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13)

三芝.五腳松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五腳松古道入口(就在路牌的後面)。

五腳松古道位於三芝鄉圓山村,是一條少人行走的古道,整條古道看不見任何登山條,網路上也找不到這條古道的登山記錄。

然而這條古道並非秘徑,藍天隊登山導遊圖集第三冊的「八連溪古道」早就有畫出這條路線註1, 路徑還蠻清楚的。為什麼沒有人走這條古道呢?

藍天隊所繪的「八連溪古道」地圖,是泛指「八連溪流域」的古道群。這個區域,包括後來發現的,至少有五條古道,自北而南, 分別是八連古道、內柑宅古道、五腳松古道、茄苳坑古道圓柳古道

其中,五腳松古道位居中間,是一條循稜而上的古道。這一條古道為昔日農民前往竹子山的採筍道,這也是北海岸古道群共同的特色, 道路是為了入山拓墾及採收箭竹,而不是為了兩地交通往來的目的註2

今年六月我與山友探訪內柑宅古道,途經五腳松時,曾順道探訪五腳松古道,但找錯方向而無功折回,當時因時間及體力因素,未再嘗試。 直到這個月我又與山友密集地探訪這一帶的茄苳坑採金古道、圓柳古道,才又注意到五腳松古道。五腳松古道離茄苳坑溪的金礦遺址不遠, 且五腳松古道的末段與圓柳古道相連接。上次我與山友曾企圖從圓柳古道走往五腳松,卻中途迷路,差點困於山區。 我對五腳松這條古道,便心躍躍然而有再探之意。

圖:五腳松12號古道入口附近的古厝。

今天走訪三芝,原欲探訪淡基橫斷古道,卻因雨而取消。

雖然細雨紛飛,但天氣幸未再轉壞,而既然已老遠跑來三芝,不想空手而回, 臨時決定去探訪五腳松古道註3

五腳松古道位於五腳松12號民宅旁。入口處有一綠底白字的路牌, 相當醒目。進入古道後,出現岔路,取左側陡上註4, 高繞穿越竹林,之後,路徑十分清楚,有一小路段尚有殘存的石階。 接著循著平緩的稜線而上,行走於林木稀疏的雜樹林。約十五分鐘,遇一橫向而過的產業泥土路,路已荒廢,雜草叢生, 原本循稜而上的古道被產業道路橫切,前面變成陡高的山坡,一時沒注意到古道路徑就在陡坡上方處。

於是向右轉,循著橫向 的產業道路而走,尋找古道路徑。沿途有幽雅竹林,約十分鐘,抵達一廢棄的柑橘園,工寮已頹壞,駁崁、石砌水池, 廢棄一旁,而柑橘仍然盎然地生長,結實累累無人採收,樹下已掉落不少,任其腐敗。柑橘園之後,路徑愈模糊, 方向也偏離五腳松古道,於是折返註5

返回到古道與產業路交會處,由回程的方向,看見一條疑似路徑,爬上去之後,果然找到古道。其實路徑相當明顯, 因為陡坡及上方一棵大樹阻擋視線,原先竟然沒有發現。

圖:古道走於稀疏的森林,路徑清晰好走。

走回古道正路,路平緩而上,沿途樹林不茂密,路徑清晰,林間地表則為低矮的蕨草,偶見竹林、駁崁, 有農民開墾過的痕跡。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麼明顯好走的山徑,竟未見任何登山條。

藍天隊所繪的地圖,最後的修訂日期是2001年3月,三年多來,難道沒有登山隊伍走這條山徑?若無人走,為何山徑能維持的如此良好,不得不令人感到好奇。 沿途偶爾看見紅色塑膠繩掛於樹枝,並不像是登山團體綁的登山條。

一路往上走,沿途不時可看到零星駁崁,林間可發現整地過的遺跡。雖未見登山條,但卻不時可發現飲料空罐, 可見這條路應該還是有人在走,只是不知目的為何?

從廢棄的產業道路往上走,大約四十分鐘,來到一處林間,路旁有一道長的石砌矮牆,疑似為農民所堆砌的「山豬埒」。 這是農民上山拓墾時,為防止山豬偷吃作物,於是沿山圍起的矮石牆,山豬會順著路牆(埒)行走, 而落入農民設的陷阱之中註6。矮牆內林間有平整的空地, 但已無任何農作物殘跡,應已荒蕪一段時日。

繼續前行,穿越一小段的芒草路,仍是循稜而上的雜樹林,林間發現零星的堆疊石塊,不像駁崁,不知其用途。 約二十分鐘,路旁出現一凹陷的土窪地,疑似燒炭窯遺址,附近又有一道相當明顯的石砌矮牆(山豬埒)。 再往上走,樹旁有一簡陋的半斜帳篷,以木柱支撐,上覆黃色帆布,僅能容身避雨而已,旁有空瓶殘罐。

這裡離五腳松民宅已相當遠,石砌矮牆附近亦無任何農作,誰搭帳篷在此,不知用途為何?往上走,接近主稜線,風漸強, 樹木枝幹彎曲而多姿,路徑漸模糊,疑已無路。正考慮要回頭,卻又發現路徑,於是繼續深入, 這時山友赫然發現小徑旁的草叢有捕獸器,一碰觸機關,即強力反彈,一時增添幾許緊張氣氛。這時才明白,剛才遇到簡陋帳篷可能是臨時獵寮。

圖:循稜前進,尋找五腳松古道與圓柳古道的交會處。

繼續循稜深入,稜上漸起薄霧,不久就出現箭竹林。

撥開箭竹林,有路跡,稍感猶豫,但決定與山友再向前行探索一段; 鑽過箭竹林,至前方小山頭,路況愈差,但仍可辨識路徑。

GPS顯示,距離圓柳古道,大約還有半公里, 但考慮天候不佳,人力及時間不充裕的情況下,不敢硬闖,於是折回。

回程循著稜線下方的路徑,找到有路徑可繞過 剛才鑽過的箭竹林。日後山界或許有機會能在這附近開闢一條避開箭竹林的路徑,以打通五腳松古道與圓柳古道之間的路段。

回程,山友老恩誤踩一捕獸器,只聞「啪」聲,所幸躲閃的快,未被夾中。這附近有不少捕獸器,顯示這條古道可能已 經少有山友行走,而成了野獸出沒與獵人狩獵的區域。

既然五腳松古道全程路況大致都還良好,這條古道為何被發現而卻又被山界所遺忘?我想是因為 沿途並無特殊的古道遺址,且未通往任何的山頭基石,所以容易被忽略。雖然五腳松古道的末段可通往菜頭崙(竹子山前峰), 但附近的圓柳古道亦可通往菜頭崙,且由於圓柳古道較多山友行走,得以使箭竹林路線保持暢通。在圓柳古道取代下,五 腳松古道的箭竹林路段便因乏人行走,箭竹滋長而路徑漸漸堙滅。

圖:循稜前進,大片的箭竹林與圓柳古道末段連成一系。

五腳松古道末段稜線的箭竹林綿延數百公尺,與圓柳古道末段的箭竹林連成一系。

這片箭竹林區,日據昭和十三年(1938年)時, 日本人曾在附近探勘金礦,農民因稱此地為「金孔坪」(金坑坪)。

下山後遇到五腳松當地農民,農民告訴我 ,這些礦井已隱沒於箭竹林裡,不容易找到,尋找時要小心,以免陷落坑洞。因為這一帶的礦坑是採直坑向下探勘,因此坑洞較 為危險。

回到古道與產業泥土路交會處,我們決定改走這條廢棄的道路下山,看它通往何處。結果繞了一圈,出口也是在五腳松12號民宅附近。 令人好奇的是,在接近山腳時,發現路旁的山壁被鑿了一排洞穴,裡頭放金斗甕,看起來年代頗為久遠。

回到五腳松,遇到當地農民,向其打聽金斗甕的事,而農民也不曉得其歷史。這位農民說,他小時侯就見過這些金斗甕,但從未見過有 人來掃墓。我想,這些金斗甕有可能是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但不知背後是否有任何的典故。

五腳松曾是昔日日軍掃蕩抗日軍所行經之地,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的「淡水支廳行政事務暨管內概況報告」, 有提到日軍巡經此地:

「由土地公埔、圓山頂至鶯仔鼻路程,及由小基隆新庄經各土匪住區至鶯仔鼻路程如左:
圓山頂灣經五腳松腳、三層崎、石門崎、二坪頂至鶯仔鼻十二三華里。...」
註7

當時日軍在淡水、三芝一帶掃蕩抗日軍,義軍多有傷亡,義軍或遭擊斃而曝屍荒野。後來修築道路,或農民拓墾荒地時,偶爾會挖掘到 無名屍骨,而予以拾骨埋葬。這些山壁洞穴內的金斗甕與當年史事有無關聯,已無法得知。

旅遊日期:2004.12.25 


[相關路程時間]
五腳松12號民宅...15分鐘...廢棄的產業泥土路...40分鐘...石砌矮牆(山豬埒)...20分鐘...另一砌矮牆...3分鐘...簡陋帳篷...15分鐘...箭竹林

註1:參考藍天隊導遊圖集第三冊第24頁「八連溪古道」。

註2:北海岸其它的採筍古道,還 包括竹子山古道、二坪 頂古道、大屯溪古道等。

註3:據曾探勘過五腳松古道的山友雨傘兄表示,由古道入口往上走, 路徑清楚,寬闊好走。他大約走了四十分鐘路程,於中途折返。雖然天空飄著細雨,但有這項訊息,因此仍決定冒雨探訪看看。
我們從車埕走百拉卡公路至北新莊,接101公路往三芝方向,至懷恩墓園,右轉北7公路,至岔路左轉大湖路,往茄苳坑、五腳松、內柑宅方向。 過茄苳坑溪水塔處,約一、兩鐘,即可抵達五腳松12號民宅。面對民宅,古道入口在民宅右側。

註4:這個岔路並不明顯,由於左側的岔路為陡上小徑, 且上方為農家種植的竹林,會讓人誤判這條岔路只是農徑,直行是主路,但直行不久之後就無路可走。

註5:後來下山後,遇當地農民,他告訴我們,柑橘園後方有小徑可 通茄苳坑溪畔的古厝。

註6:「埒」,讀音「樂」,指矮牆、堤界。 參考「陽明山國家公園原住民史蹟調查與耆老口述歷史記錄--西北分區訪談記錄」,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民國八十六年,第43頁。

註7:明治二十九年台灣總督府檔案乙種第十 四卷的「淡水支廳行政事務暨管內概況報告」。參考李瑞宗著,《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民國八十八年出版,第13頁。


[行旅照片]

五腳松12號民宅旁的古厝。
古道入口就在這路牌的後面。
進入古道後,有岔路,取左陡上,進入竹林。
石階殘跡。
遇橫切的寬闊產業土路(站立處),
渾然不知古道在稜線上坡處。
右行,沿途有幽雅的竹林。這條路為農民拓墾的產業道路。
路盡頭為一柑橘園,柑橘滿樹,但似已荒廢,
樹下有不少掉落腐爛的柑橘。
折回古道與產業路交會處,找到上稜的古道路,繼續前行。
古道走於稀疏的森林,路徑清晰好走。
沿途有樹枝線條優美的楠木。
沿途樹林間有整地的痕跡,所以路徑漫草不侵。
路旁林間有殘遺的石砌矮牆,但已無種植農作。
遇一山龍眼樹,龍眼已結實。
又遇一片頗有規模的石砌矮牆。
簡陋的篷寮,後來才知,可能是臨時獵寮。
接近稜線,樹木的身材曲線愈優美,
是否為適應環境的結果?
路旁草叢赫然發現捕捉山豬的捕獸器陷阱。
循稜前進,尋找五腳松古道與圓柳古道的交會處。
向前探路,漸出現箭竹林,路徑愈模糊。
循稜前進,大片的箭竹林與圓柳古道末段連成一系。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