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06)

[台北淡水].牛津學堂.淡江中學校園.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整修中的「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檔案照片)

今天帶著老婆孩子遊淡水,從捷運站旁的淡水河岸一路走至紅毛城, 參觀紅毛城後,再沿著真理街往上走。

短短的真理街,是淡水古蹟最密集的區域,至少擁有10處以上的古蹟及歷史建物。

爬上坡道,還沒走到真理大學校門口,小東已趴在我的肩上打起盹,不久就呼呼入睡了。將他放入娃娃車, 然後沿著真理街前行,一路散步返回捷運站。

不影響小東睡眠,所以就沒有進入真理大學及淡江中學參觀校園內的古蹟。今天走這條路, 最想參觀的是已整修完畢,有「小白宮」之稱的「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兩年前來的時候,這裡正封閉整修中,所以未能如願參觀。

圖: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位於真理大學校園

雖然沒有進入真理大學及淡江中學校園,但過去我曾來過多次,也可以略談校園內的古蹟。

真理大學校園內著名的古蹟,是光緒8年(1882年)馬偕博士創立的「理學堂大書院」, 馬偕博士為感激家鄉牛津郡父老慷慨捐錢協助建造這間學堂,所以將學堂的英文名字取名為「Oxford College 」(牛津學堂)。

這間學堂是台灣第一所西式學堂,現為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理學堂大書院是一間中西合璧的建築,當年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及督工建造完成。四合院的大厝,閩南式的紅磚屋, 卻擁有西式的圓拱形門窗;正門入口採傳統中式的前廊,屋簷上卻有西式的女兒牆(矮欄杆); 而閩南式的屋頂,有西式的老虎窗(氣窗);教堂的尖帽,採中國式尖塔的造型,都使這間學院的建築風味饒富趣味,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建築風格。

圖:淡水中學校園

淡江中學緊臨真理大學,校園內處處是古蹟。記得上次來時,留連於校園,低徊不忍離去。

淡江中學古蹟之美, 早已不是祕密。但前一陣子,周杰倫導演的電影《不能說的祕密》,來到他的母校淡江中學取景;電影熱賣,使得淡江中學的校園變為更熱門了。

我年輕時走過這條真理路,就曾驚豔於這所學校的建築優美,只是當時對其背後歷史缺乏認識與了解。

如今,淡江中學的校園入口,已豎立校園古蹟平面及導覽圖,只要依循著地圖的導引,就可以一一瀏覽校園內的古蹟, 隨著一棟棟的建築,融入淡水的歷史情境裡。校園內有昔日馬偕博士創立的「婦學堂」、著名的八角塔, 還有馬偕圖書館、女子體育館、男子體育館等日據時代的建築;在八角塔後方,校園的最底處,則有三級古蹟「馬偕墓園」及縣定古蹟「外僑墓園」。

馬偕博士逝世於1901年6月2日,隨即安葬於此地。一百年後,2001年的6月2日,淡水鎮公所為紀念馬偕博士逝世百週年, 而將此日訂為「馬偕日」。外僑墓園則是安葬了76位來自11個國家的外籍人士,見證了昔日淡水為台灣第一國際商港的歷史。

隔著真理街,校園的對面,則有牧師樓、姑娘樓及馬偕博士的住宅,都是很有特色的西式洋樓建築。 這三棟樓房都未開放參觀,其中馬偕博士故居的樓房,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整修,或許下次來就有機會入內參觀了。

圖: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

馬偕博士住宅旁,隔著一條小巷,另外一棟洋房就是國家三級古蹟「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了。

兩年未見,昔日現場一片凌亂,如今已整修完畢,古蹟恢復光彩,重新對外開放了。

老婆護著熟睡的小東及娃娃車在入口外的小公園內休息,我獨自進入參觀。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因屋牆及迴廊都漆成白色,而有「小白宮」的美稱。這棟洋房屬於「殖民地式建築」。

所謂殖民地式建築是指英、法國等國在東南亞及南洋地區殖民時期所建的房子。 由於當地氣候炎熱且多雨,因此建築時,特別將地基墊高,同時房屋設計寬大的迴廊走道,以做為涼台,並採落地門窗, 以增加通風。這種建築風格的洋房就被稱為「殖民地式建築」。

淡水關務司既然是大清帝國的海關單位,怎麼官邸會採用種西方的建築呢?這是因為清朝的海關是委託外國人管理。 清廷歷經兩次鴉片戰爭(1840年和1854年)戰敗,既被迫開放港口對外通商,又得承擔鉅額的戰爭賠款,財政漸窘。 而為因應對外通商帶來的海關事務,又希望藉由關稅,開闢財源,於是聘請有經驗的外國人來主持中國的海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了。他從同治2年(1863年)至光緒34年(1908年),前後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達45年之久, 並成為中國所倚重的外籍顧問,可說是晚清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

圖:半拱形迴廊,優美柔和的幾何線條

淡水對外通商後,赫德即派遣侯威爾(J. W. Howell)來台,擔任副稅務司,主掌海關業務。

同治5年(1866年),淡水關務司在埔頂購地,興建了這座官邸。

光緒元年(1875年),又在官邸左側興建了另外兩棟,供其它海關職員居住。這三棟洋房,被淡水當地人稱為「埔頂三塊厝」。

這三棟關稅務司官邸,一棟毀於第二次大戰的戰火,另外一棟在戰後被拆除,僅存這一棟小白宮,產權隸屬於財政部關稅總局。

民國84年(1995年)4月,財政部將這棟年久失修的小白宮報准報廢,準備拆除改建為住宅大樓。消息一傳出,引起淡水地方人士的關切及強烈反對, 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而雙方各執己見,互不退讓。民國85年(1996年)11月28日淡水鎮鎮民代表會通過決議案, 要求政府將小白宮列入古蹟;12月1日,全國文化社團連署搶救小白宮。

民國86年(1997年),2月1日,內政部古蹟評鑑審核會議做出評定,將小白宮列為國家三級古蹟。這場搶救小白宮的活動才終於圓滿落幕。

讀到這樣的資訊,總是欣慰中帶有感慨。台灣的歷史古蹟,不知有多少是在鬼門關前被驚險搶救回來的。歷史建築的際遇, 幸與不幸,各有不同,而這豈是因為宿命不同?亦事在人為而已。

旅遊日期:2007.10.18 (寫於2007.10.29)


[行旅照片]

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國家二級古蹟。

左護龍。閩南式建築,有西式拱窗,屋簷上有西式老虎(氣)窗。

婦學堂,又名真樓。現為淡江中學校史館。

淡水女學校。清末馬偕博士曾創辦女學堂於此。
1916年改制為中學後,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督建此一四合院式紅磚洋樓。

淡水中學橄欖球場-台灣橄欖球運動的發源地。
淡江橄欖球隊成立於1923年,是台灣第一支橄欖球隊。

淡水中學八角塔。

八角塔前綠草如茵。

校園走道,老榕成蔭。

男子體育館。

馬偕墓園,國家三級古蹟。

馬偕博士墓。

  紀念於1872年3月9日第一位抵達北台灣的傳教士馬偕博士
          生於1844年3月21日
          歿於1901年6月2日

外僑墓園,共76座墳墓,墓主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

一位22歲的美國海軍見習生Brown,1903年3月20日在淡水溺死,葬於外僑墓園。

整修中的「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檔案資料)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俗稱「小白宮」。

小白宮東側迴廊,有4個拱圈。

從小白宮的花園觀景平台眺望淡水河及觀音山。

一對新人在小白宮的迴廊拍攝結婚照。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