘蔗乎会社磅。”(最愚笨的人,是种植甘蔗去卖给糖厂)

当时,日本总督府引进的日本商社,如“台湾”、“明治”、“盐水港”、“大日本”、“新高”等制糖厂,糖产量 占80%,垄断了台湾的制糖产业,原本的小型传统制糖厂纷纷倒闭或被日本商社并吞。

注8:1905年,总督府的财政首次转亏为盈, 该年专卖收入即占了总督府财源60%以上。 专卖的产品当中,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先进国家销售,都视为毒品,应当予以禁绝,但当时总督府 基于岁入的考量,不但没有禁止人民吸食鸦片,反而是第一个列入总督府专卖的项目。


第一代台北火车站(1905年完工),远处的七星山大屯山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