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494)

《堡图》寻宝-南港山有哪几条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南港山前山的市景

最近使用《台湾堡图》探索阳明山国家公园石梯岭一带的淡基横断古道, 心血来潮,便也想运用《台湾堡图》来瞧瞧我家附近的南港山,百年前的古道面貌是如何模样。

南港山是台北市信义区与南港区的分界,山径错综复杂,叫得出名号的登山口就有20个之多, 到底哪几条才是货真价实的百年古道呢?

《台湾堡图》是日据初期,日本殖民政府为掌握台湾土地资源,所进行的全岛土地测量,除“番地”之外, 测量范围涵盖了台湾东北及西部平原的台地和丘陵地区。这项调查从明治31年(1898年)开始,由日本政府最高 测量机关“土地测量部”负责,费时6年,明治37年(1904年)时印制完成二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台湾堡图》。

《台湾堡图》完成于日据初期,日本统治台湾之初,各地反抗事件层出不穷,时局未靖,日本总督府的施政以军事 为优先,以缓靖地方为要务,大规模的建设尚未开展,因此《台湾堡图》所描绘的内容,大致可视为是晚清 时代台湾的土地面貌。

图:大岭古道(北兴宫步道)

我对《台湾堡图》兴趣浓厚,但过去一直无法从网路寻到完整的堡图资料。后来经山友介绍,才找到中研院电子 计算机中心的网站,这里不但有完整的堡图绘图资料,同时还结合Google的卫星地图,并可将今日地图与《台湾堡图》 交叠观看,以比较今昔的变化。这对有兴趣探索古道的山友来说,实是一大福音。

但即使没有使用这项地图今昔对照的功能,只看百年前的《台湾堡图》,我也能清楚地辨识出我居家附近的土地 面貌。蜿蜒的基隆河、纵贯线铁路、松山车站(锡口车站)、南港山,都是极明显的地标,而地图上标示的庄名也 都沿袭至今,南港山的前山,几个主要村庄,例如三张犁庄、五份埔庄、中陂庄、后山陂庄、新庄仔庄等,对于生于 斯、长于斯的当地居民来说,读这份《台湾堡图》时,应会有一份熟悉及亲切感。附近的四座大埤塘-永春陂、中陂 、后山陂、新庄仔陂,也都清楚地绘于《台湾堡图》。这四座埤塘,随着农业式微,如今或已消失,或者已大幅缩小面积。

其中的永春陂,位于豹山、狮山之间,大约是现在的陆军永春营及松山商职的校址,是最早消失的陂塘;中陂位于 虎山脚,目前己变为琉公国中;我国中时,陂池还在,夏日时,附近孩子都来此戏水游泳,不时会发生意外溺毙事件。 民国六十几年(1970年代),一次台风,上游矿场的舍石山崩塌,土石流涌入陂池,也冲至福德街,造成严 重灾情。此后,中陂就奄奄一息。后来,剩下的湖面被填平,成为学校用地。

后山陂则位在今日的南港公园内,陂池面积已大幅缩小。捷运板南线有一站名为“后山埤”,很多乘客 不晓得其意义,其实就是指这座陂塘,及此陂塘所衍伸出来的地名。新庄仔陂则位于捷运板南线昆阳站附近的山麓, 湖水丰盈,景色秀丽,但因毗邻联勤兵工厂,地点敏感,环湖又无步道及公园,又有藩篱阻隔,因此几乎不见游客纵迹。

图:虎山溪自然步道

我家属于中陂庄的区域,距离中陂不远,从《台湾堡图》这座陂池的位置,再往北推移一寸, 就可找到百年前我家的位置了。附近一片稻田。

这景象在民国六0年代仍然可见,当时我家附近的林厝、 王厝都还是三合院的红砖古厝,并不难找个空地与邻居孩子们一起玩棒球。 当时附近公寓大楼已逐渐增多。随后的几十年间, 地貌急遽变化。

其中,变化最大的应属信义计划区。《台湾堡图》上,五份埔庄至三张犁庄之间,都是广大的平野农田。 日据时代,昭和15年(1940年),日本为因应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需求,这片区域被征收做为陆军兵工厂。 战后,国民政府接收之后,成立“四四兵工厂”,一直到1980年代,兵工厂外移,这片区域变更为信义计划 区,而发展成为台北市最繁荣的新兴商业区。

《台湾堡图》绘制精美详尽,我猜想这些绘图工程人员都曾接受美术训练,具备素描的基本技巧, 否则怎能绘得如此精巧且具有艺术性?地图上布满各式样的线条,乍看时,得花点工夫才能分办清 楚每一线条代表的意义;有的线条代表堡界、庄界,有的是等高线,有的河流。道路则大致分两 种,一种是主要干道,划两条平行的线条,中间空白,表示马路宽大;另一种道路是属于小路或小径, 主要是村庄之间或山区联络的道路,仅以虚线表示。小径容易与庄界混淆,庄界是以一长一短的虚线 表示,小径则是全由短的虚线所构成的。

图:大岭古道越岭鞍部附近的福德祠

南港山的古道,主要是为了联络前、后山的村庄,后山的居民翻越南港山,前往热闹的前山 市区(锡口市街)采买生活用品或贩售农产品。

其中,南港山东侧较著名的,且在堡图上清楚绘出来的古道, 是翻越大岭头的“大岭古道”。这条古道前山的入口位于成福路269巷的北兴宫, 被称为“北兴宫步道”或“大岭步道”;古道越岭鞍部处有一座土地公庙, 惟已经改建过,毫无古庙色彩。

越岭之后,古道走往后山,出口位于南港研究院路四段50巷,巷口有一座土地公庙“福和宫”,附近有丽山桥, 因此这条古道又称“丽山桥步道”注1。位于后 山的这段古道,因开发较晚,因此步道仍维持较原始的自然风貌,古道途中及丽山桥附近都还可看见红砖厝及 更早的土埆厝。

研究院路四段辟建柏油马路后,“大岭古道”就失去了昔日的交通功能。而做为休闲用途,其魅力亦远不如附 近的“虎山溪自然步道”注2。从《台湾堡图》, 亦可找到虎山溪步道的踪迹,登山口就在中陂陂池的右岸。这条山径只至南港山半山腰,并非越岭路。当时人 们上南港山,除了利用山坡地种垦,也砍伐相思树制成木炭;此外,南港山蕴藏煤矿,以“ 松山煤”著称注3,清末已有民众前往开采。

除虎山溪自然步道之外,“豹山溪步道”见诸于《台湾堡图》, 就在永春陂的岸旁有一小径穿过豹山、狮山之间的山谷。上爬至鞍部后,古道一分为二,一往三张犁庄, 一续沿着拇指山西侧腰绕,最后可出福德坑、万顺寮,至深坑仔庄。这条山路是昔日南港山系的茶路之一。 步道途中有一座由新生煤矿于民国43年(1954年)重修的福德祠,附近有两座光绪年间的古墓,是古道仅见的 历史遗迹。

图:豹山溪步道

永春陂,是南港山前山四大陂塘中,我唯一没有亲眼见过的陂塘。据说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时,空暇之际, 常来永春陂泛舟赏心。

百年前的永春陂,湖面比中陂超过一倍以上,附近四兽山峭壁耸峙,与湖波相映, 想必能够慰藉刘铭传当时的苦闷心情。

刘铭传在台湾的巡抚岁月,并不顺遂,在短短的任期内,急欲改革图强,施政却遇到不少阻力, 也招致民怨。开山抚番,刘铭传亲自带兵与泰雅族人血战,不少淮军弟兄因此丧命,埋骨台湾; 而丈量土地则激起民变,例如台湾建省后最大的民变-施九缎事件,即因丈量土地时官民纠纷 而起。刘铭传内有台湾仕绅及政敌的掣肘,外则失去中央朝廷要员的支持;后来, 更爆发基隆煤矿弊案, 刘铭传只好辞职,黯然离台。继任者因循旧例,避生事端,于是刘铭传的新政多陷于 停摆或者缩小规模。

刘铭传在台施政受挫失败,并非因为个人能力或操守问题所致,而是大环境的限制使然。 大清帝国整个时代的沉痾,岂是一人之力可以回天?日本统治台湾之后,开山抚番,丈量土地, 获得较大的成就,也并非因为儿玉源太郎、后藤新平能力卓越,刘铭传能力拙劣,而是其背后 有一个现代化的政府组织支持。

明治31年(1898年),台湾总督府开始实施土地测量,参考了刘铭传时代所完成的土地测量资料, 对于刘铭传的努力给予高度的评价与赞美。几经历史沧桑,刘铭传的历史地位终于确立,被后世史学家 推崇为台湾现代化的领航人。用心读历史的人,在《台湾堡图》上,我想应该会看到刘铭传的影子。

从永春陂往西走,三张犁庄的粜米古道也出现于百年前的《 台湾堡图》。这是一条联络深坑、三张犁的米路及茶路。而再往西行至六张犁,就可看见淡兰 之间的官道了。三张犁、六张犁离我家就稍远了。这篇探讨南港山古道的旅记,我的心情止 于永春阪。倘若有时间,下次再另写它篇来探讨三张犁、六张犁一带的古道。

旅游日期:2007.09.14

 


注1:相关旅记如下:
第0089篇-丽山桥步道.百年古厝
第0006篇-南港山鞍部.丽山桥步道寻幽(续)
第0004篇-南港山鞍部.丽山桥步道寻幽
(注:这些是早期写的旅记,当时画的旅行地图南北颠倒,敬请谅察。)

注2:相关旅记如下:
第0095篇-虎山溪赏萤
第0015篇-虎山溪自然步道

注3:相关旅记如下:
第0077篇-再攀南港山大崖壁.探访松山煤矿三坑遗址
第0073篇-虎山.豹山.狮山.松山煤矿遗址

[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