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90)

宜蘭頭城.石空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接天宮(始建廟於道光二年,原位於石空聚落)

清晨起床,看窗外飄著微雨,地面溼溼,讓人有點懊惱,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按計畫前往宜蘭探訪石空古道。

石空古道的路程短,路況不差,而且雨天行走,較不會悶熱,也未必不好。我對石空古道 嚮往已久。

石空,位於宜蘭頭城鎮外澳里的山區,如今只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聚落,但卻名見於史籍。石空古道, 是淡蘭古道支線之一。

根據《噶瑪蘭廳志》的記載,淡蘭之間的官道繞經台灣東北角,自艋舺至宜蘭城, 約二百里,路途遙遠,商旅咸感不便;於是民間商旅另走出一條捷徑,從頭城外澳附近,取向西北行, 斜過石空仔山,走往雙溪,再經由平溪,出汐止,使宜蘭城至艋舺的距離縮短為一百二十五里。 石空即位於這條淡蘭古道的路線上。

《臺灣府輿圖纂要》中的《噶瑪蘭廳輿圖纂要》也提及,道光年間,駐蘭營的千總黃廷泰 率員入墾雙溪大平地區,即是經由石空古道進入雙溪鄉。其路線為:

「由頭圍北關內 土名外澳仔,登山至外石硿嶺,轉北五里為內石硿嶺,越嶺東北支分小路一條,七里至烏山溪尾寮...」

「石硿」,是石空的舊名,其居民是由雙溪烏山地區移入的。由此可見,石空古道至少在道光年間已經形成, 後來也成為 安溪茶商由艋舺入蘭的一條捷徑。

圖:石空古道登山口(右側前方為外澳火車站月台)

石空古道的登山口就在台鐵宜蘭線外澳車站附近。

搭火車在外澳站下車,不必出車站,只要向南走至月台盡頭,然後橫過鐵軌, 山邊的水泥護欄有一缺口,即是石空古道的登山口。

我由台北開車前來,走北宜高速公路至頭城,再往北走,約在濱海公路135K附近,過港澳橋後左轉, 路口有接天宮的牌樓,也有石空古道的標誌。左轉後抵達接天宮,接天宮旁就有石空古道的導覽地圖。 我停車於接天宮前的停車場。

接天宮祀奉玄天上帝,廟殿宏麗,山門雄矗,歷史相當悠久,門楣寫著「湖北武當山紫霄宮台疆第一行宮」 。這座廟可溯自道光二年(1822年),最初居民在石空山區興建最早的廟宇,後來聚落居民 遷移至外澳,將廟遷移下山,在此地另行興建這座廟宇。本廟則還留在山上,就位於石空古道的終點附近。 道光二年距離噶瑪蘭正式設廳(1812年),不過十年而已,也印證了石空聚落形成的年代相當早。

從接天宮前沿著鐵軌旁的巷道走往外澳車站的方向,先經過「理安宮」,巷道終了,接菜園小徑,不久即抵達鐵路旁水泥 護牆的登山口。進入古道,一開始是700公尺長的上坡路,沿途較少遮蔭,但可以眺望外澳的沙灘及外海。

圖:榕嶺土地公廟,廟右側香亭後方為舊的石棚土地公

約15分鐘,抵達鞍部,此地舊名「榕嶺」,因昔日曾有一棵大榕樹。榕樹已遭砍除,空留地名而已。

過榕嶺,變為下坡路,附近有農家種植的柚子及蓮霧樹,約六、七分鐘,抵達榕嶺土地公廟。

榕嶺土地公廟最早只是三塊石頭疊成的石棚,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改建為現在的模樣, 新廟也有近三十年歷史,已略見歲月的刻痕。

我原以為舊石棚已消逝,踏過土地公廟前的小溪後,再回頭望土地公廟,才發現 廟右側的金亭後方,正有一座三塊石頭砌成的小石棚,這昔日的舊廟,若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忽略掉。

過土地公廟,就是山友們所稱道的精彩路段了。古道緊貼著潺潺小溪,踏著溪石前進。可惜下雨天, 清澈的小溪變為混濁,溪石也稍嫌溼滑。小心踏踩前進。潺潺水聲相伴,也別有一番雅意。約五、六分鐘, 抵達青潭。青潭是這小溪谷一處較大的淺潭,附近溪谷開闊,適合在此休憩。雨天的青潭,潭水不青,一片土黃色。 溪石皆溼,當然就不適合在此休息了。

過青潭,開始明顯的上坡路,旁有一古樸的石板橋,通往附近農園。沿途出現竹林,也有右叉路,古道仍取直行, 沿溪岸而行。又約十二、三分鐘,行經一轉彎上坡處,右側有一木亭,此地為「店仔地」,是昔日古道歇腳奉茶處, 以供路過者休息。木亭是後來整修古道時新蓋的。

圖:黃金嶺福德祠

過店仔地,爬坡路出現一段古樸的古道舊石階。爬上之後,便來到所謂的「五叉路口」。

眼前五條叉路, 說明了此處是重要的山路交會處,從最左側的山路走出去,接產業道路;左邊第二條山路也是接產業道路, 途中有一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被稱為「黃金嶺福德祠」。

這座土地公廟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年間。廟簷下的福德祠石匾旁刻著「大正甲o」。 字跡模糊,用手指撫觸,仍無法辨識。福德祠後方的說明攪板,則提及廟建於「大正甲寅年,季夏月」(1914年)。

從福德祠折回五叉路口,選走左側第三條山路走。這條山路是古道正路, 至於右側兩條路則不曉得通往何處。

繼續前行,路旁有茂盛的桂竹林,山徑變窄,但路況仍然不錯, 沿途聽到下方溪谷傳來淙淙的水聲。約六、七分鐘 ,古道鑽出森林,出口接產業道路,有一座水泥孔橋越過梗枋溪。橋附近溪谷寬闊平坦, 是極佳的戲水休憩處。這時又頗後悔, 為何偏在雨天遇到優雅溪谷,只能用眼睛欣賞溪水而已。

由水泥孔橋繼續前行,爬過一彎,就來到了「接天廟」。「接天廟」全名為「石空金頂接天廟」, 廟前有一石龜負碑,碑誌記載建廟沿革。這座廟便是接天宮的原廟,創立於道光二年。 石空古道至此約2.2公里。後續的古道,尚有0.4公里,可抵達石空舊聚落,但較少人走, 路況較差。一般的石空古道之行,多以「接天廟」為終點。

圖:古樸的石砌土地公廟

我想去探訪石空舊聚落,帶的資料寫著「古道在廟旁左側」,其意思是指「面對著廟的左側」, 我卻誤以為是指「廟的左側」。

剛好廟的左側菜園有一條明顯的山路。我毫不加思索地選擇往那裡走去。

資料上說,約15分鐘可抵達聚落遺址,但路況不佳。我走的這條路,卻路況還不錯,爬至一小鞍部後, 變為下坡路,沿溪谷行,溪岸多竹林及拓墾遺跡,也有一似為燒炭窯的遺址。不久,過一小鐵橋, 沿途景象與資料敘述不符,愈走愈納悶。

約15分鐘,抵達一叉路口。先取右叉路,雜草多,於是退回,改走左路,才踏出幾步, 驀然發現路旁竟有一座古樸的土地公。在雨中昏暗陰鬱的森林裡,不期而遇見這青苔斑斑的古老土地公廟, 先驚後喜。蹲身查看,廟匾寫著「福德祠」,並無刻寫年代,形狀及式樣,則與黃金嶺福德祠相近。

這時心裡猜想大概是走錯路了,怎會如此呢?很納悶。眼前這條路又通往何方呢?從地圖判斷, 應是石空通往象寮、梗枋,再越嶺至雙溪(坪溪)的舊路,應也是淡蘭古道的一部份。

於是在此折返。返回到接天廟,才發現古道是在廟的右側。天雨路滑,古道路況又不佳,於是決定放棄這段路。 石空舊聚落已無人煙,只剩斷垣殘壁掩沒於雜草中。我今天因誤走而多遇見一座古樸的土地公廟, 相較之下,收穫並不減,已感到滿意。

圖:回程途中,眺覽龜山島

細雨未歇,於是決定改走產業道路下山。

產業道路繞得遠,沿途又無遮蔭,幸好是下雨天,走來還算適意。

產業道路還是土石路,蠻有走古道的感覺。到了中途,土石路變成水泥路,走來稍嫌無味, 不過卻開始漸有展望,可眺望外澳的海岸線,看見海中迷迷濛濛的龜山島,也望見了頭城的烏石港。

頭城烏石港在宜蘭開拓史上曾扮演過灘頭堡的重要角色。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三籍流民入墾噶瑪蘭, 最先抵達烏石港,在此築土堡以居,稱之為「頭圍」。「頭圍」即今日之頭城鎮。其後,漢人逐步擴大墾地, 由頭圍、二圍、三圍、四圍而至五圍。「五圍」,即今日之宜蘭市,為後來噶瑪蘭廳的廳治所在。

噶瑪蘭廳設立後,蘭陽平原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淡蘭之間往來的交通需求大增,石空因為其地理位置, 便因此活躍於淡蘭交通的歷史舞台上。

我從接天廟走回接天宮,共花了70分鐘。沿途看山看海,還蠻愜意的,不覺疲遠。但我必須再次強調 ,這是雨中行的特殊經驗。若是選在夏日的大太陽底下走這70分鐘的產業道路,恐怕會走得咬牙切齒, 呼天喊地。

旅遊日期:2006.07.26


【路程時間記錄】
登山口---15分鐘---榕嶺---8分鐘---榕嶺土地公廟---6分鐘---青潭---13分鐘---店仔地---5分鐘---五叉路(2分鐘至黃金嶺福德祠)---7分鐘--- 水泥孔橋---接天廟(後續往石空舊聚落約0.4公里)


[照片]

接天宮(由濱海公路135K接天宮牌樓進入)。
接天宮旁的石空古道地圖。
石空古道登山口(右側前方為外澳火車站月台)。
石空古道,路況良好。
石空古道。
榕嶺(0.71K)。
過榕嶺,變為下坡路。
榕嶺土地公廟,廟右側香亭後方為舊的石棚土地公。
古道沿溪行,雨天溪水變為混濁。
青潭,今天潭水不青。(1.04K)
小石板橋。
店仔地。新建木屋,供遊客休息之用。
舊石階路。
黃金嶺福德祠。(1.65K)
古道出口接產業道路,孔橋越過梗枋溪上游。
接天廟。(2.2K)
廟左側菜園山路。
約行15分鐘,遇見一古樸的土地公廟。在此折返。
回到接天廟。通往石空聚落的山路是在廟的右側。
回程改走產業道路,土石路頗有古道氣氛。
產業道路旁側有不少桂竹林。
回程途中,眺覽龜山島。
遠眺頭城烏石港。
俯瞰接天宮及外澳沙灘。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石空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