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82)

新春漫遊:基隆廟口.松山慈祐宮.內壢油菜花田.故宮博物院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基隆一景

春節六天假期,只是漫散而過。雖然匆匆走訪幾個景點,但皆只是蜻蜓點水而已。

原不想寫旅記,以免觸犯旅記之忌, 被小女兒譏為記流水帳而已。沒想到一坐在電腦前, 忍不住逐字敲了起來,莫非得了強迫症,欲罷不能。

除夕日。全家圍爐團聚,大哥自大陸南京歸來。母親,對除夕圍爐,顯得特別高興。平時,雖三代同堂,但年輕人各自忙碌, 只有這一夜,老少同桌,閒說家常。而一年又過,時光飛逝,吃完這頓午夜飯,我虛歲亦已四十三。除夕這一晚,陪母親打牌。

初一,大哥提議全家出去走走。去那裡呢? 想起去年大年初一去淡水,大塞車,未到淡水便折返, 對新春出遊,我心有餘悸。我提議往基隆郊外,或許人較少。於是全家兩輛車奔向 基隆外木山漁港。過汐止,天空飄起雨,至外木山, 雨勢變大,無法散步,只好轉至基隆廟口,去拜拜,吃小吃。

回程繞至松山慈祐宮(媽祖廟)。慈祐宮建廟250週年,有慶典,人山人海,一旁饒河街觀光夜市也熱鬧滾滾。本想跟大家進媽祖廟湊熱鬧, 但至廟門口已舉步維艱,索性放棄,我獨自繞往廟後方,爬階梯過河堤岸,往下走,一牆之隔,堤外便是幽靜的基隆河。雖說幽靜, 但偶爾對岸玩耍的頑童發射沖天炮,還是傳來陣陣噪音。

基隆河只是靜默地流往海口方向,左前方的麥帥橋與河水相映,有份優美,只是人們忙著拜拜,無人理會美麗河景。回首望, 媽祖廟的金亭竄起濃濃黑煙。黑煙衝天,我不禁問,媽祖在天,會不會被黑煙嗆到?  

圖:內壢油菜花田

初二出嫁的姊妹回娘家。老婆忙下廚。午餐後,設牌局討母親歡喜。

今天手氣背,三圈下來,夫妻共輸一千多元。這結果我不意外, 我從來不曾專心打牌。

打牌對我來說,只是略盡孝道而已, 我不曾從打牌本身得到過什麼樂趣。而大凡一件事,若缺乏熱情與投入,總是不會有好成績的。輸錢,本自應該。

初三老婆回內壢娘家。用餐畢,大人也打打牌,小孩則在房間嬉戲,我則憶起內壢油菜花田。於是一個人開車前往去年此時曾造訪 過的油菜花田。沒想到去年那片黃澄澄的花海, 如今卻變成綠叢交雜著白色的片野小雛菊園。莫非朝來寒雨晚來風,使今年的油菜花季提早結束? 眼前只見稀疏殘存的油菜花點綴其間而已。 我不放棄,又驅車往下內壢鄉間走,繞過彎曲鄉間小道,終於找到兩、三處仍綻開的油菜花田,總算抓住了油菜花季最後的尾巴。

初四,姊妹們再回娘家,初二的戲碼又上演。打牌,我又慘敗。 晚上,阿旺夫妻和孩子來訪。

初五,上午開工。開完工,帶妻女去故宮。記不得已多久沒來故宮,今天來是為了女兒的寒假作業,要參觀社教機構。 外國人至台北必遊故宮博物院,而我這台北人卻甚少光臨。不知是故宮有問題, 還是我有問題?或者兩者都有問題。

故宮主館有固定的中國歷代古文物展,分館(圖書藝文館)則有「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兩個館各自收費, 我們大人小孩四人,主館門票計300元,分館門票計560元,合計860元(算一算,比坐 烏來空中纜車還貴)。不得不取捨。最後割捨「台灣」。理由不純然是因為價格,而是內容。

十七世紀的台灣對女兒來說太遙遠,參觀若無心得,費錢事小, 我又得以小學生的文筆代寫二篇參觀心得,如此則我太苦累;不如進主館,至少故宮瑰偉奇麗的文物,可讓女兒有題材可寫。 即使放棄十七世紀的台灣,但在分館入口處取簡介資料時,讀入口處牆面所掛的十七世紀台灣、荷蘭與東亞相關的歷史年表, 仍然有所感觸。簡介摺頁裡有一幅荷蘭皇家圖書館收藏的台灣古地圖,距今約360年,最令人印象深刻。

即使是走馬看花,每次來故宮都會有所收穫的。結束參觀,便直奔士林夜市,夜市的白天依然熱鬧,只是髒亂的可怕, 不知是過年清潔人員休假,還是平常也如此?到了士林,女兒吵著要玩最愛的電動打彈珠。女兒出手大方,戰果也豐盛, 總計換得一隻絨毛狗、一隻絨毛豬、兩粒無用的彩色石頭。問花了多少錢? 兩人都搖頭說:「忘記了」。小孩盡興花錢時, 還會想到記帳嗎?我是多此一問。

六天假期終於結束。流水帳也接近尾聲。這樣的內容,做為自然旅記,自是貧乏不足,但做為人生旅記,或許仍有一絲意義。 人生之旅並不是天天都有奇景殊境可寫,大部份的時候,人生只是平平淡淡而已。

旅遊日期:2003.01.31-02.05


[行旅照片]

基隆廟口。
基隆一景。
松山慈祐宮媽祖廟(左)與基隆河(右)。
基隆河與麥帥新橋。
基隆河,遠處為成功橋。
基隆河岸。左方黑煙自媽祖廟金亭竄出。
基隆河岸的繫船纜石柱。
內壢油菜花田,已變成片野小雛菊。
內壢油菜花只剩稀疏一片。
下內壢另一處仍綻開的油菜花田。
近看黃澄澄的油菜花。
第二處油菜花田(下內壢)。
第三處油菜花田(下內壢)。
故宮博物院。
老婆女兒於士林玩電動彈珠。

[行旅圖] 澎湖至大員(台灣)之海圖(高73公分,寬103公分,約1640年/約翰.芬伯翁)


註:以下內容取自故宮"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現場簡介資料(展覽期間:2003.1.24-2003.4.30)

台灣的誕生:十七世紀福爾摩沙的故事

十七世紀的台灣,像是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

十七世紀剛開始時,台灣還是以原住民為主體的社會。突然間,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與私商, 日本人、西班牙人與荷蘭人都匯集到這裡來。各種外力推擠著,塑造這個島嶼的命運。

就在這一百年之中,台灣從原始社會,變成荷蘭的殖民地,納入世界貿易體系。而後又成為獨立的海上王國, 明鄭政權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最後在十七世紀結束前,被清朝征服,成為中華帝國的邊陲。

台灣這一百年風雲詭譎,變化之大,只有二十世紀可與相比。今天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有的人,都深受這段歷史的影響。

這次展覽的文物,來自國內外三十八國博物館與私人的典藏,其中許多是首次展出。經由這些文物, 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十七世紀站歷史十字路口上的台灣。

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

1595
荷蘭突破葡萄牙壟斷南非好望角航線,前往東南亞貿易。

1596
荷蘭始至爪哇萬丹(Bantam)。

1600
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
關原之役,德川家康統一全國,奠定江戶募府政權。
荷蘭船愛情號(De Liefde)航經太平洋遭風暴,漂流至日本九州豐後,開啟荷日通商契機。

1602
荷蘭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1602-1799)。
1603 荷蘭在爪哇萬丹設立商館,擴大在東亞貿易網絡。

1604
荷蘭提督韋麻郎(Wijbrandt van Waerwijk)初犯澎湖,被明都司沈有容諭退。

1605
荷蘭佔領安汶,壟斷印尼海域的香料市場。

1607
荷蘭東印度公司設商館於西伯里的網加薩。

1609
荷蘭在日本平戶設商館,推展日荷貿易。
德川幕府命九州島原藩主有馬晴信征台,遭台灣原住民抵抗,失敗而返。
荷蘭在婆羅洲設商館。
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設立。

1613
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開張。

1615
荷蘭自葡萄手中奪得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

1616
荷蘭在印度固加拉特設商館。
德川募府限定外國商船僅能在平戶,長崎兩港貿易。

1618
荷蘭在帝汶設立商館。

1619
荷蘭東印度公司設立貿易總部於爪哇巴達維亞(今雅加達)。
顧恩(Jan Cone)出任為東印度公司總督。

1621
荷蘭佔領班達群島。

1622
荷蘭攻擊澳門失利,轉據澎湖,引發明政府抗議。

1623
明朝僧侶真?東渡日本長崎,建庵隱居,後擴建名興福寺,為華僑修建唐寺之始。

1624
荷蘭經明政府驅離澎湖後,轉據台灣,以安平為新據點,建奧蘭耶城(Orange)。1627年改為熱蘭遮城(Zeelandia),即今安平古堡。
宋克(Martinus Sonck)擔任首任福爾摩沙長官。
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

1626
西班牙艦隊登陸雞籠(今基隆)。
濱田彌兵衛事件發生(1626-1628)。

1627
荷蘭首派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 Gandidius)抵台,在新港社傳教。

1628
受濱田彌兵衛事件影響,日本關閉荷蘭平戶商館,日荷貿易一度中斷(1628-1632)。

1629
荷蘭第二位來台傳教士尤紐士(Robertus Junius),以羅馬拼音記錄原住民語言,稱"新港語"。漢籍文獻則稱"紅毛字" 。

1635
募府禁止日本人出洋及下令海外商人返國。
募府規定西洋及中國商船僅限於長崎交易,並廢除朱印船制度。

1636
荷蘭傳教士尤羅伯在新港社首設學校。

1637
"島原之亂"發生,成為日本鎖國政策的導火線。

1639
日本正式實施鎖國政策(1639-1854),禁止荷蘭與中國以外國家赴日貿易。

1641
荷蘭佔領麻六甲(1641-1824)。
荷蘭商館從平戶遷至出島。

1642
荷蘭驅除北台灣西班牙人,並將聖多哥城改名為安多尼城(Antonio),時人稱為紅毛城。

1644
明朝滅亡,清朝建立。

1645
南明唐王賜鄭成功國姓朱,號稱國姓爺。

1648
荷西簽定"赫斯特條約(Treaty of Munster)",正式承認荷蘭獨立。

1652
郭懷一事件爆發。
荷蘭領佔領好望角,控制通往印度洋的航權。
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1652-1654)。

1653
荷蘭建立普羅文西亞城,即今赤嵌樓。

1655
荷蘭派遣第一批使節到北京謁見清朝皇帝。

1656
清廷發佈海禁令,沿岸商船不許出海。

1661
清廷發佈遷界令,以牽制鄭成功。
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普羅文西亞城,包圍熱蘭遮城。

1662
荷蘭與鄭成功簽定和平條約。
鄭成功卒。子鄭經繼位。

1665
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1665-1667) 。

1667
荷蘭佔領網加薩,壟斷丁香貿易。

1672
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1672-1674)。
法荷戰爭爆發(1672-1678)。

1673
清朝三藩之亂(1673-1681)爆發。

1683
鄭克塽降清,台灣納入清朝版圖。

1684
清朝將台灣劃入福建省,設一府三縣。
1688 台灣設局鑄錢,稱為「台」字錢。

1690
荷蘭巴達維亞政府,准許日本「慶長小判」為印尼流通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