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13)

士林.芝山岩探幽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芝山合約碑記石牆

上午爬七星山,泡溫泉,下陽明山時,才中午過後,臨時起意順道去外雙溪芝山岩。對芝山岩慕名己久,幾次路經卻無緣造訪,今天不期而遇,也是一種因緣。

今天遊芝山岩的路線是依劉克襄著的「北台灣自然旅遊指南」一書的導覽圖,從至誠路旁的芝山合約碑記石牆開始。

到達這裡時已過中午,饑腸轆轆,附近雖不乏小吃店,我只取行囊裡的小麵包,坐在石牆附近的岩石上,獨自細嚼慢嚥,用登山剩下的半瓶礦泉水充當飲料。 雖粗食淡茶,卻甘之如飴。至誠路過往車流車聲不斷,絲毫不影響我的閒情逸緻,陶淵明說:「心遠地自偏」。

此時,陽光已出,風清雲淡, 涼風拂面,此地用餐閒情,何遜於五星級飯店的氣氛呢?上午在七星山頂,人聲鼎沸,雲霧迷漫,寒風刺骨, 反不如此時獨處僻靜一角,享受冬陽溫暖的自在。

圖:芝山岩人行棧道

用完餐,在附近草坪閒步,也繞去一瞧「石馬」遺址。相傳這石馬是開璋聖王的坐騎,但確信的史實應是當年設在芝山岩東隘門前的石馬殘存遺跡。

從雨農路、至誠路交叉口穿過紅綠燈,我從芝山岩「百二崁」右側的環山棧道緩步沿途而上,展開芝山公園之旅。

芝山岩的棧道規劃完整,以木地板架成一排人行步道,步道兩旁為木欄,環山而上,坡度平緩,連輪椅都可行走,走行於棧道的林蔭間,欣賞植物生態及景觀,怡然舒暢。

行走間,起初不免心中嘀咕,為何多事闢建這架高的棧道,若踩著原有的石階步道,豈不更貼盡自然?後來看到解說牌才得知, 由於芝山岩的地質屬於易磨損的砂岩,在遊客長年踐踏下而受損,再加上本地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遺址,應予妥善保護,以免遭遊客任意破壞, 所以才以架設棧道的方式來減少遊客對原地層及步道周邊環境的破壞。

圖:死難者紀念碑被紅漆塗上洩恨文字

上了山坡路,不久,來到了舊芝山岩神社前的廣場。廣場有一平坦寬廣的石階路,兩側各種植一排整齊的柏樹,通往原日據時期的芝山神社, 顯得莊嚴肅穆。

神社遺址右前方一處直立紀念碑卻被帆布遮掩,透露出不尋常的氣氛。芝山岩,在台灣的近代史上,曾留下傷痛遺跡。

1894年爆發甲午戰敗,清廷戰敗,割讓台灣。日人治台,在芝山岩成立第一所「國語傳習所」,不料因台人反抗,幾位教師在此遇難, 於是日本人就地立碑,建立「芝山岩神社」,以祭祀事件死難者。51年後,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神社被毀,紀念碑也遭蒙面。百年間, 政權更迭,事件歷史也被重新評價。

「殺人」是事實,「遇害」是事實,但政權更替,「暴民」變「義民」,「英魂」變成「該死的侵略者」, 反映出歷史的虛幻性。有人說,歷史只是現代人根據自己的觀點(或利益),不斷詮釋過去史實的一種過程而已,歷史何嘗「客觀」存在過? 在這裡,我看到了蒙羞的紀念碑,還有另外兩座寫著「受難者」姓名的紀念石碑被紅漆塗上「侵略者」、「殺」..等洩恨的字眼,心中也感到一種悲意。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過去的歷史呢?面對這曾存在過的悲傷史實,損毀或消滅歷史遺跡,只能洩恨,但無法抹滅歷史、改變歷史, 何不以寬容的胸襟面對它?我們應把這些遺址保存下去,留給子孫,或警惕、或紀念。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去詮釋歷史, 但不該去毀損或湮滅我們厭惡的歷史遺跡。這些歷史遺應是屬於過去、現在及後世子孫所共有。

圖:台北盆地最大的老樟樹

我順著棧道繼續往前,沿著蜿蜒的棧道,一路欣賞芝山岩豐富的森林景觀。芝山岩地區的森林並非原始林,而是砍伐後的再生林。

日據時期,日人在此進行地質及植物的研究,禁止砍伐,因此巨樹林立,蒼翠茂盛,各種植物交錯雜生,植物被態相當豐富。 雨農閱覽室旁的一棵大樟樹,據稱是大台北地區最大的老樟樹。

在地質方面,芝山岩如其名,以多岩著稱。早期居著士林一帶的漳州移民,因這座山很像漳州故里名勝芝山, 而將此處取名為芝山岩。此處的岩石含有魚貝化石,見證了台北盆地滄海桑田的地理變化。 此外,沿山隨處可見各式奇石突出山間或穿土而出,如蛇蛙石、獨角仙、石象、石墨、石硯、太陽石等岩石景觀,都是芝山岩的地質特色。 繞一圈,見到不少地質奇觀。

芝山岩的歷史人文遺蹟也是十分豐富的。位於北邊山麓石頭公廟附近發現的芝山岩遺址,是台灣最早發現的史前遺址, 使芝山岩聲名大躁;還有保存較完整的西、北隘門遺址則反映出清領時期,先民必蓽路藍縷、設隘防匪,為生存而奮鬥斑斑史蹟。 同歸所(大墓公)則是林爽文事變死難者、漳泉械鬥無主死屍的集體墓,碑文上記載著史事淵源,一一述說著曾活在這塊土地的先民悲情遺事。

最後,我沿著棧道來到了芝山岩一處三級古蹟景點-惠濟宮。清領時期,到士林開墾的多為福建漳洲人, 因此在芝山岩建惠濟宮供奉原鄉神明「開漳聖王」,並設文昌祠義學,開啟士林文風。祖籍漳州的我, 對開漳聖王更有一份親切與崇敬之心,在神尊前恭敬地頂禮後,在廟四周閒逛參觀。

圖:北隘門遺址

廟旁三兩中老年人閒坐聊天,該處掛著芝山岩免費導遊解說的牌子。

聽他們閒聊感慨說,來此一遊的大半是老面孔,新遊客似乎不多, 也抱怨台灣遊客的水平不夠,即使他們熱心提供免費解說,很多遊客都心不在焉,只是走馬看花拍拍照就走人了。

我頗有同感,若沒有花點心思去了解本地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料,芝山岩在一般遊客心裡,不過就是士林外雙溪附近一座小丘上的公園而已, 何必老遠跑來觀光呢?

惠濟宮建於清乾隆時代,迄今二百餘年,廟旁懷古亭陳列各式古今碑文,年代悠遠,被列為三級古蹟。 然而,我在廟前廣場觸目所及,不免有些失望。惠濟宮建物景觀新舊雜呈,廟宇周遭各自矗立的新舊石碑也稍嫌凌亂。我不禁慨然, 以惠濟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時空會萃下,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人文遺產,豈止掙得「三級古蹟」而已。

究其原因,這是台灣大多數廟宇共同的問題,移民初期,民貧物稀, 大多只能先蓋簡陋的廟宇供奉神佛,隨後民裕物豐,香火日益鼏盛, 於是信徒爭相獻金,不斷改建擴大廟宇。 然而每一次的擴建就是「破壞」一次原廟的格局,加上主事者的虛榮心理, 總希望在改建時「除舊佈新」,增添碑匾, 好將自己的題字及尊名留在碑牆石匾以光耀門楣或名傳後世。這種自私功利的考量, 使台灣雖號稱四百年漢人移民屯墾,擁有百年歷史的廟寺豈止千百, 但能被列為「古蹟」的廟宇卻屈指可數。

我心中憶起九份福山宮「廟中廟」的景象,不禁讚嘆起九份人的智慧, 九份人因金礦致富而感念當地土地公, 因而歷代信徒不斷擴建當地的土地公廟-福山宮,但歷代的主事者並沒有採取一般廟宇常見的拆舊廟、建新廟的模式, 而是設法保存舊廟,而在舊廟之外再蓋大廟,而將舊廟包容在新廟之內,因而形成了全台僅見的「廟中廟」奇景, 這座廟也成了遊客到九份必遊的景點之一。當我們走進福山宮, 看到廟內最早期的小土地公廟時,彷彿也走進歷史時空裡,與先民的記憶接軌, 彷彿間也感受到九份由貧脊的小鎮變成金都的傳奇故事。這或許對台灣所有廟宇的經營者有所啟示吧!

旅記日期:2001.11.24


[後記]

芝山岩雖小,但藏著豐富的自然文人景觀及遺址,若不事先做點功課,只是走馬看花,實在是會辜負了這個景點。

【延伸閱讀】
第0203篇 -2004.11.15 芝山岩


[行旅照片]

昔日的芝山岩神社參道。
芝山岩步道。

[行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