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30)

[新竹新埔].吳濁流故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吳濁流故居-「至德堂」

今年五月份,我初次來到新竹新埔地區旅行,「載熙古道」是我在新埔走過的第一條古道。

當時頗好奇這條古道命名的由來。後來經由網路蒐尋,才間接得知古道名稱是為了紀念一位出生於當地的空軍烈士吳載熙。

吳載熙畢業於空軍官校,因優異成績,而入選空軍「黑貓中隊」,赴美國受訓。 冷戰期間,吳載熙駕駛U2戰略偵察機深入中國大陸從事高空偵拍,以獲取軍事資料。民國55年(1966年),吳載熙訓練飛行時, 因飛機引擎故障,不幸於迫降時失事殉職。

前些日子,我蒐尋資料時,又無意間得知,原來吳載熙與台灣前輩作家吳濁流是同一家族,論輩分, 吳濁流是吳載熙的叔公輩。吳濁流是新竹新埔人,出生及成長於大茅埔,是我景仰的台灣作家之一。 我大學時代曾讀過他的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解嚴之後,陸續讀過他的兩本大作《無花果》及《台灣連翹》。這已是十幾、二十幾年前的往事了。

從網路新聞得知,新竹縣文化局已計劃將吳濁流故居「至德堂」登錄為歷史建物,並將積極向中央爭取經費, 以進行故居整修,預估三至四年內完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亦曾親訪「至德堂」, 答應協助完成吳濁流生前的心願,於「至德堂」成立「台灣文藝資料館」。我最近正計劃探訪新埔地區的幾條古道,於是趁著今日的新埔行,先前往吳濁流故居參觀。

來到新埔,循115縣道,再接竹20鄉道,往大茅埔的方向,向一位雜貨店的老伯問路,終於在竹20鄉道路標約4.5K處, 從馬路上望見小路通過稻田的遠處有一棟三合院古宅。小路巷口的站牌旁豎立著一塊日據時代的古碑, 與網路資料敘述相符。稻田後方的那棟三合院就是我要找的「至德堂」了。

圖:「督憲光臨紀念碑」(大正十四年)

路旁停好車,走近石碑。

巷口民宅的門牌為「大茅埔24之1號」,石碑名稱為「督憲光臨紀念碑」, 一旁的公車站牌站名則寫著「石牌」。

「石牌」是當地地名,就是源自於這塊石碑。這塊石碑立於日據時代大正十四年(1925年), 當時新埔庄舉辦柑桔評鑑會,大茅埔出產的柑桔榮獲冠軍,而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親臨指導, 使當地人倍覺光榮,於是立石碑以為紀念。石碑就於大茅埔吳家前的公路旁。

石碑上的碑文已漸模糊,亦曾遭到破壞而斷裂成三塊,如今已用水泥黏固,重新豎立起來。伊澤多喜男是第十任台灣總督, 任期還不到兩年,並不知名,我僅知道當時台灣改良的新品種稻米「蓬萊米」,就是伊澤總督所命名的。

我第一次來新埔旅行時,就曾經過這裡,卻沒注意到這塊立於路旁的石碑。汽車行駛而過,除非車速極慢, 眼睛又剛好看向這裡,否則實並不容易發現這塊古碑的存在。

我走進小路,才幾步路,就看到左側路旁有一座古老小土地公廟,名為「鎮安宮」,廟基及前庭雖已改鋪水泥, 但石砌的廟身仍保持舊貌,古樸可愛。還沒走到此行的目的地,在入口附近,先遇見古碑,又遇見古老的土地公廟, 而廟前的稻田,一片綠油油,稻穗結果累累,恬靜而明媚的農村風光,令人驚豔。 再往裡頭走,不過一、兩分鐘,就抵達了「至德堂」,一棟古樸的傳統三合院。外牆略有破損,正廳的屋簷屋瓦則已翻新, 但整體而言,仍散發著濃郁的古厝氣氛,使人心情感動起來。更何況,這三合院不只是一般的古厝而已。

圖:吳濁流故居-「至德堂」

「至德堂」的庭院開敞,庭院分外埕、內埕。廳門及左右廂門的門窗都閉鎖,似無人居住,埕庭空蕩寂靜。

我靜靜地在埕庭拍照,低徊流連。網路資料還提及吳濁流的墓園就在故居後方的山坡,但不知位於何處? 於是我向附近居民詢問。

當地住戶都是吳家子孫,告訴我說,關於 吳濁流的事蹟,可去請問住在那裡的吳老師,他最為清楚。於是我走向那間房子。靠近屋子時, 守門的一隻狗衝了出來,對著我狂吠,驚動了吳老師出門來探望。我表明來意後,吳老師熱情招呼我, 願意帶我前往吳濁流的墓園。他先引領我回到「至德堂」,打開正廳大門,帶我進入參觀。

「至德堂」是吳家的公祠,正廳供奉著吳家歷代祖先牌位。吳濁流,本名吳建田,是吳家來台的第五代, 吳載熙則是第七代,兩人同族,但分屬不同支脈。廳堂匾額寫著「望重蠻邦」,是出自吳濁流的父親秀源公的題字。 廳堂兩側牆上懸掛著吳家來台歷代祖先的畫像,左牆則另外懸掛著吳濁流與吳載熙的肖像。吳濁流是拍側面照, 一頭蒼蒼白髮,俯首孜孜寫作,神情專注,而吳載熙則是一身戎裝,英姿煥發,眼神炯炯。

吳老師,名載堯,是一名退休老師,他是吳載熙的弟弟。他對著哥哥的照片感慨地說,吳載熙是空軍官校39期畢業,比他晚期的學弟, 有人都已經是空軍總司令退伍了。吳載熙殉職時,年僅32歲,正值壯年,而妻子正懷胎八個月。英年早逝,壯志未酬, 其際遇令人悵然。

圖:「至德堂」全景

吳老師引領我至正廳兩側的廂房,那是吳濁流曾住過的地方,目前已無人居住,只擺設一些農家工具等舊物, 屋內牆壁多處舊損待修。

為了讓「至德堂」順利登錄成為歷史建物,吳老師努力居中協調,奔勞費心, 才順利讓擁有財權持分的家族成員六、七十人完成蓋印同意。

廳堂右側的廂房內有兩個大的舊書櫃,則是 吳濁流晚年訂製的,準備在故居成立台灣文藝資料館,但心願未了,吳老就已不幸辭世。

吳濁流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創立台灣文藝雜誌社,發行《台灣文藝》雜誌,並提供退休金作為文學獎金基金, 為正處於黯淡的台灣文學盡一份心力。七等生、鍾鐵民、鍾肇政、黃春明、李喬、鄭清文等作家,都曾是「吳濁流文學獎」的得獎人。 吳老師說,幾天前,新竹縣文化局舉辦「吳濁流文藝獎」的頒獎典禮,特別選在吳濁流的故居頒獎,以彰顯文學傳承的歷史意義。

踏出「至德堂」,接著吳老師帶領我從三合院左側的小路走往後山。走過吳家的田埂,沿著山麓的水圳旁前行, 途經兩座墓地,約莫五、六分鐘左右,就抵達了吳濁流墓園。這墓園是吳濁流的祖父芳信公支脈的祖塔, 當年由吳濁流倡議興建,墓園的字聯由吳濁流親撰,祖塔的顏額題著「忍辱負重」,特別引人注意。 吳老師說,當時同房的侄輩對此頗有意見,認為不宜,吳濁流卻十分堅持,而成為定案。墓前另有二塊方形石柱, 是當年吳家祖先由唐山渡海來台的壓船石,吳濁流屬意而立於墓園中,柱石上各有吳濁流的題詩。

望著墓園顏額「忍辱負重」的題字,我內心頗有感觸。我建議吳老師,日後新竹縣文化局整修「至德堂」時,或許可考慮建一條步道通往吳濁流墓園, 讓遊客可以來到這裡緬懷吳濁流的精神。在「至德堂」正式整修之前,我建議文化局可先在竹20鄉道的路口豎立一塊「吳濁流故居」的標誌,讓遊客能更容易找到這裡。

圖:吳濁流先生

從墓園返回吳宅,吳老師進屋內取出一小冊《吳濁流先生行誼、詩選、小傳》贈送給我。

我感謝他熱情親自帶我參觀「至德堂」及吳濁流墓園。相互道別之後,我又在「至德堂」前停留了一會兒。

三、四年之後,這裡將會誕生一座吳濁流的文學紀念館,「至德堂」前也會規劃一處小型停車場,以方便遊客停車之用。 不知文化局會如何營造這座紀念館的空間,以彰顯吳濁流一生的創作精神?

如果要我給一點點建議,我會希望「至德堂」前規 劃的停車場能撥出一小塊空地,設個小園圃,栽種幾株無花果及台灣連翹。吳濁流曾以這兩種植物作為他的兩本回憶錄《無花果》、《台灣連翹》的書名, 藉由回顧自己的人生,來見證台灣的歷史。吳濁流出生於日據時代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病歿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一生跨越兩個悲情的時代。

台灣連翹,客家人稱為「黃藤枝」,華語稱為「金露花」,是屬於生命力堅毅的植物,能適應惡劣的環境, 它常被種植在住家旁做為圍籬之用,因而註定遭受經常被修剪的命運。即使知道會遭到割剪,台灣連翹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個性, 依舊堅定地向上生長。吳濁流取其意,做為書名,象徵意義明顯可見。《台灣連翹》是吳濁流最後的著作, 內容頗多觸及當權政治人物,因此吳濁流囑咐要在他過世之後才能發表。吳濁流辭世十餘年後,這份遺稿才終於正式出版問世。

無花果,沒有美麗的花朵,是一種不起眼的植物。雖然如此,無花果卻選擇在沒有人注意的地方默默開花, 悄悄地結出果實來。吳濁流以無花果為書名,意味含蓄而深遠。

《無花果》是最早觸及二二八禁忌的台灣文學作品之一。最初連載於《台灣文藝》雜誌第19至21期(民國五十七年), 當時雜誌的發行量低,流通有限,所以並未引起警備總部的注意,文章默默流傳於台灣知識圈。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 《無花果》正式發行單行本, 隨即遭到警總取締,成為禁書。我看到這本書時,已是台灣解嚴之後的事了。

旅記日期:2006.11.17 (寫於2006.11.27)


【延伸閱讀】
.第1653篇 - 2020.12.29 旅行影片:吳濁流故居.載熙古道


[行旅照片]

吳濁流故居-至德堂,位於竹20鄉道4.5K。
巷口馬路邊的「督憲光臨紀念碑」。
「督憲光臨紀念碑」,立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
第十任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曾親臨本地視察。
走往「至德堂」。巷口民宅門牌為「大茅埔24之1號」。
巷內稻田旁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鎮安宮。
吳濁流故居-「至德堂」。三合院,庭院分內外埕。
「至德堂」。
「至德堂」右廂房。
「至德堂」左廂房。
「至德堂」全景。
「至德堂」側景。
「至德堂」正廳匾額。
吳濁流生前訂製的書櫃。
吳濁流先生照片。
吳載熙烈士遺照。
吳濁流墓園在照片右上林間隱密處。
吳載堯老師引路,帶我前往吳濁流墓園。
吳家祖塔墓園。
意味深長的顏額題字-「忍辱負重」。
墓園前庭左右兩側石柱有吳濁流的詩句題字。
踏上歸途。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