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36)

內灣印象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內灣戲院

我第一次來內灣。還沒來內灣之前,我對內灣已有所謂的「刻板印象」。

內灣是熱門的景點, 我在網路上已瀏覽過不少內灣照片。有人說:「內灣是另一個九份。」這句話足以形容內灣這幾年來的竄紅程度。

另外也常聽人說:「千萬不要假日去內灣。」這句話我倒是不陌生,我也向別人說:「千萬不要假日去九份。」

我對內灣的最初印象,是自然旅行作家劉克襄先生所敘述的內灣:

「小鎮無便利商店,只有二、三家飲食的攤販和賣飲料的小吃店,都在靠吊橋的附近。」

這段敘述,對照今日所見,可以感受到內灣今昔的劇烈變化,從繁榮到滄桑,從滄桑又回到繁榮,一如九份的翻版故事。 劉克襄書中的內灣戲院及內灣吊橋照片,構成了我對內灣的最初的印象與好感,也是我一直想造訪這個山城的動機。 今天造訪內灣,戲院與吊橋依舊健在,可以與我最初的內灣印象相連結。

圖:內灣吊橋

「內灣」地名,與油羅溪流經此地時呈現的地貌有關。

若從「攀龍吊橋」的方向眺望內灣,聚落位於河道的左側, 往山腳的方向凹去,恰似一新月形,於是有「內灣」之稱。據說這個名字,是日據時代才有的。

內灣最早開拓於清嘉慶晚期(1820年左右),由陳福成墾號所開墾,在這山區砍樟製腦,至日據時代初期, 內灣庄僅有民宅十五戶,只是個山區小聚落而已。過內灣,更深入的山區,即是泰雅族的生活範圍。

日據時代,日本人來此「理蕃」,進而開發山地。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內灣鋪設輕便鐵軌。昭和年間, 日本政府在此地發現煤礦,於是大力採礦。日本人既開礦,也砍伐山林,運往日本銷售。日本人經營內灣期間, 曾遍植櫻花,因此內灣又有「櫻花部落」之稱。昭和十九年(1944年),日本人開始興築內灣線鐵路。台灣光復後, 國民政府接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內灣線的新竹、竹東段通車,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終於全線通車。 內灣的發展進入另一個繁榮的歲月。

此後二十年間,內灣地區的伐林及礦業興盛,吸引大量的外地工人,內灣趨於繁榮,帶動戲院、 酒館、茶室等娛樂行業蓬勃發展。民國六十年代(1970年)以後,森林資源漸稀少,政府林業政策改變, 禁止伐木,而礦藏亦漸枯竭而落沒,逐潮而來的人口又大量外移,內灣就急遽沒落了。

圖:豎立於內灣街頭的導覽圖

然而內灣沒有被人忘記,一直獲得旅人的青睞;電影「春秋茶室」、「多桑」也曾來此取景拍戲。

內灣保有民國五、六0年代的純樸小鎮風情,不斷吸引著遊客來此尋幽,回味小城故事。內灣,又漸漸得到注視。

民國九十年(2001年),內灣重新出發,透過商圈規劃及形象重塑,以觀光為號召,短短幾年間, 小鎮吸引了大量的觀光人潮,內灣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每到假日時,觀光客湧入,人聲鼎沸,交通為之壅塞。

如今走在內灣街上,重要的路口都豎立起顯著的觀光導覽圖及指標,只要依導覽圖的指示,可以隨興地閒逛於大街小巷, 欣賞各個景點。昔日林務局在內灣的兩處辦公室,如今亦轉型成為提供林業解說及觀光資訊的展示館。 一棟新穎、美觀的民俗文物館亦已落成開放,提供遊客所需的導覽服務。

我依著導覽圖,儘可能走訪導覽圖上列出的每一個景點,由於貪心,反而無法細細品味。這趟內灣旅行的滋味, 反而是回來之後才慢慢發酵及消化。我重新閱讀內灣的資料,與我的旅行記憶一一參照。至於旅記, 則是拖了好幾天才開始寫。網路上關於內灣的旅遊資訊已經非常豐富了,我再寫內灣旅記,似乎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旅遊日期:2006.01.18 


[內灣景點]

◎內灣戲院

內灣戲院是內灣必遊景點的首選,這座純日式的木造戲院建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 它的前身是「山場」的「料坪」(停放林木材料的場所)。建築主柱以清水紅磚砌作,再以砂漿粉光, 屋架採用日式風格的大跨距木造組合工法。屋身以木板材構成牆面,屋頂板、門窗、欄杆及室內傢俱,也多 採用木造;屋頂則是覆蓋日式風格的黑瓦。

內灣戲院經過整修後,裡面已變成一家懷舊餐廳,遊客可以一邊用餐一邊欣賞舊時的黑白電影。 內灣戲院的內部只開放給在裡面用餐的遊客參觀,所以我只是隔著玻璃窗,窺視戲院內的陳設而已。戲院餐廳 的外牆上陳列著有關內灣歷史及人文的導覽資料,我興緻盎然地閱讀,發現了不少離譜的錯字。


註:隨意舉出兩處錯字。有興趣的讀者造訪內灣戲院時,不妨也來找找「茶」。

油臣服城(錯誤)----由陳福成(正確)
居名(錯誤)---居民(正確)
金純完工(錯誤)----全線完工(正確)
自認(錯誤)----首任(正確)

◎內灣吊橋

內灣吊橋橫跨油羅溪,為昔日為內灣市街與南坪地區的連絡通道。吊橋全長約147公尺, 寬約2.6公尺,可供人車通行。新的水泥大橋-「內灣大橋」完工後,內灣吊橋轉型為純為觀光遊憩用途。

內灣吊橋下 的油羅溪谷極為開闊,水流清緩,溪谷的卵石淺灘成為遊客戲水烤肉的遊憩景點。

過了內灣吊橋,向右轉,沒多遠就可看見「阿三哥餐廳」,餐廳門前的那條上坡的水泥路, 即可通往南坪古道的登山口。



◎內灣車站

台灣鐵路內灣支線完工於民國40年。內灣線從新竹起站,沿途設有竹中、上員、榮華、竹東、橫山、九讚頭、 合興、南河、內灣等站,全長27.9公里。

坐火車來內灣旅遊,應該會有不同的體驗。我開車來內灣,沒坐火車,一定失去了某些趣味與體驗,就宛如 在平溪線旅行,坐著火車,穿過一個個隧道,才會有終於來到山城的那種柳暗花明的感覺。

希望下次來內灣時,時間能更充裕些,買一張週遊券,坐一趟內灣線。



◎內灣派出所

內灣派出所位於內灣車站上方,建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為木造黑瓦的日式屋舍,已被列入歷史建築。 派出所前的櫻花已開花,散發著濃郁的日本風情。這間派出所目前仍有員警在此辦公。

內灣派出所並不是當地僅存的日式建築。沿著派出所旁的階梯往上走,內灣國小後方也有一間日式舊屋, 門牌為「內灣95號」。這間舊屋的質感及滄桑味,不輸內灣派出所。舊屋的下方也有一間古厝,但已被 夷平,僅剩殘磚破瓦而已。



◎木馬道遺址

從派出所旁之階梯步道往上走,至馬武督道路,向左轉,不久就可抵達木馬道遺址。 這裡有一條寬闊的泥土產業道路往上走,前往後山的伐木場遺址。

這條道路是伐木時期用來運送木材的「木馬道」。當時伐木工人將木料綁捆於「木馬」上, 由堅硬材質的青剛櫟木做為「木馬道」,用以拖行「木馬」,將木料由伐木場運送至內灣聚落的「料坪」存放。

這條木馬道舊路,有人稱之為「木馬古道」,是內灣林業的歷史見證,但少有遊客至此, 網路能找到的資料也極簡略。我往上走一段,沿途寬闊平緩,走於林蔭裡,感覺佳, 是一條值得開發的旅遊或登山路線。我大約走了十幾分鐘,猜想距離終點應該還有一大段路,於是淺嚐即止。


◎庄頭伯公廟

庄頭伯公廟位於中正路底。伯公廟就是土地公廟。這座伯公廟與內灣廣濟宮一樣,都已經過改建,廟身相當新穎, 沒有特殊之處。較值得一提的是廟後方有兩棵樹根相連的大茄苳樹。茄苳樹的樹幹巨碩,至少應有百年樹齡。

由茄苳樹的樹齡可以想見庄頭伯公廟的歷史。


◎攀龍吊橋

攀龍吊橋位於快要抵達內灣前的最後一道坡道轉彎處,就在「山河戀」餐廳的旁邊。「攀龍吊橋」因年久失修, 目前封閉中,但封鎖線設得很簡略,吊橋看起來也很堅牢。「攀龍吊橋」比「內灣吊橋」更迷人, 主要是因為「攀龍吊橋」通向一片蓊鬱的森林,而「內灣吊橋」的對岸則已變成餐廳及電動遊樂區。

我猜不透是什麼原因,要放著這座吊橋不修理。內灣風景區不可能沒有建設經費。外環道上新矗立著一棟 美崙美奐的民俗文物館,目前油羅溪畔也正大興土木的整闢親水公園,怎麼可能會沒有經費去關懷一座老吊橋呢?


[其它照片]

內灣老街一景。
武中眼科舊址。日據時代曾是著名的眼科醫院。
內灣天主堂。(未開放參觀)
林務局內灣工作站,現為「內灣林業展示館」。
廣濟宮-內灣最主要的寺廟。
劉興欽漫畫館。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