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猴硐瑞三矿业选洗煤场-煤矿博物馆预定地
这次重返猴硐,发现猴硐已经动起来了。车站前,瑞三矿业公司黑色的选煤场已筑起围篱,正进行整修工程;
旁侧的旧矿场办公房舍,经过整建,焕然一新,而附近的空地已铺新草坪及步道。
几年前,初访猴硐时,就曾听说这里要兴建一座煤矿博物馆,
等待多年之后,这项计划终于启动了。
猴硐,地名源自当地的山洞有猴群出没,所以称为“猴洞”。日据时期,猴洞因开采煤矿而繁荣,成为煤乡,
居民多从事矿工,由于不喜欢洞里有水,因此将猴洞的“洞”改为“硐”,以求吉利之意。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
政府以“猴”字不雅而改名为“侯硐”;直到民国九十四年(2005年),因当地居民陈请,于是政府又将“侯”改回“猴”。
猴硐的“硐”,
国语发音为“ㄊㄨㄥˊ”,但我一直习惯将“硐”发音为“洞”,以符合其原始意义及当地居民的习惯称呼。
猴硐煤矿博物馆的计划启动之后,在建设资源挹注之下,猴硐最近新建造了一条由猴硐越岭至三貂岭瀑布的步道,名称就
称为“猴硐至三貂岭步道”。这条步道并非完全新辟,而是将昔日联络柴寮、中坑、乌涂窟、五分寮一带山间聚落农家的古道加
以重新修整,崩处架桥,陡处设阶,险峻处另辟小路绕过,高坦处新设休憩木椅,使这条少人行走、渐渐荒芜的古道,蜕变成为一条
怡人的踏青路线。“猴硐至三貂岭步道”由猴硐瑞三本矿附近的矿工宿舍旁出发,越岭至三貂岭瀑布群最上方的五分寮土地公庙
“福兴宫”,全长约5公里,全程几乎都走于林壑幽美的森林中,有潺湲水流,有古厝古庙,将来必能成为一条受游客喜爱的踏青
路线。
图:柴寮古道
走出猴硐车站,取右行,沿着柴寮路前进,道路与火车铁轨平行,约十分钟,经过复兴桥头,继续前行至路底,即可看见
整修过的矿场事务所及沉沙室等矿场设施,瑞三本矿就在穿过铁路涵洞的另一侧。
铁路的这一侧建有观景台,站在观景台,可隔着铁道欣赏对面的瑞三本矿。反过身来,
则可俯览基隆河水,附近有一吊桥遗址。
瑞三本矿开矿于日据时代昭和15年(1940年),至民国79年(1990年)停采,
开采半个世纪,曾是台湾煤产量居冠的矿坑。
沿着矿场沉沙室旁前行,前面出现一条新铺的碎石子步道,不久,便抵达一栋红砖三层楼房,这里已竖立一块
“猴硐至三貂岭步道”的路线图。这里是登山口,由此出发,穿过铁路涵洞之后,路右侧出现一条石阶路。
走产业道路,或走石阶路,殊途同归,最后都会相接。石阶路是古道旧路,不必像产道那么迂回绕圈。
这条山路是昔日柴寮与猴硐地区的联络道路,可称之为“柴寮古道”。
转入古道,约走几分钟,便又与产业道路交会,没多久,右侧又有古道小径,总共三出三进,最后又接回产业道路。
古道部份路段杂草较多,目前步道路标是跟着产业道路走,较特别是,步道每隔0.5公里,地上就设置一块附有GPS
(卫星导航)座标的路标,可说是相当先进的步道规划。当然,手上无GPS亦无妨,沿途步道的标志相当清楚。
不走入古道旧路,沿着主要步道走,路径相当清楚明了。
图:古道沿溪行,水潺境幽,令人惊艳连连
古道并入产业道路后,沿着宽阔的土路前进,沿途可眺望左前方,当地著名的狮子嘴奇岩。这座山山形雄丽,
从猴硐车站附近就可远远看见它的棱角连绵分明的山峰。古道左侧叉路有一间石头厝(柴寮路7号),
屋后有山路可越岭狮子嘴奇岩的鞍部(注1)。
继续沿着泥土产道前行,约七、八分钟,抵达柴寮路13号民宅。这间古厝已重建为铁皮屋,附近有农圃,有农民在整理
农地。过了这户民宅,此去已无民家,泥土产业道路至此,缩减为宽约一公尺的山路,才进入古道的菁华路段。不久,
过一条二十米长的钢骨木桥,古道开始弯绕爬向鞍部。
古道爬坡段已铺设好走的枕木碎石子,踏踩舒适,沿途林荫怡然,并有设置解说牌,介绍路旁的植物,如笔筒树、
观音座莲、相思树等,途中路旁草丛亦有一座古墓,墓碑字迹斑驳难辨。
约20分钟,爬抵鞍部,有一休息平台,这里也有一条叉路可循棱通往狮子嘴奇岩。
由鞍部而下,随即来到叉路口,右叉路往106公路附近垃圾掩埋场(约1.5公里),亦为古道旧径,途中有一座万善堂。
我们先前往探访,约十分钟,遇倒木阻路,费了一番劲才再抵达溪对岸的万善堂,这座有应公庙几乎已被青苔绿草所
遮掩。探访到此,再折返回主步道的叉路口。
图:中坑福龙宫土地公庙
古道继续前行,朝中坑前进,后续的路段可称之为“中坑古道”。这时古道沿着溪岸而行,
溪流潺潺,水色清澄,有小瀑小潭,令同行的山友惊艳连连,不时停下脚步取景拍摄。
这段沿溪而行的古道,虽然没有三貂岭瀑布群步道上有巨瀑可赏,但溪谷地形平缓,古道景幽境清,不逊于前者。
途中有废弃的石头厝。前行约30分钟,遇左叉路,可通往三貂岭瀑布群步道的观布台(约3K)。
古道至此,右折爬坡,渐离溪谷,翻向另一山头,沿途已铺枕木步道。爬上坡后,
来到一处废弃的石厝,石厝保存相当完整,有石头拱门,厝前有休息平台,于是在此用餐。
餐毕,继续前进,此后的路段尚未完全完工,下坡林间泥路稍滑,又有一小段河床水路,踏石而过,山径临溪崖,小心通过。
下坡后,又是一段溪谷路,溪浅水清,溪流多姿,直可媲美双溪乡的坪溪古道。
不久,古道又离溪,绕向山腰,遇见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庙“福龙宫”。
庙联写着“中山福地千年庄,坑水
德龙万家富。”由此确认当地地名为“中坑”。
由此前行,不久,便翻过小山头,下坡行,约20分钟,出古道,
接五分寮的福兴宫。再走出去,约六、七分钟,即可抵达产业道路的停车场,
我上次走五分寮古道时曾抵达福兴宫。
在福兴宫前的凉亭休息,兼避小雨。由福兴宫再出发,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是经由新寮,走往大华车站,
一是走三绍岭瀑布群步道绕回三貂岭车站,再搭火车返回猴硐。两者路程的距离差不多,但前者得走一大
段产业道路,后者则有三座瀑布可赏,自然是选择后者。
图:瑞三矿业运煤桥及选洗煤场
三貂岭瀑布群步道,是我喜爱的一条步道,我曾走过三次,沿途景物皆是旧识。为赶搭火车,我走在最前头,
一路采捷兔式快步前进。然而沿途的三座美丽瀑布,枇杷洞、摩天及合谷瀑布,还是不禁令人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雨后的瀑布,水量更丰盈,瀑水自崖顶奔腾而下,奔腾冲荡山林间,瀑声淙淙,瀑布的气势更胜于我前两次所见。
终于顺利赶上火车,返回猴硐。回想今天走过的这条路线,去程走古道,回程赏瀑布,可称得上是一条梦幻组合路线。
这条新整建的步道,不但使两条古道(柴寮、中坑)重见天日,而这种“猴硐-三貂岭”的O形路线,
无论就自然景观或人文内涵,都胜过于传统的“三貂岭-大华”O形路线。而
台北近郊的山区竟隐藏着如此优美的溪谷山径,在惊喜赞叹之余,心中不禁怀想,应还有更多的山林古道小径
正在森林深处等待着我们一一去发掘与认识。
回到猴硐车站,让我有机会再多看车站前这栋选洗煤场一眼。这巨大的建筑物里,曾是机器喧嚷,人声鼎沸,煤味烟硝,
工作繁忙的矿场;猴硐各坑开采出来的煤炭,透过台车道及运煤桥,运送至此,经选洗之后,再经由铁路运往全台各地。
全盛时期,猴硐的煤产总量占全台十分之一,创造出傲人的“黑金”岁月。
曾经灿烂,走过繁荣,历经萧条,忍过寂寞,
猴硐逝去的黄金岁月,如今正以另一种形式逐渐风华再现。
猴硐,猴洞,终于又动了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感动。
旅游日期:2006.12.30 (写于2007.01.07)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时间记录:
猴硐车站---10分钟---瑞三本矿---3分钟---登山口---30分钟---柴寮路7号---15分钟---
柴寮路13号---5分钟---钢骨木桥---25分钟---鞍部---2分钟---叉路往106公路“垃圾掩埋场”(约10分钟至万善堂)
---30分钟---叉路口(通往合谷瀑布观瀑台)---10分钟---废弃石厝---30分钟---福龙宫---20分钟---福兴宫 (约3小时)
福兴宫---三貂岭车站(约70-90分钟)
注1:这条越岭山径,应也是一条古道,因通往乌涂窟附近,
可暂称之为“乌涂窟古道”。
[行旅照片]
瑞三矿业选洗煤场-煤矿博物馆预定地。
柴寮路,走往瑞三本矿,远处为狮子嘴奇岩。
瑞三本矿。
沿着铁轨旁,走往登山口。
前方红砖楼路底为登山口。
从猴三公路隔着基隆河眺望登山口(档案照片)。
登山口步道导览图。
柴寮古道,古朴的旧石阶路(分三小段)。
古道并入泥土路产业道路,一路上行。
古道叉路附近的石头厝(柴寮路7号)及狮子嘴奇岩。
二十米钢骨木桥,通过崩塌地。
新铺的枕木碎石子步道。
万善堂,几乎已被掩没于蔓草溪岸旁。
进入中坑古道,沿溪行,水潺境幽,令人惊艳连连。
谁料山中竟有此佳地?令人流连。
古道、小桥、流水。
新完工的步道。冷僻的山径,成为舒适的踏青路线。
途中废弃的石头厝。
一小段尚未完工的路段,踏溪床而过。
遇一段平浅清澄的溪流。
古道沿溪行。
古朴的土地公庙(福龙宫)。
接近古道终点,路旁有木杆细索做为护栏。
古道终点的福兴宫。由此可以绕往三貂岭瀑布群步道。
枇杷洞瀑布。
摩天崖壁几近垂直的木梯,高约三、四层楼。
摩天瀑布。
合谷瀑布。
瑞三矿业运煤桥。(档案照片)
瑞三矿业选洗煤场。(档案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
include('../footbar_dao.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