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86)

淡蘭古道總複習(中)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雙溪大坪(泰平)眺望頭城方向

●淡蘭古道向南修正

(∼續前期
淡蘭古道路線的演變,初期繞經雞籠,後改道暖暖;最初從福隆翻越隆嶺,後改由遠望坑翻過 草嶺,路線逐漸向南移動。

若以台北與宜蘭為兩點,則淡蘭之間的交通路線不是取直線,而是呈現類似拋物線形狀, 自台北艋舺出發,先取東北行至瑞芳,然後再向東南,路線宛如一條半圓線。如何縮短淡蘭之間的距離?關鍵則在於 如何使這條拋物線變得平緩取直,則淡蘭之間這兩百餘里的路程便可有效縮短。

由於內山地區為原住民的地盤,漢人闖入,會有生命危險,因此不得不繞行遠路。即使是淡蘭古道的正路, 越過三貂嶺之後,牡丹坑(牡丹)、頂雙溪(雙溪)至遠望坑,沿途都設有「民壯寮」(民間自營隘勇寮)以保護行旅安全, 更何況是深入雙溪鄉的山區?

然而隨著土地開發逐漸飽和,晚至的漢人移民只好冒著危險向內山拓墾,迫使原住民更往深山遠遁,於是 一條不必經過東北角,而可直接穿越雙溪內山地區,直抵頭圍(頭城)的淡蘭古道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終於誕生了。

圖:暖暖

●淡蘭古道暖暖支線

最初的淡蘭古道修正路線,是從艋舺出發,經錫口、水返腳,至暖暖後,不走往瑞芳,而是改從暖 暖東行,循著東勢溪谷(暖東峽谷),越嶺至平溪的十分寮,這條古道被稱 為「淡蘭古道暖暖支線」(或稱「十分古道」)。

再由十分寮越嶺 至雙溪的后番子坑或柑腳,然後循著平林溪(雙溪的上游之一)沿岸,抵達頂雙溪,與淡蘭古道的正路會合。

平溪至雙溪如何越嶺呢?可能是走今日的「平雙公路」,在平雙隧道之前,取左通過「平湖森林遊樂區」,出 后番子坑,這條「后番子坑古道」依然存在,至今仍有登山隊伍行走,但路況並不佳。

由暖暖經暖東峽谷越嶺至平溪十分寮,再越嶺至雙溪,若直接穿越雙溪,經過雙溪南境的大坪,便可直通頭圍(頭城), 便不必再繞向貢寮的草嶺,可大幅縮短淡蘭之間的距離。柑腳至雙溪大坪,則有「崩山坑古道」 (又名「泰平古道」)可相通。

既然柑腳可直通頭圍,卻不得不繞遠路,誠如《噶瑪蘭廳輿圖纂要》所云: 「噶瑪蘭未入版圖以前,為生番藪;設官定制後,又以地廣人稀,未能悉墾。」 雙溪南境的大坪地區當時「當人力未及之時,棄為荒埔。」兇險未測,因此商旅也不敢 進入這一區域。

圖:總爺祠(蘭營守府官),位於雙溪鄉泰平村

直到道光年間(1820-1850年) ,駐守頭圍的噶瑪蘭營守備黃泰廷千總(武官職稱)招佃入墾雙溪南境的 大平荒埔,當地因而被稱為「黃總大坪」(今名為雙溪鄉泰平村)。

黃千總的墳墓至今 仍在今雙溪鄉泰平村東南方的大坪山山麓,而在雙泰產業道路上有一座「總爺祠」以祭祀這位大坪的開基之祖。

雙溪大坪的開發,促成了一條由頭圍走往大坪的道路的誕生。這條路線:

路由頭圍北關內土名外澳仔,登山至外石硿嶺,轉北五里為內石硿嶺,越嶺東北支分小路一條, 七里至烏山溪尾寮,則為黃總大坪矣。

由黃總大坪北走, 循崩山坑溪、柑腳溪可出柑腳,越嶺至十分寮,再接十分古道至暖暖,與淡蘭古道主線會合。 這一路線可有效縮短淡蘭之間的距離。暖暖港也因此成為平溪、雙溪的貨物的轉運點。

●淡蘭古道中線的誕生

後來這條路線再做修正,不經暖暖,而改從水返腳(汐止)直接越嶺至平溪及雙溪, 使淡蘭距離更為縮短。從汐止至平溪,主要是沿著基隆河的支流「保長坑溪」往上游走, 越過盤石嶺,走往菁桐或平溪。這條路線即是今日的汐平公路。古道舊跡則有菁 桐古道(平溪段汐止段)及石底古道。

從平溪再越嶺雙溪則經由十分寮,而可從平溪循著冬瓜寮 溪(東勢格越嶺古道)或芊蓁林溪谷至東勢格, 再至火燒寮,然後越嶺至雙溪鄉的盤山坑(盤山坑古道);或者可 經由灰窯溪溪谷越嶺盤山坑(石硿子古道)。然後再循盤山坑溪出柑腳,走往黃總大平,直出頭城。

圖:崩山坑古道(泰平古道)

這條路線,使宜蘭、艋舺之間的路程由二百餘里縮短為一百二十五里(約72公里), 沿途:

素無生番出擾」,而且「大溪、大坪、雙溪頭一帶皆有寮屋, 居民可資栖息。

因此安溪茶販往返淡蘭洽商,都改走這一條捷徑註1

同治、光緒時期,正是北台灣經濟急速起飛的時期,由於淡水港開埠,列為通商口岸, 帶動北台灣對外貿易的繁榮。台灣烏龍茶成功打開美國市場,茶葉外銷達到空前繁榮, 茶葉一度佔北部出口總值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加速了山區的產業發展。淡蘭之間廣大的山區, 散佈著各個大小聚落,隨著茶葉的種植、採收、買賣,茶商的腳步往返其間, 淡蘭古道也因此變為更多元而路線更錯綜複雜了。

這條由頭城穿越雙溪、平溪至汐止的淡蘭古道,我稱之為「淡蘭古道中線」。這條路線與淡蘭古道北線(官道)在水返腳 (汐止) 分道揚鑣,一往五堵、六堵、七堵、八堵、暖暖、瑞芳而去,而一往平溪越嶺雙溪,兩線最後 在頭圍會合,再循官道抵達噶瑪蘭廳治所在的宜蘭城。

淡蘭古道的路線仍然繼續往南移動。其中又有一路,不出水返腳(汐止),而直接出錫口(松山)。 而又有一路,甚至不經由雙溪的黃總大坪,而是由頭城直向深坑的萬順寮,通往艋舺,這條路線沿途 坦曠無溪,不像「淡蘭古道中線」必須幾次橫渡溪流,遇雨時難行。

淡蘭古道的南線已呼之欲出。一條改由坪林往返噶瑪蘭的淡蘭古道此時正逐漸興盛, 終於成為淡蘭之間的主要道路。
(∼待續

旅記日期:2007.08.08


註1:《噶瑪蘭廳輿圖纂要》敘述這條路線如下:

「茲查有一路,地甚寬坦,毋庸多涉深溪、重經峻嶺;由頭圍砲臺外, 斜過石空仔山六里至鹿寮(一名待牛寮),再十二里至大溪,又十二里至大坪, 二十里至雙溪頭,雙溪頭二十里出淡屬之水返腳,再二十五里便抵艋舺矣。 統計自頭圍至艋舺九十五里,自蘭城至艋舺一百二十五里。」

文中提及的「待牛寮」,我一度誤以為是北宜古道的「刣牛寮」, 從路線來看,這個「待牛寮」(鹿寮)應是位於梗枋附近的「牛寮」。這條路線從頭城出發, 經過石硿,至大溪,然後沿著「大溪川」溪谷至大坪(烏山古道東段)。當然,這條路線隨後也不斷修正, 後來如石空古道、象寮古道、梗枋古道皆可越嶺至雙溪大坪, 不必經由大溪循著大溪川西行。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