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47)

陽峰古道.大屯瀑布.青春嶺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鼎筆橋及寶山招待所

「陽峰古道」是清朝時,竹子湖通往士林、天母一帶的古道,陽金公路開闢後,這條古道才逐漸沒落。

這條古道路線長短適中,自然風光與人文遺跡兼具,景觀豐富而多元,交通又便利, 我訝異於自己這麼晚才得知陽明山國家公園有這麼一條古道,而網路上介紹這條路線的旅記卻又不多見。

我從頂北投泉源路260號的「陽明淨水廠」開始我的陽峰古道之行註1。 這裡有一座鼎筆橋跨越陽明溪,這座橋是泉源路與紗帽路的交會處。橋的這頭是「陽明淨水廠」, 橋的另一頭則是紗帽路3號「寶山建設招待所」。

寶山建設招待所,原為日據時期山本義信姨太太所經營之溫泉旅館, 名為「雙葉莊」註2,為日式建築,建於陽明溪畔,院內有庭園及瀑布。 山本義信出身清寒,後因採礦而飛黃騰達,成為台北州議員。陽明山的後山公園最早即是由山本義信所闢建的私人別墅花園。 台灣光復後,雙葉莊曾是故總統嚴家淦先生的官邸,現則為寶山建設之招待所,屬於私人產權。我只能在門口徘徊而已。

從寶山招待所旁進入溪畔小徑,隨即看見淨水廠粗巨的鐵水管,還有日式破舊廢棄的房舍。沿石階而上, 路旁柵欄掛著「水源重地,非請勿入」的禁示標語。隔欄而望,裡頭有幾座水池, 這裡是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淨水廠的沉澱池。旁有一已荒廢的舊辦公室,屋前有老樹,從樹旁繞過屋舍, 寬敞的泥土路古道就出現於眼前。 陽峰古道的路況比我想像的好太多。應該說路況極佳。

圖:陽峰古道(相思樹林)

古道緩緩而上,有溪淙悅耳聲,隔著陽明溪,溪對岸有層層梯田,規模雖然不如三芝鄉阡陌梯田, 但卻是台北市難得一見的山丘梯田景緻。

沿途路旁有農家菜園。泥土路平緩而寬闊,這樣的路面及路況,可以供農民行駛拼裝的三輪鐵牛車來運送蔬菜等農穫。

緩緩上坡路,古道好走,心愜意爽,經過一片幽美的相思林,附近溪谷有大片竹林,離上方的聚落已不遠。約三分鐘, 抵達一鐵柵門,步道終止,變為柏油路。從陽明淨水廠至此,才約二十分鐘而已。附近有不少農民住宅, 馬路旁則有一「北投區觀光農園導覽圖」,此地區為湖山路二段的巷內,地名為「大坑」,離陽明公園(後山公園)已不遠。

不久,途經大坑福德宮,廟宇新穎,但廟內的土地公則是古舊模樣,年歲應不小。再往前走,出巷道, 接湖山路二段。向右可往陽明公園的花鐘,向左前往大屯瀑布。我取左行。

約五分鐘,抵達峰頂橋,來到大屯瀑布登山口。大屯瀑布位於陽明溪的上游,溪的兩岸皆有步道可爬往大屯瀑布。 溪岸陡峻,石階陡上,這段路是否為陽峰古道的舊路呢?我認為應該不是。這附近的溪谷地勢落差大,溪谷濕氣重, 石階溼滑,並不適合做為兩地交通往來及運送農產品的路線。這條步道,石階砌置整齊,又有彷綠竹的水泥護欄, 可能是陽明公園所闢建的賞瀑步道而已。昔日的陽峰古道較有可能是從湖山路82號民宅附近上山,目前已闢建為柏油產業道路。

圖:大屯瀑布及第一水管橋

賞瀑步道沿著溪岸而上,沿途有兩三、座跨溪小橋相連接兩邊溪岸步道,溪谷巨石纍纍,有怡人溪淙清潭。

約二十分鐘, 爬至上方的大屯瀑布,瀑布高約三層樓,瀑流不斷。瀑布前有一跨溪古橋,橋墩以安山岩為石材, 古意盎然,為日據時期遺跡。

這座古橋為「第一水管橋」,據北投生態文史資源網的考證,是台灣第一座為了輸送自來水而設置的水管橋。

日據時代在竹子湖附近發現「第一水源」,於是開鑿取水井,以水管引水由青春嶺,經大屯瀑布,至紗帽山南麓的「第三淨水廠」, 然後循天母水管路,引水下山,供應台北地區民生用水。 這座古橋屬於「草山水道」系統的一部份,歷史已超過70年註3

我站在第一水管橋上,臨溪觀瀑,附近亦有步道可與陽明公園相通。過水管橋,走往青春嶺,有400級陡上階梯。山壁上鑲著一塊 大理石,寫著「青春嶺」三個字。中年人爬青春嶺,心情難有所感觸。往上爬, 有一黑舊的鐵水管橫過步道,水管呈45度斜角衝往山下。 石階轉而與水管平行而上,可以想像陡峭的程度。

黑水管每隔幾公尺即被厚重的水泥柱所包覆,以防止水管因水流急衝而下, 水管內空氣被擠壓而造成水管破裂。青春嶺步道,是一條水管路,也是一條古蹟路,草山水道系統在地方文史人士的努力下, 已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第111號市定古蹟。

在中途,遇到一對老夫妻下山,見我由下往上爬,笑著說:「沒想到還有人爬上來。」老太太說, 以前常爬青春嶺,稀鬆平常,今天回來爬,卻覺得很吃力,語意頗有體力老衰的感慨。 我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我心想,老年人爬青春嶺,感慨應該比我深。至於我,爬到這裡, 感慨倒是已消失。青春,不應只指年齡而已,體力與心境也是參考的指標。我用後兩者來彌補前者。

圖:青春嶺步道

從第一水管橋爬至青春嶺,約花八分鐘時間。或許不該寫八分鐘,或許應改為十五分鐘,比較不會引起爭議。 青春嶺有一隘門,應是昔日水源地的管制口。

過了隘門,前方有一安山岩方型石屋,我曾在第三淨水廠見過類似的建築。 建築物有黑色的鐵鑄門,相當老舊,安山岩外牆樸拙而典雅,通風口則傳來屋內引擎運轉轟轟的風扇聲。

這個建築是「第一續水井」。水源井經由地下暗渠引水至此,然後再透過鐵水管下青春嶺,通往第三淨水廠。

從續水井循步道往前,可抵達青春嶺玉瀧谷餐廳,附近有產業道路,連結湖山路與竹子湖。續水井左側舊辦公室旁則有小徑, 可繼續往上走。經過竹子湖8之4號民宅,不久就接上產業道路,交會處路口有兩棵筆直的楓香,楓葉極翠綠。 楓香右側有一水泥小徑,即是通往竹子湖的舊道。我看見柏油產業道路林蔭幽雅, 於是繼續向前走一小段柏油路。道路平緩好走,夾道有林蔭綠樹,走在其間, 令我想起桃園大溪的百吉林蔭步道。此地有過之而無不及。

走柏油路約四、五分鐘,右側出現一條平緩的石階步道,亦同樣可通往竹子湖。於是我從此處轉入這條步道。 步道的石階似鋪上一層苔蘚地毯,色澤綠中帶點微黃,林間乾燥,石階有古意而不溼滑,滄桑有幽意,沿途又有幾棵巨大的楓香。 約五分鐘,抵達一廢崗哨。這裡出現軍事崗哨,可能是與中興賓館有關,中興賓館是昔日蔣介石總統在陽明山的行館。 這裡是外圍的警戒區域。

圖:綠意盎然的楓香

過崗哨,繼續往前,仍是古樸幽意的石階,石階寬度與魚路古道的安山岩石階類似, 但砌工方式不同,比較像是陽明山國家公園一般步道的施工方式,或許是後來所修建的。

不久過一水泥橋,續行約一、兩分鐘,出現一條右岔路,是一條樸拙的泥土徑,路徑清晰。 我猜想或許這條泥土路才是昔日的古道,於是轉入這條小徑。

初走極平坦,但愈走愈往下面的溪谷,覺得不對,但因好奇,所以繼續前進。後來才知道, 若沿著步道繼續往上走,約十五分鐘,就可抵達竹子湖湖田國小。我因為好奇而誤事, 循此小路至下方民宅,出中興路,愈走愈遠,最後從胡宗南將軍墓的後方小徑切上陽金公路,花了40分鐘才到達湖田國小。

回程走正路,從湖田國小旁「梅荷研習中心」對面的巷子往下走註4。 約三分鐘左右, 9之2號民宅旁的電線桿上有油漆寫上大大的「下山」兩字。這裡有下山的石階路。下山路遠遠遙對著紗帽山及華岡, 不久就進入幽緻的森林裡,又是熟悉的古樸石階路,沿途有一棵棵巨大高聳的楓香。下坡快,約六、七分鐘, 就抵達我來時誤走的岔路處。由此而下,過石橋、廢崗哨亭,回到了青春嶺的玉瀧谷餐廳。從竹子湖回走青春嶺, 才花二十分鐘而已。

玉瀧谷餐廳前有產業道路下山,道路另側為溪谷,有緩坡闢成梯田。我回程捨大屯瀑布的步道, 改走柏油產業道路下山。雖然繞得較遠,但沿途看見不少楓香老樹,與剛才在森林步道所見楓香樹齡略相當, 更讓我確信,這條柏油路才是昔日的陽峰古道的一部份。下坡路好走,約十分鐘就回到峰頂橋旁的大屯瀑布登山口, 若是走陡峭的青春嶺及大屯瀑布石階步道下來,時間未必會比較快。

圖:青春嶺往竹子湖的陽峰古道

回到峰頂橋,回顧今天所走過的路線,對陽峰古道有更清楚的認識。

昔日的陽峰古道從竹子湖下至青春嶺, 再循產業道路至湖山路二段的峰頂橋,然後由大坑聚落沿著陽明溪溪岸步道下抵鼎筆橋的寶山招待所及陽明淨水廠。

然後古道再循著泉源路而下,至惇敘高工附近的龍鳳谷, 可以沿著行義路至天母,或循泉源路至北投。鼎筆橋以下的古道舊路已全為公路所取代。

從鼎筆橋走陽峰古道,以正常時間計算,約兩小時可抵達竹子湖。沿途有寶山招待所、第一水管橋、黑色水管、 續水井等人文舊跡,有梯田、溪流、瀑布、林蔭、楓香等自然風光美景。至於古道終點的竹子湖則無須多介紹。 竹子湖餐廳林立,名聞遐邇,每年三、四月間的海芋季更是聲名遠播。至於年輕人,大概都知道竹子湖路與陽金公路交會處, 竹子湖派出所對面的觀景台, 是台北市著名的賞夜景之處。有竹子湖的觀光資源做為後盾,我想陽峰古道應不致於會一直寂寞下去。

我對於陽峰古道沿途各段景點則無所偏心,各段景色各有令人留戀之處。陽明淨水廠至大坑聚落, 沿途梯田溪流等農村風光,景緻不輸天母水管路;大屯瀑布的古橋及溪水瀑布, 足以成為一獨立景點;青春嶺步道,有古董級的水管、隘門及續水井;而青春嶺至竹子湖的林蔭步道,楓香綠蔭幽雅迷人。 終點竹子湖,則老少咸宜,可雅可俗。

旅遊日期:2005.04.14 


【延伸閱讀】
.第1497篇 - 2020.02.19 旅行影片:陽峰古道.陽明山花季

【路程時間記錄】
鼎筆橋→20分鐘→柵欄→10分鐘→湖山路二段→5分鐘→峰頂橋→20分鐘→大屯瀑布→15分鐘→青春嶺→15分鐘→廢崗哨 →20分鐘→湖田國小 (單程約2小時,含休息)

註1:開車可自新北投捷運站走泉源路上山;如搭公車, 可自捷運新北投站搭公車230、大南小25,或捷運石牌站搭535,於「頂北投站」下車。

註2:王淑芳著,《日治溫泉建築》,陽明山國家公園簡訊61期, 2003年 12月出刊。可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蒐尋此文。

註3:福佬話將「水龍頭流出來的水」稱為「水道水」。 我小時候只知道稱為「水道水」,但不解其意。日據時代台北市的自來水工程建設始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 預定給水人口為12萬人。大正八年(1919年)時,擴建為給水人口為15萬人。但至昭和元年(1926年),台北市人口已達21萬人, 飲用水漸感不足。於是日本人在草山探勘三處水源,最後選定第一及第三水源,做為台北水道的新水源, 於是闢建草山水道系統。資料參考:「北投生態文史資源」網站-《草山水道系統古蹟簡報說明第一版》內容。
(「北投生態文史資源」網址:http://ecomuseum.org.tw/index.html)

註4:巷口路標為「竹子湖路9之1∼14之5號」。


[行旅照片]

泉源路與紗帽路交會處的鼎筆橋及寶山招待所。
淨水廠設施及日式房舍。
陽峰古道。
陽明溪對岸的梯田。
古道寬闊好走,沿途有農家菜園。
一段相思林道。
大坑聚落(湖山路二段37-50號)。
湖山路二段,走往峰頂橋(大屯瀑布)。
大屯瀑布登山口。
石階陡上,往大屯瀑布。
遠望第一水管橋。
第一水管橋及大屯瀑布。
大屯瀑布。
站在水管橋上,俯瞰陽明溪溪谷。
青春嶺步道(1)
青春嶺步道(2)
青春嶺隘門。
青春嶺第一續水井。
玉瀧谷附近的產業道路,林蔭怡然。
高大筆直的楓香。
青春嶺往竹子湖的陽峰古道(1)
青春嶺往竹子湖的陽峰古道(2)
竹子湖梅荷研習中心。
竹子湖端陽峰古道入口(9之2號民宅)。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