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214)

[臺灣老照片].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鄒族、排灣族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鄒族婦女
鄒族婦女

本篇旅記延續上篇主題,繼續分享《臺灣蕃界展望》一書的老照片,這次介紹鄒族及排灣族。

鄒族居住於阿里山一帶,昭和九年底(1934)統計,鄒族人口僅2,191人,是族群人數較少的臺灣原住民族。

鄒族雖小,不過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因為從日治時期到民國時代,鄒族都被拿來當作政治教化的樣版, 宣揚鄒族受到漢人吳鳳犧牲的精神感化,而革除了馘首的風俗。

在臺灣民主化之後,多元史觀漸漸蔚為主流價值,吳鳳故事受到質疑與挑戰,終於從教科書中刪除; 如何從不同族群的角度,重新檢視臺灣史,也成為一門需要再學習認識的歷史課題。

舉例來說,臺灣歷史分為荷蘭、明鄭、清領、日治、民國時期,而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這是眾所周知的臺灣史。 不過若從布農族的塔馬荷社(Tamaho)的立場來看,日治時期只有十年(1935—1945)歷史,或者再多幾年而已; 而不曾有過所謂的荷蘭、明鄭及清領時期。臺灣原住民小朋友讀的歷史課本,其實是偽歷史,是漢人的臺灣史。

對鄒族來說,所謂的「吳鳳故事」,只是日本人基於統治需要,加工改造,國民政府接手,繼續發揚光大的偽歷史。

圖:排灣族婦女
排灣族婦女

排灣族定居於南臺灣的原住民族,昭和九年底的人口為42,614人,僅次於阿美族,是臺灣第二大原住民族。

本書所介紹的排灣族,實際包括今日的排灣、魯凱、卑南三族,最初日本人類學者將相鄰而居、文化相似的三個民族都稱為「排灣族」。

後來日本學者深入研究,才正式區分為三個不同民族,也使臺灣原住民族從原來的七族變為眾所熟悉的九族。 時至今日,目前政府認定的臺灣原住民族共有十六族。

排灣族定居於今高雄、屏東、臺東山區,是我十多年來旅行足跡未曾抵達之處。 透過一張張排灣族老照片裡的片假名部落名稱,我蒐尋到屏東縣的霧台、來義、泰武、春日、三地門、獅子鄉及台東太麻里等鄉鎮, 而我也因此有機會更認識排灣族及魯凱、卑南族)的文化與歷史。

例如:排灣族的力里社,是1914年「浸水營事件」的發生地點。而排灣族的內文社(獅子鄉內文村), 舊稱「大龜文」,在歷史上曾經建立號令各部落的統一政權,被稱為「大龜文王國」,是歷史課本不曾記載過的。

排灣族的「五年祭」,我則孤陋寡聞,不曾聽過,透過蒐尋, 有機會見到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的五年祭記錄片。這是昭和九年(1934)一月, 當時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日本學者宮本延人在內文社拍攝的五年祭記錄影片。 觀覽影片時,有一股與歷史相遇的感動迴盪在胸懷。

譯述老照片的過程中,彷彿自習了一堂以前沒學過的臺灣歷史課,也對國境之南的屏東山區的排灣部落有了一分懷想。 旅行的因緣往往就是如此悄悄的在心中埋下了種子,然後漸漸萌芽。

日期:2016.09.22 

p.s.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作者為日本人,書中稱臺灣原住民族為「蕃人」,是當時習慣用語,早已不合時宜, 翻譯仍如實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延伸閱讀】
.第1212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泰雅族
.第1213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賽夏族、布農族
.第1215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阿美族、雅美族


《臺灣蕃界展望》∼鄒族、排灣族圖選

鄒族居住於新高山的西南麓,主要以阿里山地方為主的小族, 受到一百七十年前通事吳鳳犧牲的精神感化, 革除了馘首的風俗,民族性較為溫順,較缺乏體力,進步的程度不如其他種族。 鄒族社會組織由大小氏族組成,類似於布農族,一般來說,飲酒風氣盛行, 近年來青年的覺醒,努力改善生活習性,向進步的道路前進。
【註】鄒族,舊稱「曹族」,主要居住於阿里山附近,目前分為兩大部落: 特富野社(包括來吉、樂野等村)及達邦社(包括新美、茶山、山美、里佳等村)。 關於吳鳳的事蹟及評論,請參考:
.第1147篇 - 吳鳳公園.吳鳳廟

蕃社展望(臺南州達邦社)
【譯註】達邦社(Tapango),部落範圍約相當於今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里佳、茶山、新美及山美等村。

集會所(臺南州達邦社)
【譯註】鄒族的男子集會所稱為「庫巴」(kuba),會所位於部落中央。房屋建造材料大部分都是木頭的,屋頂是曲線的半橢圓球形。鄒族男子從七、八歲到結婚前,都在集會所裡接受各種訓練。

獸骨收納所內部:狩獵捕獲的豬、熊、鹿等頭骨、角(臺南州特富野社)
【譯註】特富野社(Tfuya),清代文獻稱為「知母勞社」,位於今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

頭目的華帽:帝雉、山雞、熊鷹的尾羽(臺南州特富野社)

年輕人齊聚:前面下方的袋子做為裝物的衣袋之用(臺南州達邦社)

舞蹈(臺南州達邦社)

缺齒(臺南州達邦社)
【譯註】缺齒:即拔牙。鄒族的風俗,男女在11、12歲時拔去前齒及犬齒各兩顆。

祈禱:祈求疾病痊癒(臺南達邦社)

排灣族是臺灣南部高雄州及臺東廳轄下的一大種族。其民族性伶俐而且勇敢,很早就與來自支那(中國)民族有所接觸, 多少受到本島人風俗的影響。 排灣族的社會組織,儼然是封建制度,頭目採世襲制度,由長嗣繼承,產生女頭目也並非罕見。 頭目階級的男子在上身及手臂紋身,一般女子則在指甲刺墨。 地位較低的蕃丁,對於農作物及獵物,依慣例須繳納一定的蕃租給予頭目。 排灣族各個家庭都會祕藏祖先流傳下來的蜻蛉玉(琉璃珠)及特殊的陶壺,非常珍視。 排灣族在機械、刺繡、雕刻等工藝方面特別優秀。明治七年,我國西鄉從道都督曾經對排灣族發動討伐戰爭。

【譯註】本書所介紹的排灣族,包括了今日的排灣、魯凱、卑南三族。 排灣族傳統部落社會實施封建制,頭目、貴族與平民的社會階級觀念清楚區隔,而且採世襲制度,頭目通常由長嗣(不論男女)繼承。 排灣族的傳統服飾在臺灣原住民當中堪稱是最為華麗而典雅的,頭目家族蒐藏的陶壺象徵權勢與財富,也喜愛蒐藏琉璃珠。
明治七年,即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因琉求漁民飄流至南臺灣,遭到排灣族原住民殺死, 派遣西鄉從道率領艦隊攻打排灣族牡丹社,史稱「牡丹社事件」。


大武山:排灣族祖先發祥靈地
【譯註】排灣族視大武山為聖山,是祖先靈魂歸宿的所在。大武山群峰之一的北大武山,排灣語稱「kavulungan」, 位於今屏東縣與臺東縣交界,海拔標高3,092公尺,為中央山脈南段最高峰,也是南臺灣屏東地區唯一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 北大武山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臺灣五岳」,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

蕃社展望(高雄州霧台社)
【譯註】霧台社(Budai),屬於魯凱族,位於今日屏東縣霧台鄉。

東部.南部地方之茅草家屋(臺東廳太麻里社)
【譯註】太麻里,排灣語稱「Tjavualji」,意指「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清代文獻記載為「大貓狸」、 「大麻里」等名稱。日治時代定名為「太麻里」,位於今臺東縣太麻里鄉。

青年集會所:舉行嚴格的訓練(臺東廳卑南社)
【譯註】卑南社,屬於卑南族。

卑南社的夫婦(臺東廳卑南社):排灣族內各部落的風俗各有差異。
【譯註】卑南社,屬於卑南族。

內社少女(高雄州內社)
【譯註】內社(Rai),今名「來義」,位於今屏東縣來義鄉。

蕃社會議 (高雄州卡卑陽社)
【譯註】卡卑陽社(Kapiyan),今名「佳平」,位於今日屏東縣泰武鄉佳平村。

出陣:軍事行動前集合(高雄州古那拉烏社)
【譯註】古那拉烏社(kuljaljau ),今名「古樓部落」,位於今日的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

出陣:軍事行動前集合(高雄州Kochapog" an社)
【譯註】】Kochapog" an社,清代文獻稱「加者膀眼社」,今稱「好茶社」,位於屏東縣霧台鄉霧台山西方、南隘寮溪的北側, 海拔標高約930公尺的山坡上,屬於魯凱族。

連杯飲酒(高雄州馬兒社)
【譯註】連杯為排灣族的一種生活器物,都為木製,使用時,二人並立或並蹲,一人以左手持握,一人以右手持握, 一起端杯而飲。通常用於慶典或婚禮中,雙人合飲,表示彼此親密友好關係。馬兒社(Manoru),位於今屏東縣三地門鄉馬兒村。
獲物處分(高雄州力里社)
【譯註】力里社,排灣語稱「leklek」(利基利基),位於今日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為當時排灣族大部落, 大正三年(1914)曾發生所謂「南番騷亂事件」,史稱「浸水營事件」。
【延伸閱讀】1915年《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7期
五年祭行事 : 五年祭是每五年舉行,從大武山迎回祖靈的大祭(高雄州內文社)
【譯註】內文社,排灣語稱「Caqovoqovoqlj」或譯為「Tjuauvuuvulj」,漢譯為「大龜文」, 日本人譯為「內文」,位於今屏東鄉獅子鄉內文村。在歷史上曾經建立一個「大龜文王國」。 昭和九年(1934)一月,排灣族內文社群舉行五年祭,共有二十二個部落同來參加。 當時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日本學者宮本延人,參與這場祭典,並拍攝了無聲影片與數十張照片。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在戰後承接了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資料,民國九十七年(2008),在國科會的經費支持下, 這批檔案業已數位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內文社群(大龜文)—【五年祭】影片(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嫁入頭目家 : 新嫁娘盪鞦韆的特殊風俗(高雄州內社)
【譯註】排灣族新嫁娘盪鞦韆,從前只有頭目家婚禮才有這種風俗,盪鞦韆,現在已沒有如此嚴格限制。 排灣族在結婚前一、二日,新郎邀親友砍筏樹木數根,至女方家的廣場聳立鞦韆架。結婚日,男方親友到女方家, 在歌舞聲中舉行婚禮,女方設宴款待,然後進行盪鞦韆儀式。新郎要揹著新娘入場,並協助新娘盪鞦韆, 鞦韆盪的越高,又能保持端莊的姿勢,表示新娘越勇敢堅定,愈能得到大家的喝采。
鴨居各式各樣的雕刻:有人、頭、蛇、鹿等圖案。
【譯註】臺灣原住民各族常中,以排灣族的傳統房屋最為精緻,石板屋建築,屋簷、桁、立柱上的木雕是階層社會地位的象徵與藝術表現。 排灣族的住家室內地基向下挖掘,使室內空間低於地表,呈半穴居的形式以達到防風的目的。 因為類似鴨子休憩時伏於地面姿勢,因此稱為 「鴨居 」。
獨特的蛇狀圖案陶壺(高雄州卡卑揚社)。
【譯註】排灣族崇拜百步蛇,百步蛇的圖騰紋飾常見於排灣族的工藝製品。根據排灣族的神話故事, 排灣族頭目(貴族)是由百步蛇的卵所孵出來的,因此百步蛇受到排灣族的崇拜。
二股頭人(右)與大股頭人(左):在南部臺灣擁有大勢力(高雄州內文社)。
【譯註】頭人,即頭目。排灣族內文社的兩大頭目(大股及二股),統管當時恆春上蕃各個蕃社。 照片中的兩位頭目手上持的旗幟寫有「歸化良民」,表達了同意順從日本政府的統治。
內文社,漢譯為「大龜文」,位於今屏東鄉獅子鄉內文村。歷史上曾經建立「大龜文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