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150)

阿里山紀行(4):阿里山神木.旌功碑.樹靈塔.巨木群棧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商店區、停車場及遊客服務中心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商店區

七月一日中午,我們終於來到了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阿里山,海拔約2200公尺,中午時分,氣溫攝氏21度,宛若深秋初冬的台北,清涼舒爽,沒有暑氣, 而現在台北氣溫高飆30幾度。

人生五十多歲數,初次來到阿里山,總算是圓夢了。 從小就會唱《高山青》註1, 也熟悉這個順口溜:

「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 阿里山,有神木,明年我們回大陸。」

幾十年過去,時代變遷,阿里山神木倒了,我們也沒有回大陸去,而如今一輛輛遊覽車滿載著陸客來到阿里山。 對無數中國大陸遊客來說,來到阿里山,也會有一種圓夢的感覺吧。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約有十二家旅館,主要集中於阿里山火車站前面遊客服務中心附近。 中午用完餐,距離下午三點旅館入宿時間還有空檔,於是先小遊一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決定先搭火車前往神木車站,走訪巨木群棧道及附近幾處歷史遺跡。

圖:阿里山火車站
阿里山火車站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主要有三個火車站,分別是神木站、阿里山站、沼平站。

由於旅館區集中於阿里山車站附近,所以園區交通以阿里山站為中心, 有較密集的火車班次(約半小時一班),分別往返神木站(神木線)及沼平站(沼平線), 提供遊客遊園接駁服務。

園區還有其它鐵道支線如水山線、眠月線、祝山線,但目前僅祝山線還有營運, 每日清晨發車載送遊客前往祝山觀景台觀賞阿里山日出。

下午一點鐘,阿里山站開始預售次日祝山線車票。我們先買好明晨祝山線車票,然後買神木線車票, 搭乘一點十五分的班次往神木車站。從阿里山站出發,火車行駛約七、八分鐘,即抵達神木車站。

著名的阿里山神木就座落於神木車站旁的鐵道旁。這棵紅檜巨木曾經是阿里山的地標, 常出現於昔日阿里山風景明信片及老照片之中,如今只剩殘遺的枯幹躺臥於鐵道旁。

圖:阿里山神木遺跡
阿里山神木遺跡

阿里山神木,是紅檜巨木,高53公尺,樹圍直徑達4.66公尺,樹齡達三千年。

日治時代明治三十九年(1906),日本技師小笠原富次郎發現這棵阿里山區最大的紅檜巨木,從此聲名遠播, 被稱為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後,每當火車經過此地,遊客都會對這棵巨碩的神木留下深刻印象, 阿里山神木也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

民國四十二年(1953),阿里山神木遭雷擊燃燒,樹木受創;民國四十五年(1956)六月七日,神木再次遭受雷擊, 樹幹燒成中空,因此而枯死。後來林務局在神木殘軀上面種植紅檜幼苗,長出嫩芽綠葉,營造出神木依然健在的假象。 直到民國八十六年(1997)七月一日,因連月豪雨,神木樹幹迸裂,樹體傾倒三分之一。 經過學者專家會勘後,次年6月29日,林務局放倒神木,放置於原地,以供遊客憑弔遺跡。

阿里山神木走過三千年的歲月,幸運逃過刀斧的宰割,最後卻沒躲過雷擊的命運,而走入了歷史。

圖:慈雲寺
慈雲寺

神木車站有兩條巨木群棧道分別走往慈雲寺及受鎮宮,各自形成環狀路線, 步道可以沿途欣賞紅檜巨木,然後繞一圈返回神木車站。

今天先走第一條巨木群步道,往慈雲寺,造訪慈雲寺附近的阿里山香林神木、旌功碑、樹靈塔、阿里山神社等景點, 然後明天再來走第二條巨木群棧道。

第一條巨木群步道入口就位於阿里山神木遺跡處旁邊,由此上行,有左右兩條路線,我們選擇右去左行。上行約15分鐘,抵達慈雲寺。 慈雲寺,創建於大正八年(1919),舊稱「阿里山寺」,供奉當時邏邏國(今泰國)贈送的釋迦牟尼佛銅鑄神像。 大正十一年(1922)塑造一座銅鐘及建造鐘樓,至今仍然存在。寺前庭院有一座殉難者紀念碑, 亦是大正十一年所立,以紀念開拓阿里山森林殉職的職工。

圖: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順著慈雲寺前的步道,來到了「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這座旌功碑是紀念開發阿里山有功的河合鈰太郎博士。

河合鈰太郎,號「琴山」,東京帝國大學林學博士。明治三十五年(1902)五月, 他接受台灣總督府之邀來台勘查阿里山森林資源;次年二月接受任命,統籌阿里山森林開發及森林鐵道的規劃事宜。

在河合鈰太郎的規劃下,雖然幾經波折,阿里山森林鐵道終於在大正元年(1912)全線通車,開啟阿里山森林開發的新紀元。

昭和六年(1931),河合鈰太郎博士於日本東京去世,其友人為紀念他對於阿里山森林開發的貢獻, 而於昭和七年(1932)十一月在阿里山豎立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昭和八年(1933)一月,河合鈰太郎博士遺孀來台,為旌功碑舉行揭幕儀式。

這塊紀念碑如今已被嘉義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背面有建碑緣起碑文, 歷經八十幾年的歲月,字跡已逐漸模糊,再過幾年,恐怕就會漫滅難辦了,而從碑文中可以大略了解阿里山森林鐵路開發的經過。 註2

圖:阿里山香林神木
阿里山香林神木

河合鈰太郎博士阿里山森林開發的規畫者。大正八年(1919),當他重返阿里山,目睹昔日曾經古木參天的森林景致, 已被砍伐殆盡,因而感慨的寫下這首詩:

斧斤走入翠微岑,伐盡千年古木林。
枕石席苔散無蹤,鳴泉當作舊時音。

旌功碑之旁,是阿里山第二代的新神木-香林神木。這棵紅檜巨木,樹齡2000年,舊稱「光武檜」。阿里山神木倒下後, 經由票選活動,成為阿里山第二代的新神木,而被命名為「阿里山香林神木」。

遊客走訪神木車站,由步道上行,約15分鐘,即可以抵達此處,欣賞這棵紅檜神木。

阿里山香林神木的上方坡地,有一座樹靈塔,祭祀巨樹靈魂。樹靈塔建造於昭和十年(1935), 當時林場砍木作業,難免發生職工染病身亡或工殤等意外事故,人心惶惶,或認為是樹靈作祟, 因此林場建立樹靈碑祭祀樹靈,以撫慰及安定人心。

樹靈塔上方的坡地,有一棵名為「千歲檜」的紅檜巨木。千歲檜,日治時代舊稱「萬歲檜」, 因樹形為棵雙叉的紅檜巨木,狀似雙手高舉喊萬歲(日文表示歡呼之意),因此而得名。

圖:阿里山巨木群棧道(1)
阿里山巨木群棧道

千歲檜旁有一座博愛亭,亭內立有一碑牆,刻有「國父頌」碑文。

這座涼亭並沒有任何導覽解說,所以經過的遊客並不曉得這裡是阿里山神社的遺址。 亭前經過千歲檜的石階步道,是昔日的神社參道。

附近還有阿里山博物館,全棟以檜木建造,匆匆略逛,瀏覽資料。然後我們從博愛亭旁,走巨木群棧道, 下行返回神木車站。這條1號巨木群棧道,長約600公尺,以高架棧道興建,以保護土壤及樹根。 步道沿途約有20棵紅檜巨木。而如今所謂的巨木,其實是百年前伐木工人認為樹形或位置欠佳, 看不上眼,所以才能倖存至今。念此令人興嘆。

返抵神木車站,等候火車,然後搭乘火車返回阿里山車站。接著就前往飯店,入宿休息。 傍晚用完餐,來到阿里山火車站的廣場,眺望遠處的塔山岩壁風景。黃昏時, 阿里山雲海乍現,不久就夜幕低垂了。 我們在車站附近夜逛了一下,然後回飯店休息。 晚上八點多就提早就寢,因為明天清晨須早起,要搭乘四點二十分去祝山觀景台欣賞阿里山日出。(∼待續

旅遊日期:2015.06.30∼07.03 (寫於2015.07.20)  


【路程時間記錄】
神木車站→15分鐘→慈雲寺(附近有旌功碑、阿里山香林神木、樹靈塔、神社遺址、阿里山博物館等景點)→12分鐘→神木車站。 環繞一圈約一小時(含停留時間)。

【相關旅記】
.第1147篇 - 阿里山紀行(1):吳鳳公園.吳鳳廟.天長地久吊橋
.第1148篇 - 阿里山紀行(2):奮起湖老街.木馬棧道.翠竹林.奮起湖巨木
.第1149篇 - 阿里山紀行(3):奮起步道.杉林步道.百年老老街
.第1151篇 - 阿里山紀行(5):祝山觀日步道.小笠原山.沼平公園.櫻之道
.第1152篇 - 阿里山紀行(6):姊妹潭.受鎮宮.三代木.巨木群棧道
.第1153篇 - 阿里山紀行(7):新中橫.塔塔加.夫妻樹

【延伸閱讀】
.第1047篇 -1929年《臺灣遊記》:阿里山(德富豬一郎)


註1:《高山青》原名《阿里山的姑娘》,是民國三十六年(1947)電影《阿里山風雲》的主題 歌曲。民國四十一年(1952),音樂家黃友棣將它編曲為《阿里山之歌》(鄧禹平填詞、青山主唱),後來被改名為《高山青》。 《阿里山風雲》是台灣戰後拍攝地第一部國語電影片,歌曲隨著電影上映而傳唱至中國大陸。後來海峽兩岸的音樂課本都曾收錄《高山青》。 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歌曲,阿里山也成為中國大陸民眾所熟悉及嚮往的台灣代表性景點之一。《高山青》歌詞如下: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啊....啊....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圍著青山轉。

註2: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原文無標點符號):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正四位勳三等文學博士鈴木虎雄譔並書。
臺灣島中央新高之山,一支西出為阿里群山焉。 其西距嘉義十八里。 拔海六千尺以上,地凡東西二里,南北五里。 下方所藏櫧楠之材一千一百萬石, 上方扁柏紅檜一千萬餘石。 檜柏經大者二十餘尺,小者不下二、三尺, 樹齡久者或二千年矣。 明治三十二年,臺南縣技手小池三九郎始知其所在, 報之督府,民政長官後藤君新平有意開山。卅六年, 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林學博士琴山河合先生應聘而來,設方經營山林。 會日露役(譯註:日俄戰爭,發生於1904∼1905年。日本稱蘇俄為「露西亞」。),財用匱詘, 令藤田組攝行之,有故中止。 四十三年四月,督府繼工,至大正四年告竣。六年三月,河合先生薨于東京。 於是故舊門生相謂曰:「初山有異材而不顧,今巖崖澗壑循以鐵路, 架以索道,伐斯集斯度,運自危巔,下之平地,然後泛海輸之四方者, 年材二十萬石,價二百萬圓。隨伐隨栽,輪流無已;內外巨構,取材于此; 諸方林業,此為其模範。況祕境一闢,高居爽涼;山水雄壯,人樂登眺; 聲教所暨,且化被蕃族。凡斯數事,無非先生規畫之效,何可以沒?」 乃求予銘,即山刻石,以傳方來。其辭曰:
「阿里山兮氣巃嵷,峰竦林欑兮自鴻蒙; 劖險鑿幽兮道路通,斬伐大木兮下虛空。凌駕波濤兮至海東, 靈宅人居兮棟梁隆;利澤博施兮衍無窮,皇化衣被兮殊類同; 比益禹兮代天工,謂予不信兮來瞻斯功。」

【譯註】明治三十二年(1899),小池三九郎發現阿里山森林資源,引起總督府的重視。 明治三十六年(1903),東京帝國大學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應總督府之邀來台勘察阿里山森林資源; 次年(1904),河合鈰太郎接受總督府任命,規劃阿里山森林開發,決定興建阿里山登山鐵路以開發森林資源。 同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政府財政困窘,國會未通過阿里山鐵道預算;台灣總督府於是府轉而尋求民間合作,交由藤田組經營。 不料因為鐵道建設艱難,工程預算一再超支,藤田組無力負擔,決定放棄,於是工程中斷。明治四十三年(1910), 台灣總督府接手,買回經營權,改為官營,繼續施工。大正元年(1912), 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嘉義-二萬坪),至大正四年(1915),又將鐵路延伸至舊阿里山站(今沼平車站), 為今日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本線,全長約71公里。


阿里山森林鐵道阿里山車站。
搭乘神木線往神木車站。
神木車站,阿里山神木遺跡。
阿里山神木(日治時代老照片)。
阿里山神木(日治時代老照片)。
步道往慈雲寺。步道旁的紅檜巨木。
慈雲寺(原阿里山寺,創建於1919年。)
慈雲寺鐘樓。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阿里山香林神木,樹齡2000年,阿里山的新地標。
樹靈塔。
樹靈塔,創建於1935年,環狀地基,每一環圈象徵五百年。
阿里山博物館。
千年檜(舊稱萬歲檜)。
博愛亭,位於千年檜旁,阿里山神社遺址。亭前石階原為神社參道。
博愛亭(阿里山神社本殿遺址)。
阿里山神社老照片,神社前殿旁為「萬歲檜」(今名「千歲檜」)。
巨木群棧道(1)
巨木群棧道,紅檜巨木。
巨木群棧道。下行至神木車站,然後搭乘火車返回阿里山車站。
阿里山車站的黃昏。
傍晚。阿里山雲海。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