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82)

新竹.湖口老街.漢卿步道.金獅步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湖口老街

第一眼看見湖口老街時,有一種錯覺,以為來到了電影製片場。

眼前整齊的街道, 兩旁整排的古厝,彷彿是為了拍攝民初古裝片而搭的老街佈景。

會有如此的感覺, 是因為老街的形象完美,「too good to be true」。

我在北台灣見過不少老街,無論是台北的迪化街,或是大溪的和平老街、三峽的民權老街, 總是新舊建築雜處,呈現出現代與傳統交織的混雜畫面,而湖口老街卻保存的相當完整,像是個睡美人, 被凍結於過去的歲月。

幾分鐘以前,我還奔馳於台一省道的現代公路上,真沒想到就在台一省道57公里附近左轉後, 在繁忙的縱貫路與中山高速公路之間的狹小區塊內,竟然包夾著這麼一條令人驚嘆的老街。 老街位置偏遠,距離湖口熱鬧的市區及火車站還有三公里之遠。 是什麼因素促使這裡曾出現了這麼一條典雅的老街? 又是什麼因緣使老街歷經百年歲月而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來?這背後一定有一段故事可言。

原來,這條老街曾是湖口的市區中心。湖口,舊稱「大窩口」或「大湖口」。「窩」是客家人用語, 指丘陵或台地邊緣,三面封閉而一面開口的地形,福佬人則稱山間盆地為「湖」; 這裡因位於附近山區盆地的出口處,因此而得名。日據時代時,「大湖口」才簡化為「湖口」。

圖:三元宮

湖口老街因鐵路而興起,也因鐵路而沒落。

光緒十三年(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興築基隆至新竹的鐵路,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全線完工通車。

當時於大湖口設置火車站, 於是此地成為附近貨物的集散中心,市街因而開始繁榮。

日據時代大正三年(1914年)實施市街改正,在大湖口火車站至三元宮之間規劃了整齊的新街道, 長約三百公尺,就是今天的湖口老街。湖口老街在當時則是被稱為「新街」。

這條熱鬧的「新街」完成後,卻沒有維持幾年的光景,由於楊梅至湖口的鐵道坡度較陡, 火車行駛吃力,加上路基不穩,容易造成事故,後來日本當局實施鐵路改道計畫。 昭和四年(1929年),鐵路北移至三公里外較平坦的北勢地區。交通轉運功能的喪失,湖口老街的生意就一落千丈了。新車站的地區變為「新湖口」, 這裡成了「老湖口」。而昔日的「湖口新街」趨於沒落,經過歲月風霜之後,就成了「湖口老街」。

三百公尺長的湖口老街呈東西向,東側盡頭為「三元宮」,西側為「天主堂」。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 為當地的信仰中心。三元宮興建於日據時代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因風水的緣故,又改向另建, 直到大正七年(1918年)才落成,成為老湖口地區六個村莊的信仰中心。民國九十年(2001年), 三元宮被新竹縣政府公告為縣立古蹟。

圖:老湖口天主堂,大門前有一排鐵軌及候車亭

老街另一頭的天主堂,興建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它的原址就是光緒十九年(1893年)時設置的大湖口火車站。

隨著老湖口沒落,教堂後來遷往新湖口,老湖口天主堂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封閉,成為倉庫。

後來教會配合老街更新,將天主堂交由地方文史人士經營,蛻變為「老湖口天主堂文物館」, 教堂左側的傳教士宿舍及幼稚園,則變身為藝文咖啡餐飲館,提供一處供遊客休憩的空間。 鄉公所也在天主堂的門前馬路上重鋪了一小段鐵軌,並搭建了一座木造的候車亭, 以紀念湖口老街曾有過火車站的歷史往事。

教堂的更左側是新完工的「大湖口車站公園」,百年前,這裡曾是大湖口火車站的月台。 小小的公園內,林木扶疏,步道的中間鋪置細石,兩側則嵌以細長的紅磚, 彷彿像是兩條平行的鐵軌。逝去的歲月不回頭,大湖口火車站已成了時空的追憶。

漫步於公園內,汽車呼嘯而過的聲音不絕於耳,公園的後方就是中山高速公路了。高速公路 正是昔日鐵路經過的位置。七十幾個年頭過去了,如今火車終於克服了地形,再度經過老湖口。 只是時不我予,這次來的高鐵火車將以兩、三百公里的時速從老街附近飛馳而過。老湖口沒有 機會再設火車站。

圖:老街建築立面的紅磚拱柱

老湖口的繁榮歲月宛如青春小鳥般地一去不回,因繁華迅速墜落而幸運被保存下來的老街, 卻隨著歲月而益散發出難掩的光芒。

如今外來的遊客會停留於老湖口,而不是新湖口。老湖口七十幾年的苦澀,如今則漸漸化為甜蜜的果實。

湖口老街的街道比起大溪、三峽、深坑的老街,更為寬闊,顯得格局更恢宏。 清水磚砌造的紅磚拱柱,拱拱相連,典雅優美,房屋的屋簷口則有各種傳統鳳凰、 花卉等裝飾圖案及堂號浮雕;立面有精緻的山牆壁飾。老街建築混合了中西特色,既有傳統的閩南紅磚特色, 又有西方巴洛克式的雕飾,但整體而言,建築樣式較為樸實,並沒有大溪老街或台北迪化街那種華麗及繁複的雕飾。

老街亭仔腳(騎樓)拱廊,一眼望去,圓拱層層如隧道,但可惜的是,亭仔腳成為住家的停車場,汽車擋道, 很難取景拍攝。老街的西段,靠近舊車站的房屋則多只蓋一層樓而已,樣式簡略,立面也無雕飾。 這可能是因為老街的發展還沒達到頂盛時,便走向衰落,因此留下了這未完成的繁華夢。

老街沒有太多商店,只有一些傳統的懷舊小店和雅緻的咖啡餐飲。 老年人三五成群的在門前的亭仔腳閒坐聊天,這裡沒有深坑老街的熱鬧與喧囂,遊客可以悠然地品味老街的風采。

圖:漢卿步道

天主堂右側有一小柏油路,指標寫著通往「漢卿步道」及「金獅步道」,引起我的好奇。

繞進小路, 約兩、三百公尺,鑽過高速公路的涵洞後,直行前往漢卿步道,左往金獅步道。

漢卿步道極簡短,一小段泥土路後,便是寬闊好走的石階步道,沿途林蔭怡人。 約六、七分鐘,就可爬上前方的小丘,終點接「竹13-1」鄉道,出口處有一木造涼亭, 名為「牛車驛站」,可能是昔日運載貨物的牛隻至此,供牛隻及行人休息的涼亭。

步道名為「漢卿」,不知有何典故?「漢卿」應該是人名,但沿途卻無任何導覽解說, 我最初聯想到是曾發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將軍。張學良,字漢卿。我知道他曾被軟禁於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 卻沒聽說過他曾待過湖口。後來查資料,才得知當地有位以書畫聞名的藝術家葉漢卿先生, 我想漢卿步道應該是紀念葉漢卿,而不是張學良。

圖:金獅步道(古道)

至於金獅步道則距離較遠,過了涵洞,向左走,柏油路沿著高速公路走, 沿途右側山腳下有一些家廟、祖堂及一間萬善祠。

由於不確定路途遠近,我改以車代步,開了1.5公里, 經過高鐵的隧道旁,再往上行,卻遇到道路施工後的破碎路面,找不到金獅步道的路口。

由於金獅步道可通往上方「竹13-1」鄉道的金獅寺,於是我開車改走「竹13-1」公路, 先至金獅寺,改由上方往下找路,才確認了古道的入口。

原來,從高鐵隧道再往上走,破碎路面附近的電線桿(編號口75A93)旁有一條小路, 走進去約一、兩分鐘,即可來到一處私人花園「逸鶴山莊」,有小橋、流水、涼亭及修行的屋舍, 但多已荒廢,花園雜草叢生。「逸鶴山莊」的兩側都有步道可通往金獅寺,可以右去左回或左去右回。 其中以右線的景色頗為幽致,步道以大塊的卵石鋪成, 沿途有茂盛的桂竹林,林蔭幽雅,約十分鐘便可抵達金獅寺前的木造觀景台。觀景台展望好, 可以遠眺湖口地區,遠及桃園台地。

金獅步道,又稱「金獅古道」,是昔日新埔到湖口運送農產品前往大湖口的一條古道。 如今大部份的路段都已變成柏油路,沿途無遮蔭, 僅有金獅寺附近的這一小段的竹林卵石步道還可感受到一絲古道幽意。

若是秋冬時分,不妨可考慮從天主堂走至金獅寺,距離約2公里,路程約一小時左右。 回程可走「竹13-1」鄉道,再接漢卿步道,回到老街的天主堂,回程距離也約是2公里。 「竹13-1」鄉道雖是公路,但沿途道路平緩,視野開闊,有茶園景觀,適宜健行。 但夏日艷陽高照,公路無遮蔭,則不宜嘗試。

旅遊日期:2006.06.28


[照片]

湖口老街(1)
湖口老街(2)
湖口老街(3)
湖口老街(4)
湖口老街(5)
湖口老街(6)
立面紅磚拱柱。
亭仔腳拱廊。
老街上的懷舊客家餐廳。
一層樓店面老屋-未完成的繁華夢。
三元宮(1)
三元宮(2)
老湖口天主堂。
天主堂門前的鐵軌與候車站。
天主堂(外觀)。
天主堂(室內)。
大湖口車站公園(1)
大湖口車站公園(2)
漢卿步道(1)
漢卿步道(2)
牛車驛站(距離天主堂約680公尺)。
牛車驛站。
昔日的金獅古道,如今已成為柏油馬路。
私人花園-逸鶴山莊(古道登山口)。
金獅步道(古道)。
步道沿途有幽致的竹林。
步道終點的觀景台。
金獅寺。
湖口老街。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