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42)

追「尪公」的人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三張犁庄「尪公」祭典會場

今天前往台北世貿中心參觀台北國際書展,等公車時,手機響起,林君來電。

林君在電話中告訴我,今天三張犁的松勤路、莊敬路口正在舉行「尪公」祭典,離我家不遠,若我有興趣,可以前去參觀。

祭典的地點就位於世貿中心的對面,於是我臨時起意,改變行程,前往「尪公」祭典的會場與他碰面, 先參觀祭典,然後再去逛書展。

認識林君是幾個月以前的事。當時我發表「車層百年奇緣」 旅記,不久之後,接到了林君來信。他說,他正在從事一項有關台北地區古老祭祀活動的田野調查,剛訪問過車層地區, 但當地這項祭典活動已式微,得知我是車層人,因此希望能夠訪問我或我的長輩,看能否獲得一些當地關於這項祭祀活動的資料。

車層,是我的出生地,但我十一歲時就已搬離故鄉,我對車層的記憶,僅是單純的舊景舊物印象而已, 對車層的歷史或宗教民俗活動,毫無認識,如何提供協助呢?於是我聯絡年長的堂哥,由他出面 接受林君的訪談,不拘題材,聊聊一些昔日車層的舊時往事。他們談話時,我在一旁旁聽,趁此多認識 一些車層的舊事。

圖:陣頭向「尪公」致意

從他們的訪談中,我才第一次知道,我的故鄉「車層」地名的緣由。

車層,古稱「車罾」;「罾」是古字,音「ㄗㄥ」,福佬話的發音為「ㄓㄢ」。

「罾」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云:「罾,魚網也。」,是指一種四邊有支架的方形魚網。 「罾」做為動詞,則是「以網捕魚」的意思。

原來,我出生的「車層」,地名與捕魚有關。那麼,「車罾」又是什麼意思呢?「車罾」是指一種捕魚 的方式,《台灣府志》提到:

「罾有舉罾、搖罾、車罾等名。舉罾只用一人,港潭海澨皆可採捕。搖罾需五、六人,駕龍艚船,帶穵仔船, 捕魚海中。車罾恆掛海岸,上搭高寮,人在寮中,將罾索用車車起,以取魚之入罾者。」

《臺灣縣志》亦提及:「車罾則搭大竹棚於水中,高可二丈許,設機軸繫繩以舉。」 這種「設機繫繩以舉」的作業,必須由人力用腳踩,轉動繩纜,才能將魚網拖起。「車罾」地名的由來,便是起源於這種捕魚的作業方式。後來,古字「罾」被改為「層」,所以「車罾」地名就變成了「車層」。

車層里,位於今天台北市熱鬧的東區,在延吉街與市民大道口附近,怎麼會與「車罾」捕魚有關呢? 原來早期當地附近有一座很大的陂池,是台北盆地內最大的天然池塘之一,在康熙末年就形成了。雍正、乾隆時期, 民眾加以擴建,陂塘規模更大,以供農業灌溉。埤塘位置大約就在今天的忠孝東路四段一帶,居民臨水而居, 以車罾捕魚,於是「車罾」就成為了當地地名。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小時候也沒有看見過這座大陂池, 只知道忠孝東路四段一帶的地名叫做「陂心」。「陂心」就位於這座陂塘的中心點附近。

我後來進一步搜尋資料,在《淡水廳志》裡,竟然有提到我的故鄉「車罾」的地名。《淡水廳志》裡提及瑠公圳進入台北市區後, 共分為三條支圳,其中一條「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梘直至車罾、五分埔、 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小時候我常在土地公廟前的廣場嬉戲,廣場旁的「大圳溝」, 就是指這條瑠公圳的支圳。在《淡水廳志》讀到這段敘述時, 感動的情愫在心中盪漾不已。我活了大輩子,到現在才知道故鄉地名的意義,那從小每天看到的大圳溝,原來就是我後來熟知的瑠公圳。

林君前來從事訪問我的堂哥,不知對他的研究有無幫助,我反而獲益匪淺。

圖:「尪公」祭典

至於什麼是「尪公」呢?我是聽林君解釋之後,才明白其意義。

尪公,指的是「保儀大夫」,就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抗敵不屈而壯烈成仁的張巡和許遠。 以前在歷史課本上曾讀過這一段史事。

張巡、許遠成仁後,河南地區的民眾感念其忠烈,立「雙忠廟」,加以祭祀,以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宋朝時,則封許遠為保儀王,張巡為保儀大夫。因此「保儀大夫」這個稱號有點混淆,或指張巡,或指許遠。如何區別呢? 由於張巡是武將,許遠是文官,因此只要觀察保儀大夫的神像,若是手持寶劍,那就是指張巡。

今天三張犁庄 的尪公祭典祀奉的保儀大夫就是張巡。林君說,現在各鄉鎮的土地公廟內,常常可看見尪公的神像, 只要注意觀察,若有一尊手持寶劍的神像,那應該就是指保儀大夫張巡。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河南光州固始一帶高、張、林三姓遷往福建的安溪。三百多年前, 安溪人移民來台灣,於是將這項信仰帶至台灣。相傳保儀大夫為驅除田園蟲害的神明,其神輿所過之處,害蟲盡死。 因此各村庄信眾每年都會迎請保儀大夫出巡繞境,以除蟲害;由於田埂狹小,神輿及神像不能太大, 僅由兩人前後抬著尪公神像,繞行村莊內的田埂,以施法驅蟲。

圖:「尪公」出巡,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親自抬轎

當時台北盆地各村庄並沒有自己尪公廟,而是至木柵的忠順廟請保儀大夫出巡。

保儀大夫的神駕一天駐巡一個村落, 繞境驅蟲後,次日前往下一個村落,一村接一村,最後再繞回木柵忠順廟。

林君說,尪公祭典最盛行時,台北盆地大約同時有九條保儀大夫出巡的路線同時進行著,迎神氣氛極為熱鬧。

他說,電影《戲夢人生》的劇情敘述當時李天祿帶著布袋戲團在各村巡迴演出,就是隨著尪公的繞境路線,在各村庄演出酬神戲。

尪公祭典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流動性」,一個地方的尪公祭典只是臨時搭台,祭拜尪公完畢後,繞境一圈, 第二天尪公轉往別村後,祭典會場隨即拆除,不留痕跡。因此,要認識及調查每個村落的尪公宗教活動,唯有在每年尪公 出巡時,跟著尪公的腳步,一村一庄的繞行,才有機會目睹其真貌。

松勤路的尪公祭典會場,牌樓上寫著「三張犁庄」,是三張犁舊時的庄名。祭典時,當地廟宇紛紛派出陣頭前來會場向 尪公致意,現場氣氛相當活絡。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以及幾位市議員也來到了現場。祭典時,由葉副市長主祭, 祭典結束,尪公起駕繞境時,葉副市長則是親自抬轎,隨著尪公出巡三張犁,現場除了宗教氣氛,也可以嗅出一絲選舉的氣氛。

圖:「尪公」祭典 &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

三張犁尪公祭典會場的背景就是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和台北101,彼此之間構成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強烈畫面,讓人頗有感觸。

這幾十年來的台北經歷過極劇烈的社會變化,深刻地烙印在我這一代的心靈裡。

我的童年還過著農業社會的生活,青少年時期已是工業社會,青壯時,社會進入了資訊時代, 而中年時,更邁入了網路時代。時代的巨輪,無情地輾過傳統,向前滾轉,舊事、舊情及傳統不斷地在消逝中。

林君是台大城鄉研究所的碩士班研究生,有感於尪公繞境的這個古老傳統正逐漸在消逝中,因此有志於研究及調查這項宗教活動。 林君說,尪公出巡曾是台北盆地極為普遍的宗教活動,但有關於這項信仰的田野調查研究卻付諸闕如。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當時的人類學者做過不少台灣風俗習慣的調查,但卻忽略了尪公這個具有流動性的宗教活動;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則是介入宗教活動,移風易俗,民國六十年以後,「統一拜拜」的政策下,尪公繞境出巡的活動更是日趨沒落。

林君追逐著各地尪公的祭典,跑遍台北縣市大小村落,至今已記錄了兩百多個地方尪公祭典的影像,可稱之為「追尪公的人」。 他希望能透過這項田野調查,使尪公的信仰不致於隨著時間而逐漸消逝。林君比我年輕,卻能執著於理想,不隨波逐流, 有志於傳統文化的記錄與保存。我寫此篇旅記,一方面表達我對林君的敬意與鼓勵之意,另一方面也記錄我自己的「車罾」故鄉情緣。

旅遊日期:2006.02.08  


[照片]

三張犁庄「尪公」祭典會場(1)
三張犁庄「尪公」祭典會場(2)
會場旗幟。
「官將首」起舞。
當地寺廟的陣頭向尪公致敬(1)
當地寺廟的陣頭向尪公致敬(2)
濟公也來向尪公致意。
鍾馗也來了。
素豬素羊取代傳統的屠豬宰羊。
吹奏仙樂。
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主持祭典。
燒金紙。背景為台北國際世貿中心及台北101摩天樓。
尪公起駕繞境,由葉副市長抬轎。
尪公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