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25)

石碇.大格門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水底寮越嶺烏塗窟(大格門古道)

「藍天圖集」第一冊第090頁的「水底寮越嶺烏塗窟」路線,全程六公里,路程約一百分鐘。

水底寮位於北宜公路的石碇、坪林交界處。

山友蕭郎判斷,這條路線極可能是「淡蘭古道之一小段」。 因水底寮、烏塗窟兩地之間須翻越大格門鞍部,蕭郎於是將這條路線命名為「大格門古道」。

淡蘭古道,是清朝時代台北、宜蘭之間的交通孔道,當時主要有北南兩線。 北線為官道,沿基隆河而上,經瑞芳、雙溪、貢寮、頭城、礁溪,而至宜蘭,其中「草嶺古道」 的舊跡仍在,最為有名;南線則是溯新店溪的支流景美溪而上,經深坑、石碇、坪林、頭城、礁溪,而至宜蘭, 其中以礁溪的「跑馬古道」、坪林的「胡桶古道」舊跡較完整。

石碇地區的淡蘭古道遺跡較少,只有零星的殘餘小段。近年來,坪林、石碇的地方文史人士紛紛發起「尋找淡蘭古道」活動, 希望能陸續探勘出淡蘭古道的舊跡。蕭郎所稱的「大格門古道」,有可能是淡蘭古道的一段,自然引起我的好奇與興趣。

圖:大格門鞍部附近的越嶺古道

今天探勘「大格門古道」,是意外的結果,結果卻出乎意外的豐碩。

今日與山友原本預訂探訪「淡基橫斷古道」東段,不料車子到了萬里鄉大坪時,才發現山區雨勢頗大,行程因而被迫取消。

蕭郎於是提議,台北南區天氣較佳,不如往南行,前往石碇探勘「大格門古道」。由於臨時提議,山友無人 攜帶「水底寮越嶺烏塗窟」地圖,蕭郎決定憑印象試闖看看。結果為此而多耗費了些時間找路, 但事後回顧,正是因為未帶地圖,沿途摸索問路,反而意外發現一段仍保存原貌的古道舊跡以及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 而這是「藍天圖集」中沒有涵蓋的路線。

這件事讓我有所體悟。我們若只倚賴別人繪製的現成地圖去探勘古道,雖然會很有效率,但現成的地圖也會 成為一種框架。你若沒有跨出這個框架,就不會有新的發現。

我們來到石碇後,轉往「北47-1鄉道」,先至水底寮。「北47-1鄉道」接北宜公路後,往坪林方向前駛,在「水底寮站」公車站 牌附近,左轉產業道路(水底寮巷),上坡一小段,隨即來到登山口。此處有兩三戶人家,門牌為「北宜路六段水底寮巷9號」。

從這裡出發,一路皆是上坡的柏油路,沿途有柳杉植樹林,景觀頗美,山坡處也有零星的小片茶園,景色怡人。 山路已鋪柏油,成為小車道,已失去古道的感覺,約上行六、七百公尺遠,抵達古道最高處的「大格門鞍部」。 鞍部有山徑,右往獵狸尖,左往粗坑崙。鞍部處有一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設立的第二四0號基石。 在此略休息。

圖:走在「北47-1鄉道」上,古道與公路幾度交錯

柏油路至鞍部為止。越嶺而下,變為石階路,石階已改鋪水泥,路旁還可看見舊石階遺跡。

沿途走於森林裡,有零星的柳杉林,林間幽雅,可惜鋪上水泥石階路,加上天雨過後,青苔濕滑,走來不敢大意,心情並不閒適。

途中遇叉路,叉路小徑通往附近一間古厝,古厝無人居,已廢棄,門牌為「大格門1號」。

繼續往下走,幾分鐘後,接「北47-1鄉道」。石階出口處的樹上釘著一塊木製招牌,寫著「永安村至 烏塗村古道」,附近有一家「大格門櫻花山莊」民宿。這招牌應是櫻花山莊所立。由此可知,這條山路確實 是一條越嶺古道。

接著,便沿著「北47-1鄉道」往下坡路走,沿途尋找古道舊徑。昔日的古道雖已被公路取代, 但公路迂迴彎繞,與古道取直的路線不同,因此沿途應仍有被公路切割成段的古道舊路。在公路上步行,約十五分鐘, 車道右上方出現一間小土地公廟,但已改建,毫無古意。繼續前進,原本陰霾的天空,卻下起雨來,雨勢轉大。 走至「樟空子1號」民宅附近,在「木通花藝」的露天遮雨棚下避雨,各自用餐。

雨勢變小,轉為毛毛雨,於是出發。向「樟空子1號」民宅問路,確定民宅旁的菜園小路可通往下方的公路, 於是轉入這條小路。石階小路沿著農家菜園旁彎繞而下。雨中行,小心踏踩。不久,前方出現一座古樸石板橋, 三塊長石板拼貼而成,古樸有致。此時精神為之一振,說不定這條農路就是昔日的古道。

圖:「大格門古道」僅存的古老土地公廟

向下走,沿途有高大的駁坎及竹林,古道氣氛漸濃。

約四、五分鐘,出口接「北47-1鄉道」,石階路出口處有一間「福興宮」土地公廟。初步判斷,我們走的這條小路極有可能就是昔日的古道。

橫越馬路,又有石階小路往下走,約四分鐘,又接「北47-1鄉道」,出口民宅門牌為「四分子5號」。

接著沿著馬路走,約一、兩分鐘,公路3公里指標處,左側有叉路,有「聖德宮」招牌,路口有登山條, 於是轉入這條叉路。往下走,約兩、三分鐘,又遇叉路,左往「聖德宮」,右叉路才是往古道的正路, 但路口看似通往民宅;直行的路卻有登山條,於是繼續向前行。後來路條消失,向人問路, 來回折騰,才終於發現這條沒有人走過的古道正路。

這條正路的入口不明顯,柏油路走至底處,有一貨櫃屋,從貨櫃旁的石階路往下走,繞過農園,便進入森林裡。 這時出現古道舊跡,質樸的泥土路有殘存的石階,沒走多久,前方路旁出現一座古老的小土地公廟。「藍天圖集」 未標出這一路段。倘若今天帶著地圖來,跟著地圖走,或許就會錯過了這一段古道及土地公廟。這座土地公廟是 「大格門古道」僅存的古老土地公廟。

過土地公廟,來到一處三合院古厝,屋前屋後的山坡地有層層駁坎梯田,駁坎佈滿青苔,古意盎然。古厝旁有一牛舍 遺址,僅剩ㄇ字型的圍牆及有栓孔的殘柱,透露出歲月的風霜。我們在牛舍附近遇見古厝的主人,向這位老伯詢問, 才確認這一路走來的路線,就是昔日的古道。老伯說,這條山路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

我們繼續往下走。可惜這一段路也都已鋪上水泥,頗令人惋惜。約十分鐘,路左側出現一間典雅的 紅磚古厝,入口大門毀壞未修,門磚柱上鑲著石塊,草書撰寫的對聯,頗為雅緻。紅磚厝的前庭草地 上有兩棵楓香,楓香、綠草、紅磚屋,構成幽雅別緻的氣氛,視野展望亦佳。紅磚厝的門牌為「蛇舌子9號」。

圖:昭和四年建造的古橋-「大舌子長壽橋」

沿著石階路往下走,石階路旁矗立著一岩石,斑駁的岩面上有刻字,疑為日據時代的古碑, 後來問當地居民,才知並非古碑,是後來居民所立的石碑。

繼續前行,前方出現一座古橋。橋身已裝設不鏽 鋼的欄杆,但橋面及橋柱都是石砌而成,年代頗久遠。過橋之後,在路旁出現一舊石碑, 上面寫著「修造大舌子長壽橋...」 ,有捐款者姓名及金額,建橋年代為「昭和四年」(1929年)。發現這座石碑,令人興奮, 足以佐證剛才老伯說法, 這條山路確實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

石碑前幾公尺的路旁,有一間新穎的福德宮。在福德宮略休息,廟下方有潺潺溪水,溪岸整片盛長的大菁。 續前行,不久,又遇一座石橋,橋面已鋪水泥,但兩側橋墩為石砌,相當古樸,或許是古橋翻建的。橋下溪水潺潺,溪水 上游處有小斜瀑,形成天然的滑水道。過橋之後,我走在前面,突然看見路旁又出現一古石碑,我驚喜地大聲吼叫, 驚動了後面的山友,以為我發生了什麼意外。

這座古碑字跡十分模糊,擦拭青苔垢面後,字跡浮現,寫著「修造烏塗窟長壽橋...」, 造橋年代為「大正十一年」(1922年),年代更早,已超過八十年歷史。短短時間內, 我們連遇兩座日據時代的古橋及古碑, 山友們都覺得驚艷連連,忙蹲於石碑前端詳碑文。現有的登山記錄並未提及這兩座古橋及石碑,而我印象中,石碇鄉公所的網站 及地方文史記錄亦未提及這兩座古橋石碑。

圖:大正十一年建造的古橋-「烏塗窟長壽橋」

繼續前行,沒幾分鐘,就接上公路,出口為「北47-1鄉道」1.1公里的大轉彎處,這裡就是石碇鄉的烏塗窟了。

出口處無任何登山條或古道標誌。站在公路上,回望古道出口處,既驚且喜。

若未親身走一遭,怎知從這裡 走進去,十分鐘不到的路程內,會有兩座日據時代的古橋及石碑呢?而往上走,十餘分鐘內,就有古厝及古老的土地 公廟等古道遺跡。這麼一條內涵豐富的古道,竟然隱身於「北47-1鄉道」的旁側山林裡,而不為世人所知。

這條保甲路舊道唯一可惜之處是已鋪上水泥石階,使古味頓減。倘若鄉公所能加以整建,使石階恢復 古貌,增設自然及人文解說導覽資料,則必然可以成為一條吸引遊客的古道健行路線。

這一條充滿古道遺跡的日據時代保甲路,是否如同山友蕭郎所言,是「淡蘭古道之一小段」呢? 蕭郎顯然並非漫漫而論,而是有史料根據的。噶瑪蘭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設廳之後,與淡水廳之間 的交通需求大增,原有繞經東北角的淡蘭官道因距離較遠,民眾咸感不便,於是有另覓便捷路線的需求。 道光元年(1821年)署噶嗎蘭通判的姚瑩,實地勘察了幾條路線後,找出一條淡蘭之間僅需一 百一十里的道路,他在《淡蘭擬闢便道議》中,對路線有詳細的描述:(節略)

「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里古亭村,五里觀音嶺腳,十里深坑仔街 ,五里楓仔林,五里石碇仔街,五里烏塗崛嶺腳, 五里大格門, 下嶺五里柯仔崙坑,五里粗崛坑,五里仁里坂,五里灣潭渡,過渡鶯仔瀨,五里石槽坑,又五里三分仔坑,五里頂雙溪, 五里四堵寮,五里金面山頭分水崙,八里嶺腳、礁溪街北,十七里噶瑪蘭三結街。」

這顯示,由烏塗窟經大格門越嶺水底寮的這條路線,正是昔日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一百八十多年前姚瑩 選中這條路線,建議開闢為淡蘭之間的官道。當時這項提議未能獲准,直到光緒十一年(1885年)劉銘傳 闢建北宜古道,僅利用既有的道路加以整修,所以短短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北宜道路。

姚瑩的這份奏摺亦提及:「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今天 的石碇老街的溪畔,仍可看見約二、三十公尺的水圳道遺跡。石碇鄉公所於老街橋頭豎立了「淡蘭古道遺跡」來宣傳 這個水圳道遺跡景點。相較之下,「大格門古道」這條也是正牌的淡蘭古道,卻被遺忘與忽視,古道蒙上水泥,古橋寂寥於山林, 直到山友蕭郎偶然提起,促成今日的探訪,終於使這一段被人遺忘的淡蘭古道舊跡重現於世。

旅遊日期:2005.12.10 (寫於2005.12.14) 


[照片]

水底寮登山口。
古道已鋪上柏油路,沿途有大片柳杉植樹林。
約二十分鐘,抵達大格門鞍部,有一鑛務課基石。
越鞍部而下,林蔭怡然,但水泥石階濕滑。
出口接「北47-1鄉道」,附近有「櫻花山莊」民宿。
繼續走「北47-1鄉道」,尋找下一段古道舊徑。
雨中,從4.5公里處的民宅旁轉入的古道舊路。
發現一座石板古橋。
古道沿途有古樸的駁坎。
這段古道也已鋪上水泥石階。
古道出口,又接上「北47-1鄉道」(出口處有茶園)。
古道與公路交會處,有一「福興宮」土地公廟。
橫過馬路,繼續走古道小徑往下走。
古道又接上公路,在3公里附近,轉入左叉路。
約兩三分鐘,又遇叉路,取右行,可接古道正路。
發現一段仍保存原味的古道舊跡。
發現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興奮大叫)
「大格門古道」僅存的古老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附近的三合院古厝。
古樸的石砌護牆。
古厝旁的牛舍遺址。
繼續前行,約十分鐘,又遇一間典雅的紅磚古厝。
遇到第二座古橋-「大舌子長壽橋」。
建橋石碑,立於昭和四年(1929年)。
古橋附近的土地公廟-福德宮。可惜廟已改建。
遇第三座古橋-「烏塗窟長壽橋」。
建橋石碑,立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
古道出口,約位於「北47-1鄉道」1.1公里大轉彎處。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