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和].國立台灣圖書館.被消費的「八二三砲戰紀念碑」(第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34篇)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34)

[台北中和].國立台灣圖書館.被消費的「八二三砲戰紀念碑」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國立台灣圖書館

國立台灣圖書館,位於台北縣中和市四號公園,距離捷運南勢角線永安市場站約只有200公尺遠, 步行約5分鐘而已。

中和向來給人一種擁擠及缺乏綠地的印象, 而沒想到在捷運站附近竟擁有一座三萬坪的公園綠地及國家級的圖書館,讓人感到驚喜與羡慕。

國立台灣圖書館,前身是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這座圖書館的最大特色是它典藏了 大量日據時代的文獻資料。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它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

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的成立,可追溯至明治34年(1901年),台北城內淡水館成立「私立臺灣文庫」, 藏書約5800冊,是台灣第一家公共圖書館。大正4年(1915年),台灣總督府正式成立總督府圖書館, 接收私立臺灣文庫的藏書。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的位置就在今日總統府後方的國防部博愛大樓。 自成立後,至昭和13年(1938年)時,藏書已達16萬4800冊。

二次大戰末期,1945年5月,美軍轟炸台灣總督府,鄰近總督府的這棟圖書館亦遭轟炸而全毀。 所幸當時重要的藏書已事先疏散至郊區,而未焚於戰火。

台灣光復後,台灣總督府幾度更名,從「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至「國立台灣圖書館」,最後遷建新館於台北縣的中和市。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和的國立台灣圖書館找資料,有點像劉佬佬逛大觀園,只先大略瀏覽圖書及熟悉環境及設施而已。 至於館內設施,國立台灣圖書館的網站已有詳述,無需於此贅述。今日所以想寫這篇旅記,主要是為了中和四號公園內的一座八二三砲戰紀念碑。

台灣總督府圖書館,1945年毀於美軍轟炸。 國防部博愛大樓(現址)。

國立台灣圖書館標誌。 國立台灣圖書館大門。

國立台灣圖書館。 國立台灣圖書館。

圖:八二三台海戰役勝利紀念碑

中和四號公園,原命名「中和公園」,後來改名為「八二三紀念公園」,公園的一角豎立了一座「八二三砲戰」紀念碑。

八二三砲戰發生於民國47年(1958年),地點在金門,今日的金門也設有八二三砲戰紀念碑, 怎麼台北縣的中和市的公園內也設置了一座紀念碑呢?頗引起我的好奇。

後來查資料,才得知原來前中和市市長呂芳煙,在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期間,剛好在金門服役, 親身見證了這場戰爭。後來,他在民國81年(1992年)成立了「中華民國八二三台海戰役戰友總會」,擔任理事長, 積極為當年參加砲戰的義務役士兵爭取權益,後來立法院通過法案,使這些義務役士兵取得榮民證, 能與志願役的官兵一樣,都能享榮民退伍後的權益與福利。

呂芳煙擔任中和市長的期間,在中和公園建立了這座八二三砲戰紀念碑,並將中和公園更名為「八二三紀念公園」。 紀念碑的基座像一座碉堡掩體,底處有四方形的基座,正面刻有紀念碑文。 紀念碑的主體則是由混凝土鑄造的紀念石柱,形似兩把指向天際的擎天利刃。兩根紀念石柱, 一柱寫著「八二三台海戰役勝利紀念碑」,另一柱寫著「總會理事長呂芳煙敬題」及落款年月日。

我來到紀念碑的底座,瀏覽八二三砲戰的紀念文,紀念文詳述砲戰始末及這一戰役對台灣穩定台海局勢的貢獻與影響。 基座兩側牆面則各有一幅浮雕圖繪,一幅描繪當時我軍英勇發砲反擊的情景, 另一幅呈現國軍士兵冒著砲火在料羅灣搶灘運補的驚險場景,生動呈現八二三砲戰的場景。

在44天的砲戰期間,共軍砲火濫射,小小金門島群,竟承受了47萬發砲彈炸射,可想像當時戰火熾烈的程度。 而國軍英勇反擊,共擊毀了共軍戰砲297門,摧毀97處共軍陣地,擊沉共軍機帆船81艘。最後,共軍無法得逞, 只好結束這場戰役。

八二三砲戰時,國軍反砲擊作戰(浮雕) 八二三砲戰時,國軍反封鎖搶灘運補(浮雕)

圖:八二三台海戰役勝利紀念碑背牆的芳名錄

繞到紀念碑文的背後,背牆的牆面右左側各刻著四個大字,右為「出生入死」,左為「保國衛民」, 中間則有一排排的人名。

乍見時,猜想中間應是刻著八二三砲戰有功或陣亡的將士名字,仔細看才驚訝發現, 牆面原來是刻著「中華民國八二三戰役戰友總會及各縣市理事長芳名錄」,各縣市理事長的職銜及大名,一一名列於紀念碑牆, 令人感到錯愕。

紀念八二三台海戰役的紀念碑,無論碑文或碑牆上完全沒有提及參與此次戰爭的將官兵姓名, 例如在砲戰初期殉職的戰地副司令官吉星文將軍,或率軍駐守小金門抵禦共軍砲火的郝柏村師長,或當時英勇死戰的國軍士官兵, 反而是「八二三戰友會」總會及各各縣市分會的理事長的芳名一一留存於紀念碑上。

見此情景,不禁感慨良深。雖然我肯定「八二三戰友會」為爭取八二三官兵爭取權益所做的努力與付出, 或許這些理事長們也都曾參與這場砲戰,功在國家,但八二三砲戰紀念碑的主體是事件的本身, 該被紀念的是當時打勝這場戰役,有功或犧牲的將士們,而不是立碑的官方或任何民間團體的主事者。

立碑主事者並非不可留名於紀念碑,例如,於碑文落款處署名,自是合情合理,然而我看到的卻是紀念碑的石柱以極大比例的字體, 大剌刺地刻著「八二三戰友會」總會理事長的大名,而紀念碑的背牆則刻滿戰友會各縣事理事長的芳名,豈不令人覺得錯愕?

私人團體若在私人土地立紀念碑,則如何設計,純是個人自由,外人有何立場可批評?但倘若紀念碑設於公共場所, 且由官方背書立碑,則紀念碑屬於共公領域的範疇,立碑主事豈可被私心蒙蔽?而讀碑的遊客豈可不辨其情真偽。

我一向不願輕易臧否時政,因為評論容易,力行則難,所以不應以三言兩句閒語來抹煞別人的努力與用心。 「八二三戰友會」為昔日戰友謀求權益,經多年遊說奔走,終使立法院通過法案, 使八二三砲戰期間為國犧牲的義務役士官兵獲得國家的照顧及撫恤,並為八二三戰役立碑紀念, 其努力自應得到肯定,豈能以紀念碑設計些許失當而輕率評批?因此我對於紀念碑設計良莠與否, 碑質、碑文內容得宜與否,皆能抱持寬容態度,給予肯定。然而主事者自留芳名於紀念碑之事,則與努力付出與否無關, 純是心態問題,則不得不直言指正。

八二三砲戰紀念碑豎立於台北縣中和市立公園,將永久留傳於後世,倘若主其事者, 私心欲將一己之名依附於紀念碑,以流傳後世,則操作不可不慎;否則雖然名列紀念碑,亦可能成為永垂不朽的笑柄。

至於「八二三戰友會」各縣市理事長熱心於公益,會員必當感念其功績, 日後或許會有人倡議興建一座「中華民國八二三戰役戰友總會及各縣市理事長」紀念碑,以表追懷之情;屆時, 各理事長芳名刻列於紀念碑上,名與符相實,則誰會曰不宜呢?

旅遊日期:2008.01.17


中華民國八二三戰役戰友總會及各縣市理事長芳名錄



[行旅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