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02)

[桃園中壢].忠義祠.前中壢醫院.義士堂.江夏堂黃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原中壢神社狛犬,今駐守於忠義祠

今天回中壢,續訪中壢市區的古蹟

第一站來到位於後火車站, 中北路二段與龍岡路一段交會口的「忠義祠」。來這裡,是想尋訪一對石獅子。

在後火車站附近停車,步行至這個十字路口時,就望見龍崗路上有一間小廟,正是我所要尋找的忠義祠。 石獅就蹲立於廟的拜亭兩側。歷經七十年歲月,石獅神態依舊,橫眉豎耳,裂嘴露牙,目光炯炯,有懾人之氣; 獅尾則直翹如劍戟,甚為威嚴,不像一般寺廟所見的石獅子那般和靄可親。

石獅子基座前有「奉獻」,後有「昭和十四年十月」(1939年)等刻字。這對石獅子並非一般 傳統的中國石獅,而是有特殊的身分背景。它的正式稱呼是「狛犬」,又稱「高麗犬」, 是昔日中壢神社的鎮社狛犬。台灣光復後,中壢神社遭拆毀,原神社銅馬 被放置於中壢高中校園,神社狛犬則被遷至此處。銅馬、石獅未遭受破壞,應是因為較無政治意味; 這兩種動物都是中國文化所熟悉的吉祥物;馬象徵馬到成功,獅則為廟宇護衛;所以神社拆毀後,銅馬被移置於 校園,以鼓勵學子,石獅則被移駐它廟,繼續承擔守護任務。

圖:忠義祠(大墓公)

昔日的神社狛犬,如今看守小廟,神態威嚴依舊,但視野所及,已不見堂皇肅穆的參道,只見機車橫放 於前,往來車流喧囂擾嚷。

今昔對照,狛犬當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落寞感。

可喜的是,這 對狛犬,仍保存良好,身上看不見傷痕或缺角,基座的「昭和」兩字未見塗毀破壞。狛犬當時逃過一劫, 化身為石獅子,遠離怨仇,久之亦漸被人遺忘,默默佇立於此。

忠義祠,又稱「大墓公」,背後則有一段悲情故事。這裡祭祀著一群遇害的清軍兵勇。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 次年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消息傳來,台人激憤,遂擁立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成立「台灣民主國」, 組訓兵勇,準備抗日。

豈料,日軍一登陸台灣,唐景崧便匆匆內渡,台北城群龍無首,陷入無政府狀態,官府開庫散餉,兵勇流散,部份粵籍清軍身懷 巨餉循縱貫路南下逃竄,路經中壢時,遭莠民劫殺搶餉,橫屍於野。直至明治31年(1898年),中壢街地方仕紳始籌建墓塚, 將這些遇害兵勇骨骸與附近無主的屍骸一起合葬,稱為大墓公,定期祭祀,以慰亡魂。

民國39年(1950年),大墓公增建拜亭時,才將中壢神社拆毀後閒置的石獅子遷移至此處。民國65年(1976年), 大墓公因久失修,有礙觀瞻,於是地方人士將大墓公改建為祠宇形式,並更名為「忠義祠」,即今日所見的外觀。 拜亭懸掛的匾額「忠義祠」,為當時國民大會代表吳鴻森的題字。

圖:原中壢醫院(桃園縣吳氏宗親會)

離開忠義祠,穿越火車站地下,我來到了中壢車站前中正路131號的中壢醫院。

中壢醫院開設於日據時代 大正十年(1921年),為吳鴻森所設立的。

吳鴻森,畢業於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為出身於當時新竹州的 望族。吳氏家族前後出了不少聞人。例如,吳鴻森的弟弟吳鴻麒,畢業於日本大學法政科,台灣光復後, 曾任職高等法院推事,是二二八事件時消失的台籍精英之一。吳鴻森、吳鴻麒的姪子吳伯雄,則是政壇聞人, 現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中壢醫院現已改為「桃園縣吳氏宗親會」,目前則成為吳伯雄之子的立委服務處。橫幅的競選看板豎 立於建築物前的矮牆,使這棟歷史建築也感染了些許的選戰氣氛。中壢醫院是中壢市區代表性的日據時期建築物, 約建於1920年代。建築主體以鋼筋混凝土與磚為結構,立面採用洋式開窗,整齊簡單的幾何線條及外牆裝飾, 建築樣式已接近現代風格,擺脫了大正年代繁複華麗的巴洛克建築色彩。

中壢醫院附近的中壢警察分局則是30年前(1977年)「中壢事件」的發生地點。當時上千名群眾包圍警察局, 抗議選舉舞弊,由於群情激動,最後演變成暴動,縱火焚燒警車及警局。在戒嚴時期,這可說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因新 聞封鎖,報紙僅輕描淡寫,一般民眾並不知詳情。直到幾年之後,才有機會看見當時驚心動魄的照片。今日的中壢分局 外觀如昔,而30年之間,台灣已經歷了劇烈的民主轉型與變化。

圖:義士堂

隨後,我來到了中壢公園內靠北側的「義士堂」。

義士堂,又名「萬善堂」,顧名思義,這也是一處大墓公, 埋葬著客死異鄉的無主屍骨。

在台灣數百年的漢族移民史裡,這種義塚屢見不鮮。無數移民由中國大陸渡 海來台,既尋求生機,懷著夢想,卻不幸命喪異鄉,而又無親無故,無力歸葬故鄉。死者悲,生者憫,於是 各地都有善心人士興建義塚,安葬死者,並加以祭祀,以慰亡魂。

這座義士堂建於清朝道光15年(1835 年),用以祭祀當時閩粵械鬥死難的粵籍亡魂。牌位碑文可看見昭和 8年( 1933 年)、民國64年( 1975 年)等刻字,顯示其間幾次修建的年代。義士堂現今的模樣, 帝冠式的屋頂,西洋式的殿柱,是昭和8年重修時的建築風格。此處位於中正公園內,周遭的環境幽雅, 我來到這裡時,正有民眾聚集在此,將餐殽飲料放置於義士堂的供桌上,圍桌用餐聊天。看見我來,紛紛 起身,讓我取景拍攝。不好意思打擾他們,於是我只有短暫停留而已。

圖:江夏堂黃宅

接著,我來到了中壢新街的仁海宮(新街廟),廟前廣場的右側巷內有一間古厝「江夏堂」黃宅。

江夏堂建 於日據時代大正14年(1925年),朱色木門,頂著山門式的屋簷,屋簷下的門楣有石雕門飾, 古樸典雅,門額鐫刻「江夏堂」三字,古色古香,頗有大宅氣勢。石製的門楣及門聯,隨歲月而 風化,容顏漸老,透出一股沉鬱的氣氛。

門前旁側則有一座石獅橫斜跌躺地上,底座已消失,僅以簡陋水泥固定住,顯得老態龍鍾。石獅的面貌模 糊漸殘,卻散發出濃郁的古味,以垂垂老矣之身,守候著這宅邸深院。

我來到江夏堂時,柯羅莎颱風的外環正逐漸接近台灣,中壢起風飄雨。蹲身仰拍江夏堂的石獅子, 相機鏡頭難閃飄忽不定的細雨。不想放棄,只好對相機說抱歉了。相機舊了,可再換新 。但下次來,江夏堂前的石獅,是否依舊,則就很難說了。

旅遊日期:2007.10.05


[行旅照片]

忠義祠。

忠義祠匾額。

原中壢神社狛犬。

狛犬神態威嚴剛猛。

狛犬尾部翹如劍戟。

狛犬底座有昭和十四年(1939年)十月刻字。

中壢分局。

前中壢醫院。

塔樓的簷板下設有混凝土造托架。

前中壢醫院,正門及塔樓。

立面採洋式開窗。

中壢中正公園。

義士堂。

義士堂,東洋及西式混合的建築風格,是昭和八年(1933年)重修的。

義士堂,祭祀道光年間閩粵械鬥死難的粵籍人士。

中壢新街仁海宮(新街廟)。

江夏堂黃宅。

江夏堂門楣及門額,古樸的石雕及刻字。

堂前半頹的石獅子。

江夏堂黃宅的石獅,依舊守護著家園。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