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三段崎古道
“三段崎古道”位于新竹县新埔、芎林两乡镇的交界处,是昔日芎林乡下山村农民运送柑橘等农作物前往新埔贩卖所走出来的一条道路,大约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
随着公路及产业道路的开通,古道运输的功能早已式微,
如今只成为单纯的山间农路而已,然而沿途仍可看满山坡的柑橘园,还有古朴的鹅卵石阶路,以及老樟树陪伴着古老的石棚土地公,默默地叙述古道逝去的岁月往事。
前往三段崎古道,可以从芎林乡下山村“竹22”乡道的“金鉴堂”或从新埔镇宝石里的“三段崎”进入,但两处入口都没有清楚的指标。
幸好已有不少前辈山友们寻寻觅觅,探访过这条古道,留下详尽的图文记录,可以供我们依循及参考。
我今天是从新埔镇的三段崎进入这条古道。
古道入口位于新埔镇往芎林乡的115县道(文德路)途中,在公路里程32.5K处再往前走约50公尺,
巷口为“文德路二段339巷”,有一“彦楠堂国术馆”的招牌。巷口附近的公路旁有新竹客运的站牌,站名为“三段崎”。
在这个巷口右转,进入三段崎古道。
图:三段崎古道之“风吹坳”,秋芒迎风招展
这里是三段崎古道的起点。“崎”,客家话的意思是指“山坡、斜坡”;“三段崎”,是指这条古道沿途有三段山坡石阶路(石崎仔)。
由新埔的三段崎前往芎林乡,须翻越石头坑山,先后经过三段石仔崎路,因此而得名。
随着产业道路的开辟,目前“三段崎”只剩“一段崎”而已。只有在“下山64号民宅”至石头坑山的棱线附近仍保存着昔日的古道旧貌,
前后段的古道都已铺上柏油路。虽然实际的古道旧路并不长,但因石阶古朴,竹林优美,所以才会吸引着山友不辞辛劳,在冷冷清清的乡间小路上,来回寻觅这条古道的入口。
若从339巷巷口出发,得走一公里多的产业道路(第一段崎)才能抵达古道山径的入口。我抵达339巷巷口时,已将近下午三点,
由于担心时间不足,所以决定开车上山。右转进入339巷。产业道路狭窄,先下坡,通过“宝道桥”后,便一路爬坡。
前行约0.5公里,遇一右叉路,叉路口的水泥护墙有画一红色箭头向右。右转叉路之后,道路更狭小,
还有一小段泥土碎石路,随后的柏油路路况尚佳,但车道仍然狭窄,不容易会车。幸好也没遇到任何车子。
前行约0.4K,路左侧有一民宅,铁栅门“私有地,勿进入,入送办”。过民宅,继续爬坡,约200多公尺,路左侧出现有一条泥土路,
这里就是三段崎古道的入口。路口的电线杆编号为“宝崎干11-27号”(注1),电线杆上绑着一块小小白色保丽龙,
写着“三段崎古道”。小标志很不明显,稍为不注意就会错过。由于产业道路相当狭窄,路旁无法停车,
只好继续往前走,约一、两百公尺远,才在一间废弃的红砖民宅旁,找到一处停车空间。
图:“下山64号”民宅古厝
三段崎古道的入口虽然不明显,但进入古道之后,路径随即转而明朗,路况好,又宽阔,显示农民仍然在使用这条道路,用来运送山间种植的农作物下山。
古道附近的山坡,芒花飞舞,摇曳生姿。这里就是所谓的“风吹坳”,
因处于山坳处,常年强风灌袭,树木难以生长,耐寒的芒草,便成为这里的主要植物。
过了风吹坳,山坡地出现了柑橘园。经过一处转弯处时,左侧驳坎矮墙边有一条不明显的小径。由小径而上,
就可看见一棵巨硕的老樟树,树围约3、4人才能围抱,树下旁侧有一座石棚土地公。这处小径入口不明显,从对面方向走过来,才容易注意到小条小径。
经过这座石伯公,前面就是“下山64号”民宅古厝了。古厝前有荒废的菜园篱架,附近遍植柑橘,结果累累。
古厝大门闭锁,外墙白漆几已剥落,夯土泥垣裸露,显得沧桑残破,旁侧还有一间半倾半圮的房子,荒凉荒芜。
房子的门牌显示,来到这里,已经由新埔镇进入“芎林乡下山村”了。
图:三段崎古道精华段-鹅卵石阶路
古道由“下山64号”民宅前通过,之后就出现齐整的鹅卵石石阶路了。古道通过附近一座简易木桥之后,便开始上坡,进入三段崎古道的“第二崎”路段。
从这里起,进入三段崎古道保存最完整的路段,古道铺着一块块或圆或方的大小石块。部份石块历经岁月风霜,石块沾染点点青苔,颇有古味。这样的鹅卵石阶路,
一路延伸至石头坑山棱线之后,才变为开阔平缓的泥土路。
来到棱线,看见路旁有一人工水泥池,显示这里曾有过农垦,附近林木稀疏,拓垦遗迹明显。这里有一条右叉路,
可通往“下山62号”民宅。仍继续取直行,约二、三分钟,遇一左叉路,可通往石头坑山。
路不远,于是转入左叉路。小径平缓好走,末段杂草稍多,但路迹明显,约三、四分钟,便抵达石头坑山。
石头坑山拥有两颗基石,前后相距不远,先抵达编号“六号”的三等三角点基石,再往前走约二、三分钟,又有一颗编号1029的二等三角点基石。
石头坑山,海拔237公尺,却让人没有站立于山头的感觉,基石竖立于树林中的平缓处,腹地狭小,毫无展望。三等三角点的编号为“六号”,
则引起我的好奇。这种以汉字数字直书的基石编号,
是日据时代较早期所竖立的基石,全台现存的这种汉字基石还不到一千个,材质多为花岗岩。编号“六号”,则是我遇过的最名列前茅的基石。
图:竹林绿色隧道
返回古道正途,继续直行,古道变为缓缓下坡路,前面就是三段崎古道最迷人的竹林了。古道两侧茂密的竹林向中间内侧弯拱,
形成绿色隧道。竹叶落片则覆盖泥土,萧瑟幽雅,踏踩舒适。
通过竹林,又出现一小段铺着鹅卵石的古道旧路,但不久之后,鹅卵石阶路却突然消失,被新铺的花岗岩石板路所取代。我惊讶之余,也颇为感慨。
古道变了容颜,
有时并非由于岁月风霜的摧折,而是来自地方的建设。建设有时有必要,有时不必要。这个段路,有必要吗?不必要。
花岗岩石板路的终点,有一新建的凉亭,在此可以俯瞰芎林及竹北一带的景致,绿野平畴,美不胜收。可惜此刻视野逆向阳光,
相机难以拍出这大地美景。这里是三段崎古道“第二崎”的终点, 接着便是“第三崎”了,一路下坡通往芎林。
第三崎的路段,已上铺柏油路了。根据资料,从这里走下去,可抵达下山村“竹22”乡道下山村40号附近的“金鉴堂”(客家祠堂)。
但不知要走多久?若无接驳车,则应以在此折返为宜。若是从新竹、竹北方向来走三段崎古道,则可以停车在“金鉴堂”,从芎林的方向走上山较为方便。
我的行程只到凉亭为止。本想继续沿着凉亭旁的柏油产业道路走至“下山62号”民宅,然后由民宅旁的一条鹅卵石小径绕回三段崎古道在石头坑山附近的人工水泥池,
而时间已是下午四点过后。我担心万一走错或找不到路,
回程便要摸黑,所以还是选择循原路折返。回程快步走,约二十几分钟,就回到了三段崎古道入口的电线杆。
三段崎古道确实路线不长,若时间不匆促,其实可考虑停车于115县道的文德路三段339巷口附近,然后慢慢地走上来。
这样虽然会多花半个小时的爬坡路。但一则可以避免走狭窄产业道路面临的会车及停车问题,二则可以对三段崎古道的这个“崎”字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旅记日期:2006.11.17 (写于2006.11.3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时间记录
文德路二段339巷巷口---约1公里(估计约30分钟)---三段崎古道入口(宝崎干11-27号)---10分钟
---下山64号民宅---15分钟---石头坑山叉路---10分钟---凉亭
石头坑山叉路---4分钟---石头坑山三等三角点(六号)---3分钟---二等三角点(no.1029)
注1:有些登山记录写着“宝崎干6-16号”,可能是电线杆已重新编号。
请特别注意,以免错过入口。
[行旅照片]
进入339巷,前行约0.5K,遇叉路右转(箭头方向)。
产业道路狭窄,还有一小段碎石土路。
三段崎古道的入口。只有一小块保丽龙标志。
冈仑“风吹坳”,芒花迎风招展。
古道土路宽阔好走,沿途山坡地有柑橘园。
柑橘结果累累。
古道途中左侧小径上方的老樟树及石伯公。
石伯公(石棚土地公)。
芎林乡下山村64号民宅(1)
芎林乡下山村64号民宅(2)
过民宅之后,开始出现鹅卵石阶路。
简易木桥。
进入三段崎古道的精华段。
沿途都是古朴的鹅卵石阶路。
来到石头坑山附近的棱线,变为宽阔的泥土路。
人工水泥池,拓垦遗迹。
遇左叉路,可通往附近的石头坑山。
约三、四分钟,抵达石头坑山。基石编号“六号”。
回到古道,前面就是竹林隧道了。
竹林隧道。
出竹林,不久,古道已铺新石阶了,取代了泥土路。
古道变了容颜,不是岁月风霜,而是地方建设。
新建的观景凉亭。
过凉亭,往芎林的三段崎古道也已铺上柏油路。
凉亭展望佳,绿野平畴(1)
凉亭展望佳,绿野平畴(2)
恋恋三段崎-绿竹林隧道。
恋恋三段崎-鹅卵石阶路。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
include('../footbar_dao.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